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同课异构
——河北鲲鹏小语团队第八次研修纪实
活动主持:张伟
活动时间:2014年4月26日晚8:00
活动地点:河北鲲鹏小语团队群
主备人:曹红格、红莲
专业引领:李学红主任,苗雅萍老师,
活动过程整理:赵桂芳
研究内容:
1、文本细读
2、《生命生命》教学因素的确定
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板块确定
主持人发言:感谢新涛老师放的一首歌《感恩的心》,歌词写得很好,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谢我一样会珍惜。这使我想起了杏林子(刘侠),他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但是这样脆弱,坎坷的一生,却创作了那么多的作品,那么多感人心扉,受到启发,受到震动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他的一篇小文《生命生命》。下面请曹红格老师来进行文本分析。
专业交流:
保定曹红格:
《生命生命》课前准备
一 文本细度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文章选用三个事例,表达了三种感触:
1、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小苗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3、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在这三个事例中,每个事例都是先叙事,然后抒发作者从中引发的感触,即都采用了由事到理的写法。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先叙述了三个事例,最后用一段文字从总体上抒写对生命的思考,全文的结构也是由事到理。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这篇课文有许多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地方:它可以用来锻炼第二学段的学生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帮助学生 “掌握多种理解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叙事+感悟”的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同时,它与其他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一起肩负着实现“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
二 语文教学因素的确定
1、生字读写,词语理解,如“骚扰震撼 糟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6、背诵课文中精彩的句段。
7、根据议论性散文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
8、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思考,感受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后练习、学段教学目标、课文的文体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 撼 踏 限”5个生字,会写“扰欲 屈 茁诊 撼 踏 限”8个生字,注意本课左右结构字“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抒写作者感悟的句段,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发现议论性散文的一般写法,并进行片段仿写。
5、背诵文中精彩的句段,积累优美语言。
四 教学板块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计划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朗读课文,认读生字,练习写字,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约12分钟)(根据学生年级特点,本版块布置为预习作业,课上以检测形式进行)
1、听写词语(以8个会写字组成的课文中的词语)
听写完后大屏幕出示答案,同桌互相订正。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撼踏”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5个左右结构的字,每个字两遍。
3、同桌每人一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的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以中下等生为主,目的是准确检测学生朗读准备情况)
板块二
初步概括主要内容(约10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将主要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一 太详细
对策:教师以一个自然段示例概括地说。
预设二 只叙事,不说理。
对策:引导把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加进来。
3、学生练说
4、同桌互说
5指名说
板块三
品读重点句(约18分钟)
1、(1)齐读事例1
(2)哪句话令你感受最深,用波浪线标出来。
(3)说说自己的感受
(4)教师引导总结: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或者联系上下文来说自己的感受。
2、(1)默读事例2事例3
(2)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组内互相补充
(4)小组代表汇报
3 (1)师出示杏林子资料介绍。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抓住“有限”“无限”“珍惜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结合杏林子生平引导学生理解杏林子对待生命的态度。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板块一
仿写片段(20分钟)
1、师生共读三个事例部分师(叙事)+生(说理)
2、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写法
3、练笔
预设:学生一时找不到描写的事例
策略:教师利用图片帮学生提供素材
如:戈壁滩上的沙柳破茧成蝶残奥会运动员的风采 等等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事例为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
4、教师根据巡视情况展示展示交流学生作品并指导修改(优中 差 兼顾)
板块二
积累精彩句段(15分钟)
1、课文中三个事例中任一段落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背)补充其他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板块三
巩固书写(5分钟)
1、在田字格中书写上节课出错的词语。
2、默写自己感受的一句(段)话。
保定 南红莲:
《生命 生命》文本细读及教学设计
南 红 莲
看到《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我首先对课题产生了好奇。作者为什么要写生命?怎么连用了两个生命?作者想表达什么呢?带着这些疑惑,我细细的读课文,慢慢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这篇课文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以此来引发自己和读者的思考。接着作者用了三件小事来展现生命的意义:生命很短暂,很脆弱,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无限的珍爱之情。作者选取的三件小事是有代表性的。第一件事写飞蛾求生,飞蛾是弱小的动物,它被作者捉住,生命岌岌可危。面对困境,本能让飞蛾抗争着,它拼命的挣扎,想摆脱作者,想飞。它不知道自己面对着怎样的困境,它只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哪怕拼尽全力。终于它强烈的求生欲让作者震惊了,放了它。可以说是飞蛾的努力救了自己。第二件事写一粒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发芽并长出了一截小瓜苗。香瓜子是弱小植物的代表。小小的香瓜子,多么的微不足道,相对于那坚硬的外壳,它的“身体”是那么的柔弱。可是,它竟然冲破外壳,发芽了。在阴暗的墙角,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长出了一截小瓜苗。这对于香瓜子来说,可真是困难重重啊。自身的因素,外界的环境,都足以让它永不见天日。可是,这小小的香瓜子,依旧执着的生长着,哪怕仅仅是几天的生命。但是正是这几天,不仅展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它精彩的生命。前面两件事一写小动物,一写小植物,它们都是那么的弱小,但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却又是那么的顽强。如果说飞蛾是在生命遇到危险时,本能的挣扎,被迫求生,而那香瓜子却是积极主动的展示自己的生命。它首先要克服自身外壳坚硬的困难,还要克服无土无光的自然环境。它本可以毫不费力的静静的躺下去,但它却选择了在痛中快乐的生存。没人赞赏它,甚至没人在意它,它是多么的卑微!香瓜子不屈服与命运,那短暂的几天生命历程足以告诉世人,生命是多么的精彩!
第三件事写作者倾听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感到非常震撼,因为这心跳单单属于自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作者感觉到生命是多么的珍贵,要好好珍惜,不能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作者发出感慨,生命是那么弱小,那么短暂,一定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想要深入的理解文本,我们不能不去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是杏林子,她生于西安,后迁至台湾。12岁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腿不能行走。残而不废的杏林子,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富有爱心,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事业。在她离世后,家人遵照她生前的遗愿,把遗体捐献给了医院。就是这样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作者是多么的热爱生命,她又怎么会白白的浪费自己的生命啊。她的一生都充满了爱,爱自己的生命,也爱其他的生命。这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生命如此宝贵,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该怎么对待生命呢!
了解了作者其人,我们再来读文本,就又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作者写的前两件小事我们视而不见,或者是我们无动于衷?为什么单单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飞蛾的抗争,香瓜子的不屈,不正是作者在写自己吗?她不仅仅是歌唱飞蛾,歌唱香瓜子这些弱小的生命,她也是在激励自己啊!自己不正是像飞蛾像香瓜子一样是被命运捉弄的吗?小小的飞蛾,小小的香瓜子都能爱惜生命,自己又怎能浪费生命呢?
读完文本,在回头看看本文中可教的教学因素。一是本文有5个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二是文中有多音字“弹”。三是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三个感叹号来表现作者对飞蛾求生的震惊。四是理解文中骚扰和震撼这两个词语。五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是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指导“扰”、“欲”、“蹋”三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练习用“可以------也可以-----”说话,感悟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4抓住“挣扎”“不屈”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震撼”“珍惜”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我们这儿教学是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因此第一课时我设计了3个板块。
1朗读课文,认读生字,练写生字。重点是“扰”、“撼”、“蹋”三个字的读写。
在这个板块中,我让每组对坐的同学按自然段轮读,互听互评,纠正读音,指出优缺点。然后叫差点的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辅导“扰”字的读音。接着请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写生字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是“扰”、“撼”、“蹋”三个字。最后让学生写写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板块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然后再叫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在组内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先请中等生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看看哪些地方说的啰嗦了,哪些地方说的不全了,然后学生挑战再讲,这样基本上学生就能把握主要内容了。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讲主要内容的,总结一下方法。
3抓住“挣扎”展开想象。
在这个板块中,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一件事,其他学生思考,找出飞蛾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抓住“挣扎”一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飞蛾为什么挣扎?怎么挣扎的?可以加上动作来说明。让学生明白飞蛾之所以能重飞是因为自己强烈的求生欲,自己的努力,不放弃。
第二课时有4个教学板块。
1抓住“不屈”理解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香瓜子的生长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再叫学生想象它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做了哪些不屈的抗争?把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读一读。最后设想如果香瓜子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么的?学生讨论,体会生命虽然短暂,却是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2抓住“震撼”和“糟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先由学生自读后勾画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震撼”的理解。再让学生想想心跳这样极其普通的小事为什么会给作者以震撼?结合作者的资料介绍,结合前面两件小事,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用心灵去感受。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叹。抓住“糟蹋”一词,让学生说说词义,再结合作者资料介绍说说作者是怎么做到不糟蹋的。然后结合自己谈谈在生活中,或是在电视上看到的,或是发生在身边的,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自己对生命有发现的事情,哪些人在糟蹋生命,哪些人珍爱生命。最后练习用“可以-----可以-----”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3学习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感受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方法。
4课外阅读延伸。先让学生读读《感悟生命》和冰心的《谈生命》,在简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叫学生说说知道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阅读资料(一)
感悟生命
我曾经以为生命是一场游戏。从我出生开始,我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好了,无论我如何尽力,我也始终是穷人的孩子,注定成不了大事。直到读了依米花的故事,我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明白它是一直在告诉自己:“我不是草,我要开花!”于是它奋力把它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曲著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的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耀眼,白的花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发,蓝的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短的48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会哀叹:“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也许依米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只要像依米花奋力拼搏,即使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也会像雨后彩虹般的灿烂夺目。
阅读资料(二)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展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若,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专业引领:
承德 苗亚平
《生命生命》文本细读
两位老师对文章特点,内容的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杏林子自身的特点解读的都很到位,这也是要教好这篇文章,利用这篇文章把握生命的主题来发挥文本的最大效应,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除此之外,我想大家还要再做这种细致的解读。看那天有王崧舟老师的文本细读的讲座。关于文本细读这一块讲得非常的详细。而且把握《小珊迪》这篇课文,细致的和大家交流,如何来细读这个文本,我们除了解读大家都能够解读到的之外,我想应该再来解读文本背后的东西,对于老师来说,要想把握这个文本,要想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这些元素来达成这个单元的目标,光有这些粗的解读很难在课堂上带着孩子能够走深,走远。真正实现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与编者多方的对话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时间短大家对本体上的把握还不错,接下来就要做些细致的解读。一个老师你要想评介一个文本,想做实这个单元的主题,自己必须在文本里走上几个来回,之后跳出来,才能带着孩子来走进去,不要把课堂上成理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要上成生活的课堂首先要让自己感动,之后生活中文本里,你的情感应该是跟杏林子一起去经历。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跳出文本来,想一想,面对四年级的孩子如何让生命这个大的主题找好这样一个点,带着孩子让他真正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以及实现生命价值应该怎么去做。咱们在教的时候大部分教成了词语之间的交流,口号似的这种交流,或者是名言之类的经典文字这样的交流,真正能促进情感的又有多少,我们要问的是这个。让孩子发现内心的,能够凭借自己读了这个文本,走深多方位的这些感受增进对生命价值有这么一些感受,哪怕是那些不丰满的,而且很幼稚、很稚嫩的感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孩子受到震撼的就是一种成功。我在第一次见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看到《生命生命》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题目吸引了我,“生命”我首先自己问我生命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都在说生命,生命本身的定义在哪,生命本身的定义就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第二个吸引我的有两点,一个是一读到生命这个词,一谈及生命,在我内心中就有一种神圣感,有一种尊重,有一种敬畏,这种尊敬与敬畏油然而生,我就喜欢读,第二个吸引我的就是《生命生命》这个题目就很特别,连着用两个,这是为什么,这是每个读者一读这篇文章首先会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用两个生命?如果你不深读,不深研文本,没有更细致的读认识是很肤浅的,可能就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理解,要有更深的对生命的理解,就这个为什么可能就是它统领全篇的中心问题,所以说我看到题目之后,足够给了我吸引力,有这样一种冲动,想看看作者到底写了什么,于是我就一口气读完本文,给我的震撼就是她的选材很特殊.这三个故事,第三个我不知道杏林子她要写什么,不知道她为什么选择了自己,前两个,第一个是遇到危险之后的挣脱,求生,珍惜生命;第二个,在这个意境中能够不屈向上的生命力,给予这样一种引导,这样一种感受,第三个写了她自己的心跳,都是很常见的,但是读完了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放生那都是初步的,读完这课文都会感觉到的是就是刚才老师们读到的这个,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散文,哲理性的小品文,文章以简洁朴实韩继深邃,围绕着生命这个主题,列举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常见的,很容易被我们健全人忽视的,当时咱不知道杏林子就是个残疾人,没接触过她的作品,所以这样三个生命现象反应人生这种真谛,那就是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篇文章形象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巧妙有机的结合来感悟人生。这篇文章谁读完了之后都会感觉到文章写得真好。接下来我就看作者,杏林子,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个日本人吧?因为杏林子是一个诗意的名字,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很优秀、很文雅、很有内涵、既柔弱而道德刚毅的女作家,带着这些疑问,回过头来看看杏林子是谁,结果到网上一搜这杏林子,一下惊呆了,震撼,那么联系整组课文,除了最后一篇《小花》也是弱者,又来想到了为什么我们健全人认为的前两个很常见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这样一种生命的现象,我们没有这么深的感受,原因是我们没有杏林子的遭遇,那杏林子跟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她对这么平常的两件事有这么深的感受,而且能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悟到这,前面咱们看到三个现象,还有她写了的三个小故事,经验的背后,为什么这么写?孩子一读文就能读明白,写了三个事明白了,为什么她这么写,感悟生命的真谛,孩子都能读明白,但是不明白的是什么?也是我们经过几轮读,读杏林子,读文本,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内心,和文本建立这样一种联系,那么“我”杏林子跟着两件事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她不选别的事,其实这两件事都是杏林子自身的生命的写照。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这就是我一直要说的无论是低年级也好,还是高年级也好,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都应该把握学生原有的基础,那就是在发生教学情境之前,看看学生到底能够读明白什么,学明白什么。哪些地方是她不明白的,需要我们去引导点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光彩,如何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这就是需要我们来做的,中心的问题应该就在题目这,为什么她连用两个生命,所以我们在读文本时应该细读的是这些地方,那就是说要读作者,把文章来理解好很多地方都要补杏林子的人生,她所经历的那些磨难,只有让孩子有这种亲身经历,这种感受之后,他才能够理解这篇文章意见。其实“生命生命”在哪她也点了呢,就是第三段、第四段,听自己心跳的一部分,还有最后的明理铺这也和题目相扣相吻,说这就是我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这句话也跟《生命生命》题目相吻合,这两种人生态度就是两种生命,你可以低迷,可以糟蹋它;你可以好好的用它。这是一部分我们可以浪费它,我们可以让生命更有光辉。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可以低迷,我们的生命也可以奋进。生命的这种光彩有我们人自己决定、创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让你的生命光彩,让生命有价值,而且要有无限的价值。我们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这不都是生命生命的内涵吗?这些地方都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来读的。就第一句话“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咱们都想过吗?那么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咱们会想到这个问题,对于健全人来说可能你奋斗了一生之后,到了中老年你可能才有这样一种反思,我的这一生我都做了什么,到盘点的时候你才来想,而杏林子常常都在想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她对生命有这么深的思考。看看她发表的这些作品,我们就能看到他的整个的一生,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撼。那这里边那些应该选择成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哪应该补出来,比如说:我可以好好的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有自己来决定,最后,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些地方都要补,人生的态度,她最后的选择是她要对自己负责,她负责了吗?她走过的这一生,她的成就一补白她确实负责了,这就是细补得地方。我们在读对生命这种感受的时候,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呢?前边两件事对她这种铺垫,第一个小飞蛾让我们要珍惜生命,为什么他能写出这样的收获,它在挣扎着极力舞动着双翅,感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悦动,像“挣扎、极力鼓动、悦动”在这几个词里面,我们如果设身处地的作为杏林子这个位置上,拿着这样一个飞蛾,在它挣扎过程中极力鼓动说明它要做什么,想干什么呢?要摆脱什么呢?其实我们这样想得很多很多,这一下子就这么强烈,感到的是一股吗?飞蛾的每一次舞动,每一次跳动,她的心都在跟着颤动,那种强烈的颤动,那种心灵让她震惊,才把它放生了的。第二件事情抓的是不屈向上,向谁不屈,它不屈服的与谁?这是我们应该讲到的,不屈不意境要顽强要向上。在这两件事里面都是这样常见,都是这样微小,所以说平均的寿命是有限的。而瓜苗只活了几天,就为了这几天的生命,都要做这样的珍惜,都要有这样一种表现。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在这个有限的生命里,都要向恶劣的环境,这种势力,这种不公来抗争,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生命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那种无限的价值。所以我们要读文本的话,老师就得一层一层的,一句一句的而且通读的这种感受写下了,之后细读的感受写下来,一层一层进去之后,就是从宏观读到微观,读到微观之后词语的背后,还要和作者的心灵真正的沟通,这样你才能够在这个你所获取的资源的海洋里边选择到你的教学元素,领孩子进去,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他所说出的每一句话,他所感触的每一处,都是真情,都是真实的,而不是借助别人的话在跟你对话,在和你只是文字上的交流,是情感上的交流,这要是突破了才是真教学了。这就是文本细读我考虑到的一些。
编入书中文章顺序的改动
她的自己的这种写作风格,就是今天我们对于孩子来说,作为小学的这个教材,尤其是到中段的这样一种教学,所以说文章这种表达形式上它的这种结构,这种思路更应该倾向于孩子能够接受,我考虑编者是考虑到这一点,编者想到的是学生。首先引发的是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题目是《生命生命》,正因为它有这样一种思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分辨事情,又引发这样一种哲理,这个思路更适合孩子。而作者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也是看了不少杏林子的事迹,还得像细读文本的时候那样尊重自然。有时都是大家看了以后给提炼出来的,成就是怎么样的。她面对自己的这种困境,是怎样去做的,之后是很多文字,很多内容,都是我们读后,我们看后,或者说周围的亲朋好友看到她这种状态用文笔把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但是翻过来以后要在回归自然,又是更自然的杏林子。我说的这个事例大家可能不明白了,我读了关于杏林子的都是关于她的成就,她做了什么,她怎么样成了杰出的青年,她有一些怎样的作品,她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结果。之后我就去百度上搜,我就想看看真实的杏林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她是不是得了病以后,没有任何的波折就接受这样一种现实了,而且对生命也有这么深的感悟了,是这样吗?我后来读了有关的资料。她12岁得了病之后,他和咱们正常人都一样,不知所措、彷徨、茫然、轻生,她给自己第一个三年,三年后治不好他就死,结果三年后没治愈,毕竟这三年经历的很多,那么三年之前的想法,使她又有了一种波动,她想:我再给我自己三年,再治愈不了,肯定我就死,但是在这三年里边,16岁的时候他信奉了天主教,是这种信仰教化了她,这才是真是的杏林子的成长呢。她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她是是在这种抗争中,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是她的这种抗争,她的这种意识,她的这种不懈努力,她的这种争取,这是她最贵重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要再回归一下自然,通过我们想到的,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呢?为什么编者这样的调整了?可能是编者们没按成人这种思路来做,在编教材时候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孩子。我想杏林子他完成这一文章,她并不是一时的情急,把这三件事连在了一起啦,怎么把这三件事排起来了呢,要是在回归自然的话,我觉得她在写作时小飞蛾的事情可能是经常出现的,而是在她做的过程当中,她感受的了生命可贵,感受到小飞蛾珍惜生命的这种,尤其是残障的这些人,她哪方面残障她就最敏感,你要搁在正常人,一个苍蝇或者一个飞蛾,你会毫不犹豫的把它拍死了,但是她没有,这就是说人与人不同,她才有了这样一些故事,可能是她做了这样一件事。香瓜子这个事情,它在砖缝里头,跟它这环境可能有关系,瓜子它本身是离开土壤,离开阳光把它包在布里边,我给它温度、湿度,即使是室内的它就能发芽,但是它的这种顽强他的这种向上,不是很充足的光照下,它也能成长。这里她又想到了这样一个香瓜子,这样一个坚硬的外壳,也能够在没阳光没泥土中不屈的向上,来茁壮成长,引发的那种新奇,那种赞颂,第一个故事感受到小飞蛾珍惜生命的那种跃动以后,就是把它放生,下来之后又看到香瓜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生长,那种欣喜,那种对生命的赞颂,接下来也是这样,每一件的发生她都想到了自己,所以说人这一生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子,还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子。看看这个单元整个我们就能感受到了。例如《盲姑娘》把她眼睛的窗子给她关闭了,但是她那种对事物的感受,以及想象能力还有其他的一些给她打开了,所以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教师都爱犯得毛病,就是太关注提升、太理性化了,而对高层次的语言的教导忽略了,缺失的是情感与生命的交流,如果我们在把这些东西都放归于自然,之后再来教学的话会更好一些了,所以说我想这些编者们它能够调理这个想到的就是孩子,这个文章的结构让孩子一看,不用你来说他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种结构,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孩子,可能是这样一种想法吧。关于这三件事的排序,刚才我说的是自然,你想想人必定高于万物,我们迎接事物的现象,景物也好,发展也好,这些现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毕竟咱们是高级动物,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可以说有这个事物想到人,想到人的生命,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不白来世上走一遭,可能是她按这样一种由物到人的过程,物的这两件来说飞蛾比香瓜子的处境更危险,瞬间它就灰飞烟灭了,香瓜子这块呢,虽然外部条件都不是太好,但是它自身没残疾,不是残障的,它自身的东西都完备的,也就是突破外壳,力道足就能成长,下来以后她轻研自己,她想到了自己也是一个残障,身体残疾,这个病是关节残疾,但是而后她听到自己的心跳,很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她感受到生命的强大与震撼,所以说才有了这样一种感受。这是我的一种想法。
目标设计环节
关于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两位老师设计的很好。因为我们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吞吐的过程,就是说在走进文本和这个多方位对话,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个吞的过程,在吞的这个过程中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情感的提升,那么吐就是一种表达,当孩子积淀了一定的情感之后,潜移默化的对有些文本的写作方法渗透之后,孩子要做一些表达,有些表达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的就是这种情感的抒发,因为它表达的内容不一样,所以选择的话题也就不一样,关于这篇文章后面给的这个大的作文题也好,还是综合实践活动也好,我感觉这一组课文应该有一个情感抒发的部分,或者说这些到底在哪个课时里应用比较合适,也有的就是一个写镜头,我们成人渗透给孩子的就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感受到。如果让孩子来写,不可能有杏林子这样一种深度,让孩子写生命这方面的,让孩子写他们看到的能够展现生命活力的镜头,这些镜头去哪选择呢,有些孩子可能经历过,通过对文本的补充,杏林子的这种补白之后对孩子可能是一种震撼,可能勾起他的一种经历,他可能就能聚焦一个镜头,可以仿照着一段或者二段跟三段也写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但有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经历,但文中这两件小事对我们健全人来说太常见,常常忽视,并且我们遇到这种事情也不把它提到生命的高度来处理它,我们没想到它的求生,没站到它位置来考虑生命的价值,可能没有这么深的感受。这就需要在写的时候给孩子来征集一些图片或植物的、或动物的、或人物的能够展现生命活力的这样的图片,让孩子有的可写,同桌让读完之后,有活动情感也好,有活动想法也好,让它迁移到这种场景,来触发这样一种感受,有些孩子可能年龄比较小,他可能是听闻也好,
或者是临写也好,可能是生活场景里的吧,所有像杏林子这样,值得人民尊敬的地方,比如像《用春的眼睛触摸春天》这一课,到第三篇课文了,可能对于生命给与他的积淀,对于生命的话题他已经有一种想法,一个感受,到这为止写写你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来写写,可能是什么,可能是什么......
用这样一种事情的纪录或者说是他的这种感悟、感受都可以。我这里说的一个就是在写的时候要关注前提,怎么来关注呢?至少要有两个话题,能力比较差的孩子要有一个保底的话题,还有关注能力比较强的这些孩子。还有就是从划分内容方面来关注,就是出话题至少也要出两个话题。第二个要说你所的提出的话题,有些东西老师要给提供真相,资源,资料,让孩子有的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候孩子心里明白表达不出,可能一个情景呈现之后,通过这样的一组图片,他就能回忆很多东西,他就有的可写。
文字交流:
保定*常新涛
今晚我们在群视频集体备课《生命生命》,主备人:曹红格、红莲两位老师,专业引领:李学红主任,苗雅萍老师,主持:张伟。活动8点开始。
今天的备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文本细读
2、《生命生命》教学因素的确定
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板块确定
杏林子:她,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作家。她创作了66部作品,其中40多部剧本,两部小说,10多部散文,她文笔温柔感性,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曾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台湾“一等文艺奖”。2001年被委任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
她,还是一个病魔缠身的不幸者。自12岁起,杏林子就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饱受病魔折磨。在长达50年的煎熬过程中,她数度病情恶化,眼看着全身的关节,一个一个地损坏、变形、僵死。杏林子所承受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一次,杏林子的好友作家三毛探望杏林子后,在门外忍不住祈祷:“神呀!杏林子太惨了!求你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你那里安息吧!”
她,更是一个笑对人生的强者。即使常年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但很多人都说,第一眼见到杏林子,就深深被她特有的风采和喜乐的生命气质所吸引,因为她是一个开朗、热情而令人振奋的女子。她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但是靠着自我进修,她用扭曲变形的、肌肉萎缩的手,吃力地在稿纸上耕耘。杏林子的书洋溢着她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字里行间显露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毅。她的书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爱的泉水,滋润世界上很多无望的心灵。
当这样一个不幸却乐观、智慧又坚毅的杏林子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明白了为什么她会一遍遍地探问生命,为什么她对生命有着如此深邃的洞察,如此滚烫的热爱!
沧州*赵桂芳我们身体是健全的,体会不到她的痛苦。
为什么要连着用两个?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本文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突出表现的就是生命在遇到危险时,碰到困难、坎坷、挫折时的奋力挣扎,极力抵抗,生命是不惧危险、不畏抗争的表现及存在。有活力的、有斗志的行为举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有鲜明的生命力的!本课要让学生弄懂的就是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才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鲜活的生命才精彩有力。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却能把我生命的宽度。
保定红莲前面两个小生命都是那么的弱小,却都那么的顽强。这让作者想到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所以作者才发出感叹
沧州*赵桂芳而病弱的、身体有缺陷的却总是体会到
保定*常新涛大家交流一下对两位老师教学目标的看法
邢台*张香芝苗老师说的很好
廊坊王小坤很清晰,容易把握
承德李福忠这三个事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写飞蛾,再写瓜苗,最后写他自己,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保定红莲我觉得三件事共同点都是弱小,却不屈服
沧州*赵桂芳层层深入吗?求生的欲望,不惧艰险,我与脆弱生命比较还是强的,所以要好好使用
秦皇岛*王悦我觉得是跟杏林子的本身有关
保定红莲 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点吧
唐山许诺动物、植物、人物?
秦皇岛*王悦因为杏林子跟正常人不同 而这两种弱小的事物 杏林子感同身受
石家庄*郝云平由物及人,点明中心、
沧州*赵桂芳但这应该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保定红莲我觉得是自然界中所有生物
承德李福忠是不是作者受了自然的启示,由飞蛾、瓜苗量想到了自己,要珍惜生命,要坚强。
保定*曹红格我感觉前两个事例顺序是可以调换的,由前两个弱小者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要不屈地生活下去
承德*芸香我觉得是三个事例,结合人生在不同的境况应如何面对
保定红莲是那些弱小的生命都在抗争
廊坊王小坤我很赞成李富忠老师的
保定红莲何况是人呢
邢台*张香芝两个事例顺序能调换吗
保定*常新涛我觉得不能
秦皇岛*王悦解读课文跟原文、作者联系起来。选进来时, 编者改了。是按编者的意图 ,更注重了写作结构。
保定*常新涛三个事例,呈现了杏林子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入
沧州*赵桂芳先写瓜苗是从发芽开始
承德李福忠文本脉络、事情之间关系理不清,内容就概括不准确
邢台*张香芝重视段之间的联系
沧州*赵桂芳这么安排可能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段落之间的联系
邢台*张香芝读读原文很有必要
保定*常新涛被遗忘的角落,也就是杏林子了
沧州*谢清查擎天撼地
邢台*张香芝
生命,生命
杏林子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保定*常新涛我们以往的备课,应该像现在这样,多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的。
沧州*谢清查张伟老师说得真好
秦皇岛*王悦必须了解原文,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而且要结合文体特点。
沧州*赵桂芳作者呼唤的“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不虚度光阴,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更有活力。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求生的欲望。
沧州*谢清查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保定*曹红格我感觉改编一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更加规范语言的表达
承德苗雅萍一先发生飞蛾求生事件又见到瓜苗生长联想到自己有了听心跳 感悟人生 二 飞蛾弱小稍一用力飞灰湮灭 瓜苗是环境恶略 有水分 有水分就能发芽 人 身体关节残疾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健全人更应该糟蹋生命
保定*常新涛是不是也有结构方面的考虑?
承德苗雅萍所以这样安排三件事例,改动:为教学服务
迁安 杨巧丽结合身边的实例,像千手光音、阳光、张海迪等,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保定*常新涛可以涉及拓展的,进行对比阅读,促进内容理解的深入。
沧州*赵桂芳写作的顺序,因为什么而写的
承德李福忠启迪。
保定红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邢台*张香芝走进一个真实的杏林子
承德李福忠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心灵鸡汤之类的文字
“叙事 ” 加 “ 道理 ”成为一篇文章。
沧州*赵桂芳一次一次的事例刺激她要顽强的活着,所以要回归自然的教学。
由物到人,借物喻人,借物明理。文本本身就教给了如何选材,组材。如何突出重点的描写。
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保定*常新涛教学内容确定了,板块改如何设定呢?什么样的教学板块更适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
沧州*赵桂芳四年级学生通过自读,应该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能说出主要内容
保定*常新涛请大家思考曹老师和红莲老师的设计,看是否合适?
沧州*赵桂芳一是课文的内容是什么,二是课文是怎么写的.。还有一步就是写一写。
保定*曹红格写一写就融合在怎么写的这个板块里了
沧州*赵桂芳我设计的导入是图片出示本文中的三个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先解其文,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目的是引起阅读兴趣。
保定*常新涛苗老师先来吧
承德苗雅萍 读懂文本背后的东西,倾听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唐山-高彦军课前让学生对作者有充分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沧州*赵桂芳说一说身边生命力顽强的人和事。仿写生命这类的文章。
承德苗雅萍我们谈到的都是教师的阅读,哪些元素用于教学依目标而定
迁安 杨巧丽我们在备课时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读文本,读者、编者、作者、学者、教者
唐山-高彦军有的时候让现在的学生吃点“苦”,能够让学生体会的更多。
邢台*张香芝受教了
沧州*赵桂芳学到很多
保定*常新涛谢谢苗老师,谢谢张伟,谢谢曹老师和红莲。 对 ,有机会上一节课,看看效果。
承德苗雅萍大家辛苦了
保定红莲谢谢老师的指导
主持人小结
张伟:刚才我们就是做了一个课文与原文的对比,与编者对话,谈论一下对文本故事的理解,对结构情势一个把握,读到哪联想到自己,是对生命的启迪,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这是对文体的一种把握,足见我们在鲲鹏小语群里学习的知识的文体意识,对于杏林子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命运,这样一个经历,她有这样一颗敏感的心,有正常的事物展开一个这样对生命的思考,除了对生命的解读,我们还要考虑孩子喜欢哪种言语形式,要去证明实践什么,我们要学什么,也就是读写结合,大家可以看一下引领第五,也就是习作要求。就是说在我们这一段学习和生活中,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这是这一个单元的,所以接下来,他又提供了一些资料,像是供交流习作时参考,他举了一些传染病SAS也讲了一些白衣战士的名字,都有这么一些感人的故事,那么他写这个事物跟这个人教版教材出版的时间有关系,因为四年级第一版是2004年9月,正好是这种传染病刚过,所以就是紧密结合当时的情势。还提了一些热爱生命的人,还有一些列举,比如千手观音、张海迪等等,下面一个例子就是树砍掉枝条还能继续生长,小草烧了还能再长,石岩上面一棵松树茁壮生长,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的向上生长,我们看看对于我们《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这样让他当人,让他会写这样一篇文章的目标来说,这篇课文就是文本本身告诉我们在选材方面,就是选择这些植物,动物啊,这样一些危险的,细小的生命现象来谈给我们的感悟,就是叙事也就是小事情,教参上也说这些小事加上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我觉得这是有这篇文本本身我们所能学到的这种写法,从另外一个方面,基于文本本身,杏林子这个人也是我们写作的一个素材,热爱生命的人,不只是说SAS的病人,这些对于十年后的孩子来说太陌生了,或者会算他们出生没有,他们没有这个经历,对他们来说这个文本本身杏林子这个人,通过读课文很好的热爱生命的人的榜样。我很赞同两位备课老师的目标设置,至于学生写法的培养,受到内心的触动,感悟,能够凭着孩子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生命的能事的一个培养,一个言语形式的学习,学习这样一个文章的段落的构成,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思考。
感谢苗老师的专业引领真的是受益匪浅。下面请新涛老师做一下指导。
交流总结:
常新涛:通过这期活动,希望大家沿着这样一个程序从文本细读开始,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结合我们的课标,结合单元主题,我们来进行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程序的往返的过程,希望提升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现的这一方面的能力。简单说说这一课《生命生命》其实理解起来很是困难,文本细读很多是补录的内容,包括识字解词,或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总体来讲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的不同,由于我们自身情况的不同,版本设计的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生命的这样一个话题理解起来是不影响的,因此《生命生命》就是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纯实,很朴素的一篇文章,却隐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需要引领孩子从这种平实的语言当中去感受很深刻的意识,从本文依旧是如此,不仅仅是学生,包括我们,我们对生命的一个感悟,其实我们没有杏林子这样深刻的感悟过,我们也就无法要求学生课堂上真正去感受到生命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含义或者说是价值,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确定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像《去年的树》去借助学生的想象,联想,甚至是同样文本的一个拓展阅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语言文字的表达。第二点我想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次活动呢就是太多的想到了杏林子她的本身、经历,或者说从文本中更多的读懂了一个人物和情感,但是我想说,我们千万不要把《生命生命》上成一种思想品德课。简单来说,这篇文本所表现的出来的人物的一种情感,或者说学生们联想到的内容,他们所体会到的关于人生的价值,是为了我们学习语言表达来服务的。或者说学习本文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基础,那么感悟的这些人物的形象,感悟的这个情感,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言表达的有效所在,所以说本课的感悟只是一个基础,引领学生去学习这种表达。本课的语言表达,我想到了两点:一是,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语言,从结构上来说,我们在交流时的一点,“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放在第一段,然后是各个事例,最后是结尾呢?我们感受到生命价值的一个存在,这样的一个结构的特点。我想像李福忠老师说的这样叙事加上这样一个道理,它就能够成为一篇文章,这样的一种构篇的方式,这都是一些结构上的特点,但是本文是这样哲理性的一篇散文,我想教语言要更胜于教结构,因为本文中语言的魅力或者说是表达的一些特点,我想比结构教学起来是更有价值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篇散文,同时也取决于它是一篇四年级的文章,教学仍需停留在词、句、段这些方面的一个教学上。崔莞董事长在很多讲座中也提过这些事情,我们中年级同样要把重点放在词、句、段的内容学习上。我从读这个文本当中也想到另外一点。这篇文章写法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表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读起来有一个感受,杏林子是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它并不像其他文章那样我们在听杏林子的诉说,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三个事例,起到一个作用,就是让读者和她一起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这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学生对文本叙述的能力是需要解决的,这是两个板块。然后我们第三个板块比较重要的就是一些重点词句上的联系,借老师对情境的一个还原。第三点就是抛开这个文本,我们需要把本月所学到的一些知识积极地放到我们的一线教学当中去,并不是今天晚上在研讨,明天就放下了,我们一定要实践到一线教学当中去。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是给大家的一个希望,我们把学到的努力地去实践到我们的课堂设计教学当中。最后一点就是关于5月份的安排:需要进行的就是罗才军老师的讲座《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及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不同文体的几个课例,观摩。我们就是通过5月份这样的一个活动来和大家一起思考这个问题,语文课不是每个文本我们都采用一样的教法。我们不同的文体,需要呈现不同教学的形式,不同的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