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金价异动与当前金价波动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这次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一旦传到至消费领域,形成物价上涨演化为恶性通货膨胀,将引发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十万乃至百万亿美元计的金融资产将随泡沫的破裂消失,以美国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济、金融计量评价体系将随之瘫痪,整个危机将甚于1929-1933年的危机,毕竟当时的货币或相关金融资产还有部分黄金的基础。同时,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和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工业化国家获得境外经济资源的重要配置手段——信用货币可能也将随之出现危机。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工业化国家将面临工业革命以后最严峻的挑战。或许,这才是要害之处,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后地缘政治事件一系列的故事,或许,这才是源头。
(现货黄金月线图 2007-09)
一、2006年金价脉动
2005年下半年,随着伊朗强硬派领导人内贾德当选总统和伊朗核问题演化成为核危机,金价从450美元/盎司起步,12月12日创出540美元/盎司的25年新高,金价年度上升的幅度超过20%。于是,黄金价格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奏响了2006年金价走势的序曲。
2006年初,金价在上年冲高540美元/盎司后在500美元/盎司附近盘整。3月中旬,随着欧美国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提出,金价逐步脱离盘整趋势,3月23日突破前期高点,寻找进一步的方向。
在不间断的伊朗核问题消息刺激下,金价在两个月之内连续突破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关口,在伊朗核问题逐步成为热点问题的不到一年时间内,金价上升幅度达到约300美元/盎司,成为历史上金价波动超过300美元/盎司的第二个时段。
二、历史上金价波动超过300美元/盎司的年份
历史上金价波动最大的年份是1980年。1980年黄金价格上涨超过300美元的背景,源自于1978年和1979年之交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当时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迫使巴列维流亡国外,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权成立。由于伊朗及其周边蕴藏着世界石油地质资源探明储量的70%以上,伊朗国家政局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中东地缘政治的不稳定预期,促使世界担心素有“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供应稳定问题,担忧由此产生石油价格暴涨传导加剧通货膨胀,危及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受此影响,金价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直上。1979年初,金价还在250美元/盎司附近寻找方向,至7月18日金价突破300美元/盎司,半年多的时间升幅约20%。如果从伊朗巴列维王朝与伊斯兰革命对立显现的1978年10月算起,至此金价则已上升了约100美元/盎司,升幅接近50%。
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权成立后,与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矛盾开始激化,并于同年11月扣押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工作人员,发生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同期,前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中亚地缘政治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地缘政治的不稳定预期。于是,金价开始以更快的速度飙升,并于1979年10月1日金价突破400美元/盎司、12月28日突破500美元/盎司。
1979年金价的剧烈波动,开启了1980年金价进一步波动的序曲。
1980年初,在一系列的地缘政治危机,以及伊朗伊斯兰革命引发的石油价格暴涨形成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推动下,金价分别于1月3日、16日、18日不到二十天内连续突破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800美元/盎司。在金价狂飚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中央银行试图抛售黄金储备平抑金价,如在此期间美联储抛售了黄金储备的6%。
但是,美国和伊朗关系不稳定的地缘政治预期和恶性通货膨胀作用,已经形成了世界性恐慌,投资者甚至普通百姓纷纷抢购黄金,预防可能产生的国际性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危机。因此,在金价狂飚的过程中部分国家中央银行抛售黄金储备的行动,没有产生预期效果。
美国面对中央银行抛售黄金难以抑制金价的现实,担心美联储继续抛售黄金会耗竭美联储黄金储备。于是,1980年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米勒宣布,美国官方不再用减持黄金储备的方式平抑金价(美联储的黄金储备抛售通过美财政部拍卖的方式进行)。此后,半小时内金价上升30美元/盎司,突破700美元/盎司达到715美元/盎司的高位。1月18日,金价突破800美元/盎司。21日,金价创造了850美元/盎司的高位。
三、1980年金价狂飚后的美国手段
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前苏联出兵阿富汗和超过两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影响下,部分投资者乃至百姓纷纷选择黄金资产规避政治、金融危机,甚至部分国家政府也参与其中,将美元资产转换为黄金。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这种行为除了直接导致金价狂飚的现象之外,将美元资产向黄金转移已经产生了黄金冲击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可能。
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面对金价狂飚,及其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可能产生的冲击,1980年1月22日宣布:会不惜任何代价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卡特对金价的表态,奏响了该轮金价狂飚的终曲。于是,当日金价下跌50美元/盎司。
美国总统卡特打压金价的讲话和其后由后续总统里根配套的金融创新政策,使850美元/盎司的金价成为以前历史的标志,也成为其后26年的标志。同时,卡特总统对金价飙升的顾忌和里根总统的金融创新,使金价在其后的二十年内在趋势上保持了熊市,并使金价从高位的850美元/盎司,下调到2001年9.11事件半年前的约250美元/盎司。
四、1980年和本轮金价异动的事件比较
俯视地图,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80年金价狂飙与本轮金价上涨,在背景因素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1980年的金价上涨和本轮金价上涨的主因,都是与伊朗有关的地缘政治问题。虽然,1980年金价上涨的主导因素源自于之前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本轮金价上涨的主导因素源自于去年显现的伊朗核危机,诱因有明显的差别,但都带来了世界石油主要储藏地区地缘政治不稳定和石油供给安全的不稳定预期。
其次,1980年的金价上涨和本轮金价上涨之前,都发生了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并且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的幅度都有百分之数百之多。虽然,1980年的金价上涨是在伊朗和阿富汗地缘政治危机主导下,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形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对金价上涨有助推作用,而与本轮金价上涨相应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尚没有形成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但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仍然在伊朗核危机的影响下对金价的上升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再次,1980年的金价上涨和本轮金价上涨之前,以工业化国家股市为主体的资本市场都面临下调压力,大量游资借助地缘政治事件和通货膨胀压力或预期炒作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的金融投资工具。
1960年代,美国国际贸易经常项目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不得不依赖对境外发行美元的形式平衡国际收支。同时,随着越南战争爆发和持续的财政预算赤字增长,美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也出现了高速增长,超过实体经济吸纳能力的局面。于是,部分美元货币供应量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游资,游离于各金融投资市场间寻找投资机会。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游资偏爱吸纳短期资本能力强的股市,在股市由于政治、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影响面临下调压力时,游资就会冲击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的金融投资工具市场。
1973年底四次中东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和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及其相伴的通货膨胀和工业化国家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形成了以美国为主体的股市下调压力,以及游资炒作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金融投资工具的条件。在相关条件的配合下,1980年金价波动的图景出现了。
1980年1月22日,美国总统卡特干预金价,之所以能够形成金价下跌趋势,原因在于其后美国倡导金融创新,促使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部分游资分流,进入不断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市场(如汇率、利率、国债回购、商品期货、黄金及其衍生金融投资工具市场,股票衍生金融投资工具市场)中,尤其是允许以前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管理的部分短期资本进入以股市为主体的金融投资市场,分流了滞留在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金融投资工具市场的短期资本存量,从而从短期资本层面确立了以石油为主体的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其后二十年价格演化基本趋势。
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以美国为主体的股市面临下调压力,股市吸纳游资的能力下降,部分游资从股市分流或游离于股市之外,游资再次冲击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金融投资工具的条件已经具备。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开展没有明确对手和时间限制的全球战略反恐,并接着主导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全球地缘政治随之出现不稳定预期。于是,游资利用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形势及预期,炒作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金融投资工具。在此背景下,始于1980年的重要经济资源和黄金价格走势下降的拐点出现了。
五、1980年和本轮金价上涨背景形势的综合比较
回顾1980年的金价上涨可以发现,当时的金价上涨是在极端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和工业化国家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相应的经济和金融运行危机预期背景下游资炒作产生的。而目前类似于1980年的金价上涨,虽然也有类似当时形势的一些现象发生,但其性质尚并没有出现当时极端的情况。因此,本轮类似于1980年的金价上涨背后,应该还有相关不同于1980年影响金价的因素和形势。
首先,国际政治大格局当前与1980年不同
在历史的演化中,国际大格局包含着重要文明间关系和重要经济资源分割及配置关系。
21世纪末随着以前苏联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文明间关系1的冲突层面逐步上升为宗教层面。2001年,随着9.11事件爆发和美国开展没有明确战争目标和时间限制的全球战略反恐,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文明间冲突显现为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新教的文明冲突。与1980年的金价上涨相比,文明层面冲突由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冲突,转化为宗教层面的冲突。
同时,随着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和关系相对稳定,其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支持变得相对稳定,重要经济资源需求刚性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因此重要经济资源取得渠道安全和来源稳定,是工业化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需求出现加速上升趋势,全球重要经济资源供给能力逐步发展到极限边缘,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逐步面临重要经济资源供给压力,出现重要经济资源取得渠道安全和来源稳定问题。于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重要经济资源层面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问题,并与工业化国家一起形成了重要经济资源取得和配置争夺的地缘政治冲突。
于1980年进价上涨时相比较,如果说1980年进价上涨之前重要经济资源供给压力,主要来源于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形成的短期供给不稳定预期,或禁运(如石油);那么,当前的重要经济资源供给压力则是来源于生产能力极限。如果说1980年金价上涨背景的重要经济资源供给不稳定预期,可以随地缘政治稳定而缓解;那么当前金价上涨背景的重要经济资源供给不稳定预期,则难以在地缘政治稳定中缓解。
因此,当前的国际政治大格局是文明(宗教)层面的地缘政治冲突和重要经济资源争夺相结合格局。
其次,国际经济大格局当前与1980年不同
国际经济格局主要是指经济资源和产成品生产、流转、分割与配置方式及社会就业和服务等方面。
1980年金价上涨的经济背景是,工业化国家是世界主要的工业产品生产者,同时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工业产品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进口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产品出口,是工业化国家重要经济资源供给者。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生产,尤其是需要一定技术和资本的矿业资源生产,主要由工业化国家通过技术和资本输出控制,经济资源定价机制也一定程度上由工业化国家的相关跨国公司控制。
当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资源开发(生产)主权国有化、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转变,部分发展中国家已陆续成为重要的工业产品生产者和世界工业产品供给者,部分重要经济资源从输出转变为输入。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重要经济资源价格机制形成机制由国别或区域供给和需求均衡的定价机制,演化发展成为世界性供给和需求均衡的价格形成机制,工业化国家经济资源定价能力减弱。与此相伴,部分工业化国家经济资源配置手段由工业产品输出转变为一定上依赖货币金融手段,及通过向境外输出货币或发展境内金融投资市场吸纳境外资本的形式获得经济资源。
与此相对应,工业化国家社会就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入了国际化的轨道,国别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国内问题,而上升为国际的层面。
再次,国际金融大格局当前与1980年不同
国际金融大格局主要是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及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分布结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总量等方面。
1980年金价上涨的金融背景是,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积极财政和金融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不但形成了金汇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推动物价上涨,还使部分货币供应量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投资市场游荡,寻找投资机会,并借助地缘政治不稳定预期,炒作金融投资工具。
当前,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与1980年金价上涨时相比,随着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2004年仅美国货币供应量存量就已超过9.2万亿美元,全球脱离实体经济以游资形式存在的货币供应量以美元计超过十万亿美元。并且新千年后欧元诞生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形成一定冲击,国际货币体系于是变得十分不稳定。近两年来,主要货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常常超过1%,甚至达到单日波动幅度约2%的水平,已充分说明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
随着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和游资规模快速膨胀,金融市场在持续的金融创新中快速发育,金融资产总量以更高的速度膨胀。至2004年末,仅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以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为存在形式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达到约120万亿美元的规模,同时全球股市的金融资产总量也超过37万亿美元的规模(市值,不包括以股市为载体的相关衍生金融投资工具市值),其中三大经济体股市的金融资产总量超过28万亿美元。于是,以10万亿美元计的游资在货币、股市、期货(商品)和黄金及其衍生金融投资工具市场间流动,形成巍巍壮观的金融投资市场价格机制联动。
本轮金价上涨的国际金融大格局与1980年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信用本位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部分工业强国信用货币跨出国界成为国际货币,货币金融关系和金融投资市场已高度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极度削弱,从而为国际游资借助国际地缘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事件,炒作国际性金融投资工具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大格局与1980年不同
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大格局主要是指国际性金融投资市场结构、市场容量、价格形成机制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传导等方面。
1980年金价上涨的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大格局是,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大背景下,为了给过剩的货币供应量寻求出路,减弱过量货币供应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金融投资市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逐步发展,并在原有的股市、期货(商品)等金融投资市场基础上,创新出货币、黄金等市场,金融投资市场的结构出行初步完整。但是在该时期,由于1929-1933年经济萧条形成的金融分业经营和管制的原因,过度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仍主要滞留在实体经济领域推动物价上涨,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形成信用货币购买力稳定性减弱的预期,并在以伊朗政局为主体的中东地缘政治影响下,推动金价达到历史高点。
本轮金价上涨与1980年不同的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大格局是,1980年美国新当选总统里根推动金融市场创新,促使金融投资市场快速膨胀,促进大量货币供应量向金融投资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分流,于是,金融投资市场金融投资工具种类在创新中高速发展,金融资产总量极度膨胀。与此相对应,实体经济领域滞留的货币供应量存量得到控制,重要经济资源价格迅速滑落,宏观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压力迅速缓解,并从总体上确定了其后二十年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从总体上确定了其后二十年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发展的趋势和黄金价格发展的趋势。
2000年已美国为主体的新经济泡沫破裂,在创新中发展至极致的金融投资市场,随着股市面临下调压力吸纳过渡增长的货币供应量能力下降,甚至随着股市下调压力显现滞留在股市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股市中逸出,1980年后被缓解的货币供应量过渡增长与实体经济关系问题,再次显现。
同时,随着1980年后金融创新和金融投资市场发展,绝大多数重要经济资源都在金融创新中发展出了相应的金融投资工具,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货币金融关系及金融投资市场一体化发展,被创造出金融投资工具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一定程度上从成本与效益、市场供给与需求均衡、价格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过渡到游资在金融投资市场结构分布、存量和流量变化,以及在特定背景下金融投资市场投资者价格预期综合影响下的定价机制,并向重要经济资源的实物价格传导。
这种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为游资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炒作重要经济资源的金融投资工具,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从而构成了本轮金价上涨与1980年不同的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大格局。
六、未来影响金价的形势判断和金价走势评估
黄金作为自然界中独特的金属元素,凭借其优良的物理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及其稀缺,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拜金传统——黄金充当着货币载体——黄金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受黄金地质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制约,黄金产量最高时期也没有超过其存量的2%(当前,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进步,黄金产量占存量的比重约为1.6%-1.8%),并且受产量制约,当年的黄金产量几乎不影响当年的金价,形成了其独特的价格机制。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金价剧烈波动时期,与金价剧烈波动相对应,都有重要的国际地缘政治发生,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的综合影响,对金价波动起着助推作用。因此,对于未来影响金价的形势而言,前文解析的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仍然是影响未来金价的核心因素,相关形势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决定着未来金价走势的趋势和方向,因此,未来相关形势的判断是未来金价走势评估的基础。
未来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形势评估
当前世界,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资源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由社会结构演变成熟变得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资源需求能力快速提高,世界重要经济资源生产能力总体上处于极限状态。当前,这一状态是评估未来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发展的基础。
同时,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股市结束了趋势上持续二十年的牛市,并面临下调压力,吸纳游资能力下降,大量游资急需寻找出路。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开展全球战略反恐,随之发生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等,世界产生地缘政治不稳定预期。当前,这一预期是评估未来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必须考虑的背景条件。
2000后随着股市吸纳能力下降而寻找出路的游资,借助重要经济资源生产能力接近极限和不稳定的地缘政治预期,爆炒重要经济资源对应的金融投资工具,传导形成重要经济资源价格暴涨,并产生全球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酝酿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当前,这一逻辑是评估未来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线索。
这些判断的逻辑在于,工业化国家是世界重要经济资源消费的主体,占有世界人口百分之十几的工业化世界,消费着世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要经济资源,如总能源消费和石油消费等。同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信用货币政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和财政预算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在持续的金融创新中推动了金融资产总量的高速增长。目前,在全球两百多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总量中约90%聚集在工业化国家。
目前,有金融投资工具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在游资利用不稳定的地缘政治预期和生产能力接近极限的爆炒下,价格都上涨了百分之数百,有些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在游资爆炒下,价格上涨甚至达到百分之五百以上。如石油和铜。在这轮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中,金价上涨幅度也达到了接近百分之二百的水平。
考察持续五年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形势,可以发现,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还基本没有传导到终端消费领域,工业化国家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就是明证。就此,学术界和工业化国家管理层面表示:当前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经济、金融运行机制,使工业化国家抵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增强。
就此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首先,持续五年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虽然有发展中国家快速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重要经济资源需求的原因。但是,就重要经济资源消费量来说,消费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化世界。其次,这次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都是工业化国家发行过多货币形成的游资,是在游资的炒作下,使重要经济资源价格脱离其成本,促使其价格与供给和需求均衡关系弱化。从而产生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没有办法解释当前重要经济资源价格机制的现象,如石油的价格、铜的价格等。再次,这次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一旦传到至消费领域,形成物价上涨演化为恶性通货膨胀,将引发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十万乃至百万亿美元计的金融资产将随泡沫的破裂消失,以美国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济、金融计量评价体系将随之瘫痪,整个危机将甚于1929-1933年的危机,毕竟当时的货币或相关金融资产还有部分黄金的基础。同时,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和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工业化国家获得境外经济资源的重要配置手段——信用货币可能也将随之出现危机。如果出现了这种局面,工业化国家将面临工业革命以后最严峻的挑战。或许,这才是要害之处,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后地缘政治事件一系列的故事,或许,这才是源头。
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逻辑与前文的分析,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因此,当前经济战略和金融战略安全是美国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并在特定阶段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方向。
俯视世界地图,回顾2000年以来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世界金融和金融投资发生的图景。可以发现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如果没有随后出现的9.11事件发生,美国没有借此开展全球战略反恐的机会并开展全球战略反恐,恐怕新经济泡沫破裂后股市下跌的压力就难以在其两年后缓解。并且,如果没有全球战略反恐,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后对美元的冲击,就难以通过要求欧洲盟国战略上配合的方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如果没有全球战略反恐,不稳定的地缘政治预期下的大量短期资本(游资)流向美国寻求避风港,美国经常项目平衡和财政预算平衡(赤字)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并且以美国股市为主体的金融投资市场在短期资本(游资)流量相对减弱的趋势下,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伊拉克战争的两年后,以伊朗核危机为主体的地缘政治事件逐步显现,随着伊朗核问题升级,游资炒作以石油为主体的重要经济资源的金融投资工具,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压力,以及重要经济资源供给的不稳定预期,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重要经济资源取得渠道和价格列为国家战略和安全问题。
当然,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也给工业化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国家发达金融投资市场的缓冲和向境外输出货币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相关压力。就持续了五年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形势而言,随着重要经济资源价格管制和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外交手段谋取重要经济资源稳定供给渠道,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形势总体上依然良好。因此,要降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需求增长能力,减缓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还需要更加剧烈的方式。
2005年中期前后,以伊朗核危机为主体的地缘政治事件,逐步发展为改变发展中国家重要经济资源范畴的国家战略和安全预期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随着伊朗核危机进程发展,以石油为主体的重要经济资源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形成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以石油地质储量富集地区——伊朗为主体的中东地缘政治动荡格局,将从整体上改变发展中国家重要经济资源供给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预期,强制发展中国家改变其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引发起经济、金融危机或政治危机,从而区域的或整体的降低发展中国家重要经济资源需求,缓解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需求压力。
2000年以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形势和趋势发展过程,蕴含着这一逻辑的影子。在未来的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发展逻辑中,如果这一逻辑的影子仍在起作用,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伊朗核危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仍将以动荡的局面为基调,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投资市场也将在这一基调的基础上寻找发展方向。
-----------------------------------------------
1、先民在考察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社会结构及相互关系时,选择了不同的视角,形成了神性世界和自然物性世界的视角差异。在历史的演化中,神性世界产生了神性世界的创世(古犹太教)和明心见性、顿悟(古印度佛教)的分别,自然物性世界产生了古华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和古希腊原子、元素论假说的分别。在历史的演化中这些世界观设定和考察视角取向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知识体系,形成了互有差异的自然和社会价值观评价体系,并构造在社会结构和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中,从而形成文明差异的根源。
史的演化中,由于不同文明的结构构造源自于不同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知识体系,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评价体系,所以,文明间的冲突是伴随着整个文明史的演化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演化进程中有些典型文明分化出独立的子文明,子文明之间由于存在了社会价值观评价体系的修正,相互关系中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如犹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文明史演化中,文明间冲突常常具有不可调和性,伴随文明演化的进程。
来源:源复黄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