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骇猴”不是教育之道 杀鸡骇猴的成语故事

(本文已刊于《新德育》第七期,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58&ID=162276&page=1

这是一位教师的博文(略作修改)。

期中考试结束,学校要求加上一节自习课。到了班里才发现,很多学生以为考完试后可以回家,根本没有带第二天要考的课本,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坐在位子上和同学聊天。看到这,我就打算把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跟他们讲一下。可是,学生根本不听我讲的内容,还是说个不停。顿时,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但想到学生考完试有点兴奋是很正常的,于是我强压住怒火要求学生安静下来。就在这时,我看到孟晴和她那几个要好的同学正在有说有笑,而且笑得前俯后仰。

我突然想起考试前一天中午午休的事。那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休息,就听到年级主任正在大声训斥我们班的学生(我们班就在办公室隔壁),原因是午休有学生乱说话。等年级主任走后,我就到班里查看午休情况。没想到,孟晴仍然坐在后门口和其他人说话,于是我就把她训斥了一顿。但是,孟晴却大声说道:“俺的娘嘞,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说,为什么你只说我一个”。听到这我也非常生气地大声的说:“我就看到你在说话,不说你说谁?!”此时,就见她气鼓鼓地两眼直瞪,却一句话也说有说上来。

好像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更像是刻意这样做给我看似的。

想到这,我就特别注意她们几个的一举一动。她们也好像知道我在注意她们,私下嘀咕了几句,于是又开始有说有笑,比刚才更为严重。好像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更像是刻意这样做给我看似的。于是,我就把孟晴叫了出去。刚出去,孟晴手掐腰气呼呼地问我:“刚才说话的又不是我一个,你凭什么只把我叫出来。”看样子,她不仅对那天的事情耿耿于怀,这次好像还是有备而来。于是,非常生气地对她说道:“我就看到你在说,不说你说谁?!我还没怎么说你,你倒是来劲了。”就这样,我们走廊内吵了起来,最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现在我一直也在想这个问题,是我的错还是她的错;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对还是她本就是在给我对着干。也许教育难就难在:有时你也把握不准谁是谁非。

这位教师所在的学校是当地一所名校,学校承受盛誉之下强大的管理压力,这种压力在不自觉中就转嫁到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博文里所讲的事例,也是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是学校对于班级纪律的高压要求,一方面是个性越来越独立的学生。班主任夹在中间苦闷烦恼,无法突围。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现实的一场“大遭遇”,而遭遇的突破,首先应该是对我们固有的“管理”情结进行深刻的反思。

意识:擒贼擒王

在我们的心理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擒贼先擒王”的管理意识。面对群体的错误,我们先是有“法不责众”的担忧,然后就是被“擒贼先擒王”的意识主导我们的思维。在案例中,老师对孟晴两次批评的起因,就是一种“擒贼先擒王”潜意识的作用。第一次,孟晴与其他几个同学说话,老师单单把她训斥了一顿,大概是因为在老师看来,孟晴是这些参与说话的学生的“王”,只要把她“擒住”,其他的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第二次,更是由于老师的先入为主,在内心里已经认定孟晴不仅是“王”,更是一个故意捣乱、枉生是非的“王中之王”,才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各自的苦闷。

其实,“擒贼先擒王”的意识适合于攻城掠地,但不适合于“征服人心”,更不宜用在班级管理上。原因很简单,教育是一种引领,而不是征服。不可否认,在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个班级,总是有那么一些个性极强、不循常规的学生。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活动圈子,并在圈子里拥有一定的影响,班级里的很多违纪行为也大都有他们的参与,甚至看起来更像是事件的策划者、推动者和决定者,颇有些“贼王”的感觉。但是我们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切不可有把他们当做“贼王”的想法。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念想,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教师来说,可能会失去教育的理性;对这些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压制。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甚至会发生师生冲突和伤害事件。

做法:杀鸡骇猴

在班级管理上,很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一劳永逸的传统观念。总是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时间,达到班级管理的稳定、确定、及时的良好收益。甚至不惜通过对个案的严肃处理,从而达到“杀鸡骇猴”的目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希望通过对孟晴的处理,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事实也证明,“杀一”不仅不能“儆百”,反而使孟晴与同学们的叛逆心理得到迅速膨胀,从而出现了在发现教师关注他们时,竟然“私下嘀咕了几句,于是又开始有说有笑,比刚才更为严重。”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前期“杀鸡骇猴”做法的失败,也为第二次的“杀鸡骇猴”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时常见到类似的现象:早晨到校后检查作业,竟然有过半的同学没有完成,这个时候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杀鸡骇猴”:把自己感觉比较顽劣的学生,或者是作业做得最少的那个学生严加呵斥,通过惩罚其中的一个人达到让其他同学畏惧的目的。因为老师知道,过半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去惩罚,自己既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一下子批评一大群人,效果肯定不佳。所以就很容易想起这个古代人流传下来的做法,并乐此不疲,丝毫不知道这其实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戳穿了教育的底线。这个时候,教师最应该去做的,就是反思一下自己布置的作业是不是有问题。比如:是不是自己学科的作业布置得太多,是不是作业难度太大,是不是其他教师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

“杀鸡骇猴”不是教育之道 杀鸡骇猴的成语故事

结果:适得其反

“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说,为什么你只说我一个”、“刚才说话的又不是我一个,你凭什么只把我叫出来”,孟晴的质问其实已经把教育撕扯得面目全非。是呀,先不说教师对孟晴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正确,单就从“多人犯错”而只处理一个人来看,教师的做法就明显不当,这也恰恰是学生对教师教育不能接受的原因。原本是为了对那些“冒尖”的违纪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却在不经意间导致学生变得愈顽劣和叛逆,这就是适得其反。

老子曾经论述过管理的哲学,“上治之有之,其次民敬之,在次民畏之,在次民辱之。”意思是说,最高明的管理者,是不会被人觉察的,下属们会认为一切成功都是自然的结果;次一点的管理者,是被人尊敬的对象;再次点的管理者,是被人畏惧的对象;最低级的管理者,是被人侮辱的对象。按照老子的说法,如果教师的管理遭到了学生的质疑,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处在最次等的水平。

“杀鸡骇猴”的结果有二:一是生畏之,二是生辱之,这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上治之有之”,或许距离我们很远。但,永远是值得我们倾力去追求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9046.html

更多阅读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所”意在表现什么? 意外早孕的表现

记者访问在海外学有成就并事业有成的归国人员“为什么回国工作”时,很多人用“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所”这句话作了回答。那么为什么用这句话作答呢?笔者揣测作答者是要用“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意思来表示依恋祖国。“梁园”即兔园

“杀鸡骇猴”不是教育之道 杀鸡骇猴的成语故事

(本文已刊于《新德育》第七期,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58&ID=162276&page=1)这是一位教师的博文(略作修改)。期中考试结束,学校要求加上一节自习课。到了班里才发现,很多学生以为考完试后可以回家,根本没有带

声明:《“杀鸡骇猴”不是教育之道 杀鸡骇猴的成语故事》为网友水的波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