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汉娜·阿伦特》
上海电影节龙之梦电影城6月19日18:30
导演:玛格丽特·冯·特洛塔
传记片很难拍得好,尤其传主又是这样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汉娜·阿伦特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先后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1933年纳粹上台后,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秘密活动,一度被捕,后流亡巴黎,法国沦陷后又经马赛逃亡美国。1975年12月,她因心肌梗塞发作病逝于纽约的寓所。
影片的导演是德国新电影代表人物。同样身为女性,玛格丽特·冯·特洛塔把影片拍得充满烟火气,开篇就是两个中年妇女聊家常,之后是汉娜同丈夫、朋友之间的嬉笑互动,还追溯了她与海德格尔的一段暧昧关系。阿伦特不满20岁时便陷入了与导师海德格尔的恋情之中;四年后海德格尔把她送到雅斯贝尔斯那里完成博士学位,中止了这段恋情。孤独、悲苦的阿伦特在结婚之后仍很难完全从这桩感情中摆脱出来。这部分内容让人联想到传主本人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间完成的著作《拉赫尔·瓦伦哈根:一个犹太妇女的生活》。拉赫尔是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沙龙女主人,与歌德、史莱格尔兄弟、黑格尔都有过交往,其沙龙故事和阿伦特早年的爱情故事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不过,尽管摆出了亲切家常的姿态,影片并不能被视为一部庸常的文艺片。事实上,它所涉及的话题比影片本身更有价值——导演选取了汉娜晚年的一段经历,讲述了她以《纽约客》杂志特约记者的身份亲历1961年以色列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并在随后出版了她最富争议性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的故事。在这场事件中,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平庸的恶”。在她看来,艾希曼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这比有意识的残酷行为还要令人毛骨悚然。与此同时,身为犹太人,阿伦特却对自己所属的种族团体提出批评,认为众多犹太人领导人对大屠杀同样负有责任。这一论点最终使她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