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网》上一篇博客《"APEC蓝“是现实还是梦想》,引发的战略思考: 当代中国北方(不仅仅是帝都)的严重雾霾频发(加上永久性的水资源匮乏,已是难可避免和也难以根本加以治理的客观现实;作者此文举英国伦敦花几十年治雾为例,说明:”北京被污染了几十年年,治理污染恐怕也需要几十年,这事急不得。” 文中还提出,国家应对这种现实的策略,也就是治理这种严重的雾霾污染,似乎也和本文作者的思想一样,应慢慢来,急不得。这种思想,看似有理,实际是国家对首都缺水与治霾战略不能进行创新的重大缺失!作者在本文中说: “APEC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部分厂矿停产限产,单位休假,市民大量外出,实行单双号,车辆大量停驶。工厂停了、车子没了、人都走了,各种排放自然减少,空气总会好些。可这并非常态,APEC一过,北京还是要恢复老样子。其实,人们对“APEC蓝”恐怕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休假挺高兴可以休息旅游,可时间长了谁给工资。花钱买的汽车不让开,当摆设也不行。 “客观地说,北京骨子里原本就缺少蓝色和绿色,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就像地球上有平原就有高山,有绿洲就有沙漠,有戈壁就有湖泊。尽管有帝都之称,但北京不是欧洲城市,也不是海洋之城,它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多北风又三面环山,气流不易扩散,过去的冬天就经常雾蒙蒙的。笔者读明清、民国时期中外人士的记述,讲到历史上的北京风沙大,少绿色,天总是灰蒙蒙的。明朝一位德国传教士甚至说,他印象中北京的空气中弥散着沙粒的味道。自然环境不是想改就能改的,那是老天爷给的·····” 这就说明,北京的雾霾,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而是几百年前就有的,只是现在因改革开放,北京人口成倍增长,工业经济发展,车辆尾气排放快速而无限制增加,使雾霾中的废污更严重,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危害更巨大;这就说明北京治霾即使采取何种更大规模的停办工业,限制私车,再经几十年也是根本不可能治理的!那为什么不能从国家的大战略出发,从北京迁都呢? 有关从北京迁都,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过多种建议和设计,现在大可从由"APEC蓝“是现实还是梦想,引发出从国家的大战略创新的战略来思考! 我这一评论发表后。立即引来网友的关注,有名为//@刘卫兵 回复 说:@牛八夫子 迁都费时耗力,从国家战略和经济平衡发展来讲都不容易,北方经济本来就虚弱。 我随即回复说: “尊敬的卫兵阁下:我看过一些有关迁都的文论,没有对迁都一事写过专门研究论文,曾有过这样的思考:从缺水和治雾霾污染出发,我设想把首都一份为三:政治(军事、外交等)、经济、文化。北京适宜做文化首都;南京做政治(军事、外交等)首都;上海做经济首都。从国家战略和经济平衡发展来讲,国家首都设地为什么不能有所创新?说迁都费时耗力,难不成永远被困于永久的水资源困泛与根本不能治理的雾霾污染(主要是地理环境恶劣和居民日众生齿日繁、车辆巨增及多类工业已不能由人力所控管)。南水北调与治污工程斗是杯水车薪车薪,迁都才是釜底抽薪战略。 关于当代中国迁都的讨论
1
、中国媒体正在讨论有可能在河北保定建“政治副中心”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试
图弱化北京社会基础设施的压力,而且,除各种问题外,北京还遭受严重生态问题的痛楚。
不久前,《财经》杂志所载文章让河北省保定市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
3
月
19
日,这
份杂志刊载了一则关于保定市即将成为“中国政治副中心”的消息。据悉,一系列国家机构
和教学单位将迁往该市。
根据该刊消息,
京津冀三地已达成共识,
初步确定将河北省保定市作为
“副中心”
的首
选地。稍后,官方人士正式推翻这则新闻,但“魔鬼已从瓶子中出来了”。微博用户开始对
中国政治中心迁往另一座城市的可能性进行热烈的讨论。
北京与保定地形图
很多人认为,北京作为首都所选位置并非理想:冬季过于寒冷、夏季炎热、
春秋两季又过于
短暂。
此外,
北京又离海过近,
一旦与外国开战,
会遭遇补充性的危险。
再有,
雾霾和堵车、
地铁过度拥挤等等,
也让北京人充满激情地沉湎于幻想之中,
希望首都人口能够
“减少一半”
。
他们在想,如果北京人口不是现在的
2100
万,而是大约
1000
万人,那么会怎样呢。首
都居民非常了解,每年的春节有多少市民和劳动大军返乡。
将城市迁往另一座城市的想法已非第一次困扰中国公众的大脑。
2013
年
2
月,
新浪微博
曾发布消息说,中国
2016
年将迁都于河南信阳。很多北京人认为,可能迁都于信阳的新闻
是“
2013
年最令人愉快的谣言”。
但是,这则新闻并未让信阳人感到高兴,他们回想起
自己生活的城市是多么的美丽,
并在积极地表示,他们并不想把自己的城市变成首都。
很多专家就迁都问题求助于世界经验。比如,
巴西、
哈萨克斯坦、
联邦德国和其它一些
国家已将首都的功能从一座城市转交给另一座城市。
大多数国家迁都是因为人口过剩、
首都
承担的功能过多、所在地理位置不佳等等。为了加快其它地区的发展而迁都于其它地区。
但中国是另一种局面。
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
中国曾不止一次迁都,
主要原因在于出现
了外部威胁或者国家面临崩溃。
从历史观点看,
迁都意味着中国局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
某些情况下,
甚至出现朝代的更迭。
当然,
这完全不是中国政府想向外部世界发出的
“咨文”
。
其实,
在河北省建立庞大城市块的想法要更为现实些。
其中包括北京、
天津和河北省的
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保定或可成为“政治三角”中的一个点。
在这座城市中可安置首都政治、
文化和经济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功能。
这种折中方案的花
销与“完全”迁都相比的费用要少很多。
2
、新建首都迁都到湖北十堰无人区,更名为汉京。原新疆拆分为新疆省和南疆自治省,省
会分别是乌鲁木齐和喀什。
四川拆分为四川省和金沙江省以及西康省,
省会分别是成都,
攀
枝花,雅安。
甘肃拆分出酒嘉省,省会是酒泉市。内蒙古拆分为绥远省,赤通省,兴安
省,省会分别是呼和浩特,赤峰市,齐齐哈尔市。
重庆改为长江省。
设立没有意义的藏南失地。
本方案完全根据区域民族及历史文化划分,
其高度科学合理。
北京政府曾定下目标,要在
2020
年之前将北京建设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宜
居城市”。至今这方面鲜有进展。现在媒体也开始提出迁都的建议。
目前主流观点是“维持不变”,但调整北京城市职能
本报今天综合消息
曾在全国“两会”引起关注的“迁都”话题,最近再掀议论。国家商务
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
认为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建
议将首都迁往华中某中小城市
(
十堰
)
。
梅新育认为,一个大国选择首都,应当考虑国家发展和应对挑战的需求,当初元、明、
清三朝定都北京的理由现已不复存在。
他说,元明清选择北京,主要基于大一统政权奉行“塞北本位”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明成祖
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巩固江山。
1949
年新中国定都北
京,有接近当时的友好邻国前苏
联之意。
时至今日,依靠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中国已无须“天子守边”。自鸦片战争以来,东
方逐步取代北方成为对华最大军事威
胁的方向。
梅新育指出,近年北京的发展,碰到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空气污染等难题,还受到
北方荒漠化的威胁。北京地处缺水地区,一座近
2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水资源已“超负
荷”。南水北调、搬迁首钢都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南方及周边省份带来压力。
[
另外,不断膨胀的人口和产业,对北京的生活品质带来挑战。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
下也随之而来。梅新育认为,从长远来看,迁都有助于化解上述问题。就中短期而言,国内
外对奥运之后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迁都还有助于提供新的经济题材。
至于新的首都建在何处
?
梅新育主张应当在长江中下游之交处选择一个周边空地比较广
阔的中小城市。
新首都市中心能够提供其他现成大城市所无法提供的地皮建设中央政府各个
部委。新首都还应满足一个条件:本地人口不宜太多,容易全部使用普通话交流。
“迁都”之议由来已久
国内学界议论“迁都”问题始于
1986
年。其后,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全国
“两会”提过类似建议。
目前,
有关迁都的主张大致分四种方案:
一是维持不变,
只是对北京城市结构和职能作
调整。对于北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拟采用控制人口增长、建设卫星城市等办法加以解决。
这种观点目前占主导地位。
二是建设“副都”,地点可在北京近郊,或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副都规模
100
万人
口为宜。
3
、
三是借鉴荷兰、
南非等国的制度,
实行
“双都”
,
一个为政治首都,
另一个是经济首都,
即北京为政治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另外也有人主张可在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
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以解决国家东西和南北的不平衡问题。
不少专家反对“迁都”
“迁都”
建议也遭到许多专家反对。
目前比较集中的理由是:
“迁都”
是一项重大决策,
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影响国家的政治基础,也影响社会稳定。
从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看,北京背依大山,前控平原、海洋,符合定都的规律,虽然北
京现在遇到一些发展难题,
但这些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目前北京承载过重的职能,
对
策应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简单“迁都”。“迁都”并非当务之急。
中国地图
迁都最好迁到十堰,居然排除了西安、汉中
对时下中国而言,迁都,是必须的选择。
北京,
中国王气汇聚的所在,
我们不否认它曾经无可比拟的优越地理和悠久历史,
但是
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它作为国都继续存在下去。
当漫天的沙尘弥漫在北京的上空,
当水源深入地下数百米仍然不知所踪的时候,
我们还
能相信北京作为王气所在的卓越风水地理吗
?
当厚重的北京城墙被
完全拆除,
当那些青墙灰
瓦的四合院、胡同老宅成片被拆除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北京悠久文化的承载吗
?
北京不
只是皇家贵族的北京,北京更是市井的北京。也
许
1951
年北京从城墙被拆除的那时起,就
注定了被迁都的命运。
一切的种种的政策累加让北京不堪重负,
今天的北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困境:
沙尘暴、
空
气污染、缺水、交通拥堵、房价奇高„„所有的困境之外还有
一个:险象环生。
一旦发生战争,
北京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现代战争,
不论是导弹和飞机,
其突袭性
能,早已超出了几乎处于前沿阵地的北京的承受能力。
迁都,
不仅迁出北京绝大部分的行政人口,
还将大大减少外地人员进京的频率,
同时带
走一部分商业金融服务人员
;
后续的中央对北京的政策资金的削弱,也必将引发北京的产业
结构性转移,其经济中心的职能的削弱,也必将带动大量产业人员“逃离北京”。
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位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哈萨克斯坦、
尼日利亚迁都的位置大致在
国内几大民族的结合部。
中国虽然汉族占了绝大多数人口,
但也有些因素不利于国家的巩固
统一:台湾至今未归,自马关条约签订至今
108
年中只有四年曾与大陆统一,离心倾向日趋
增长。
西藏、新疆分裂势力始终未曾停歇活动
;
还有,以广东为代表的各方言区普通话推广工
作一直不好,甚至总以自身的“独特文化”为骄傲,虽然不能否定地方文化,但如果有外势
力干涉,显然潜伏着分裂危险。
汉京正处于全国南方和北方、
东部和西部两条分界线的结合点,
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以及北方普通话区和南方各方言区的大致分界线。以此为
中心,可将全国分成东
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大区域,包括新疆、西藏、云贵、两广、闽台等边远地区都更直接
地处于中央的辐射影响之下。
这样的位置能使全国各地区产生最大的向心凝聚力,
从思想上就使最多数人民增强了归
属感、
同一感,
并且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唯一比现在远离首都的是东北地区,但总体来说
还是利远大于弊。
二、
经济上有利于全国总体发展。
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
而政治中心却向北迁移,
这似乎是个怪
现象。
回顾历史,
除去一些小的王朝,
北京正式作为首都始于金朝历经元、
明、
清直至现在。
但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首都起初是在应天
(
南京,
1368
—
1403
年间
)
,后来朱棣
(
明成
祖
)
兵变夺位才迁都顺天
(
北京
)
,因为他的势力基
础在那里,同时也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
而另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建都北京都是面向中原,背靠本族后方“基地”。不管那种情况,对
巩固北方疆土确实起到很大作
用。
但应当说,
北京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思维却要转变一下,以经济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最重要内容。虽然当今各国有将首
都职能单一化的趋势,
但首都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决不能忽视,而且更要重视。巴西、
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迁都
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于此
8
、
建都于南襄盆地的经济意义如下:
(
一
)
由于盆地面积达
3
万平方千米,
加之首都的吸引力
作用,容纳人口可达到
4000
万以上,形成全
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产业部门主要为高
新技术产业、飞机、汽车、出版、印刷、电子及服务业、旅游业等,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
产业中心。
这正顺应了以“硅谷”、慕尼黑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
二
)
因经济核心的幅散作
用,鄂、豫、川、陕、渝地区经济得到带动,可称之为京畿地带
;
进而向外,长江、黄河两
大流域恰似首都的两翼,都与首都紧密联系,都面积广大、潜力无限。
相比之下,北京的经济幅散作用和潜力差得多:北面、西面是干旱的高原山地和沙漠,
南面的平原也因缺水等原因一直发展迟缓。
也可以反过来说,
两者
所依托的经济腹地不同。
(
三
)
由于首都居中,对各个方向的政治军事控制已经足够,所以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充分的自
由,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可以有更
大的发展,使全国各地全面发展。毕竟,百
花齐放才是春。
三、军事上有利于首都自身防御和形成全国总体防御格局。
(
一
)
盆地东侧的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构成了首都的屏障,避免了北京、南
京、郑州那样直接面向开阔平原的缺点
(
当年八国联军轻易攻陷
北京,日军攻破南京不能不
说与首都的位置地形有很大关系
)
,而其间的几个缺口如方城、泌阳、随阳、宜城等恰好是
对外联系的通道,既便于军事防守,又有利于
发展经济。
(
二
)
西面的汉水谷地及秦巴山区是与都市区紧密联为一体的纵深地带,尤其汉中、安康
等面积较大的盆地也可以建成都市区,以险峻的秦岭、大巴山为依托,
成为“攻不破的战略
堡垒”
。在此高山深谷中,
即使核武器的杀伤力也会被大大削弱,能保证在战争中国家的中
枢不被破坏。
(
三
)
首都区背靠四川盆地这个“攻不破的战略仓库”,会使任何外敌都望而兴叹。这种
条件在世界上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
再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面积很大、气候良好且被高山峻
岭完全封闭的盆地
)
。
实际上,从更大范围说,与此相连的整个西南地区、
西北的青海、
甘肃和东南的丘陵山
区都地形崎岖,
是易守难攻的战略堡垒。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
高原、东北平原都比较平坦,易攻难守。汉京恰好位于这两类地区的结合部。
(
四
)
中央军事力量便可控制四周的全国一半地区,可称为内聚外散,九通八达的战略中
心要地。
四、与历史传统的关系上,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开拓发展。
国都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大利人总是为
“永恒之城”罗马而自豪,
德国迁都柏林
也包含着这份情感。记载着中华民族最辉煌历程的古都应首推长
安,之后依次是洛阳、北
京、
南京、
开封等。
但西安位置仍较闭塞,
如作首都不利于带动东部发展,
而且军事防御上,
北面无有效屏障
(
西周亡于犬戎,唐初突厥曾
兵临谓水皆为实例
)
,自然条件也不很理想。
而南襄盆地及汉水谷地北接中华发祥地,
甚至可以看作是古都长安、
洛阳的扩大,
另一
方面又带着崭新的气息面向东南,面向世界,形成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
9
、在这方面,日本人已经做出了辉煌的范例:虽然京都是千年古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
位无需多说,大和族相当珍视他们的文化传统
;
但他
们又是特别地
实用主义,明治维新后
迁都东京,
这里条件优越,仅百余年便已成为世界超级都市。
这倒与德国、
意大利形成了对
照,尤其柏林,明显偏居国土一隅——难道德国人
要恢复过去的版图
?
我们的做法介乎他们两种之间:从汉京向北不远是中华文明
(
也可说是世界文明
)
最厚重
沉淀之处,而此处本身,却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宏伟的大都市。
五、
自然条件优越。
缺水、地震、沙尘暴、台风、酷热、洪涝等自然灾害或缺陷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北京、西
安、南京、郑州、武汉等城市,影响人们工作,破坏城市建筑设施,制约城市的发展。
而在这里这些问题则少得多,各种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
一
)
面积与地形方面:东部盆地
面积大小恰当,适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自成一体的分散型城市群组成的大都市
(
类似于鲁
尔区
)
,其中的大量中小城镇功能各异,国家行政中心只是其中一个。
这是首都职能单一化的另一种形式。西部的汉中、安康两盆地地形较平坦,面积各在
1000
——
2000
平方千米左右,也可建成相当规模的城区,作为科研、军事、旅游等中心,通
过汉水谷地与东部相连。而秦巴山区树枝一样的沟谷则是最好的军事堡垒。
(
二
)
气候方面:处于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上,一月最低气温在
0
摄氏度以上,七月最
高气温南襄盆地在
30
度左右,比南京、武汉等“火炉”低许多,西部山区谷地更低。年降
水量在
800
——
1000
毫米之间,水源充沛。
这种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最利于人们工作生活。
(
三
)
地质上:结构稳定,虽然处于山
前和山区,却不在地震带上,不像北京和西安那样多地震。从现
有掌握资料
(
中国综合地图
集
)
看,自公元前
780
年至今该区大于
6
级的地震只有公元
788
年安康
(6.5
级
)
和公元
46
年南
阳
(6.5
级
)
两次,频率很
小,震级也不大。
这能保证建筑物,
尤其高层建筑的长期安全稳定。
(
四
)
水文方面:
属于独立的汉水流域,
年径流量约
550
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或海河、渭河各自的
6
倍,不用从外界调水就能
够满足至少
4000
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另外,
水系独立便于治理,
减少污染,从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首都,
同时也适应高技
术产业的需要。相比之下,在南京、武汉和郑州都得接受上游来
水,水质不能与此相比。
或许有人认为,
首都不临大江大河是个缺点,
实际不然,
在首都,
不发展钢铁、
煤炭、
化工、
有色冶金、普通机械、石油等运输量和耗水量
巨大的工业,不需要那样的水运条件和供水
条件。那些工业布局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地才合理。
六、
旅游资源丰富。
这也可以单列为一方面,
众多的历史古迹、
人文景观和瑰丽多样的自然景色能够大大增
加这个首都的魅力。该区本身和周边地区是中国历史的发源地,也
是自上古至唐宋历史的
核心舞台,
长期历史的积累使这里几乎每一块土地都与某些故事相联系,
也留下了无数古迹,
如古隆中、三国古战场、少林寺、秦岭兵马俑、
华清池等。
10
、自然风景更是多姿多彩:神农架神秘莫测,秦岭诸峰陡峭险峻,汉水峡谷幽深宁静,丹
江口水库烟波浩淼,
三峡奇伟壮观。
紧邻都市区的武当山,
更是将人文的古朴与自然的秀美
融于一体。如此丰富多样而又集中、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北京是无法寻的。
以上总结列举了汉京的诸多优势,
可以说非常突出,
是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
但同时也
应该看到,这里也有一些不足,并且可以通过一定措施进行弥补。
(
一
)
迁都后,东北地区较
现在远离中央,回复到元朝以前的形势。
为加强东北于内地的联系交流,
一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冀东、
辽西、
赤峰地区重新划为
热河省
;
二是多建“鸡颈”地带的交通线,以及建筑渤海海峡大堤。
(
二
)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丢
失的土地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外蒙古、西天山地区算上,汉京的位置就明显偏南了。
也许有一天这些土地会回到中国,
但即便如此,
汉京仍然是全国人口和经济的重心。
(
三
)
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迁都的耗资会十分巨大。这要一分为
二地分析对待,化不利为有
利:先将国家机关和军队分批地迁移,之后是科教部门、一些企业等,既可缓解资金,又能
同步带动新首都经济发展。
最后,
我们可以憧憬一下这个首都的未来:
在首都东区,
四千万人口分布于数百个大大
小小的城镇,
组成一个世界最大的都市
;
首都西区人口约
500
万,
包含汉中、
安康两大城市。
中京将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科技、旅游中心。
她将集中许多世界名城的优点特色于一身:
墨西哥城的规模,
鲁尔的格局,
巴西利亚的
速度,硅谷的科技,巴黎的艺术,纽约的繁荣,堪培拉的洁净,伊斯兰堡的防卫,日内瓦的
开放,西安的历史,还有迁都之举本身有着柏林一般的气魄。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崛起,这里也必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城、
最先进的科技、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园,拥有最繁华的商业街、最繁忙的机场、最高的大厦,
还有最美丽的景色、最清新的空气、最浓郁的艺术氛围„„,真正成为万都之都。
梅新育认为,一个大国选择首都,应当考虑国家发展和应对挑战的需求,当初元、明、
清三朝定都北京的理由现已不复存在。
他说,元明清选择北京,主要基于大一统政权奉行“塞北本位”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明成祖
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巩固江山。
1949
年新中国定都北
京,有接近当时的友好邻国前苏
联之意。
时至今日,依靠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中国已无须“天子守边”。自鸦片战争以来,东
方逐步取代北方成为对华最大军事威
胁的方向。
梅新育指出,近年北京的发展,碰到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空气污染等难题,还受到
北方荒漠化的威胁。北京地处缺水地区,一座近
2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水资源已“超负
荷”。南水北调、搬迁首钢都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南方及周边省份带来压力。
[
另外,不断膨胀的人口和产业,对北京的生活品质带来挑战。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
下也随之而来。梅新育认为,从长远来看,迁都有助于化解上述问题。就中短期而言,国内
外对奥运之后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迁都还有助于提供新的经济题材。
至于新的首都建在何处
?
梅新育主张应当在长江中下游之交处选择一个周边空地比较广
阔的中小城市。
新首都市中心能够提供其他现成大城市所无法提供的地皮建设中央政府各个
部委。新首都还应满足一个条件:本地人口不宜太多,容易全部使用普通话交流。
“迁都”之议由来已久
国内学界议论“迁都”问题始于
1986
年。其后,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全国
“两会”提过类似建议。
目前,
有关迁都的主张大致分四种方案:
一是维持不变,
只是对北京城市结构和职能作
调整。对于北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拟采用控制人口增长、建设卫星城市等办法加以解决。
这种观点目前占主导地位。
二是建设“副都”,地点可在北京近郊,或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副都规模
100
万人
口为宜。
3
、
三是借鉴荷兰、
南非等国的制度,
实行
“双都”
,
一个为政治首都,
另一个是经济首都,
即北京为政治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另外也有人主张可在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
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以解决国家东西和南北的不平衡问题。
不少专家反对“迁都”
“迁都”
建议也遭到许多专家反对。
目前比较集中的理由是:
“迁都”
是一项重大决策,
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影响国家的政治基础,也影响社会稳定。
从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看,北京背依大山,前控平原、海洋,符合定都的规律,虽然北
京现在遇到一些发展难题,
但这些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目前北京承载过重的职能,
对
策应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简单“迁都”。“迁都”并非当务之急。
中国地图
迁都最好迁到十堰,居然排除了西安、汉中
对时下中国而言,迁都,是必须的选择。
北京,
中国王气汇聚的所在,
我们不否认它曾经无可比拟的优越地理和悠久历史,
但是
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它作为国都继续存在下去。
当漫天的沙尘弥漫在北京的上空,
当水源深入地下数百米仍然不知所踪的时候,
我们还
能相信北京作为王气所在的卓越风水地理吗
?
当厚重的北京城墙被
完全拆除,
当那些青墙灰
瓦的四合院、胡同老宅成片被拆除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北京悠久文化的承载吗
?
北京不
只是皇家贵族的北京,北京更是市井的北京。也
许
1951
年北京从城墙被拆除的那时起,就
注定了被迁都的命运。
一切的种种的政策累加让北京不堪重负,
今天的北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困境:
沙尘暴、
空
气污染、缺水、交通拥堵、房价奇高„„所有的困境之外还有
一个:险象环生。
一旦发生战争,
北京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现代战争,
不论是导弹和飞机,
其突袭性
能,早已超出了几乎处于前沿阵地的北京的承受能力。
迁都,
不仅迁出北京绝大部分的行政人口,
还将大大减少外地人员进京的频率,
同时带
走一部分商业金融服务人员
;
后续的中央对北京的政策资金的削弱,也必将引发北京的产业
结构性转移,其经济中心的职能的削弱,也必将带动大量产业人员“逃离北京”。
于是,就让这个老迈的北京,带着他老迈的面容,专心致志地扮演其“文化古都”的角
色吧。这样的北京,想必是一个如释重负、涅槃重生、别具魅力的新北京。
那么新的都城应该迁往哪里呢
?
首先排除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等这些省会以上的中心城市。理由很简单,这些城
市自身就面临着很多“城市病”,如果首都迁入,只会加重加深“病情”的恶化,从而重演
北京的悲剧和迁都的结局。这些对国家的稳定和当地人的生活,都不是什么好事。
4
、其次排除几个热门候选城市:信阳、岳阳、宝鸡。首先排除宝鸡,主要是气候干旱,地
理位置偏西了些,离东南发达地区稍远了些,难以发挥对东南发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信阳和岳阳的条件确实相当不错,但是有三个因素却制约了它们成为国都的实现。
第一,战备、三防能力有限。美国早就放言,如果中美开战,中国要做好西安以东所有
城市沦为废墟的准备
;
连台湾都放言有能力炸毁三峡大坝。信阳岳阳都地处京广线,都在美
军等其他潜在敌国的打击范围之内,它们都不是最安全的城市。
信阳还好点,有大别山作为战时的屏障,
岳阳的山很低,
而且土壤潮湿,非常不适合战
备。第二,交通的硬伤。虽然信阳、岳阳地处京广线,交通十分便
利,但是作为国都,它
必须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而在这两个城市的附近,
已经形成了郑州、武汉、
长沙三个交通枢
纽,特别是武汉,作为特大型交通枢纽的地位十分
突出。
如果再在武汉附近建交通枢纽显然是劳民伤财,
如果不建,
将极大地提高各地的行政成
本,显然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人口和土地问题。信阳、岳阳都位于中部平原地带,人烟密集,耕地辽阔,在人
烟密集地区迁入上百万人口必将占用大量耕地,这完全不符合科学
发展观。我国耕地资源
十分有限,中央多次下文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占用大量耕地,建一座新国都,势必
对我国现有土地政策形成严峻挑战。
那么究竟哪里是中国新国都的最佳候选地呢
?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唯一以本民族主干民族——汉族命名的河流——汉江流域的其
中一段,从陕西汉中到湖北十堰,地理学称之为汉水谷地。
这里是中国的绝对正中心所在地,
从任一边境起飞的潜在敌国导弹和飞机都需要飞越最
远的距离才能到达这里。这里的安全和战备性能十分优越。
这里被秦岭和大巴山所夹峙,汉江穿流其间,
串起两岸的宽谷和平原,
气候温和、
雨量
充沛。
汉江更是国内大江大河中少有的保留了澄碧水色的河流,
作为汉江上的最大水利枢纽,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毫无疑问,这里的自然条件也是十分优越的。
这里也是先祖炎帝繁衍子民的所在,
许多地方流传着炎帝,
也就是神农氏建功立业的传
说
;
先有张陵张鲁传教,后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道教信仰在这里根深蒂固。所以这里的历
史文化也别具特色。
梅新育认为,一个大国选择首都,应当考虑国家发展和应对挑战的需求,当初元、明、
清三朝定都北京的理由现已不复存在。
他说,元明清选择北京,主要基于大一统政权奉行“塞北本位”的利益需要。尤其是明成祖
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巩固江山。
1949
年新中国定都北
京,有接近当时的友好邻国前苏
联之意。
时至今日,依靠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中国已无须“天子守边”。自鸦片战争以来,东
方逐步取代北方成为对华最大军事威
胁的方向。
梅新育指出,近年北京的发展,碰到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空气污染等难题,还受到
北方荒漠化的威胁。北京地处缺水地区,一座近
2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水资源已“超负
荷”。南水北调、搬迁首钢都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南方及周边省份带来压力。
[
另外,不断膨胀的人口和产业,对北京的生活品质带来挑战。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
下也随之而来。梅新育认为,从长远来看,迁都有助于化解上述问题。就中短期而言,国内
外对奥运之后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迁都还有助于提供新的经济题材。
至于新的首都建在何处
?
梅新育主张应当在长江中下游之交处选择一个周边空地比较广
阔的中小城市。
新首都市中心能够提供其他现成大城市所无法提供的地皮建设中央政府各个
部委。新首都还应满足一个条件:本地人口不宜太多,容易全部使用普通话交流。
“迁都”之议由来已久
国内学界议论“迁都”问题始于
1986
年。其后,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全国
“两会”提过类似建议。
目前,
有关迁都的主张大致分四种方案:
一是维持不变,
只是对北京城市结构和职能作
调整。对于北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拟采用控制人口增长、建设卫星城市等办法加以解决。
这种观点目前占主导地位。
二是建设“副都”,地点可在北京近郊,或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副都规模
100
万人
口为宜。
3
、
三是借鉴荷兰、
南非等国的制度,
实行
“双都”
,
一个为政治首都,
另一个是经济首都,
即北京为政治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另外也有人主张可在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
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以解决国家东西和南北的不平衡问题。
不少专家反对“迁都”
“迁都”
建议也遭到许多专家反对。
目前比较集中的理由是:
“迁都”
是一项重大决策,
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影响国家的政治基础,也影响社会稳定。
从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看,北京背依大山,前控平原、海洋,符合定都的规律,虽然北
京现在遇到一些发展难题,
但这些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目前北京承载过重的职能,
对
策应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简单“迁都”。“迁都”并非当务之急。
中国地图
迁都最好迁到十堰,居然排除了西安、汉中
对时下中国而言,迁都,是必须的选择。
北京,
中国王气汇聚的所在,
我们不否认它曾经无可比拟的优越地理和悠久历史,
但是
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它作为国都继续存在下去。
当漫天的沙尘弥漫在北京的上空,
当水源深入地下数百米仍然不知所踪的时候,
我们还
能相信北京作为王气所在的卓越风水地理吗
?
当厚重的北京城墙被
完全拆除,
当那些青墙灰
瓦的四合院、胡同老宅成片被拆除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北京悠久文化的承载吗
?
北京不
只是皇家贵族的北京,北京更是市井的北京。也
许
1951
年北京从城墙被拆除的那时起,就
注定了被迁都的命运。
一切的种种的政策累加让北京不堪重负,
今天的北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困境:
沙尘暴、
空
气污染、缺水、交通拥堵、房价奇高„„所有的困境之外还有
一个:险象环生。
一旦发生战争,
北京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现代战争,
不论是导弹和飞机,
其突袭性
能,早已超出了几乎处于前沿阵地的北京的承受能力。
迁都,
不仅迁出北京绝大部分的行政人口,
还将大大减少外地人员进京的频率,
同时带
走一部分商业金融服务人员
;
后续的中央对北京的政策资金的削弱,也必将引发北京的产业
结构性转移,其经济中心的职能的削弱,也必将带动大量产业人员“逃离北京”。
于是,就让这个老迈的北京,带着他老迈的面容,专心致志地扮演其“文化古都”的角
色吧。这样的北京,想必是一个如释重负、涅槃重生、别具魅力的新北京。
那么新的都城应该迁往哪里呢
?
首先排除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等这些省会以上的中心城市。理由很简单,这些城
市自身就面临着很多“城市病”,如果首都迁入,只会加重加深“病情”的恶化,从而重演
北京的悲剧和迁都的结局。这些对国家的稳定和当地人的生活,都不是什么好事。
4
、其次排除几个热门候选城市:信阳、岳阳、宝鸡。首先排除宝鸡,主要是气候干旱,地
理位置偏西了些,离东南发达地区稍远了些,难以发挥对东南发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信阳和岳阳的条件确实相当不错,但是有三个因素却制约了它们成为国都的实现。
第一,战备、三防能力有限。美国早就放言,如果中美开战,中国要做好西安以东所有
城市沦为废墟的准备
;
连台湾都放言有能力炸毁三峡大坝。信阳岳阳都地处京广线,都在美
军等其他潜在敌国的打击范围之内,它们都不是最安全的城市。
信阳还好点,有大别山作为战时的屏障,
岳阳的山很低,
而且土壤潮湿,非常不适合战
备。第二,交通的硬伤。虽然信阳、岳阳地处京广线,交通十分便
利,但是作为国都,它
必须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而在这两个城市的附近,
已经形成了郑州、武汉、
长沙三个交通枢
纽,特别是武汉,作为特大型交通枢纽的地位十分
突出。
如果再在武汉附近建交通枢纽显然是劳民伤财,
如果不建,
将极大地提高各地的行政成
本,显然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人口和土地问题。信阳、岳阳都位于中部平原地带,人烟密集,耕地辽阔,在人
烟密集地区迁入上百万人口必将占用大量耕地,这完全不符合科学
发展观。我国耕地资源
十分有限,中央多次下文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占用大量耕地,建一座新国都,势必
对我国现有土地政策形成严峻挑战。
那么究竟哪里是中国新国都的最佳候选地呢
?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唯一以本民族主干民族——汉族命名的河流——汉江流域的其
中一段,从陕西汉中到湖北十堰,地理学称之为汉水谷地。
这里是中国的绝对正中心所在地,
从任一边境起飞的潜在敌国导弹和飞机都需要飞越最
远的距离才能到达这里。这里的安全和战备性能十分优越。
这里被秦岭和大巴山所夹峙,汉江穿流其间,
串起两岸的宽谷和平原,
气候温和、
雨量
充沛。
汉江更是国内大江大河中少有的保留了澄碧水色的河流,
作为汉江上的最大水利枢纽,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毫无疑问,这里的自然条件也是十分优越的。
这里也是先祖炎帝繁衍子民的所在,
许多地方流传着炎帝,
也就是神农氏建功立业的传
说
;
先有张陵张鲁传教,后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道教信仰在这里根深蒂固。所以这里的历
史文化也别具特色。
于是,就让这个老迈的北京,带着他老迈的面容,专心致志地扮演其“文化古都”的角
色吧。这样的北京,想必是一个如释重负、涅槃重生、别具魅力的新北京。
那么新的都城应该迁往哪里呢
?
首先排除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等这些省会以上的中心城市。理由很简单,这些城
市自身就面临着很多“城市病”,如果首都迁入,只会加重加深“病情”的恶化,从而重演
北京的悲剧和迁都的结局。这些对国家的稳定和当地人的生活,都不是什么好事。
4
、其次排除几个热门候选城市:信阳、岳阳、宝鸡。首先排除宝鸡,主要是气候干旱,地
理位置偏西了些,离东南发达地区稍远了些,难以发挥对东南发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信阳和岳阳的条件确实相当不错,但是有三个因素却制约了它们成为国都的实现。
第一,战备、三防能力有限。美国早就放言,如果中美开战,中国要做好西安以东所有
城市沦为废墟的准备
;
连台湾都放言有能力炸毁三峡大坝。信阳岳阳都地处京广线,都在美
军等其他潜在敌国的打击范围之内,它们都不是最安全的城市。
信阳还好点,有大别山作为战时的屏障,
岳阳的山很低,
而且土壤潮湿,非常不适合战
备。第二,交通的硬伤。虽然信阳、岳阳地处京广线,交通十分便
利,但是作为国都,它
必须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而在这两个城市的附近,
已经形成了郑州、武汉、
长沙三个交通枢
纽,特别是武汉,作为特大型交通枢纽的地位十分
突出。
如果再在武汉附近建交通枢纽显然是劳民伤财,
如果不建,
将极大地提高各地的行政成
本,显然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人口和土地问题。信阳、岳阳都位于中部平原地带,人烟密集,耕地辽阔,在人
烟密集地区迁入上百万人口必将占用大量耕地,这完全不符合科学
发展观。我国耕地资源
十分有限,中央多次下文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占用大量耕地,建一座新国都,势必
对我国现有土地政策形成严峻挑战。
那么究竟哪里是中国新国都的最佳候选地呢
?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唯一以本民族主干民族——汉族命名的河流——汉江流域的其
中一段,从陕西汉中到湖北十堰,地理学称之为汉水谷地。
这里是中国的绝对正中心所在地,
从任一边境起飞的潜在敌国导弹和飞机都需要飞越最
远的距离才能到达这里。这里的安全和战备性能十分优越。
这里被秦岭和大巴山所夹峙,汉江穿流其间,
串起两岸的宽谷和平原,
气候温和、
雨量
充沛。
汉江更是国内大江大河中少有的保留了澄碧水色的河流,
作为汉江上的最大水利枢纽,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毫无疑问,这里的自然条件也是十分优越的。
这里也是先祖炎帝繁衍子民的所在,
许多地方流传着炎帝,
也就是神农氏建功立业的传
说
;
先有张陵张鲁传教,后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道教信仰在这里根深蒂固。所以这里的历
史文化也别具特色。
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位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哈萨克斯坦、
尼日利亚迁都的位置大致在
国内几大民族的结合部。
中国虽然汉族占了绝大多数人口,
但也有些因素不利于国家的巩固
统一:台湾至今未归,自马关条约签订至今
108
年中只有四年曾与大陆统一,离心倾向日趋
增长。
西藏、新疆分裂势力始终未曾停歇活动
;
还有,以广东为代表的各方言区普通话推广工
作一直不好,甚至总以自身的“独特文化”为骄傲,虽然不能否定地方文化,但如果有外势
力干涉,显然潜伏着分裂危险。
汉京正处于全国南方和北方、
东部和西部两条分界线的结合点,
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以及北方普通话区和南方各方言区的大致分界线。以此为
中心,可将全国分成东
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大区域,包括新疆、西藏、云贵、两广、闽台等边远地区都更直接
地处于中央的辐射影响之下。
这样的位置能使全国各地区产生最大的向心凝聚力,
从思想上就使最多数人民增强了归
属感、
同一感,
并且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唯一比现在远离首都的是东北地区,但总体来说
还是利远大于弊。
二、
经济上有利于全国总体发展。
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
而政治中心却向北迁移,
这似乎是个怪
现象。
回顾历史,
除去一些小的王朝,
北京正式作为首都始于金朝历经元、
明、
清直至现在。
但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首都起初是在应天
(
南京,
1368
—
1403
年间
)
,后来朱棣
(
明成
祖
)
兵变夺位才迁都顺天
(
北京
)
,因为他的势力基
础在那里,同时也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
而另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建都北京都是面向中原,背靠本族后方“基地”。不管那种情况,对
巩固北方疆土确实起到很大作
用。
但应当说,
北京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思维却要转变一下,以经济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最重要内容。虽然当今各国有将首
都职能单一化的趋势,
但首都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决不能忽视,而且更要重视。巴西、
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迁都
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于此
8
、
建都于南襄盆地的经济意义如下:
(
一
)
由于盆地面积达
3
万平方千米,
加之首都的吸引力
作用,容纳人口可达到
4000
万以上,形成全
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产业部门主要为高
新技术产业、飞机、汽车、出版、印刷、电子及服务业、旅游业等,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
产业中心。
这正顺应了以“硅谷”、慕尼黑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
二
)
因经济核心的幅散作
用,鄂、豫、川、陕、渝地区经济得到带动,可称之为京畿地带
;
进而向外,长江、黄河两
大流域恰似首都的两翼,都与首都紧密联系,都面积广大、潜力无限。
相比之下,北京的经济幅散作用和潜力差得多:北面、西面是干旱的高原山地和沙漠,
南面的平原也因缺水等原因一直发展迟缓。
也可以反过来说,
两者
所依托的经济腹地不同。
(
三
)
由于首都居中,对各个方向的政治军事控制已经足够,所以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充分的自
由,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可以有更
大的发展,使全国各地全面发展。毕竟,百
花齐放才是春。
三、军事上有利于首都自身防御和形成全国总体防御格局。
(
一
)
盆地东侧的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构成了首都的屏障,避免了北京、南
京、郑州那样直接面向开阔平原的缺点
(
当年八国联军轻易攻陷
北京,日军攻破南京不能不
说与首都的位置地形有很大关系
)
,而其间的几个缺口如方城、泌阳、随阳、宜城等恰好是
对外联系的通道,既便于军事防守,又有利于
发展经济。
(
二
)
西面的汉水谷地及秦巴山区是与都市区紧密联为一体的纵深地带,尤其汉中、安康
等面积较大的盆地也可以建成都市区,以险峻的秦岭、大巴山为依托,
成为“攻不破的战略
堡垒”
。在此高山深谷中,
即使核武器的杀伤力也会被大大削弱,能保证在战争中国家的中
枢不被破坏。
(
三
)
首都区背靠四川盆地这个“攻不破的战略仓库”,会使任何外敌都望而兴叹。这种
条件在世界上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
再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面积很大、气候良好且被高山峻
岭完全封闭的盆地
)
。
实际上,从更大范围说,与此相连的整个西南地区、
西北的青海、
甘肃和东南的丘陵山
区都地形崎岖,
是易守难攻的战略堡垒。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
高原、东北平原都比较平坦,易攻难守。汉京恰好位于这两类地区的结合部。
(
四
)
中央军事力量便可控制四周的全国一半地区,可称为内聚外散,九通八达的战略中
心要地。
四、与历史传统的关系上,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开拓发展。
国都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大利人总是为
“永恒之城”罗马而自豪,
德国迁都柏林
也包含着这份情感。记载着中华民族最辉煌历程的古都应首推长
安,之后依次是洛阳、北
京、
南京、
开封等。
但西安位置仍较闭塞,
如作首都不利于带动东部发展,
而且军事防御上,
北面无有效屏障
(
西周亡于犬戎,唐初突厥曾
兵临谓水皆为实例
)
,自然条件也不很理想。
而南襄盆地及汉水谷地北接中华发祥地,
甚至可以看作是古都长安、
洛阳的扩大,
另一
方面又带着崭新的气息面向东南,面向世界,形成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
9
、在这方面,日本人已经做出了辉煌的范例:虽然京都是千年古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
位无需多说,大和族相当珍视他们的文化传统
;
但他
们又是特别地
实用主义,明治维新后
迁都东京,
这里条件优越,仅百余年便已成为世界超级都市。
这倒与德国、
意大利形成了对
照,尤其柏林,明显偏居国土一隅——难道德国人
要恢复过去的版图
?
我们的做法介乎他们两种之间:从汉京向北不远是中华文明
(
也可说是世界文明
)
最厚重
沉淀之处,而此处本身,却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宏伟的大都市。
五、
自然条件优越。
缺水、地震、沙尘暴、台风、酷热、洪涝等自然灾害或缺陷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北京、西
安、南京、郑州、武汉等城市,影响人们工作,破坏城市建筑设施,制约城市的发展。
而在这里这些问题则少得多,各种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
一
)
面积与地形方面:东部盆地
面积大小恰当,适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自成一体的分散型城市群组成的大都市
(
类似于鲁
尔区
)
,其中的大量中小城镇功能各异,国家行政中心只是其中一个。
这是首都职能单一化的另一种形式。西部的汉中、安康两盆地地形较平坦,面积各在
1000
——
2000
平方千米左右,也可建成相当规模的城区,作为科研、军事、旅游等中心,通
过汉水谷地与东部相连。而秦巴山区树枝一样的沟谷则是最好的军事堡垒。
(
二
)
气候方面:处于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上,一月最低气温在
0
摄氏度以上,七月最
高气温南襄盆地在
30
度左右,比南京、武汉等“火炉”低许多,西部山区谷地更低。年降
水量在
800
——
1000
毫米之间,水源充沛。
这种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最利于人们工作生活。
(
三
)
地质上:结构稳定,虽然处于山
前和山区,却不在地震带上,不像北京和西安那样多地震。从现
有掌握资料
(
中国综合地图
集
)
看,自公元前
780
年至今该区大于
6
级的地震只有公元
788
年安康
(6.5
级
)
和公元
46
年南
阳
(6.5
级
)
两次,频率很
小,震级也不大。
这能保证建筑物,
尤其高层建筑的长期安全稳定。
(
四
)
水文方面:
属于独立的汉水流域,
年径流量约
550
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或海河、渭河各自的
6
倍,不用从外界调水就能
够满足至少
4000
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另外,
水系独立便于治理,
减少污染,从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首都,
同时也适应高技
术产业的需要。相比之下,在南京、武汉和郑州都得接受上游来
水,水质不能与此相比。
或许有人认为,
首都不临大江大河是个缺点,
实际不然,
在首都,
不发展钢铁、
煤炭、
化工、
有色冶金、普通机械、石油等运输量和耗水量
巨大的工业,不需要那样的水运条件和供水
条件。那些工业布局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地才合理。
六、
旅游资源丰富。
这也可以单列为一方面,
众多的历史古迹、
人文景观和瑰丽多样的自然景色能够大大增
加这个首都的魅力。该区本身和周边地区是中国历史的发源地,也
是自上古至唐宋历史的
核心舞台,
长期历史的积累使这里几乎每一块土地都与某些故事相联系,
也留下了无数古迹,
如古隆中、三国古战场、少林寺、秦岭兵马俑、
华清池等。
10
、自然风景更是多姿多彩:神农架神秘莫测,秦岭诸峰陡峭险峻,汉水峡谷幽深宁静,丹
江口水库烟波浩淼,
三峡奇伟壮观。
紧邻都市区的武当山,
更是将人文的古朴与自然的秀美
融于一体。如此丰富多样而又集中、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北京是无法寻的。
以上总结列举了汉京的诸多优势,
可以说非常突出,
是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
但同时也
应该看到,这里也有一些不足,并且可以通过一定措施进行弥补。
(
一
)
迁都后,东北地区较
现在远离中央,回复到元朝以前的形势。
为加强东北于内地的联系交流,
一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冀东、
辽西、
赤峰地区重新划为
热河省
;
二是多建“鸡颈”地带的交通线,以及建筑渤海海峡大堤。
(
二
)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丢
失的土地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外蒙古、西天山地区算上,汉京的位置就明显偏南了。
也许有一天这些土地会回到中国,
但即便如此,
汉京仍然是全国人口和经济的重心。
(
三
)
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迁都的耗资会十分巨大。这要一分为
二地分析对待,化不利为有
利:先将国家机关和军队分批地迁移,之后是科教部门、一些企业等,既可缓解资金,又能
同步带动新首都经济发展。
最后,
我们可以憧憬一下这个首都的未来:
在首都东区,
四千万人口分布于数百个大大
小小的城镇,
组成一个世界最大的都市
;
首都西区人口约
500
万,
包含汉中、
安康两大城市。
中京将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科技、旅游中心。
她将集中许多世界名城的优点特色于一身:
墨西哥城的规模,
鲁尔的格局,
巴西利亚的
速度,硅谷的科技,巴黎的艺术,纽约的繁荣,堪培拉的洁净,伊斯兰堡的防卫,日内瓦的
开放,西安的历史,还有迁都之举本身有着柏林一般的气魄。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崛起,这里也必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城、
最先进的科技、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园,拥有最繁华的商业街、最繁忙的机场、最高的大厦,
还有最美丽的景色、最清新的空气、最浓郁的艺术氛围„„,真正成为万都之都。
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位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哈萨克斯坦、
尼日利亚迁都的位置大致在
国内几大民族的结合部。
中国虽然汉族占了绝大多数人口,
但也有些因素不利于国家的巩固
统一:台湾至今未归,自马关条约签订至今
108
年中只有四年曾与大陆统一,离心倾向日趋
增长。
西藏、新疆分裂势力始终未曾停歇活动
;
还有,以广东为代表的各方言区普通话推广工
作一直不好,甚至总以自身的“独特文化”为骄傲,虽然不能否定地方文化,但如果有外势
力干涉,显然潜伏着分裂危险。
汉京正处于全国南方和北方、
东部和西部两条分界线的结合点,
同时也是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以及北方普通话区和南方各方言区的大致分界线。以此为
中心,可将全国分成东
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大区域,包括新疆、西藏、云贵、两广、闽台等边远地区都更直接
地处于中央的辐射影响之下。
这样的位置能使全国各地区产生最大的向心凝聚力,
从思想上就使最多数人民增强了归
属感、
同一感,
并且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唯一比现在远离首都的是东北地区,但总体来说
还是利远大于弊。
二、
经济上有利于全国总体发展。
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
而政治中心却向北迁移,
这似乎是个怪
现象。
回顾历史,
除去一些小的王朝,
北京正式作为首都始于金朝历经元、
明、
清直至现在。
但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首都起初是在应天
(
南京,
1368
—
1403
年间
)
,后来朱棣
(
明成
祖
)
兵变夺位才迁都顺天
(
北京
)
,因为他的势力基
础在那里,同时也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
而另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建都北京都是面向中原,背靠本族后方“基地”。不管那种情况,对
巩固北方疆土确实起到很大作
用。
但应当说,
北京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思维却要转变一下,以经济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最重要内容。虽然当今各国有将首
都职能单一化的趋势,
但首都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决不能忽视,而且更要重视。巴西、
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迁都
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于此
8
、
建都于南襄盆地的经济意义如下:
(
一
)
由于盆地面积达
3
万平方千米,
加之首都的吸引力
作用,容纳人口可达到
4000
万以上,形成全
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产业部门主要为高
新技术产业、飞机、汽车、出版、印刷、电子及服务业、旅游业等,成为世界最大的高技术
产业中心。
这正顺应了以“硅谷”、慕尼黑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
二
)
因经济核心的幅散作
用,鄂、豫、川、陕、渝地区经济得到带动,可称之为京畿地带
;
进而向外,长江、黄河两
大流域恰似首都的两翼,都与首都紧密联系,都面积广大、潜力无限。
相比之下,北京的经济幅散作用和潜力差得多:北面、西面是干旱的高原山地和沙漠,
南面的平原也因缺水等原因一直发展迟缓。
也可以反过来说,
两者
所依托的经济腹地不同。
(
三
)
由于首都居中,对各个方向的政治军事控制已经足够,所以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充分的自
由,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可以有更
大的发展,使全国各地全面发展。毕竟,百
花齐放才是春。
三、军事上有利于首都自身防御和形成全国总体防御格局。
(
一
)
盆地东侧的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构成了首都的屏障,避免了北京、南
京、郑州那样直接面向开阔平原的缺点
(
当年八国联军轻易攻陷
北京,日军攻破南京不能不
说与首都的位置地形有很大关系
)
,而其间的几个缺口如方城、泌阳、随阳、宜城等恰好是
对外联系的通道,既便于军事防守,又有利于
发展经济。
(
二
)
西面的汉水谷地及秦巴山区是与都市区紧密联为一体的纵深地带,尤其汉中、安康
等面积较大的盆地也可以建成都市区,以险峻的秦岭、大巴山为依托,
成为“攻不破的战略
堡垒”
。在此高山深谷中,
即使核武器的杀伤力也会被大大削弱,能保证在战争中国家的中
枢不被破坏。
(
三
)
首都区背靠四川盆地这个“攻不破的战略仓库”,会使任何外敌都望而兴叹。这种
条件在世界上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
再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面积很大、气候良好且被高山峻
岭完全封闭的盆地
)
。
实际上,从更大范围说,与此相连的整个西南地区、
西北的青海、
甘肃和东南的丘陵山
区都地形崎岖,
是易守难攻的战略堡垒。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
高原、东北平原都比较平坦,易攻难守。汉京恰好位于这两类地区的结合部。
(
四
)
中央军事力量便可控制四周的全国一半地区,可称为内聚外散,九通八达的战略中
心要地。
四、与历史传统的关系上,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开拓发展。
国都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大利人总是为
“永恒之城”罗马而自豪,
德国迁都柏林
也包含着这份情感。记载着中华民族最辉煌历程的古都应首推长
安,之后依次是洛阳、北
京、
南京、
开封等。
但西安位置仍较闭塞,
如作首都不利于带动东部发展,
而且军事防御上,
北面无有效屏障
(
西周亡于犬戎,唐初突厥曾
兵临谓水皆为实例
)
,自然条件也不很理想。
而南襄盆地及汉水谷地北接中华发祥地,
甚至可以看作是古都长安、
洛阳的扩大,
另一
方面又带着崭新的气息面向东南,面向世界,形成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
9
、在这方面,日本人已经做出了辉煌的范例:虽然京都是千年古都,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
位无需多说,大和族相当珍视他们的文化传统
;
但他
们又是特别地
实用主义,明治维新后
迁都东京,
这里条件优越,仅百余年便已成为世界超级都市。
这倒与德国、
意大利形成了对
照,尤其柏林,明显偏居国土一隅——难道德国人
要恢复过去的版图
?
我们的做法介乎他们两种之间:从汉京向北不远是中华文明
(
也可说是世界文明
)
最厚重
沉淀之处,而此处本身,却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宏伟的大都市。
五、
自然条件优越。
缺水、地震、沙尘暴、台风、酷热、洪涝等自然灾害或缺陷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北京、西
安、南京、郑州、武汉等城市,影响人们工作,破坏城市建筑设施,制约城市的发展。
而在这里这些问题则少得多,各种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
一
)
面积与地形方面:东部盆地
面积大小恰当,适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自成一体的分散型城市群组成的大都市
(
类似于鲁
尔区
)
,其中的大量中小城镇功能各异,国家行政中心只是其中一个。
这是首都职能单一化的另一种形式。西部的汉中、安康两盆地地形较平坦,面积各在
1000
——
2000
平方千米左右,也可建成相当规模的城区,作为科研、军事、旅游等中心,通
过汉水谷地与东部相连。而秦巴山区树枝一样的沟谷则是最好的军事堡垒。
(
二
)
气候方面:处于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上,一月最低气温在
0
摄氏度以上,七月最
高气温南襄盆地在
30
度左右,比南京、武汉等“火炉”低许多,西部山区谷地更低。年降
水量在
800
——
1000
毫米之间,水源充沛。
这种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最利于人们工作生活。
(
三
)
地质上:结构稳定,虽然处于山
前和山区,却不在地震带上,不像北京和西安那样多地震。从现
有掌握资料
(
中国综合地图
集
)
看,自公元前
780
年至今该区大于
6
级的地震只有公元
788
年安康
(6.5
级
)
和公元
46
年南
阳
(6.5
级
)
两次,频率很
小,震级也不大。
这能保证建筑物,
尤其高层建筑的长期安全稳定。
(
四
)
水文方面:
属于独立的汉水流域,
年径流量约
550
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或海河、渭河各自的
6
倍,不用从外界调水就能
够满足至少
4000
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另外,
水系独立便于治理,
减少污染,从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首都,
同时也适应高技
术产业的需要。相比之下,在南京、武汉和郑州都得接受上游来
水,水质不能与此相比。
或许有人认为,
首都不临大江大河是个缺点,
实际不然,
在首都,
不发展钢铁、
煤炭、
化工、
有色冶金、普通机械、石油等运输量和耗水量
巨大的工业,不需要那样的水运条件和供水
条件。那些工业布局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地才合理。
六、
旅游资源丰富。
这也可以单列为一方面,
众多的历史古迹、
人文景观和瑰丽多样的自然景色能够大大增
加这个首都的魅力。该区本身和周边地区是中国历史的发源地,也
是自上古至唐宋历史的
核心舞台,
长期历史的积累使这里几乎每一块土地都与某些故事相联系,
也留下了无数古迹,
如古隆中、三国古战场、少林寺、秦岭兵马俑、
华清池等。
10
、自然风景更是多姿多彩:神农架神秘莫测,秦岭诸峰陡峭险峻,汉水峡谷幽深宁静,丹
江口水库烟波浩淼,
三峡奇伟壮观。
紧邻都市区的武当山,
更是将人文的古朴与自然的秀美
融于一体。如此丰富多样而又集中、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北京是无法寻的。
以上总结列举了汉京的诸多优势,
可以说非常突出,
是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
但同时也
应该看到,这里也有一些不足,并且可以通过一定措施进行弥补。
(
一
)
迁都后,东北地区较
现在远离中央,回复到元朝以前的形势。
为加强东北于内地的联系交流,
一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冀东、
辽西、
赤峰地区重新划为
热河省
;
二是多建“鸡颈”地带的交通线,以及建筑渤海海峡大堤。
(
二
)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丢
失的土地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外蒙古、西天山地区算上,汉京的位置就明显偏南了。
也许有一天这些土地会回到中国,
但即便如此,
汉京仍然是全国人口和经济的重心。
(
三
)
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迁都的耗资会十分巨大。这要一分为
二地分析对待,化不利为有
利:先将国家机关和军队分批地迁移,之后是科教部门、一些企业等,既可缓解资金,又能
同步带动新首都经济发展。
最后,
我们可以憧憬一下这个首都的未来:
在首都东区,
四千万人口分布于数百个大大
小小的城镇,
组成一个世界最大的都市
;
首都西区人口约
500
万,
包含汉中、
安康两大城市。
中京将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科技、旅游中心。
她将集中许多世界名城的优点特色于一身:
墨西哥城的规模,
鲁尔的格局,
巴西利亚的
速度,硅谷的科技,巴黎的艺术,纽约的繁荣,堪培拉的洁净,伊斯兰堡的防卫,日内瓦的
开放,西安的历史,还有迁都之举本身有着柏林一般的气魄。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崛起,这里也必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城、
最先进的科技、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园,拥有最繁华的商业街、最繁忙的机场、最高的大厦,
还有最美丽的景色、最清新的空气、最浓郁的艺术氛围„„,真正成为万都之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