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的歌声》记录片是我在百无聊赖时随便按到的记录片台正在播放的片子。“美丽的家园……故乡马兰…铁贯山高高……胭脂河流水潺潺……”画面中孩子们的质朴的歌声、淳朴的乡情、原始的乡景吸引了我。
我的故乡在富平县,同马兰的歌声发生地河北省阜平县同名不同字,那里有外人眼里毫无特色,缺水,没有资源,除了种地,没有别的营生,所以人们很难致富,但在我的眼里,她永远是天堂。走出故乡已经近30年了,但对故乡的感情一点也没有减弱,我怀念那里故乡淳朴的人情,怀念故乡的春夏秋冬,怀念故乡的麦浪滚滚,怀念故乡的花红柳绿。其实细想起来,在故乡的时候,也是我有生以来最艰难的时候,要吃的没吃的,要玩的没什么玩的,但有失就有得,那段日子,得到了最珍贵的自由。那时,功课还没有那么紧,家里孩子多,母亲一人要照看5个孩子和总胡病卧床的奶奶,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根本没有时间看管我们。村里孩子也多,我们总是玩在野地里,打群架、割草、滚铁环、打棒。我还记得春天里油菜花开了时候那种纯粹壮观的景象,记得初夏时分有风时麦浪滚滚的震撼场面。那时的我,也想学画画,就是想将自己感觉的美画出来,有一阵非常想学个乐器,如笛子、口琴什么的,就是想将心中的美唱出来,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什么也没有学成。但这些美已经默默地在心中扎了根。
有时候,我也想,人们怀念故乡,不一定是那个地方有多么美,也可能是在人们能感觉出美的时候,他正好在那个地方。
那时的生活那么艰难,但我们没有如今这么悲观,总觉得明天生活会更好。现在细想起来,要感谢母亲,母亲在各种生活压力面前没有半点悲观,她总是将苦难默默吞进肚子里,而给孩子们的只是希望。母亲教会了我坚持、忍让,让我受用一生。媳妇有时问我,从来没见你绝望过?我笑笑,在家里还不知道明天的粮食在哪里的时候我也没见过我母亲绝望过,现在有吃有喝有钱花,我绝个那门子望呀!有时候我想,人的品德并不一定是学校教会的,一个称职的母亲胜过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现在社会上充满了暴戾之气,教育不可撇清自己。我上学那会儿,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智育第一的偏差。我的后代成长的时候,社会上基本上成独生子女了,教育政策虽说是“德智体美”,实际上就剩下了智的比拼了。孩子们整天爬在书桌上,哪有时间体会什么美?在这种体制下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还能不能体会到我以前感受到的那些美?这样的孩子还会不会有我以前感觉到的故乡情怀?
一个老人,以前很有名的“三家村”之一的邓拓之女邓小岚为追寻父亲的足迹,到原《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阜平县马兰村,教孩子们学习音乐。在那个偏僻、寂寞的小山村里,那些天籁般的歌声和琴声,农家的院子里、村头的小溪边、山坡的树荫下,经常看到孩子们练习乐器的身影、传来孩子们稚嫩、甜美的童音。久久让人难忘。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去的孩子心中不会缺少爱。在歌声中长大的孩子会永远记住那个贫瘠而美丽的小山村的。
有时也觉得,何不让孩子们在能够接触到美的时候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向美靠近呢?而在接受美的过程中德也自然而然备得到了熏陶。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的人能爱国家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体谅的人能待别人好吗?现实中的暴戾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方针的偏差无疑要负很大一份责任。这可是关系长远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