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文化艺术事业 张雄艺术文化上市

在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形成,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在紧张的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同时,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等。中央苏区文化艺术的广泛开展,丰富和活跃了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歌颂了苏区的光明世界,鞭挞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和丑恶,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鼓舞斗志、打击敌人,支持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战争的巨大作用。

一、中央苏区文化机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苏区没有统一的专门管理文艺工作的行政机构。苏区的文艺工作,分别由地方上的各级党委和苏维埃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领导。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苏区的文化艺术工作统一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的艺术局与社会教育局领导。艺术局是专门管理苏区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李伯钊、赵品三先后任局长;各省文化教育部、各县区(市)文化科、各乡教育委员会也都负有管理本地区文艺工作的责任。艺术局总的职责是与社会教育局共同管理苏区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局负责管理苏区的俱乐部、戏团(剧团)、书报阅览所、图书馆、革命博物馆以及社会教育所需的各种宣传材料之编印工作;艺术局负责管理苏区的文艺创作(包括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创作)和文艺社团的演出活动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

1933年11月15日在瑞金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文化研究组”是苏区唯一的文艺理论研究机构。魏挺群、胡底为正副组长。其任务“主要侧重于文艺理论与创作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二、中央苏区文化艺术

(一)音乐

苏区音乐,是伴随着土地革命的兴起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而产生发展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随着一批优秀的革命音乐和戏剧歌舞人才到中央苏区,苏区音乐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走向繁荣昌盛,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中央苏区的文化艺术事业 张雄艺术文化上市

苏区的音乐大致可分成革命歌曲和民歌两大类。革命歌曲又包括从外国传入和从苏区外传入的,还包括苏区音乐工作者自己创作的几种类型。

苏区的民歌是苏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所处的赣西南、闽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富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客家人向来以编唱民间歌谣著称于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曲调优美的音乐小调。中央苏区红军和苏维埃干部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也将各地民间小调带进中央苏区。这就为中央苏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火热的苏区斗争生活也为苏区民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苏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或对民间曲调稍加整理改编,或利用原有曲调,填上宣传革命道理、反映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新词,进行演唱。这类歌曲受到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广为传唱。苏区民歌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从收集到的数以千计的苏区民歌来看,有如下几种类型:反抗剥削压迫和号召工农起来闹革命的歌;记录红军胜利和苏区建设的歌;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红色政权的歌。

这些歌曲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色鲜明,贴近苏区火热的斗争生活,充分反映了苏区军民的心声,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美化生活的战斗作用。

(二)舞蹈

苏区舞蹈,是中央苏区的一种新型表演艺术。它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赣南、闽西当地流传的民间舞蹈;第二类是苏区艺术家在苏联学习期间学会的外国舞;第三类是苏区艺术家们借鉴外国舞蹈和挖掘苏区民间舞蹈素材相融合创作出来的。

苏区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大多是歌舞结合、边舞边唱,唱歌与舞蹈互为联系合二为一,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苏区舞蹈艺术的多元群体。苏区歌舞是苏区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和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中,除了演出戏剧、活报剧外,还演出多种形式的歌舞节目,包括表演唱、小歌舞、歌舞小戏、歌舞活报剧以及民间彩灯表演等。

苏区歌舞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有着很强的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欣赏性,在支援红军战争、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活跃苏区军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戏剧

苏区的戏剧是在继承“五四”以后的文明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央苏区形成后,来自各地的一大批戏剧家如李伯钊、沙可夫、胡底、钱壮飞、韩进、赵品三等相继来到红都瑞金,使苏区戏剧队伍不断扩大。当时的红军学校是培养军事干部的摇篮,也是开展戏剧活动的中心。红军学校俱乐部于1931年冬设立了戏剧管理委员会,专门组织热心于戏剧活动的同志进行演出。几乎每周都有晚会,都要演戏,广大军民和中央负责同志都来看,影响很大。“一苏大会”闭幕不久,在红军学校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八一剧团,赵品三任团长,八一剧团成为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中心。

1932年9月,以红军学校八一剧团为基础,在瑞金沙洲坝官山村上赖屋成立了工农剧社。初期,张爱萍曾任剧社党团干事。后来,张欣、倪志侠、洪水、赵品三先后任剧社社长。工农剧社下设组织部、编审委员会、表演部、舞台部、音乐部、跳舞部、出版部等7个部门,实际上成为整个中央苏区戏剧活动的业务指挥部门。

为适应规模宏大的戏剧运动,苏区着手培养戏剧专业人才。1933年4月4日,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专业学校——蓝衫团学校,同时组织了蓝衫团,李伯钊任教务主任。1934年2月,根据瞿秋白的建议,蓝衫团学校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任校长;蓝衫团改为中央苏维埃剧团,剧团设剧团委员会及主任一人,由中央教育部任命。并制定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和《苏维埃剧团组织法》。戏剧学校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毕业后成为各级工农剧社和苏维埃剧团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苏区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提高了苏区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水平。

为了贯彻、执行苏区戏剧运动的方针、任务,使苏区文艺为革命战争服务,为苏区建设服务,苏区文艺工作者面向工农兵,深入部队和地方,广泛开展戏剧演出活动。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和推动了苏区创作的繁荣。苏区的艺术家们,创作演出了近百个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现代革命戏剧,迄今为止已收集到的《中央苏区戏剧集》中,就有74个剧本。

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发展,也为苏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深受苏区军民喜爱的戏剧明星,他们中有李伯钊、沙可夫、胡底、钱壮飞、李克农、韩进、赵品三、危拱之、石联星等。他们为苏维埃运动的开拓和发展以及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新诗

新诗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文学形式,在苏区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苏区新诗的作者大部分是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中的文化工作者,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一面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一面拿起笔来,用文艺的形式反映苏区军民的战斗生活,用生动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苏区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理想。

新诗具有长短不拘、节奏明快的特点,给人以气势雄壮、情调激昂、章节响亮的艺术感染力,它们大部分被谱上曲,成为激励和召唤苏区军民的战歌。

(五)通讯、特写及散文、小说

中央苏区新闻报刊的发展繁荣,为通讯、特写、散文、小说、杂文等一类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园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区几十家报刊,每期都要刊登通讯、特写一类具有新闻特色的作品,一些报刊还专门辟有文艺副刊,登载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推动了这类文学作品的创作。

通讯、特写是一种纪实性、新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及时报道了苏区反“围剿”战争、重大政治活动和苏区建设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在鼓舞动员工农群众投入革命战争、促进苏区建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散文,这一“五四”时期兴起的文学形式,在苏区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和发挥。苏区的散文一般都以第一人称,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抒发自己的情感,阐发革命道理。

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小说、杂文一类的创作比较薄弱。从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杂文来看,题材、风格都处在比较幼稚的阶段。

(六)美术

中央苏区的美术,以宣传画、漫画创作为主。

1931年11月,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一大批美术工作者和业余美术爱好者齐聚瑞金,他们紧密配合苏区各项斗争,拿起画笔、木炭,创作了大量宣传画、漫画。这些美术作品,尽管线条简单,色彩单一,艺术技巧不高,但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群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受到苏区军的热烈欢迎。

为繁荣苏区的美术事业,1933年3月5日,在中央苏区工农剧社总社设立了工农剧社美术部。它的任务,是为工农剧社演出的戏剧、歌舞等节目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并绘制舞台布景;同时创作一些美术作品供报刊采用,并编辑出版少量画报。1933年12月11日,在瑞金县城天后宫成立了工农美术社,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美术出版、展览和作品研究机构,直属中央教育部艺术局领导。工农美术社有美术专业人员10人,负责人为蔡乾。工农美术社成立当天,举行了苏区第一次工农美术作品展览会,获得圆满成功,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美术事业的发展。

(七)图书馆、博物馆

以中央图书馆、中央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苏区图书馆、博物馆,是苏区最早的图书馆、博物馆事业,也是苏区人民创造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面向大众,体现反帝反封建崭新时代的苏区文化艺术教育的载体,是苏区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建设的源头,在苏区革命斗争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各省、县、市区,都普遍兴办了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等。随着中央苏区文化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为苏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创造了条件。在苏区创立初期,县一级政权的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小型展览所、阅览室等。到1932年中央图书馆、1934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等大型馆的建立,中央苏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图书馆、机关学校图书馆、农村俱乐部阅览室、农产品展览所、工农红军学校模型室等较为完善、形式多样的图书馆、博物馆体系。

(八)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部队、群众团体,对新闻出版工作都十分重视。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在首府瑞金建立了中央出版局、中共中央局党报委员会等十几个新闻出版机构。

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先后创办出版的报纸杂志,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0余种。其中,《红色中华》报发行量最多时达4万多份。编印、出版的马列经典著作、政治理论书籍和各类军事、文化、科技、法律书籍,总计有350余种,总印数达数万册之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0697.html

更多阅读

中央第八巡视组组长张文岳 中央第五巡视组组长

南方日报讯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第八巡视组近日进驻广东省开展巡视工作。10月31日上午,中央第八巡视组巡视广东省工作动员会在广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主持会议并作动员讲话,中央第八巡视组组长张文岳就即将开

我国唯一在校的16岁博士生张炘炀组图 张炘炀2016年现状

前言:我现在接了一个学生,和张炘炀的性格很相似,我想从张炘炀身上借鉴些东西。我国最年轻在校博士生张炘炀文化分类:新闻纪实我国唯一在校的16岁博士生张炘炀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19日报道:9月1日,张炘炀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到,正式成为

声明:《中央苏区的文化艺术事业 张雄艺术文化上市》为网友绅士风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