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专程登门看望宋英老人
南通网讯(记者徐亚华)“宋老您好,经市委研究,决定授予您南通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感谢您为我们党争光、为社会所作贡献。”在中国共产党91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昨天(6月29日)下午,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专程登门看望宋英老人,代表市委给老人颁发“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市领导黄巍东、韩立明、费高云一同看望慰问。
递上证书、献上鲜花,丁大卫拉着老人的手,亲切地与她促膝交谈:“您是全市党员的先进模范代表,所有党员要向您学习,全市人民也要向您学习。”
看到市领导登门,宋英老人十分开心:“我就做了这么一点小事,领导就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大家这么关心我,太感谢啦。”大红的证书、盛开的鲜花,映衬着老人的笑脸,简朴的家中充满温馨,开心的笑声感染着现场每个人。“宋老,现在身体都好吧?平时还锻炼吗?天气热啦,要注意保重身体啊!”老人的身体、生活情况,丁大卫一直牵挂在心。“身体挺好的,平时就在家散散步,谢谢关心。”94岁高龄的宋英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还时刻关注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这两天,市里正在开‘两会’,你们工作都非常辛苦,还专程过来看望我。”“宋老,您要好好保重身体。”丁大卫等与老人合影留念,临行时,再次向老人表达敬意:“感谢您对全市四个文明建设作出的贡献,感谢您为我们党旗争辉,您是我们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他叮嘱一直照顾宋老生活起居的志愿者王玉兰:“宋老为我们社会作出了贡献,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老人,让宋老生活幸福。”
【编者按】通州区离休干部宋英拿出夫妇俩毕生积蓄百万元设立慈善基金,用善良的爱心为社会作出了无私奉献,用纯朴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光辉形象。她的义举,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又一生动典型,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她的身上体现的“一辈子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一辈子心系群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一辈子艰苦朴素、始终保持革命本色”优秀品德,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4月21日,面对登门看望的金沙镇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宋英拉着他的手,主动提出缴纳党费的要求,并当场拿出400元钱交到了总支书记手中。
今年1月8日,通州区离休干部宋英主动拿出夫妇俩一辈子省吃俭用共同积蓄的100万元,与该区慈善基金会、区委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用于帮助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捐赠仪式上,老人还表示已立下遗嘱,百年之后将现在居住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
宋英今年94岁,党龄66年。她用善良的爱心为社会付出了无私奉献,用纯朴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光辉形象。
一辈子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
1918年1月,宋英出生在通州区一个叫湾子头的地方。到了上学年龄,宋英看到同龄的男孩都上学去了,也吵着要去读书,但当时的学校不收女孩,父亲只好为她请了一个私塾先生,读了一年半,能背诵《论语》的宋英在当时也算一个有文化的人了。
23岁那年,宋英经人介绍,与在南通县碧堂小学任教员的姜美善结婚。姜美善比宋英大一岁,1941年7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婚后不久,姜美善就调到双林庵小学担任校长,后来调到南通县警卫团担任文教助理,然后又调到苏中四分区专署交通处任秘书。
1947年1月,宋英跟随丈夫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她有文化,表现出色,得到组织的信任。1947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宋英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越在困难的时候,坚守的信仰越不能动摇。”1949年11月,姜美善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急需抽调一批干部,支持南方地区工作。当时的南方,敌我的斗争形势很复杂,对一个长期在后方工作的干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姜美善回家与宋英商量后,宋英再次支持丈夫,跟随丈夫一起南下。南下后,宋英与丈夫扎根当地。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秘书科副科长等职,1972年离休。1979年5月,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离休后,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
宋英夫妇俩离休后,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看新闻、读党报,积极参加支部学习活动,坚持过组织生活,参与家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宋英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脑子要生锈,会跟不上形势”。
在她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书橱,里边大多是些马恩列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宋英介绍,这些书有些是组织上发的,有些是自己买的,她与老伴大多看过。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她不能参加活动了,但坚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请支部的同志将学习材料送到家里,及时了解支部的活动情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一辈子心系群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宋英刚到云南曲靖粮食局工作时,衣服是单位发的,吃饭在单位食堂,都不用花钱。每月发的4块零花钱也够用了,但那个地方很穷,一年收上的粮食不多,麦穗一寸长也没有,土豆放在火上烤烤就是主食了。晚上,当地人点灯用的是一种树脂,燃烧时会冒出很多黑烟,把眼睛熏得红红的。宋英看不下去,就从4元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来购买眼药膏,送给邻居,当时眼药膏的价格是每支1角4分。
1953年后,宋英调到云南省百货公司做人事工作,她坚持原则,按政策办事,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有一位同事,家中孩子多,有次发工资推迟了两天,这户人家就揭不开锅了,宋英知道后,就先将钱垫付给他。1958年,宋英跟丈夫一起调到墨江时,公司的同事都舍不得她走,并热情地欢送她。那时,加工资每个单位都有名额,论资历,宋英每次都排在前面,但她看到同事工资低,家庭负担重,就主动提出先将机会给人家。她离休前,先后3次放弃加工资的待遇。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宋英、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青海省玉树大地震也牵动着他俩的心,从媒体上看到地震灾情后,他俩立即通过金沙镇关工委向灾区捐款1000元。此外,他俩还在2009年、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通过通州区扶贫协会,资助贫困孤儿上学。
面对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钱存在那里都是“死”钱,如果把钱用“活”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2010年1月18日,夫妇俩共同立下财产遗嘱:“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应该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2011年2月7日,姜美善因病去世后,宋英多次找到通州区委老干部局、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置他俩的积蓄财产,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2012年1月5日,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96万元的存折来到通州区委老干部局,本金和利息作为首批慈善基金。
那天,她对着丈夫姜美善的遗像说:“我把所有的钱捐出去后,你的心愿了了。我现在心情特别好,以前一顿只能吃半个馒头,现在一下子能吃一个馒头了。”
一辈子艰苦朴素,始终保持革命本色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子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宋英至今仍然居住在1979年政府帮助解决的房子里。推开宋英的家门,家具早就脱去光彩。卧室里,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床、桌子、椅子和衣柜都有点“古典”了。老人指着一只破旧的箱子说:“这只箱子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买的,用到今天,一直舍不得丢掉。至于床、藤椅、八仙桌……这些家具大多是从云南运回来的。”
赵丽芳是宋英的侄媳,常来照顾老人的起居,帮助做些家务活。作为亲属,她见证了这100万元都是老人一天天积攒下来的:“她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衣服穿旧的,说只要干净不破还能穿,一般做饭都不要人家帮她,她平常也不花钱,一个月买10块钱的肉都吃不掉。我算了一下,老人家一个月的吃饭开销不到100块钱。”
宋英经常对人说:“我现在享受那么高的待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党和政府还给予我们离休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积蓄捐出来,为贫困老党员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他们当年和我们同样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我是党员,应该尽点党员的义务啊。”
看到宋英老人一个人居住,通州区有关部门和老干部局的同志很不放心,打算让老人去福利院,或者派专人服侍,但是都被天性豁达的老人婉拒了。她说,自己身体很好,还能动动,还没有到麻烦政府的地步呢。
1月8日捐赠仪式结束后,金沙镇一名叫吴锦英的志愿者走到宋英老人的面前,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说:“宋奶奶,我想以后经常上门陪陪你,可以吗?”吴锦英是金沙镇政府工作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年47岁,中共党员。她被老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决定抽时间帮助老人。宋英两眼眯成一线:“你有工作,怎好麻烦你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说:“你想来就来吧,但只能上午来啊,下午我要休息。” 通讯员 赵兵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