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冬至”日,在可恶的欧盟宣布继续对我们的“中国造”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时候,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却终于迎来了一个10%的养老金涨停,迎来一根“冬日长阳”。
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幅度按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全国月人均增加120元左右……对企业离退休人员而言,这肯定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好事坏事不说,至少温暖。
当然,说起来虽然“人均120元”的确比不上公务员动辄加五六百的美事,但数千万公务员和享受公务员待遇者是国家机器之所以能正常运转的栋梁,否则“公务员热”怎么会在素来信奉“天下兴亡那个匹夫有责”的中华大地演绎得如火如荼呢?所以,退休职工还能该弹冠相庆的,至少,120元总能够多上两三次菜市场吧。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的统计师说今年农产品总体涨了约60%,但事关CPI的猪肉还只是“恢复性上涨”嘛。
尤为可喜的是,这次对养老金的政策和此前对房地产的“遏炒政策”一样,体现了“调结构、惠民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也就是说,尽管没敢像笔者建议的那样“矫枉过正”,但“刻不容缓”的提法终于有了比较集中的体现。
事实上,“调结构”等等理性的判断都提了有十年了,可见政府并非不知道我国经济存在的核心问题,也知道这样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但几年过去了,结构非但没调,如今反而因为经济危机强化了,信贷大跃进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潮为中国的“保8”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长”,也保出了股楼二市的“结构性牛市”,更让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形同虚设,政府公信力一落千丈,这才有了本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刻不容缓”的严峻措辞。
为什么会这样?
1,好大喜功使然。“唯GDP论”的错误理论思想让决策者尤其是地方政府唯“政绩”是问,唯“形象”是举,唯“数字”是从,这才导致了理论上“调结构”,行动中“调业绩”的言行不一。因为能拖一天算一天,能堵一时算一时,能留给下一任就留给下一任,好大喜功者对自己的问题是做不到“忍痛割爱”的。
2,讳疾忌医使然。众所周知,我们的官方舆论报道通通以正面报道为主,动辄“好消息”堆积成山,“坏消息”可有可无,即便真有“坏消息”,也着重强调政府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及其伟大战果;而在现行行政体制下,上级都爱听顺耳之言,下级官员便争着发“喜鹊”之声,层层上报,越报越“好”,自然也难以让中央政府做出客观的判断。试想,古代帝王尚能做到揭器求言、敬贤怀鹞,我们的地方官员能做到么?“敬色怀钞”倒是常有的事。
以本次经济衰退应对为例,中国救市,美国也救市,但美国对该破的无效率企业大都采取了任其发展的态度,这才有了美国已有170家银行破产的消息。有人以为这是美国衰退的表现,但我以为,这恰恰是美国经济体自我破脓消肿的好消息。反观我国,危机来了,反而“好消息”一片,不仅“保8”了,还保住了1.5亿个民工就业岗位,连银行放贷能力似乎都大大增强了,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和“不请自来”的美国总统一起搞出了“强人五国”的“哥本哈根声明”,直接站在了被捧杀的漩涡中心。但问题是,我们受得了呆在全球“气旋中心”的“低碳压力”么?
3,舍本逐末使然。经济问题总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当年计划经济走不下去了,我们才祭出了“白猫黑猫论”,搞起了市场经济;但搞市场经济,便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计划只能总体上服从市场,调节市场,弥补市场的不足。所以,既然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变革发展模式的时候,上层建筑便必须去适应经济基础,变革便必须跟上,一味沉迷于“面子光”的虚假繁荣幻象,一味强调GDP增长速度,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现实是,为了保增长,为了保就业,我们一次次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对经济模式的变革犹豫不决,似乎中国经济只有用粗放型发展模式才能保持目前的增长和就业水平。岂不知,抛弃血汗工厂模式,忍得结构转型阵痛,完成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薪酬变革后的中国市场会迎来另一种新的就业前景。试想,中国的第三产业贡献占比是多少,发达国家又是多少?中国的工薪收入在GDP中占比多少,发达国家又是多少?沿袭“产能抹杀创新、利润压榨工资”的老路,企业生产效率和职工生产积极性能提高么?
再以如今大家最关心的通胀为例,给企业退休人员提高收入固然是难得的好事,但切实改革资源要素配置的不合理机制,遏制“垄断型通胀”、“信贷型通胀”、“输出型通胀”才是治本之策,否则,就会发生石油短缺却“高卖国内、贱卖境外”,钢铁严重过剩却在铁矿石谈判时自提价格等等
民怨沸腾且蠢不可言的事情。央行行长周小川说:我国经常是“凭领导人拍脑袋感觉最后目标实现程度。”但问题是,面对上述尴尬,就算领导人的脑袋拍出大包也“感觉”不出哪里是“最后目标”啊,君不见,现在的工信部部长、以前的煤炭安全主管官员李毅中先生面对矿难,不是把桌子都拍烂了么?可矿难照样发生,民营矿难不发生,国企矿难也照样发生。
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既然认识到此前30年的“前转型模式”早已难以为继,便应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而不是动辄表“无奈”,动辄喊“抗议”,得过且过,直至被“倒逼机制”压得喘气都难了才知道“刻不容缓”。而即便“刻不容缓”了,也不敢真正对明显养痈遗患的房地产业动真格的,以至于炒家们还在为迪拜危机唱赞歌,还在大叫房市政策“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一个“月攘一鸡”的故事:“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说的是古代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发现了,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结果此人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前每天偷一只鸡,以后我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但连古人都知道“知其非义,何待来年”,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经济政策和应对危机政策上,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尊奉着“月攘一鸡的改革观”。
到了该对“促内需没有经验”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黑格尔曾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而笔者要问的是,“刻不容缓”的“大国崛起”者,我们何时才能真正告别“月攘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