白桦林,樟子松,落叶松,一排排,一丛丛,一片片,布满了整个大兴安岭的山头,蜿蜒起伏,有如一幅巨大无比深深浅浅的绿色帐幔。虽然时令已经进入秋季,秋老虎仍然还在南京那边肆虐,令人心烦意燥。汽车穿越在中国最北的土地上,边地的纯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天蓝得几近透明,云纯白而富于质感,又令人过早地感觉到了深秋那令人舒畅的凉意。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漠河县四个林场同时发生的森林火灾,不但使得中国境内的1800万英亩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还波及了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沿途黑乎乎的树干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诉那段悲惨的往事。据说,烧焦的树木后来被砍掉了,这个损失比大火烧死的要大的多,而没有砍掉的都陆续长出了新叶。自然界和人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漠河县以境内漠河命名。漠河,古称“木河”、“末河”,因河水黑如墨,又称“墨河”。又因河水曲折旋转若石磨之转动,亦称“磨河”。“墨”、“磨”同音,渐沿用“漠”。2011年,漠河县人口为86501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4.64人,有汉、满、蒙古、朝鲜、回、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17个民族。
出了漠河县城上高速公路,一路坦途,到北极村有73公里,中间我们下车先去金沟。当地人说,金沟的矿砂含金量很高,已经被淘金者翻几十遍了,还能挖出金子,2001年国务院已下令禁采。
晨光里的金沟寂静无人,这条当年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老金沟,此刻静静地横亘在山野之中,平凡、普通,带着一点岁月的苍凉,与任何一条江南的秀溪相比都不足为道。浅浅的溪水遮掩不住裸露的河床,坑洼不平的河滩上卵石横陈,透出历史的沧桑。就是这平静无波的溪流,年复一年一年地冲刷着河床里的沙石,冲去了浮土,沉积下金沙?
那些迷恋黄金的俄罗斯人称它为“极吐尔加”,意思是“金色的河流”。这的确是一条金色的河,因为它源源不断地为俄国淘金者提供了大笔的财富。20年不为人知的黄金盗采,让俄国人赚得盆满钵满,而清廷竟然对这一切毫不知情。更有甚者,疯狂的俄国人竟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中国——“极吐尔加国”。俄国人快意地把它称为“阿莫尔州的加利福尼亚”。这个国家存在了多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这个人叫李金镛,来自江南,无锡洛社人。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翼御。他早年随父经商,1862年,应试得官同知,在李鸿章的淮军中任职。任职中尽心尽力务实,得到李鸿章的保举。1870年,他被委派到兴安,转运军械粮饷。1876年,淮安、徐州一带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灾民流离饥号。李金镛首先倡导义捐,并写信到江、闽、粤等地,与胡光镰一起,共筹集赈金10万余两,亲自前往灾区赈济灾民。
1877年至1879年,山东、直隶、河南等地遭受大灾,李金镛亲自到灾区散发60万的赈金。因他放赈有功,被提升为知府,调到直隶。1880年,李金镛被委派承修千里长堤,历时3个月完工。不久,被督办防务吴大澄奏调出关,办理珲春招垦事项。他到珲春后,查出珲春地区有闲荒48处。他就召集流民垦种,安置了不堪俄匪侵略的苏城沟华民数千户。在此期间,勘定黑顶子山边界,据理争回沙俄所侵之地,重立了界碑。后来,又发生了俄国匪徒烧杀八道河居民一事。李金镛亲自进行调查核实,赶赴双城子俄方住地,强烈要求惩办凶手。俄方迫于事实,只好交出凶手抵法。李金镛对俄方苛索华民、迫害华商等事,从不退让。他认为,这些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小事,事实上是与国家尊严和民族大局相连的大事。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非常赏识李金镛的才华,并向上奏请,留李金镛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接着就派他前往图们江口勘定界址。当时,中俄边界条约规定: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岭以西属中国,距江口20余里立土字界碑。由于地域广,界线划得不详,致使岭西的罕奇、毛珲藏等处海口盐场均划线外,与条约不符。李金镛认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天造地设,万古不移……”他按图据约迫令俄方退还占地,终于重新立了界碑,使其土地疆界与条约相符。从此,沙俄非常敬服李金镛,不敢轻易相犯。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在他任通判的3年中,他亲自询问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暴安良,兴利剔弊。经过实事求是地进行治理,长春厅得以大安,民众称颂他,认为他广施德政,很合民意。当时东北正在开发,李金镛感到“亟应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开民智,振风气,以适应社会所需”。因此,他将自己的薪俸捐出,于长春创建了书院,并购图书数千册,以供学习之用。这个书院,无拘何等身份,均可来院观学看书,并招愿学者入院,倡导实学,讲求实用。他的义举,对边疆开发、文化发展和人才教育,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当时人们称之为“李青天”。人们不仅在他离任时沿途挥泪相送,而且在他走后常常思念他。后来在勘定的精奇里江48里旗地界,争回俄方占地170余里。1886年,李金镛因功升为道员。
1887年4月,由于李鸿章的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
受命之后的李金镛,率人沿着鄂伦春人狩猎的羊肠小道,亲访实察达5个月之久。他在写给上司的报告中,这样勾勒了漠河极端恶劣的自然状况:“地邻北极,严冬则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起居服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然而,尽管如此,这位江南人却没有退缩之意。他求见李鸿章,详禀漠河金矿开办细情,在得到回复后立刻到烟台、平度、上海等地筹集商股,购买采金设备。
1888年10月,李金镛亲率500清兵,一路跋山涉水,沿着前次历尽艰险所辟道路,来到了这个北极的苦寒之地,正式筹建漠河矿务局。李金镛很快成立了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等五家金厂。1889年初,金厂正式开工生产。虽然此时的金藏远不如前,但清政府还是当年就从金厂获得了三万两黄金,第二年,这个数字递增为62000两。
19世纪80年代,正是风云际会的历史变革时期,也是世界性的工业革命崛起之时: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戴姆勒和卡尔·本茨设计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发动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出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在美国,亨利·福特制造出了第一辆四轮汽车。清廷的北洋舰队在这个时期也拥有了自己的50艘战舰,然而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工业,李金镛的开矿显然具有先行的意义。
漠河的采金者是一群及其特殊的人,有逃犯、有死囚,有因为贫穷而冒死闯关东的人,更有来自异国的冒险家。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狂徒般的采矿人,很难想象李金镛这位文弱的江南籍官员,是怎样把他们管理得服服帖帖。漠河人口口相传地播撒着一些关于李金镛的传奇。这些传奇今天看来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则显然是后人的夸张。
当时在漠河淘金的多为俄国人。他们依仗强势在漠河肆无忌惮疯狂盗采,完全无视大清法令。李金镛真切地感觉到了树立领土尊严的紧迫性,这位貌似柔弱的江南人准备略施小计,好好杀一杀俄国人的嚣张气焰。李金镛了解到俄方边务大臣达得坡罗夫不善饮酒,常让副官代饮,而副官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总喜欢闹一些飞杯走碗之事。当时正好一位名叫夏南中的朝庭官员因强抢民女、致人死命而即将被处死。李金镛与副手宋小濂经过密商,打算借其人头作一篇漂亮文章。次日,李金镛在“得利烧烤王”酒店设宴招待俄方边官,但只安排了两付餐具,双方只有一位主宾可以落座。中方七品以上官员一律侍立陪宴,俄方副官对此做法十分不满,面露愠色。席间,中方七品官员上前为俄方主客行礼斟酒。达得坡罗夫只好也让副官为李金镛斟酒。中方斟酒者正是预先安排的罪犯夏南中,他的态度谦恭有加,俄方副官态度却十分不情愿。不善饮酒的达得坡罗夫硬着头皮连饮数杯,已力不从心。心怀怨气的俄副官斟酒溢出了杯外,夏南中手一抖竟也将酒洒落在杯外,只见李金镛脸色一沉,放声怒斥夏南中对客不尊,进而让人将夏南中推出门外斩首,以儆效尤。此举震惊了所有在场者。达得坡罗夫迫于无奈,也只得对副官大吼大叫,并仿效李金镛让手下将副官推出去砍头。李金镛微笑着频频举杯敬酒,恭祝两国友谊长存。而无人代酒的达得坡罗夫则彻底乱了方寸,他勉强支应着勉强逃回官邸,往日威风早已荡然无存。就这样,智慧的李金镛以一场酒宴和一个死囚的人头换回了大清王朝的尊严,维护了金矿的秩序。从那时起,漠河民间逐渐形成了“开席三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要在北极苦寒之地生存下去,除了保持生命的活力,还需要精神的慰藉。作为从温山软水走出来的江南人,李金镛深谙环境的重要,他鼓励人们皈依宗教、从善如流。同时,他还和官员们一起组织了“塞鸿诗社”,常常拈题分韵,佳句不绝,为苦涩单调的边地生活融入了一丝诗意。“春残花始艳,秋老麦初芒。岭积千秋雪,花开六月霜。”这首小诗的作者已不甚了然,然而,恶劣苦涩的环境描绘中仍流转着一缕淡淡的诗意。他还带领大家辟荒种菜,不仅改善了伙食,也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他为思念家乡的人们营造出了一种家园的味道。
李金镛还将长期从政积累的经验用于金矿的经营。办矿之初,他就亲定格密了十六条章程。其中:“司帐宜公举”、“股友宜助理”、“局且宜节省”、“盈亏宜预计”、“余利宜分派”,在经济上有效地保证了金矿的运转。特别是“股本宜招集”的融资举措,在当时清廷资金困窘的情况下具有创新意义。
李金镛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矿师宜妥延也。既用机器,即不能无矿师。”“本公司事事核实,兼之僻在荒漠,须耐艰苦,宜择用西国矿师之肯耐劳耐烦者,自总办以下只能与厂中司事同其隆杀,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种奖赏分明的原则对今天的企业仍有借鉴意义。
受到洋务思想影响的李金镛,在积极引进外国机器和技术的同时,并不盲目崇洋迷信。对政府招徕的所谓专家,他考察后指出,“西洋矿师大半有名无实,冒味延订,徒滋糜费”,他宣称对聘请的技师若无真才实学立即辞退。反之,若遇真才实学者,李金镛则虚心学习,不耻下问。1890年夏天,他听说俄国金厂所制造的淘金木机器使用起来甚为得手,便立即亲赴俄乌交斯金厂参观考察,并邀请俄国工匠来漠河为中方仿制机器。
长于治业的李金镛深知淘金工人的艰辛,更清楚工人是办矿的基础。他亲手制定了“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利润分成比例,实施计量工资,多采多奖,按劳取酬,有效调动了采金工的积极性。具有人本思想的李金镛还规定,采金工人发财后允许回乡探亲。这些举措使漠河金矿的美誉迅速播扬,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的大量人群络绎不绝奔向漠河,导致金矿工人人数激增,小镇一时间变得热闹非凡。
经过近两年的苦心经营,漠河金矿已初具规模,矿工人数已达万人。漠河金矿总局下设漠河金厂6处,分局9处,盘查局6处,员司达150余人,漠河一带房屋栉比,商贩渐兴。沿江平旷土地,种植了几百亩的白菜、萝卜、土豆、铃当麦等,基本解决了蔬菜自给的问题。
漠河金矿开矿采金21个月中,共得金4.8万两。除陆续归还借款,分给股商官利外,所有勇夫的粮饷、军械、粮运及各局经费,全由金厂支出。并提出余利,解充黑龙江省军饷。在李金镛的苦心经营下,漠河的黄金开采逐渐走向顶峰,向清政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黄金财富。漠河金矿的成功,书写了中国近代黄金开采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为近代官办企业树立了一个典范。
1889年,李金镛就不时咳喘吐血,就医调理,时好时犯。1890年正月,李金镛自赴阿穆尔省,与廓尔孚会晤,议定了雇佣俄轮章程。又取道到齐齐哈尔,谒见依克唐阿将军,禀告矿务各情,二月初返回漠河。至7月初,李金镛便又有了怔忡吐血的症状。始时,他还勉强支持处理各种事务,不肯因病偷安休息几天。10余天后,渐觉精神萎靡不振,请医服药,均不见效。7月未,病情沉重,已无法再支撑工作。于是,李金镛方写呈上省,拟请3个月假调养身体,矿务内外上下各事,皆交由金矿提调袁大化代理。
李金镛于9月17日早4点多钟,在漠河金矿局与世长辞,年仅56岁。临终之际他的家人(一妾一幼子)守在身边哭泣,僚友们围在旁边流泪,李金镛挣扎着坐起,劝慰大家说:“大丈夫视死如归,又有什么遗憾的呢?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借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的盛况,希望诸君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临咽最后一口气,也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
袁大化在清理库务局账目时发现,李金镛任职期间竟然从来没有从矿上支取过薪水,导致家境十分窘迫。于是,袁大化上书李鸿章要求补给李家两年薪俸4800两。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其兴利实边的事迹奏报清廷,光绪皇帝颁旨追赠他为二品官衔,为其立传国史馆,荫袭一子,并准予在黑龙江漠河、吉林长春(曾经为官之地)和原籍无锡洛社建立专祠以示恩宠。年轻的光绪帝还破天荒地亲笔为李金镛撰写了祭文,赞其“鞠躬尽瘁”、“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名垂信史”。
漠河李金镛祠堂历经一百多年早已被毁。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斥资重修,但规模较小,现今的这一座,是两年前再次集资重建的。祠堂内,有李金镛坐像和一些纪念物品。这些物品除了一部分是在当地觅得的采金工具外,其他大都来自李金镛的家乡无锡。这些物品除了石磨、油灯、砚台、餐具、箱笼等生活用品外,还有无锡洛社李氏故居的井盖,祖居的墓碑等。现立于李金镛祠堂前的金圣碑,碑身的上半段是也从无锡搬过去的,新旧分明。
对漠河人而言,李金镛是开发漠河的第一人,将李金镛尊为“金圣”,无人不晓。在后来的很多年中,采金人仍然每每在开工之前都要先祭拜这位金圣,祈求佑护。虽然漠河后来又出过一些勤恳尽职的官员,业绩也不错,但是漠河人就只认李金镛。因为李金镛作为那个乱云飞渡时代中的官员,他恪守职守,为大清朝廷的兴利实边倾尽了全力。一个小小的边官,李金镛虽然无法拯救国运于危难之中,但其“求富而图强”的历史功绩却早已镌刻于民族青史。漠河是一本写满沧桑与神奇的大书,李金镛是这本大书的灵魂,李金镛祠堂已成为一处旅游者必到之地。
李金镛对故乡无锡也不乏贡献。光绪九年(1883年)春,李金镛从东北返回石塘湾故里探亲。途经洛社,见集市颇为兴旺,但道路狭窄拥挤,运河上仅有一座窄窄的三节木桥供乡民们往来于两岸,拥挤的时候常常有人落水。李金镛遂将自己历年的官俸积蓄与所获赏赐悉数捐出,共计七万两银,为家乡修建了一座石拱大桥——“洛社大桥”。该桥1886年竣工,在建成后的80多年间,它为洛社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出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洛社大桥几经重建,当年的石拱桥早已已不复存在。但是,李金镛的光辉形象终究没有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2008年,李金镛故居被纳入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斥资250万元对其故居进行了修缮改造,由故居改建的“李金镛纪念馆”已于2009年底建成开馆。
漠河金矿的繁荣、大量青壮矿工的聚集,为漠河带来了副产品——妓院。采金高峰时期的漠河金沟有妓院多逾百家,其中俄国妓院24家,日本妓院27家,中国妓院66家,有妓女近两千人。展馆的墙上一首无名氏的诗词映入眼帘:“长三好清高,金屋中,藏阿娇,雪肤玉貌生来俏,檀板轻敲,弦索轻调,轻歌一曲北极好,只不知,芙蓉帐里,谁人度春宵?”长三是谁?词作者又是谁?站在满墙挂满诗词、物件的馆中,一切都令人浮想联翩……
金沟,当地人习称老沟,目前流行的名字叫“胭脂沟”。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在民间有许多板本的传说,县志记载为慈禧太后所赐。试想,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苦寒之地,居然有着一群桃红柳绿的烟花女子,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传说,老金沟之所以有“胭脂沟”的别名,就是因为无数女子梳妆的胭脂水飘了满溪,香气氤氲,因而慈禧赐了这么一个温软之名。从此,朝廷下批的折子里便开始使用“胭脂沟”一名。李金镛闻知,自然欣然领命,这“胭脂沟”一名就叫开了。但那时这只是一种内部称呼,老百姓还是叫这里做“老沟”。直到近几年漠河旅游业发展迅速,这“胭脂沟”一名才又焕发出透人的幽香。(文字资料和老照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李金镛祠堂耸立在半山腰上,山下是金沟,正在建成游览区。
通往祠堂的山路
胭脂亭
李金镛在北极村设立的驿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