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门修行法要(一 六妙法门pdf


一、 数息观与不净观是二甘露门:
数息与命;数息与心; 数息与修行

二、 六妙门名目:
1、数2、随
3、止4、观
5、转6、净

三、 数息与随息:
数息达到不涩不滑,绵绵密密为目的;
随息达到心住于息,意不分散为目的。
四、 法门对治:
1、慧多定少者,治狂慧、干慧、邪慧
2、发菩萨心者,出离与菩提

五、 传法人:
佛陀
智者大师

六、 六妙门之意趣;
通一切禅法及念佛法门
通入世修养与出世修行

——《六妙法门》的修行纲要

妙华法师:

各位义工、各位居士、各位企业家、各位佛友,今天上午我们利用这个宝贵时间,给大家演讲六妙法门的学修法要。因为天气热,人多,空间小,首先在这里向大家问候一声:大家辛苦了。

今天是由我和悟博法师共同为大家开坛说法。讲的内容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往我们讲佛法的时候,是在文化、道德、佛学理论的层面用佛法和大家结缘的,但是今天讲的是佛法修行具体的法门和步骤,这就要求各位要具备修行的能力。

修行的能力无非是两个内容:第一是慧根,人和人大不相同,有的人的慧根很锋利,有的人就比较迟钝一些。第二是善根,因为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不相同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善根。

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请大家注意,要修行六妙法门,首先对佛法要有信心,如果对佛法没有信心,用人间的知识和智慧去理解佛法,很难和佛达到的境界相应。因此,修行的前提是要对佛法有信心。第二个方面,如果你们已经皈依佛门了,并且受了五戒,要开始修行,那么修行的前提是戒行要清净。如果戒行不清净,打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就像一个有漏的筐子,装再多也会漏掉。因此修行六妙法门的第二个前提是戒行要清净。第三个前提是要一门深入,持之以恒。任何志性不定的、三心二意的、东张西望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都不可能在修行路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我们从佛陀和智者大师说起。二千五百年前,释迦摩尼佛在摩羯陀国的竹林精舍领着众比丘修行。跟着佛出家的,有很多是婆罗门的子弟,就是宗教职业者的子弟,刹帝利的子弟,他们年轻美貌富有,跟着佛修行,常见的问题就是爱欲心很重。因此,佛陀给他们开出了一个法门,叫“白骨观”。比丘修行白骨观,在沙漠,找来死人的白骨放在眼前,看这个白骨。做白骨观的修行,时间久了以后,可以断掉我们的爱欲心。

大家总结社会经验会发现,人一生中的烦恼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爱欲。如果我们的爱欲心稍微淡一点点,我们每一个人当下就非常清亮。因此佛陀教他的弟子们做白骨观,但是这一观观出问题来了。修行若干月之后,某一夜,有七十位比丘纷纷寻求自杀。“白骨观”、“不净观”、“霉烂观”,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爱欲之心的,因为你的智慧不够,在修行的时候观念出偏了,不能够行于中道,不知道佛说种种法是为治种种病,过了河把桥就不要了,登了岸把船就放下了,叫弃舟登岸(但是请注意,当你没过河的时候千万不要拆桥)。也就是说,当你爱欲很重的时候,白骨观、霉烂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比丘们不观不知道,因为我们平时眼睛长在脑袋上往外看,看到这个世界像万花筒一样花花绿绿,但是当你用功的时候,往里观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佛经里头叫三十六物,全都是一个个塑料袋里头包着垃圾,观到自己的内脏是众病所生、藏污纳垢的地方,于是有比丘拿着自己的衣钵对另外的比丘说,你把我杀掉吧,我把我的袈裟、钵送给你。在一夜之间,六十九位比丘纷纷自杀。阿难把这种情况赶快告诉佛陀,说很多比丘修行白骨观不净观以后寻求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佛立马来纠偏。

说到这里,大家要心领神会,人间三百六十行,修行是最难的。你们大家想一想,要你在这里念佛,十分钟的意念都守不住,更何况让你放下名利,断掉爱欲,断掉贪嗔痴我慢,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很多俗人因情爱对于出家人不了解,看到出家人很怪很冷静,其实你们并不清楚,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俗人是有差距的。他们会深刻地认识到,人命很脆弱,生命很短暂,他没有那么多的功夫去说那么多的假话空话,做那么多的应酬,越是大修行人,他们的行为越是决绝。我们很多时候在人情世故上不能够了解。

因为出了这样的问题,佛就教比丘们数息观。

“数息观”里有三个方面,你们大家要非常清楚,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和我们的命密切相关,呼吸和我们的命最相关。老百姓说,一口气不来,这个人就和我们恍如隔世了。呼吸不但和我们的命密切相关,而且和我们的心性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习性修养很深的人,一个智慧很大的人,他的呼吸是柔软的绵长的,是绵绵密密的。反之一个人的心特别粗糙,脾气暴烈,性格急躁,为人肤浅,那么他的呼吸就很浅很短很急促。修行从哪里开始,修行从呼吸开始。

第三个方面,修行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的人,他的呼吸是明明净净绵绵密密的,反之,一个人的内心身体不调和的时候,他的呼吸是急促的,短促的,是不能够通达的。《庄子·大宗师》里头也有类似的描述,他说“真人之息以踵”(原话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说这个圣人由于彻悟了人生和宇宙的大道理,他对人间没有虚妄没有诉求,他在呼吸的时候好像是从脚后跟吸上来的,实际上这是个比喻,意思是说他的呼吸非常深沉而又绵密。呼吸和命相关,呼吸和心性相关,呼吸和健康相关。

当伟大的佛陀给比丘们教了白骨观和数息观两种修行方法以后,数息观又出了问题。因为数息观它是生命修行的一个机关,这个方法的每个步骤要求你把心歇下来,要准确的掌握。如果把它比作一个药方,就是这个药吃不到量病治不好,药量大了又变成毒药了。数息法门是同样道理。有的比丘因为不会数息,结果大量的妄心杂念、身体的肺毒积聚在肺部、嗓子上。这次生病的人超过了几百,因为修行导致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伟大的佛陀用他的法眼和慧眼,告诉比丘们说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你们跟我学习修行法门,一定要行于中道。

我在各种场合给大家讲中道。佛讲的中道,像河里头漂木头,不靠在左岸,也不靠在右岸,顺流而下飘进佛法的大海,意思是不要靠在空有两边,应该空有不二,是不二法门,因此把中道法又叫中道实相。中道是用来破除我们修行的偏激和观念的偏激的。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佛教徒很善良也很有慧根,但是他们在修行的时候往往出偏,修行出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观念出偏,另一种是修行出偏。因为这样的原因,佛给众比丘讲中道。

在这里,我给大家把中道,中庸,以及道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界别。中道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纠偏的方法,中道的本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谁悟到了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谁大彻大悟了,谁就证到了中道。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学习中道时,以为有一个中道可以获得,那是不对的。儒家讲的中庸,“中”是不偏不倚,一个普通的在家人,尤其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在名和利、在个人和社会、在生命和金钱之间要行于中道,不偏不倚为“中”。什么叫“庸”呢,“庸”就是平庸,用佛学来解释中庸,就是平常心是道。世间万事万物,表面看来最平常的东西最接近道,凡是眩人眼目的、五花八门的往往离道反而越来越远。因此,中庸和中道还有一点区别。当然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如果能够牢牢记住中庸,并且从理性上智慧上能够靠近中道,那么这个人就近乎圆满了。

什么叫道呢?可以这样讲,我们的生命是迷茫的,我们的生命并不清澈,我们对自己认得并不真,比如我们很多人一心向善,捐款做好事,这个叫行于道上,是说他在行于道的时候,他对于道不是自觉完成的,只是随大流,大家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他已经行在道上了,而通过学佛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道就变得非常通透。

那么道的本质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寂兮寥兮,惚兮恍兮”,我不能给它命名,我强行给它安了个假名,叫道。如果你觉得这段话过于玄妙,很抽象,你就去看自然界的流水,“水几于道”,水是最伟大的行道者,你把它装在一个圆的器皿里头,它就是圆的,你把它装在方的器皿里头,它就成方的,你把它放在零度以下的环境,它就结冰,你给它100度温度,它就变成气,但水性不失。水的性是什么呢,水性是润物的,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没水的地方绝对没有生命,因此老子讲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水几于道”,水和道可以合二为一,非常之美妙。我们平时说我学道学佛了,我今天告诉你,学水。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人生、你的心性能够像水一样,你的人生还有烦恼吗?你的人生还会有障碍吗?是因为你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执”,有一个“法”,有一个“法执”,你把自己和社会和自然对立起来了,树立了很多假想敌。所以说,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有道者生,无道者亡。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跟大家发挥了,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我们的文化没有掉链子没有断裂,就是因为有个道,文以载道,做人有人道,经商有商道,当官有官道,花道,茶道,剑道。离开道,中国人就味同嚼蜡,没有意思了,中国人活的味道就在道,人有人性,人性的后面就是道。

那么道和人心和人性又是什么关系呢,道可以写成文字,但那已经不是道的本身了,道可以说出来,但那也不是道的本质了。道要用心去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个“理”就是道。你们大家都有一个肉身都有一个心,你为什么不用你的心去悟道呢?如果你把道悟透了,你当国王好不好,你当老百姓好不好,都好,能小能大能方能圆能内能外,所以这个道妙不可言。释迦摩尼佛讲的法在所有哲学和文化当中是至真圆满的,这是经过大量修行人和大量哲学家研究发现佛教博大精深而至真圆满。

佛说的这个中道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如果大彻大悟了,他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每天都充满智慧。因此得了人身不学佛可惜,学了佛不去修行佛法更可惜。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今天教给大家具体的修学方法。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到了隋朝,出现了一个人物,他驻锡的道场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这个老法师被人誉为小释迦,就是和佛齐名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乱,他一生当中三次进山,三次出山,他对于时政,对于人生进退有度,掌握得非常好,他圆寂以后,被誉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留给我们一个法门,叫“童蒙止观六妙法门”。这个法本文字很少,但是修行的次第、理路、果位非常清晰。如果你对你的人生认得很真,对佛法信得很深,并且想真正去修行的话,童蒙止观六妙法门是非常好的一个法本。他一生当中讲小止观和大止观,整个天台宗的教义就是大小止观。由于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讲《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妙”字,就可以三旬谈妙,因为他讲的所有东西都是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法要提示:天台教义的核心是“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 ”)。

从释迦摩尼佛到智者大师,都把白骨观和数息观看成是二甘露门。什么叫甘露呢?我们现在城里人特别浮躁,心歇不下来,不能够制心一处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缺少文化滋养,一方面是长期道德涣散,具体到个人来说叫信仰缺失。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受到经济的勾引,我们所有的人就一个价值观:“金钱”。如果说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人对什么认得最真?对钱认得最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金钱面前都“大彻大悟”了,关于金钱的理论和名言,我们大家都有自己深深的读后感。但是讲到文化,讲到道德,讲到信仰,讲到修行,我们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场合只是拿佛教的道德、文化给人结缘,因为佛教里头说“法不孤起”,如果这个人本身已经是抑郁、甲亢、糖尿病、癌症、精神亚健康,你在这里给他谈修行,他根本就不要听,他没有功夫听,也没有心情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们大家冒着酷暑放下尘劳,共同学习六妙法门,这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了。(未完待续)

录音制作:心住法师

文字整理:亲森居士

注:2013年7月7日,妙华法师、悟博法师在洗心禅寺为发心修行的义工、居士、企业家讲座文字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9381.html

更多阅读

正统道藏正一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宋-元妙宗 正统道藏

序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  经名: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宋元妙宗编。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目 录  序  卷一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序并驱邪院请治行用格  卷二 上清北极天心正法 斗下灵文符咒  卷三 祛除

黄檗《傳心法要》 传心法要

黄檗希运禅师(776-856)洪州人(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与黄檗、黄蘖指的同一人。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百丈法嗣

声明:《六妙法门修行法要(一 六妙法门pdf》为网友伤感在游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