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先生记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正值他的人生低谷,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上非常艰苦,精神上备受压抑,朋友们怕受连累,也纷纷和他绝了音讯,是他比较倒霉的时候。但生性豪放、乐观的苏轼并未被这一切所压倒,反而激发了他的强烈创作欲望和泉涌般的文思,他一生中的最好作品就诞生在这里。
“诗穷而后工”,未必就是个必然规律,“文章憎命达”,也不见得对谁都适合,但谪居黄州的五个年头是苏轼最落魄困窘的时期,也的确是其创作丰收、文风大变的时期。此期他的创作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其心理状态、语境文风呈现不同态势,前期多表现惊悸与孤独,后期多抒写矛盾与抗争;前期文风沉挚深永,后期文风雄壮超脱,奔放流转。
于是,就有了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的大气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蕴深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字字珠玑,美不胜收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苏轼,也终于成就了一代文化伟人,树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吟啸徐行,也是中国历代无数文人的生命轨迹,从屈原到苏轼,从龚自珍到鲁迅,无不如此。他们不论身居朝野,贫富如何,都在吟啸徐行,或低吟,或长啸,或名声大噪,或默默无闻,但都顽强地行进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出他们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写下饱含心血与智慧的不朽篇章,充实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慕先贤之遗风,步前驱之后尘,我这本小册子,也不揣浅陋,搜集了这两年发表的杂文随笔,编撰删削,结集成册。如果机械地把随笔算吟,杂文算啸,即便吟得不够美妙,啸得也不那么雄壮,毕竟也算是有吟有啸了,所以借东坡先生的光,书名就叫《吟啸徐行》。究竟吟得怎样,啸得如何,是不是无病呻吟,算不算仰天长啸,我这里就不再饶舌赘言,还请读者诸君评判指点吧。是为序。
陈鲁民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