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如果炒黄金

教育专家私手记: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十年定终生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有一次她去拜访一位朋友,当她和朋友坐在后院聊天时,朋友的大女儿回家了。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

  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腰上还有一个刺青。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旁若无人,两位年轻人对在场的几位大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更别提打招呼了。

  龙应台当时非常感慨,她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做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而培养孩子,也是有“有效期”的。龙应台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

  10年前龙应台去她家时,带了一瓶从日本带回来的清酒作为礼物,而这个8岁的不懂日语的台湾小女孩,居然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酒瓶上的几个日语字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全部画在纸上,而且惟妙惟肖。

  龙应台很惊讶,自从那次以后,她经常怂恿女孩的父母带女儿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她。奇怪的是朋友一面搪塞,却又一面跟自己炫耀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

  后来,龙应台离开台湾一段时间,和那个朋友联系也少了很多。没想到10年后回来,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龙应台突然惊觉10年过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10年后了。龙应台感慨地说: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他们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没有在这个教育的黄金期里努力过,孩子最终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单纯、无知,完全依赖父母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这个时期,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父母教育的“有效期”就快过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父母再怎么努力去教育,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孩子是好是坏,也只能自己“承受”了。不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内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孩子转眼长大,将来父母就只有叹气、摇头的份了。

  我想感慨的不单只有龙应台,被泯灭的也不单只有那个有绘画天赋的女孩,该反思的也不单只是那对对孩子教育不上心的父母。

  龙应台遇到的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伤仲永》。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仲永那样的天才,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资平平的孩子,如果再不重视后天的教育,最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龙应台和王安石都认为要抓住孩子的天资,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内,在孩子接受能力最强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我想这并不只是他们的想法,更是所有为人父母都应该重视的。

  有些孩子从小顽劣不堪,甚至有不良癖好,作为家长,也不能听之任之,更应该多花心思去纠正孩子的缺点,将孩子往正确的道路上去引导。细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甚至性格,对于有各种各样缺点和不足的孩子,父母再不起一个引导纠错的作用,那么不单是丧失了一个孩子,有可能还会给家庭和社会留下一个贻害人间的祸害。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简单却深刻——“做贼偷瓜起”,小时候偷一个小小的瓜果,这在很多大人看来无非是孩子顽劣,并非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孩子懂事了就好了。殊不知,如果没人去管教,去束缚他,没有人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等到父母发现问题时,早已无力回天,等待孩子的,或许只有那冰冷的镣铐和沉闷的监狱,留给父母的,也只有愁白了的头发和破碎的、伤痕累累的心。

  在孩子对父母还是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时期,潜移默化地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绝对禁止做的。

  当孩子们有哪一方面的天资时,父母欣喜之余,目光更应该放长远,别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对孩子的教育掉以轻心,对于天资过人的孩子,父母更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别因为自己的大意和失误,辜负了老天对孩子的这份不薄的眷顾,将一个天才消磨成了凡人,徒留一声嗟叹。
而塑造孩子,培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告诫老师如何重视每一个孩子的一句话,我认为同样适合于家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有成就一番伟业的可能性,孩子的潜能无限,不要因为老师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未来。

  孩子的学业、技能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品行性格等道德教育也是一项不能忽视的内容。孩子或许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让人艳羡的智慧和技能,长大后就算是一个平凡人,可是品德高尚,也可以让他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活得快乐,受人尊敬。而有些父母倾尽全力培养出那些所谓的精英,却忽略了道德培养,能力过人,但是品行败坏,甚至用自己过人的能力对他人造成了危害,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那么结局也只能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就说最近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吧,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开车撞人之后,因伤者欲记其车牌号而下车将将伤者连捅八刀致死,而这位无辜的受害者,家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药家鑫在杀人后扬长而去的途中又连撞两人,当他企图再逃逸时终于被抓住。

  据说药家鑫的钢琴过十级,在劳教所的元宵晚会上也因其表演的电子琴给自己迎来了掌声,但是当他的狱友得知他的这双弹出美妙乐曲的手还将一个女子连捅八刀之后,对他投去了异样的眼光。

  在开庭审理此案时,讽刺的是,药家鑫的辩护律师竟然拿出了他上学期间的13份奖状,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的4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后,他的父母自知罪孽深重,哽咽着吐出了一段真言,“子不教父之过。我们夫妻俩向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社会公众道歉了,这个畜生,我们夫妻俩为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却以自己的残忍行为彻底摧毁三个家庭,我们对他的恨,远远大于任何人。将来法律怎么判他,都是他应得的报应。”药家鑫正是道德缺失教育失败的例子。父母的道歉、?恨、悲伤,都无法改变事实,也无法挽救几个家庭悲剧的命运。与其现在做无谓的道歉,还不如当初做一名合格的导师,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光明的未来,不让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脓包。

  可是教育什么时候最佳,怎么教育效果才最好,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因手足无措最终选择放弃,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是的,将一个孩子培育成参天大树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也不会很难,因为本书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规划,给孩子一条康庄大道。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了,任何东西都存在一个有效期。譬如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广告费是最贵的,绚烂的樱花三四月最好看,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而孩子在有效期的可塑性最强。因为这期间,孩子的身心有如一张纯净的画纸,而父母则应当扮演一名高明的画家,用独具的慧眼、熟稔的笔力勾画出一幅光彩夺目的蓝图,让孩子的人生轨迹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大多数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乖巧、懂事、听话,自己能在孩子的面前有威信,发出的命令,孩子会乖乖服从。可是事实总是与意愿相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那个在襁褓里的粉嫩小人儿被家里的大人们宠爱得无法无天,忽然有一天,家长伤心地发现,那个原来只会紧紧依赖自己,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小人儿不知不觉长大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个性,学会故意和父母作对,听不进父母的建议与劝告,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当父母的话惹得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他们丝毫不会顾及大人的面子,出言顶撞,总是让父母下不了台。有时甚至无理取闹,连哭带喊把父母折腾得精疲力竭。有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会摔东西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偷拿家里的钱离家出走。

  于是,在父母的眼里,“不听话”与“坏孩子”的概念等同了。不听话的孩子,便成了父母心头的那根刺,让父母又爱又恨的同时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奈。有的家长气急了,会用打骂对孩子实施惩罚,?者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这些不正确不科学的做法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不听话”的孩子变本加厉,陷入恶性循环中去。

  我的邻居曾经对我抱怨说:现在儿子和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他说自己的儿子上初一了,他总感觉与儿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次父子两个在一起,好像都没有什么话说。而儿子单独和他在一起,好像也非常反感。

  有一天深夜,他发现儿子偷偷爬起来在上网玩网络游戏,他火冒三丈,立刻把儿子训了一顿。怪不得老师总打电话告状说儿子上课打瞌睡,原来是夜里爬起来玩网络游戏的缘故。

  ?是儿子不知悔改,居然还顶嘴,“我的同学们都玩呢,又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做。”

  气得他当天就把家中的网线掐断了。可是时隔不久,他发现儿子屡次出现在小区附近的网吧中,甚至放学后借口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实际上却跑到网吧里上网。虽然他多次对儿子进行责骂,甚至恐吓他如果再去网吧就打断他的腿,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儿子照去不误。气得邻居真想抄起棍棒把这个不听话的“坏小子”狠狠地打一顿。

  终于有一天,当父子俩又为了上网的事情吵了起来,父亲粗暴地挥起了拳头,不过,这一拳最后还是没有落在儿子的身上,可是却把儿子逼得离家出走了。虽然事后儿子被找到了,但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却弄得很僵,直到现在儿子都不和他讲话。

  每次提起这件事情,邻居都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开始慢慢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加上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什么事都想参与,自己的事情渴望能够自己做决定。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分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是正确的,这时候父母用强硬的手段制止或者阻拦,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叛逆心。

  为什么孩子越大,父母越难以管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家长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没有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早期的教育对于儿童而言意义重大。如果掌握了这一条便捷之路,及时对儿童实施提前、集中、快速的教育,将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

  我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黄金期,成长的黄金10年,可能很多家长还是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时候才是黄金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人生的头10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10岁直到死亡的总和”。0~10岁的这10年,正是属于教育的黄金期,此时的孩子大脑就像是一个空白磁盘,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理需要,家长要是错过了这一时期将终生无法弥补。哪怕此后家长付出六七倍力量,也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黄金教育期里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潜意识教育,它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具有远期效应的教育,科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形成印刻期”。可以试想一下,像印章一样印上去,像刀子一样刻上去,在大脑产生痕迹,它当然会在人生的今后时刻发挥作用。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黄金教育期的效率是最高的。如果家长重视并珍惜这段时光,提前做好教育工作,那么孩子与家长之间就?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孩子在有限的生活经验里,会尊重家长的意见,同时也会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又怎么能出现让家长头疼的“不听话”的现象?

别把孩子培养成为“啃老族”
  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很多 “啃老族”,各种舆论在不断谴责这些年轻人,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是能力的缺失,是道德的沦陷。

  但是,造成今天这种现象,那些“啃老族”的父母们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其实追根溯源,父母才是使“啃老族”出现的罪魁祸首。父母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内,并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或者是选择了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导致孩子成年后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孩子成为“啃老族”的一员。

  有位朋友中年得子,对这个孩子是呵护备至,生怕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苦。孩子小的时候,每次吃饭都是家长把饭喂到嘴里,因此孩子直到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不会自己拿勺子吃饭。

  孩子上学了,那个学校是寄宿制,父母怕他受委屈,就在学校的附近租套房子住,照顾他的生活。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每个星期把脏衣服背回家给他妈妈洗,理由非常可笑——他自己不会洗衣服。

  大学毕业之后,父母托人帮他找了一份工作,那份工作很不错,待遇又好。可是这个孩子却认为自己非常有才华,是不可多得的经商天才,因此不顾父母的反对,辞职去经商。

  结果做生意一败涂地,蚀了本,从此一蹶不振,觉得没脸见人,再也不去找工作,整天待在家中消磨时间,以上网为乐,当起了“啃老族”。亲戚朋友多次劝说,都无法让他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真不知道将来这个孩子如何生活。

  事实上,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父母害了自己的孩子。别的不说,就拿吃饭来讲,当孩子十个月左右的时候,正是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的孩子总会在吃饭时饶有兴趣地伸出自己的小手,想抓勺子试着独立吃饭。虽然有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了小碗和勺子,但是在吃饭的过程中,由于动作不熟练,孩子吃得满地都是饭渣,把桌子、身上、地下搞得一团糟。家长们这个时候可能会由于清洁起来费事或者节省时间等原因,收回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总是拨开孩子的小手,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不是耐心地教孩子吃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便对自己动手吃饭失去了兴趣,给孩子依赖性的形成奠定了不良的基础。过了这段时间,家长就是想教孩子吃饭,他可能都不愿意配合。

  而那些尝试着自己吃饭的孩子,在一岁半、两岁左右就能很熟练地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可是,父母一直喂饭的孩子,可能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不会自己吃饭,比如说我们上述故事中提到的那个孩子。

  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父母对孩子正常的行为进行替代和约束,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品质的最佳时期。啃老族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黄金教育期,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他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遗憾的是,这个时期一旦错过,很难进行补救。相反,如果家长能在有效的时期内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树立他们的信心,不仅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性,而且对孩子将来动手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惊人,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换句简单的话来讲,婴儿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大脑高速发育,正是培养优良习惯的黄金教育期,家长却白白错过了这一良好的机会,用自以为是伟大的爱来替孩子承担了一切。使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对父母和他人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往往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就已经定型。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10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10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就像是软泥,一旦被烧制成陶器,就很难再改变其形状。就算父母付出再多心血,使孩子有所改变,那么比起很早就独立的孩子来,也是有差距的。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斯发现,小鹅在出生后1~2天有追随一个活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就很难再形成这种追随行为了,劳伦斯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

  同样,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也会有“印刻现象”,这一特定的时期或阶段内最容易获得和形成独立或者依赖的心理,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者达不到最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每个人有学习的关键期。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这些能力就会受到压制,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说,“啃老族”的诞生,事实上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雏形。

  鉴于这一点,父母们应该及早抓紧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的独立心理形成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关注,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以亲情为基础来进行维系的,我不否认有温情的成分,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心理断乳期”调适好与孩子的关系,减少或者减轻短暂依赖。认识到“教育有效期”的存在,那么你的孩子将不会成为“啃老族”的一员。

孩子误入歧途,谁之过?
  在一次采访过程中,有位律师朋友痛心地对我说,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犯罪完全可以杜绝在罪犯的少年时代,事实上,有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儿时所受到的不当教育有关系。看着我困惑的样子,他侃侃而谈。由于父母没有在教育的关键时期管教好孩子,所以许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影响一直伴随他们到成年。有的人表现很明显,但有的人却很善于隐藏。一旦条件成熟,在环境的恶性刺激之下,这种扭曲的性格就会暴露出来,造成犯罪。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大抵如此。

  这位律师朋友给我举了个例子,他有位亲戚,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喜欢同桌的橡皮。于是趁同桌不注意,偷偷拿了放到了自己的文具盒里。当他把这块橡皮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以为然,默许了此事的?生。后来,他们有一次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偷着拿了一支钢笔走出超市,结果被保安当场抓住。家长觉得孩子只是调皮,不懂事,当时掏了钱,把这件事情摆平了。事后就说了孩子一句,并没有当成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以致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由于在学校偷同学的手机而被学校开除。家长对此非常后悔。如果当初从一块橡皮开始对孩子实施教育,想必后果也不致如此不堪。但是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

  古人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一个人变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件一件坏事做下来,就形成习惯,到时候就算是想改,也很难改过来了。黄金教育期正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段时间进行调整,事半功倍。而过了这段时间,花费再大的力气,也许根本于事无补。

  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心灵本应是纯真、美好的,就像充满了幻想色彩的童话。然而随着生存环境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了电影、电视的影响,性格上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信息,在充实孩子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由于大众传媒所提供的内容良莠不齐,而且孩子有的时候?会自主选择,大多数不适合儿童的信息对于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儿童来说,容易引导儿童形成错误的观念,导致儿童行为的偏差。

  比如说电视上播出一些武术场面的时候,孩子们会觉得很兴奋,这不是教我们打架吗?他们心里就会这么认为。但是实质上,那些关于江湖的打打杀杀,只不过是传说而已,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过孩子还太小,不会判断,于是就容易形成错误观念。以为帮朋友打架就是讲江湖义气。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矫正孩子的错误观念,那么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暴力的思想倾向,容易冲动?等孩子的错误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家长想管,花再大的力气去教育,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了。

  家长如果能在孩子最单纯最容易接受正确思想的时期,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一些错误的行为,塑造一个端正的人格,不仅是在为孩子铺就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也是在为这个社会培养出色的人才。

10岁后你培养不出体操冠军
  2001年“李宁杯”全国少儿体操锦标赛总决赛上,许多小体操运动员们精神抖擞,正积极准备参加比赛。这些小孩子们年龄都不大,只有10岁左右,但?个个已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2010年,10岁的兴文籍体操小将张峻锟一人夺得男子丙组全能及自由体操、单杠、跳马、吊环5块金牌和双杠项目银牌,成为该体操比赛中名副其实的“全能王”。当记者采访时得知,这个孩子早在从3、4岁就开始训练了。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6点钟就要到体校进行体能训练,跑4000米,锻炼腿部力量。训练结束简单早餐后去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又要接着去体校训练,晚上还要做作业。练韧带的时候,教练140多斤的身体压在他身上,疼得他直哭。但是教练说必须让孩子坚持下去,要不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活性和柔韧性会越来越差,只有先期打好了基础,孩子才能在体操运动员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按照体育训练专家的说法,当前体操的早期训练,通常都是女子在7、8岁左右开始,男子在9、10岁左右开始,有些孩子甚至更早。那么,为什么要这么早开始对孩子的训练呢?

  专家们认为,人体有一个敏感发展期,在此期间,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柔韧、平衡、速度爆发力、协调性这四个与体操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方面正处于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开始训练,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套路训练中完成规范的动作和完美的姿态,而且还可以防止因为动作变形而引起骨骼的发育问题,从而保证少儿体操运动员的健康成长。这个时期开展训练,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再进行训练的话,由于孩子的身体缺乏柔韧度,很容易让孩子受伤。也就是说,错过了黄金培育期,再努力也很难培养出体操冠军。就像是错过了播种季节的庄稼,很难会有好的收成。

  有位亲戚告诉我,他的女儿京京在学舞蹈,在学舞蹈上其实很有天赋,也很有热情,总是比别人更努力地练习。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动作总做得不标准,身体的柔韧性也不好。舞蹈老师也曾经非常努力地帮她矫正姿势,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老师都觉得很惋惜,后来询问家长后才得知,京京练习跳舞的时间有些晚,别的孩子都是4、5岁就开始练,而她是到了12岁之后才开始练习的。虽然京京对舞蹈有热情,梦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舞蹈家,但是现在来看,显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机会,京京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但最终想要的结果是否能达到,就很难说了。

  其实不只是舞蹈,大多数的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最好是从8至10岁才开始。只有一些特殊的较难的动作或使人体组织负荷较重的动作,例如芭蕾舞的脚尖点地,应等到11至13岁再尝试较为适当,但?在此之前,必须要先进行形体训练,打炼好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训练,那么练习芭蕾舞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许多幼儿舞蹈老师或运动教练,都会建议尽量在四岁多的时候送孩子去参加舞蹈训练或运动训练,此时激发和培养幼儿本身的律动、节奏感行为,将会收到最佳的效果。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的话,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黄金教育期。

  其实,在孩子的智力方面也是如此。专家们研究发现,人类的学习行为需要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孩子0~10岁的时候,正是激发这种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过了这段时期,这种学习能力就会发生递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小鸡的认母敏感期是孵出后4天,如果把母鸡和小鸡隔离,小鸡就永远失去认母的能力。而人的发育也是如此,比如说语言的发育敏感期是3~6岁,如果过了这段时间,那么将很难学会说话。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吧,当7岁多的狼孩被找到的时候,工作人员再怎么教他说话,都没有什么效果,直到17岁的时候,他还是不会说话。

  所以说,黄金教育期就像是一闪即逝的火花,当它出现的时候你没有看到,那么将永远看不到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处于黄金教育期的时候对其开展教育,千万不可失去最佳的教育机会。
过期作废,请抓紧孩子成长的十年黄金期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凡是在孩子黄金?育期实施科学教育的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和情商发展水平,都比那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远远高出许多。当孩子处于黄金教育期的时候,具有一个最佳的敏感感受度。无论是智力、体力和心理方面,都在快速地发展,各项功能也在呈几何倍数一样加强。这个时期的孩子受到的教育越良好全面,那么发展得也就越快。

  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每年成长约20%),而且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脑细胞的组织则完成了一大部分,等到了10岁,基本就全部完成了。在这个时期,如果能采用各种方式来刺激孩子的智力发展,用游戏的方式教导他们学习音乐和语言、文字或者绘画等内容,那么孩子均会有明显的进步。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为全部成长的5%)。也就是说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时,聪明与否,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得到一个结论:错过了黄金教育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当孩子处在黄金教育期的时候,大脑和心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吸收本能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最强的,而且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是最好的,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据科学家们研究,孩子们在3岁的时候,甚至于还有一种凭直觉瞬间通过模式记住整体的能力。过了这个年龄阶段,那么这种能力将会迅速消失。这真是一种让我们感到惊奇的天赋,而且这种能力一生中也只出现这么一次,以后再过多少年,也不会再有——过期作废。

  人的一生分成好多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特殊的本能,也会出现不同的偏好。也就是敏感期,顺应孩子的这一特点去做,如同一株玉米,当它还在幼苗时期的时候,就应该多给它施一些磷肥,因为这种肥料是促进它根系生长的,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哪怕是施再多的磷肥也是没有效果的。当玉米到了花期的时候,就要接受人工或者大自然给它授粉。如果过了这段时间,再进行授粉的话,就会无济于事,它再不会开花,也不可能结出果实来。

  因此,在不同的敏感时期要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孩子4岁左右,是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可以教孩子认识各种图表,教孩子多学说话;5岁的时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此时不妨教孩子学做简单的算术题,进行运算能力的培养;5~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应该加强和孩子的语言交流;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这个时期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形成尤其关键。如果在这些关键时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这个黄金教育期是多么关键,对于孩子的一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才一定要有效利用黄金教育期,然后为孩子量身定做合适的教育方案,同时进行性格情商方面的正确引导,让孩子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些优良的品质,好的个性能定格孩子往后的人生。朱熹有言:人即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修身养性?没有良好的品德性情作为基石,那么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孩子具备良好的素质之后,心灵就没有阴霾,没有偏激,让身心都有种积极向上的基调,那么这样的美好一定会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8岁前这一阶段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转变和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随着这个角色转换的进行,心理发展同时也在进行过渡。

  这两次环境转变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孩子最开始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为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这期间心理上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过渡;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这期间同样也经历了重要的心理历程。这些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极为重要,甚至于一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绝对不是在夸张,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小学生看上去特别可爱,但是他们却并不显得活泼、聪明,就连智力的发展,也往往让家长着急。其原因,就是在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内,家长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没有帮助孩子成功地度过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而出现了这种问题。

  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个8岁的男?,我们经常看到他的妈妈愁眉苦脸地拉着他从学校回来,小男孩则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用说,他肯定是又在学校闯祸了。有的时候,他的妈妈走在路上都给别人讲孩子如何淘气,如何不招人喜欢,说得孩子自己羞得抬不起头来。

  有一次我出门办事,他和伙伴们正在小区的空地上玩球,当我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他立刻故意飞起一脚。那只足球不偏不倚地恰好砸在了我的头上。从他们起哄的笑声中,我能感觉出来,这小家伙就喜欢这种恶作剧。

  事实,像这个孩子的情况并不鲜见。孩子之所以这样,完全是由于在黄金教育期没有做好品质教育,没有?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没有形成良好的性格造成的。孩子现在的性格,依旧是幼儿的心理,虽然他已经上了小学,但是却跟在幼儿园那些不懂事的小朋友一样贪玩任性,不讲道理,没有礼貌。

  相反,如果他的家长在黄金教育期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那么断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同时也是孩子的心理发展过渡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而且模仿力强,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品质的培养,那么?这种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既容易形成,又容易巩固。此时,家长抓紧时机来进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孩子自我意识的提高,另外一方面要让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然后从这两个方面,逐步对孩子品质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比如说培养孩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孩子的智力发展很重要,但是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更为重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后者常常不能引起专家们的重视,有的心理学家在经过调查后指出,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力因素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往往只占到了20%左右,性格、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占80%左右。提升孩子的思想品质刻不容缓!

  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得到培养的,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就已经基本成型。很多心理学家曾经对此展开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儿童的黄金教育期受过正确教育和培养的孩子,往往在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以及后来的工作中表现比较出色,就连他们的婚姻状况也会比那些没有专门进行教育培养的孩子要好得多。

  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教育,具体主要是指对儿童进行自信心、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及领导力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在我国,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智力教育,对于孩子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则相对而言关心得要少一些,不过,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改善,这一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家长抓紧黄金教育期的教育工作,在孩子的心理过渡期倾注自己的精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想品质,一定可以大幅提升孩子的人际关系、情绪智力,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石。
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向来被人们尊为礼仪之邦,而讲文明礼貌更是国人的优秀传统,礼貌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教养,不?文明礼貌。

  比如说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孩子往往视而不见,既不上前打招呼,也不理睬客人的问话。当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他们反而顶嘴,往往弄得家长非常尴尬。不仅如此,有的孩子走到街上,往往在碰到熟人的时候不说一句话,甚至于连微笑的表情都懒得做出来。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曾看到一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大妈上了车,她手中还拎着一个重重的包,让人看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立刻站了起来,给老大妈让了座,可是谁知她还没有走过来的时候,旁边蹿过来一个小男孩,把那个座位抢先占了。

  我很生气,对这个男孩说:?小朋友,这个座位是我给老大妈让的,请你站起来好吗?”

  可谁知小男孩却满不在乎地说:“她是我奶奶,她的座位就是我的。”

  他那嚣张的样子让我非常反感,于是我对老大妈说道:“大妈,你可不能这样惯孩子,孩子已经不小了,再这样下去可就难管了。”

  可是老大妈却颇为不悦地说:“这是我自己的孙子,我自然会管,你甭操心了。孩子还小,别摔了,就让他坐吧。”接着,她掏出一块手帕,轻轻帮孙子擦去了脸上的汗珠。周围的乘客纷纷露出不解的神情。

  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礼貌的真正含义,但是此时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又处于教育的敏感期,因此才需要家长给孩子灌输良好的道德观念,这是家长的义务更是责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礼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而这位老大妈,却用她自认为是爱的做法,溺爱和纵容孩子,估计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缺乏教养、自私的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的责任,是家长为孩子的将来种下了恶果。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了不讲礼貌的习惯,长大后哪怕是成为杰出的人士,也会因为这个坏习惯而倍受影响。比如说意大利的总理贝卢斯科尼就是因为语言粗俗而招致舆论界的批评。事实上,这位总理经常由于?言粗俗而遭到批评,这个坏习惯都影响到了他的政治前途,而且让他的支持率不断下降,此外,一些原本很信任他的民众,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作为一位总理,贝卢斯科尼难道不知道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吗?为什么还要口露粗言呢?这就是因为他年幼时没有得到这方面良好的教育,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随着他长大,根深蒂固,尽管刻意去掩饰,但是在不经意间仍然会不时露出本性。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要时刻注意言行的总理都是如此难以克制,何况是普通人呢?

  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更是做事的良好辅助条件。在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克认为:礼貌是儿童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在孩子还未定型,能迅速地接受教育的关键时刻,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好时机,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一切而成长,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把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要做好,比如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加塞儿、不妨碍他人休息、主动让座位等等,这些行为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用粗俗的语言责骂孩?,夫妻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打架,父母双方要极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

培养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
  有天晚上,我去朋友家串门,突然房间的日光灯熄灭了,看样子是灯管烧坏了。朋友取出来一支备用的灯管,搬来梯子,刚要上前换下那支坏的。他的12岁的儿子从房间里跑出来说道:“爸爸,小心点,我来吧。”朋友立刻开心地将灯管给了孩子。

  我想着这么小的孩子逞什么强,欲要上前帮忙,他的父亲却阻止了我。就这样,我们两个大人在一旁袖手旁观,只是帮忙举着手电筒,这个孩子自己利索地换好了灯管。当光明重新回到房间的时候,我忍不住称赞这个孩子动手能力强。

  他的父母自豪地说:“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我和爱人经常出差,家里常常只剩下他一个人,如果做不到独立坚强,那么他的基本生活都会成问题。现在孩子会独立做许多事情,去年暑假,?出门和同学们一起去旅游,我们都很安心,因为孩子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关于孩子的事情。

  我发现,原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试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了。他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3岁的时候,就让孩子洗洗自己的袜子、擦桌子、自己穿衣服叠被子等等,他们还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给他几块钱让他去小卖铺买酱油等等。只要孩子能做到的,他们便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尽管衣服还洗不干净,但是他们从来不打击孩子,而是鼓励和赞扬他。这样一来,孩子便从小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人也渐渐变得坚强起来,而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现在孩子不仅生活能力强,而且学习成绩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孩子之所以有今天,与家长有意识地培养是分不开的。

  有的家长会过度保护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他们都有几分不放心。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更是如此。恨不得什么都帮孩子办得妥妥当当,让孩子过得舒舒服服。其实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切都感兴趣,无论什么都想试一试。家长就要抓紧这段关键时期,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性。

  要知道,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也很大,这就要求孩子们必须有足够强的独立能力和坚强的性格,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不仅中国是这样,就是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一位教育家罗伯特博士曾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第一条便是“独立性”。由此可见,独立性的相关教育至关重要。

  从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地球上的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用不同的方式独立存在的。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独立性是其生存下去的根本。

  各国的儿童教育家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都极为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成员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一说法。“四大支柱”主要是指孩子要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其中任何一个“学会”都离不开主体的“独立性”。因此,父母培养孩子具备“独立性”,被视为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那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通常来讲,黄金教育期是培养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萌发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科学家研究发现,健康幼儿在3岁前就有意志萌芽,具备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的能力,每当孩子出现独立行动的意愿,如“我要……”“我自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时候,可以首先从做日常的一些普通的事情开始,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去洗手、洗脸、刷牙、穿衣服等等,在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的基础上,再让孩子练习一些复杂内容的活动。如收拾玩具、缝扣子、洗碗筷、摆碗筷、桌椅、到不远的地方买东西等。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在生活中的独立性就会渐渐展露出来。

  此外,还要注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家长疼爱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可以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包办所有的事情。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因此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很有必要。当孩子遭遇挫折,或者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积极引导,让孩子自己动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意锻炼他们坚强的性格。只要孩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不管孩子表现得多么笨拙,事情做得多么糟糕,家长都不要责备或者加以制止,而应该细心引导,时时关心、询问,给予肯定性评价,从心理上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这样?来,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坚强而独立,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学会担当,不逃避责任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有担当和责任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责任感让人们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善良的坚守更加从容。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学会担当,懂得?逃避责任,这是一种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

  事实上,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便与爱和责任结缘。责任感是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维系的必要条件。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通过生命个体与社会共同施爱和被爱,互相感恩构成的。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还是亲朋好友,都要负责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一位朋友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糕,当家长批评他的时候,他却找出了一大堆理由来推卸责任。比如说老师讲课自己听不懂,同学不告诉他作业的答案,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考场选择的地点让他不习惯,考试时旁边?同学总是做小动作让自己受到了影响,老师没有强调哪些是重点让自己复习很吃力……这些理由显然很牵强,甚至有些可笑。

  由此可见,实质上他只是不愿意承担考试考砸的后果而已。因为在这些理由中,没有一条与他自己本身有关系,好像考试考砸了全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半点儿关系也没有。与此同时,家长还发现,这个孩子最近撒谎的次数明显增多了,而且除此之外,在别的事情上他也尽力去推卸自己的责任。朋友一家对此事非常发愁,他们觉得再这样下去,孩子的性格一定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这对于他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子有推卸责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有关调查显示,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推卸责任习惯的占60%以上。当然,这并不是孩子天生性格有问题,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道德败坏,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还不成熟,正是家长积极引导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慢慢纠正,那么他们推卸责任的做法将会有所缓解。事实上,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也是一个慢慢提升的渐进的过程,就如同智力水平的发展一样,从出生到性格成熟,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家长所做的,就是对症下药,然后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习惯。

  孩子喜欢逃避责任,主要是由于缺乏信任感造成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关爱和理解过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经常对他们实施情绪冷暴力,那么孩子会受到误导,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我要是敢承担责任,一定会没有好果子吃”的观念。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撒谎,有意识地去推卸责任,会形成畸形的人生观,就连心理上也会出现问题。而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会千方百计寻求推卸责任的方法,让自己免于受到惩罚。

  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凡事由家长说了算,让孩子只有听话的份,那么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决定权交给父母,每?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让父母来做出决定,让父母去帮助他们承担责任。

  孩子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担当,家长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知道,孩子的良好习惯都是长期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做好榜样,坚持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这种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习惯。

  其次,家长要在心理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去住一个房间,独立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整理和布置,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家长不会去干涉等等,让孩?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培养孩子树立负责任的意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家长要学会正确地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将之当成一项比较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坚持下去。

保护好孩子的善良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我在小区的门口看到了楼下的邻居,正急匆匆地推着电动车带着女儿往外走。我好奇地打听他们去哪,邻居笑了笑说:“我们取回电动车的时候,妞妞说上面的存车牌忘记摘下来了。如果不还给看车的人,她会因此而受罚的。”

  邻居刚说完,坐在后面的小女孩妞妞快乐地说:“我们只要把存车牌还回去,那位阿姨就不用因此而受罚了。”

  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很感动。忘记还存车牌这种小事,很少有人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大晚上地特地还回去了。可是纯真的孩子却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意识到是自己的过错。而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很认同,她在努力保护女儿的善良。如果她不送回去,估计看车的人会着急,最重要的是女儿会因此受到妈妈行为的影响,从此失去了一颗善良的心。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有很多的家长会特意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叫做善良。众所周知,身教胜于言传,所以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实质上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孩子们幼时那纯真的心灵有多么善良。而将孩子这种善良巩固下来的最佳时期正是教育的黄金期。此时,家长对孩子进行优良品质的培养,则显得极为重要。

  有的家长却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眼睛里没有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那么究竟是谁让孩子的善良“消失”了呢?罪魁祸首,其实是父母,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的家长本身就很强势,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得很霸道,而且总是对别人保持一种不信任和不耐烦的态度。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一些人性的灰暗面,或者讲一些负面的消息,把人性恶的一方面无所顾忌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久而久之,家长的这种无所谓的做法就会伤到孩子,而孩子的善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猜忌和不信任。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位母亲。她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过骗,被一位搞传销的人员骗去了几千块钱。后来,她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无论遇到谁,都会觉得对方在欺骗自己。

  当她带着孩子上街的时候,她会指着街上的小商贩说,瞧,他们卖的东西都是假冒产品,那些产品的效果都是骗人的;走到卖衣服的店里,她会告诉孩子,那些衣服的宣传都是骗人的,什么名师设计、进口名牌呀,都是假的;走到肉食摊附近,她会告诉孩子,这些肉里面注了水,加了瘦肉精,还染了色……总而言之,她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了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恶与欺骗。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在学校里也不跟任何一位同学打交道。以至于有一次他忘记老师留的作业,想打电话问下同学时,居然发现自己连一个同学的电话号码也没有。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好人也有坏人,我们要教会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更要保护孩子那份难得的善良。在孩子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处于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如果父母教育不当,会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生活细节就是孩子优良品质形成的土壤。在生活中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善良,教导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机会非常多。比如说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给流浪猫喂食,教孩子学会爱护小动物,教孩子学会珍爱生命;还有的家长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救灾的时候热情地拿出衣物、钱和各种生活用品等等。

  父母首先在自己的道德品行上用一言一行体现出善良,孩子的善良之心才会长存,他们会把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间一长,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孩子会把这颗善良之心永远保持下去,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自省比批评更有效
  有的家长常常感叹,为什么我的孩子缺点这么多。其实孩子有缺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10岁前的孩子,自尊心最为敏感,也是良好的人格意识正在形成的?期。在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缺点很多,也特别容易犯错误。但是,有句话叫做:“年轻人的缺点,连上帝都会原谅。”有缺点并不代表孩子本性不好,最关键的是,家长要帮孩子学会自省,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教育期,帮孩子改正缺点,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有缺点是心理成长的必要过程,孩子小的时候有缺点,可以通过改正缺点来确知与外界或者他人的关系,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将来对缺点产生“免疫力”。帮助孩子学会自省,孩?就会渐渐变得成熟起来,从而逐步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表哥有个儿子叫强强,活泼可爱,就是太调皮,今天趁奶奶不留神,砸坏了邻居家的玻璃,明天又趁爸爸不注意,弄伤了别人的狗,结果经常会有人来家里告状,搞得家长烦恼不堪,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每次都保证不再犯,可没几天又打回原形了。

  当表哥表嫂无奈地和我谈起此事的时候,我提示他们与其这样被动地跟在孩子后面收拾烂摊子,不如主动教孩子学会自省,及时发现缺点并加以改正。表哥表嫂说这个办法他们倒是还没有尝试过,不妨下次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尝试一下。

  几天后,强强去小姨家里的时候把一棵刚开花的百合给弄折了茎。要知道,这棵百合可是小姨5岁的女儿珍珍最喜欢的。珍珍一见,极为伤心,坐在地上就开始大哭,大人们怎么哄都不济事。看着珍珍伤心的样子,强强感到有点不安,生怕爸爸又打他。而这次,爸爸破例没有骂也没有打他,而是特意当着大家的面,平静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并且强调了由于他的调皮任性所导致的后果。

  这次没挨骂也没挨打,听着表妹珍珍的哭声,反而是强强最难受的一次。他乖乖地在房间里待了几个小时,比往常安静多了。直到回到家里,还在为自己犯的错误难过。

  趁着这个机会,表嫂问他:“以后还这样任性调皮吗?”强强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此后,这个孩子果然有了长进,再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不再像往常那样嚣张了。

  我的同事有个女儿叫思思,特别喜欢玩小鱼。每当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偷偷地把它们捞出来,拿在手中翻来翻去地玩,家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大声制止,或者气急的时候,在她的屁股上拍几下以示惩罚。时间长了,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她知道家长只会用这两招对付自己,所以更加有恃无恐。

  我得知此事后,劝同事让女儿学习如何犯错后自省。同事决定按我的方法试一试。所以,当女儿下次拿着小金鱼玩的时候,他们没有制止,而是任她玩下去。结果可想而知,离开水的小金鱼很快就死掉了。

  家长没有去买新的金鱼,也没有骂她。这次孩子难过了,她意识到自己长期让小鱼暴露在空气中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主动找家长承认了错误,并且下保证,以后再也不玩小金鱼了。等孩子的奶奶把金鱼买回来之后,孩子果然说到做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事实上,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往往不能容忍,只要看到孩子暴露出缺点,犯了错误,便耐不住性子,冲上去对孩子非打即骂。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极端错误的。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听家长的批评,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这个时期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如果家长只知道一味批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于逆反情绪,父母要在此时采取冷静的态度,及时从侧面积极引导孩子实行自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失,从而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会主动纠正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的良好习惯,这样可远比单纯的指责有效多了。

斤斤计较与宽以待人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往往显得极为小气,手中的玩具不舍得给别人玩,好吃的东西也舍不得给别人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有的孩子会渐渐明白这样做不对?学会分享。但是有的孩子却依旧喜欢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这种性格会跟随他们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孩子有宽容的本性,也会有小气的一面。此时家长如果不善加引导,有可能会让孩子发展为任性、自私和盛气凌人。这样的孩子不合群,而且很孤僻,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时间久了,性格会变得恶劣,很难纠正过来了。

  有一年夏季,我去体育馆游泳。由于恰逢暑假,所以游泳池里的孩子们非常多。有一对双胞胎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两个孩子簇拥着一个游泳圈,圈里是一位小弟弟,他在两个女孩子的帮助下,显然玩得非常开心?

  他们的家长就在一旁聊天,我从无意中听到的谈话内容判断,这两个女孩子与小弟弟并不认识,只是偶然碰到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两个女孩子和小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仗。浪花飞溅的时候,大人们有几分着急,纷纷喊他们别闹了。可是孩子们玩得高兴,再加上游泳馆里的人很多,吵得很,他们没有听见,玩得更加兴奋。

  就在这时,突然一个小小的人工浪打了过来,小弟弟没有防备,再加上要躲闪两个女孩子的“进攻”,他的游泳圈往旁边猛地一晃,没有掌握好平衡,人一下子沉了下去。幸亏旁边有游泳的大人施以援手,把小弟弟捞了上来,没有?成危险。

  就在这个时候,男孩子的爸爸也赶了过来。没等他开口,小女孩的家长立刻责骂自己的女儿,男孩子的爸爸急忙阻拦,真诚地说:“其实我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事儿,他只是呛了两口水,你千万别训这两个丫头,她们也是无心的。”双方的家长互相道歉,都说自己有看管不到位的责任。这样一来,本来有可能吵架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悄悄化解于无形中了。

  家长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判断力。要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大人的行为极为敏感。如果大人做事的时候斤斤计较,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仿效大人的样子,变得心胸狭窄起来。

  事实上,在孩子的世界里,打打闹闹避免不了,无论是吃亏、占便宜,还是被欺负,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长的过度干涉和介入,过于计较,都会让孩子难以独立的去解决决纠纷,而且很难化解这种人际关系的冲突。有的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委屈,总是教孩子以牙还牙,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小气、斤斤计较。

  我曾经听一位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受欺负,她常常找幼儿园老师或者找小朋友的家长理论。由于这位家长强硬对孩子的交际进行干涉,从而导致别的小朋友很怕她的孩子,而且尽力避免和这个孩子接触。时一长,再也没有小朋友愿意与她家的孩子玩,这个孩子没有朋友,也变得非常孤僻。

  由此可见,家长采取得当的教育方法,启发和教导孩子合理处理各种关系,显得极为重要。让孩子学会在与别人交往中宽以待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让孩子自己在与别的小朋友相处中学会处理一些简单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刻在孩子面前保持大度,谦让的精神。如果家长尖酸刻薄,凡事斤斤计较,遇事首先责难别人或推托责任,那么孩子也有样学样。忍让、谦逊、对人友好不仅是一种美德?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这方面的道理,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当孩子与其他伙伴产生争执的时候,家长要教孩子如何宽以待人,如何融洽同伙伴的关系,并告诉孩子,大度才能获得同龄伙伴的尊敬。同时,家长还应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在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宽容的品质与性格。
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两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宝宝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是非观了。

  孩子在生理上进入困倦状态的时候,或者饥饿等情绪不佳的时候,?要看到熟悉的面容,他们就会面露微笑,还会快乐地挥动自己的小手。这说明孩子不仅有生理需要,也有社会性的需要。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就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应该开始培养孩子的是非观了。也就是说,在孩子处于懵懵懂懂、咿咿呀呀,特别是欢笑及发怒时,事实上早就开始了对外界人和事的观察与认识,也就开始了对外界是非的判断。

  当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道德观念也开始逐渐产生,随着社会交往的逐步增加,这种观念会逐步形成,从而在成人之后,渐渐内化成自己的标准。当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长一定要做到身教胜于言传,让孩子从小就在正确道德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是非观极为重要。如果最初的时候忽视了孩子的这种需求,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是非观,从而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甚至于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有一次去学校接孩子,正领着女儿往外走的时候,突然有个五六岁大的男孩子冲了过来,硬是把女儿撞倒在地,狠狠地摔了一跤,把膝盖都跌破了。就在这时,我心疼地将女儿扶了起来,可是男孩子不仅不道歉,反而冲着女儿做鬼脸。就在此时,男孩子?母亲跑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儿子没有吃亏,于是笑呵呵地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对不起”,便跑远了去追自己的儿子了。

  这种情况真的很令人气愤。我本待把她叫回来,让她好好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旁边的一位幼儿园的老师看到了这一过程,急急忙忙赶过来安慰女儿,女儿大度地说没关系。所幸这件事对孩子没有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不久,我们便听说了这个男孩子闯祸的消息。原来他在幼儿园的滑梯上,故意将一个小朋友猛地推了下来,导致这个小朋友骨折,家长出了近一万多元的医药费,才把这件事了结。

  虽然祸是小男孩闯的,但是?认为这件事与他母亲的是非观教育脱不了关系。因为男孩子母亲纵容自己的孩子,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是非观灌输,最终悲剧发生,这完全是母亲教育不当的结果。

  要知道,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受父母的影响巨大,这是由他们这段时间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孩子们喜欢模仿,喜欢学成人的样子做事,特别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如果家长总是以错误的行为影响孩子,那么导致不良后果是非常自然的。

  所以,家长对孩子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是非观的教育,而且还要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在整个黄金教育期内,都要坚持下去。哪怕孩子?了小学,变得懂事了,这种是非观的教育,也不能荒废。

  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及时说明错在何处,绝对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让孩子不明所以。当孩子与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向同伴赔礼道歉,切不能庇护而去指责同伴,要让孩子搞清楚,否则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非观念要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好。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天真无瑕如同一张白纸,正是家长进行正确是非观教育的最佳时?,抓住这个时机,将会让孩子不断重复良好行为,摒弃恶习,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好品质的锻造要趁热打铁
  有人曾经对我讲过,教育孩子是一场持久战,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家长有强大的毅力和耐力,陪着孩子一路走完成长之路。

  在我看来,这句话只说?了一半,那就是教育孩子不仅是一场持久战,而且还是一场闪电战。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孩子的心性转变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好品质的锻造一定要趁热打铁,抓住最佳的时机进行,事半功倍。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教育期抓住了时机,那么可以用一天的时间,解决将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关系孩子一生的麻烦。

  当孩子产生心理症结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寻找本质,看清核心问题。然后,在最恰当的时机出手,将问题的核心彻底击溃,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果。接下来,孩子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轻松,改变处事的态度和?法,开心地去按“新的规则”行事。

  我的女儿生性胆小,极喜欢家长在家。如果恰巧哪天家长有事要出去一下,她就会非常害怕,一个人待在家中胆战心惊地等家长回来。

  有一次,我要下楼去买菜,让她一个人乖乖待在家中。她非要跟着一起去,但是外面正在下大雨,我只好拒绝了她的这个要求。临出门的时候,我告诉她,你就当我在你隔壁的房间看电视,然后把心放平和一些,安心写你的作业就行了。

  我出去之后,刚到菜市场,突然手机响了起来,单位有事临时让我去一趟。来不及和女儿打招呼,我直接打车去了单位。没想到这件事一?就是几个小时。当我想起女儿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也就是说,女儿自己在家待了四个小时。我有几分担心,急急忙忙往回赶。结果到了家里之后,女儿只是习惯性地跑出来和我打了个招呼,什么异常反应也没有,然后她依旧跑回自己的房间去看书了。

  事后,我告诉了她推迟回家的原因。而女儿则告诉我,写完作业之后,她看起了漫画书,很快便沉浸到了情节中去。渐渐地,她忘记了家中只剩下自己的事实。经过这四个小时的“被动等待”之后,她突然意识到,其实光自己一个人待在家中也并没有那么让人害怕。

  我一听,立刻抓住这个时机?对她的这种感觉进行了强化和加深。我告诉她,其实一个人待在家中可以自主安排一些事情去做,当忙起来的时候,会很快排除恐惧的情绪,从而变得轻松起来。女儿开心地答应了。此后,女儿果然再也没有提到过关于害怕的话题。

  也曾听很多的家长谈起过自己孩子的一些优秀表现,那虽然只是小小的“闪光点”,但是如果家长善加利用,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和最容易取得良好效果的时间,去研究和把握住教育的时机,那么,将有可能让孩子产生重大的变化。要知道,这种变化往往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增强,?极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不断强化和巩固自己的正确的思想行为。

  同样,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常的时候,家长也要及时掐灭这种危险的势头,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抛弃灰心、颓废等负面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受挫原因的分析,总结失利的教训。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反应。比如说,当孩子1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用小杯子喝水了,家长可以做出非常高兴的样子拥抱或者亲吻孩子,并且由衷地赞美他说:“孩子,你真能干!”或者很温柔地抚摸孩子,或者拿一块糖果或者几片饼干当成奖品来奖励他,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一动作得到强化,而且会极力再度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来获取你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己拿杯子喝水的习惯,不再单纯等着大人来喂水。

  抓住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会让孩子记得深刻,印象牢固。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是行为的积累期,需要成人不断地进行提醒、督促、褒扬鼓励,对孩子的优秀表现不失时机进行强化,远远胜过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成功或者优秀表现得到大人的肯定时,此时的积极性和热情最高,家长在这个时候恰当地去“推孩子一把”,正确引导和启发孩子,让他们一时努力的结果变成持久的自觉行动,那么他们便会受益一生。

抓住大脑发育的各个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0~3岁是人的一生?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大脑的基本功能,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因此,父母在这个时期,应该在孩子的吃、喝、玩、乐、学各个方面给予全面、合理、科学的支持,让孩子的大脑在关键期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前不久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日本有一位78岁高龄的阿婆叫做久保田佳代子。这位阿婆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是她的丈夫却是京都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脑神经科学界的权威。

  可是现在这位阿婆的名气已经远远超过了丈夫。而且由于她是自学成才,所以很快风靡日本,以自己最独特的“脑科学育儿法”而备?年轻父母的推崇。

  那么这位阿婆的“脑科学育儿法”有什么奥妙吗?

  先让我们看看她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儿子表现如何吧。就拿她最小的儿子来讲,在用了这种神奇的教育法之后,7个月就能走路,1岁就能讲3000个日文单字,两岁就能念日文的平假名,后来还考上了日本第一学府东京大学。他的优异表现远远胜过了同龄人。

  说起这位阿婆的经历,真的是富于传奇色彩。在她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当丈夫用自己的工资来买书的时候,家里就一定要节衣缩食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的基本支出。

  虽然丈夫花钱让她很心痛,可是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掏钱给丈夫买了资料。可是,她又觉得就这样花了钱有几分不甘心,于是,她想让这些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便自己也开始阅读这些书。没想到不看则已,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对脑神经学越来越感兴趣,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好多脑神经学的知识。

  不久,佳代子怀孕了,她不断地向母亲及长辈打听育儿的经验,并细致地做了笔记。之后又把笔记上的内容和脑科学教育的专业书籍作比较,于是这套育儿理论——“脑科学育儿法”便诞生了。为了验证一下效果,她开始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施行,结果她惊喜地发现,这套方法?学而且行之有效。

  这套“脑科学育儿法”强调,从孩子出生到孩子行走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基本上由孩子脑部发育的情况来决定。换言之,就是指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

  举例来讲,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哪怕就是换块尿布,也要注重与宝宝的交流。虽然他们不会说话,但是却能从你说话的语气中得到某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刺激孩子脑部的发育。

  此外,还要给宝宝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帮助他们加深对颜色的理解,并且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还要给锻炼孩子的平衡感,这有助于运动能力的发展。还要多给宝宝讲成人的?言,多次为宝宝进行示范……佳代子的这些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因此许多人开始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她的家中。而佳代子随着实践的深入,又出了多部关于脑部科学教育的著作,比如说《大脑的培育》、《培育优秀的大脑》等书,这些书一经面世,立刻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事实上,这位阿婆的研究并不是先例。世界上的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大脑的基本功能,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因此,我在?中也曾多次强调黄金教育期这一概念。在这段关键的教育期内,婴儿心理、智力发展的好坏对一生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错过了,损失难以估量。科学地讲,大脑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刺激来发育的,由此可见,抓住生长的关键期是极其重要的。

  具体地讲,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不同,发育的部位也各不相同。

  宝宝出生后的0~4个月内,是听觉敏感期。这段时期要多逗婴儿发音,以促进婴儿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的耳聪目明。当孩子半岁的时候,处于视觉的敏感时期,这时不妨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表情?5个月的婴儿喜欢照镜子;6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会感到不安,而且盯着看。4~8个月的婴儿,处于味觉敏感期。此时可以用筷子沾各种菜汤让宝宝品尝,培养他们对各种味道的感知能力。家长这样做对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到了6~10个月大的时候,恰巧到了嗅觉敏感期,这时可以让宝宝嗅各种气味,尽量用鼻子呼吸,少用嘴巴呼吸,并且要多接触花草树木的气味。当孩子到了8、9个月的时候,会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东西,而且非常喜欢捏软乎乎、黏糊糊的物品,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们一根香蕉,一定会大受欢迎。这段时间一定要加强训练孩子的触觉,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做攀爬、荡秋千的游戏,有利于孩子形成空间感和位置感……

  不同的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部位会各不相同。家长一定要抓住这段黄金教育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一旦错过这段时期,则往往需要花费双倍或者数倍的精力才能达到正常的教育结果。

随时随地与孩子互动
  当家长在黄金教育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要知道,对孩子实行互动教育,其实是一种爱的最佳的传递方式,同时,也是与?子建立沟通的最佳的办法。

  其实,在孩子刚出生10天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对宝宝实行互动教育了。这个时候,虽然宝宝还没有睁开眼睛,而且也不会说话,但是家长可以采取用手指抚摸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当孩子哭闹不停的时候,给他们温暖的怀抱和轻柔的抚摸,可以很快让他们安静下来,实质上,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互动教育模式。千万别小看这种方式,通常接受这种抚摸的孩子,往往会各方面都发育得非常健康,孩子从心理到生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抚摸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指把自己的爱意传达给了孩子,让孩子得到安?感和自信感,这将有助于孩子产生安定的情绪,减少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同时,孩子们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尽早地认识父母,从而达到了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孩子也会在接受了爱抚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去用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去碰触父母,从而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

  当然,家长实行互动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抚摸这一种方式。

  比如说,当婴儿学着用手势,声音或者脸部的表情来向大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做出相应的表情来感受孩子的动作,同时,还要热衷于孩子的这种交流方式,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对这种?流方式产生兴趣,同时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与父母的“对话”中去。也许他会晃动小手或者小脚,也许他会做出各种表情,总之,只要是能引起大人们注意的方式,他都会想尝试一下的。这种时候,孩子在努力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家长要全力进行配合,实现互动教育的结果就会尽快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发育,从而促进智力的飞速发展。

  等孩子再稍大一些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的形式就会变得多种多样。比如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不妨让他们多读书,特别是一些带有明亮色彩图案的书,这些书家长可以在最初的时候细心地讲给?子听,等他对书中的人物或者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接收并积极进行反馈,从而产生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说,当孩子玩耍的时候,不妨在一旁和他聊天,告诉他:“瞧,你堆的这个小土堆真漂亮,就像是公园里的一座山。

  “看,你搭的这个积木城市多有气派,那雄伟的建筑就像是上海的大楼。”诸如此类的语言都会让宝宝更加热爱手中的“工作”,从而有勇气和热情继续下去。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候,不妨借机教孩子一些实用的知识,比如说在孩子看书的时候,讲公主被困在了城堡里面。这个时候,可以告?孩子,如果用梯子可以直接到达城堡的窗口,也可以用绳索或者攀缘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当然,也可以用飞机……总而言之,要让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充满趣味性和好奇心,并且成功地加深宝宝对事物的认识,或者学到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我曾经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1958年,印度斋浦尔动物园的母虎产下三只幼虎。当幼虎半岁时,动物园工作人员在它们面前放了一只牛犊,看看幼虎是否能捕食。结果三只幼虎很茫然,从笼的一角踱向另一角,根本不会上前攻击。工作人员后来把母虎放进去,它直扑牛犊,马上把牛犊抓住,接着母老虎让小?虎上前攻击,畏缩不前的,会受到母虎的拍打。等小虎咬死牛犊后,却又不懂得如何分食牛犊,拆卸不了牛体。母虎指引小虎从牛体的腰腹部下手,小虎很快就学会了自己捕猎。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就是小老虎学捕食,也需要与母虎之间持续地互动才能学会。

  孩子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与父母亲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家长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这种沟通并非有效,孩子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内容。如果强迫的话,孩子必定会产生反感。相反,如果家长注重互动,不断与孩子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领悟道理,那么就会比简单的?教要好得多。这样的互动教育,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方式。此外,家长还要学着去做孩子的朋友。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更重要的是保护他健康成长,绝对不能以权威来干涉孩子,要像他们的朋友一样去耐心地引导,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从而成功实现互动。

手指游戏开发孩子潜力
  我曾听有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好动、不安分,一双小手总是不肯闲着,不是咬手指,就是捏鼻子,或者干一些“坏事”。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是自己的孩?得了“多动症”,需要心理治疗。其实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孩子的多动,大部分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要想改变这一情况,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家长的责骂与训斥,而是让孩子多玩一些手指游戏。

  事实上,孩子的感觉系统与母亲的情绪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工作忙碌、焦虑、运动不够、情绪紧张等都会对孩子的感觉系统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选择剖腹产,导致孩子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孩子的触觉和关节生长情况都会受到影响。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欲非常强,什么事情都要代劳。而且由于现在?子们的生存空间很小,没有过多的户外活动的机会,因此孩子应有的各种感觉刺激太少。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会逐步增强,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们,特别渴望玩一些更高级、更复杂的运动和游戏,例如:打球,绘画、折纸等,这是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

  教育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人体是由神经系统交叉控制的,锻炼右手手指,可以开发左脑,右手锻炼的是脑部的计算和记忆力;如果进行左手手指的锻炼,可以开发右脑,左手锻炼的是脑部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神经,所以一般左手运动员在综合能力?比如篮球和足球都比右手运动员强。因此,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家长一定要引导宝宝做一些手指游戏,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从小多活动手指,提高手指的灵活度可以让宝宝更聪明,能力也更强。

  那么提高宝宝动手能力,锻炼他们手指灵活性的游戏有哪些呢?

  (1)手工折纸

  家长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专门的手工折纸,要注意厚度适宜,比较适合孩子们折成各种形状。如果孩子的年龄过小,折纸难度太大的话,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撕纸的游戏。比如说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撕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像各种小动物、植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都可以充当孩子们撕纸时练习的内容。

  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各种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以此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这样的游戏非常有趣,而且原料来源非常广,也很容易找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穿纽扣或珠子

  家长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大碗各种颜色的塑料珠子,再给他们一些线或者稍硬的小细绳,教孩子们串起来。珠子可以是各种形状的,也可以选择透明或者不透明,只要漂亮,能吸引孩子玩的兴趣就可以。

  如果孩子刚开始穿的时候有困难,?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些洞眼大的珠子,这样好串一些。等孩子年龄稍大的时候,再把珠子换小,把绳子换成软的,细的,增大难度,让孩子动手锻炼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3)折叠手帕

  家长可以准备几条颜色和图案各不相同的手帕,教孩子折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开始的时候,可以教孩子把手帕当成被子一样进行简单的折叠,随着孩子技巧的提高,再渐渐增大难度,然后再随意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比如纸船、纸鹤、花朵、扇子、小老鼠这些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练习的对象。

  (4)夹持能力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子?者乒乓球或者花生豆、黄豆等等夹持到另外的一个容器中。为了保持孩子的兴趣,可以经常更换所夹持的物品。当孩子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绿豆等。

  (5)剪纸或者积木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些可以拼接的积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可以再换成剪纸。当然,所用的工具一定要严格注意安全问题,不能过于锋利,更不能采用尖头的,最好给孩子买一把专用的手工圆头小剪刀,教他们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家长在教孩子做各种手指游戏的时候,最好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也要非常活泼。其实手指游戏有上千种方式,只要家长用心,一定会想出办法来。比如说,家长可以给手指戴上不同的纸帽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一双手教孩子如何演出一场“手指人话剧”。或者玩藏手指,手影戏,手指动作配合儿歌,手指画等等。

  总而言之,家长要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不断地进行关于手指的游戏训练,从而达到刺激大脑广大区域的目的。再通过孩子思维和眼睛的观察,不断进行手指动作的精细化程度的提高,达到眼、手、脑的配合协调,从而有效达到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目的。

和孩子一起阅读
  女儿丹丹不喜欢读书,每次放学回来,写完作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电视机前,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当我劝她多读一些课外书的时候,她却找各种借口来进?推托。看样子,她对课外阅读是非常反感的。

  为了改变她的这种坏习惯,我决定陪她一起做课外阅读。

  几天后,我买了一本儿童读物《蓝色的海豚岛》,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我先看完一遍之后,便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女儿听。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讲一半的内容,而且在最关键的部分,我找各种理由停止讲述。丹丹完全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她非常想听故事的结果。可是我有意不往下说,而是拿出了那本儿童读物,告诉她,剩下的内容你可以自己接着看。

  结果丹丹一反常态,急忙把书接过来,然后翻找我讲的内容,接着后来的情节?展继续看下去。

  等她把书看完之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看完了。”接着,她又补充了一句,“真的太好看了。”

  看到她兴致正浓,我接着又向她推荐了一本《鲁宾逊飘流记》。这本书的内容与《蓝色的海豚岛》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讲漂流者的故事。所以女儿立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第二本书中去了。等她看完之后,我和她一起交流对个故事的看法。女儿兴高采烈地讲出自己认为书中精彩的地方,接着又表示自己对书中主人公的坚强很钦佩。我们俩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女儿意犹未尽,翻开书把第一遍没有看懂的地方又看了一遍。

?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会经常有意向女儿推荐一些有趣好看的名著、杂志或者其他适合她这个年龄段读的书籍。为了让女儿坚持阅读,我每天都会花45分钟陪她一起看书。此后,女儿果然爱上了阅读,不再视书本为仇敌了。

  科学家们经过统计发现,早慧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对阅读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所以阅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其实,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氛围,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可以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的身教要远远胜过言传,家长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阅读,那么这种亲子的行为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胜过了无数空洞的说教。

  教育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潜移默化地进行。而对一个孩子来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看到家长认真读书的样子,孩子也一定会受到影响进行仿效,从而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其次,可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本书由不同的人来看,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家长可以与孩子就书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增加了共同语言,而且还促进了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对于很多的家长而言,其实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留出与孩子共同读书的时间,共同享受这种乐趣。

  再次,可以营造良好的智力发展环境。对孩子而言,阅读如果变成一种整体行为,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因此而得到放松,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读书,那么孩子的发展和记忆中,会多了与家长亲近的情景,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阅读会让孩子懂得许多人生的道理,他们主动从书中获得比家长单纯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书中的故事和知识,将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本书甚至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另外,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年龄段的课外书。如果孩子的年龄过小的话,可以给他们看一些以图画为主的书;如果年龄大一些的话,再给他们看一些文字上标有拼音的书。孩子越小,阅读就越需要家长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的识字量有限,所以要靠图画和汉语拼音来认识文字,才能理解书籍的内容。当孩子的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读一些文字多一些的书籍。

  给孩子提供的书要注意配合孩子的知识积累程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要注意所选中的书中的文字越来越多,文字所含有的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从这些书中不仅可以学习社会知识,而且还可以了解自我的社会价值,思考更深入的哲学问题。

运用手语交流益处大
  有很多的家长常常忽视了与孩子的手语交流。当宝宝用手比画的时候,他们往往漠然视之。我认为家长这样做无疑失去了与孩子最佳的交流机会,殊不知手语?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大有好处。

  在我看来,家长千万不要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与宝宝在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进行交流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进行手语交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孩子不同的手势,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的意思,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一边用语言说,一边做出手势来进行配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理解父母手语所表示的意思。比如说把手反复握紧,张开,学作牧民挤奶状,可以?来代表“牛奶”;拇指翘起,将手微屈成奶瓶状,“倒”向嘴边,是在表示“喝”的意思;当孩子的两只小手聚拢、碰撞、分开,就代表“我还要,我还要”……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小宝宝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具有理解父母手势表达含义的能力了,当然,前提是父母要率先和孩子进行手语交流,并且持之以恒。其实家长与宝宝进行手语交流的过程,与其他的教育方法一样,同样可以起到引导他们交流思考、发展智力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会有疑问,如果家长一直教宝宝进行手语表达,那么他们会不会只依赖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懒得开口讲话呢?

  事实上,我所指的手语教育是和语言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宝宝在学习运用手语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懂得用语言表达,手语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出现的。当孩子学会说话之后,如果再加入手势的辅助,表达也会更加生动。

  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关于手语的教育非常关键。美国手语专家曾挑选140名11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手语教育。这次试验的时间期限为一年,结束之后,手语专家们发觉这些宝宝已经达到27到28个月宝宝的语言能力,比同龄的宝宝的智力发育提前了3个月。专家们认为应该观察长远的学习效果,所以过了8年之?,他们再度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曾经学习过宝宝手语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同龄孩子高出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手语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在查阅大量的国外研究资料时发现,如果越早让宝宝接触手语,就越能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说话,越更能提高他们的智商。

  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生长出多达2万个树状的突触以存储信息。打个比喻,每个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人类的言行模式是因为大脑突触有相应的记忆,这就意味着人们接触到的事物越多,大脑突触就会生长得越密集,而突触的密度越大,则智力的开发程度就会越高。当宝宝随着家长一起用手语交流的时候,大脑中掌管语言的区域就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这种不断的刺激会加强宝宝的认知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就是说,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商。

  除了对孩子的智商有好处,对其他方面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手语可以让不会说话的宝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尽快明白他们的意思,大大减轻了父母和宝宝之间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的挫败感,这对于提高宝宝的自信心是大有好处的。

  宝宝有表达需要的时候,往往?为无法表达而哭闹不止,而家长面对宝宝的痛苦,又不知从何做起。这个时候,如果宝宝能用手语表达,那么将有助于父母对宝宝提供最及时和有效的帮助。

  当家长与宝宝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是面对面地进行的,这个时候,父母会和宝宝同时进行身体、心理、眼神等多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下,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

  由于孩子的黄金教育期非常珍贵,一旦失去,机会再也无处可觅。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手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越早进行越好。手语其实也相当于一门语言,孩子越小,?容易接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接受的难度就会提高,所以还是及早进行为好。

  此外,手语的教育要和宝宝日常行为密切相关,要知道,婴儿日常的生活基础就是吃喝拉撒,所以应该从这些常见的教起,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宝宝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或者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只要父母适当并且正确地对宝宝进行手语教育,那么将会给宝宝带来意想不到的受益。因此,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宝宝尽早开始手语的交流训练,到时候一定会感受到孩子给自己所带来的惊喜。

善用启发性的留白教育方式
  说起留白教育,很多的家长并不陌生。留白是一种虚中求实,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是艺术家的技艺,同样也是教育的艺术。花谢了可以再开?树叶落了可以再生,但是如果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教育期,那么机会是无法再度拥有的。因此,家长在填充教育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用心,把分数之外的教育领域开拓得更宽广,把教育中的留白填充得多姿多彩。

  启发性的留白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某个阶段内,针对某一目标,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主体的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然后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方法。实质上,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的教育模式。

  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会不耐烦地说:“?已经把道理给你说尽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妈妈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不听呢?”……

  在家长们的眼中,自己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孩子就是不听话,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讲这些大而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当家长一遍又一遍向孩子讲述这些道理的时候,在孩子自己听来,就像是在房间内听着同一首乐曲,而且老掉牙了却还在不停地唱,这些的曲子还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吗?很难。

  那么,如果听众对这首曲子不感兴趣,尝试着把播放音乐的声音调得更高一些,会不会让听众有兴趣听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听?听起来,这首曲子已经变成了噪音,听众甚至对它已经上升到了反感的层面上。那么这首乐曲的美感和乐感听众还能欣赏吗?显然不可能。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道理说尽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道理讲得过多、过透,那么孩子就会听麻木了,不再会有任何的感触,他们再听下去,会更加反感,甚至于在心底深处会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是不会落到实处的。

  如果给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留白,家长戒掉自己的烦恼和急躁,试着把心中的不快消除,把声音降低几个分贝,把表情放松,那么就会发现,这样的沟通方法,会?先前的方法更有效。

  启发性的留白教育方式,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家长真正学会如何用心去爱自己的孩子,用心去做对孩子有益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想法,那么就会真正体会到与孩子交流的乐趣。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启发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真正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孩子通过教学活动而去自由探索,表达自己的想法。

  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孩子,?破时间格局的限制,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有了兴趣之后,他们还会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让孩子的自主探索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当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时,家长一定要适时地予以鼓励。家长要提供机会,支持幼儿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答案来。当然,在启发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认真等待,需要“慢一拍”,家长要压抑住想给予提示的冲动,让孩子获得珍贵的自我探索的机会。

  在对孩子进行启发?留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把大脑还给孩子,让自己的角色由孩子思想世界的主宰变成孩子教育进程中的诊断者、催化者及资源的提供者。给孩子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凡是孩子能说的,启发孩子说出来;凡是孩子能想的,就启发孩子去想;凡是孩子能做的,就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立场地换位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顺应兴趣,发展特长
  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有八大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不过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他们所具有的智能优势是不相同的。举例来讲,有的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不发达,但是对于身体的运动智能或者人际关系智能却超过其他人。换句话而言,就是每个人都会在智能特点的作用下,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多聪明的孩子,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孩子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既然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不同的优势,那么如果顺应他们的优势智能,让孩子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本身感兴趣的东西,则往往会事半功倍。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孩子的兴趣是家长说了算。而事实上,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有一位朋友,对绘画非常喜爱,但是小的时候想学绘画,家里穷,没有条件。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他非常希望孩子完成他的梦想,成为一位画家。可是孩子对绘画完全不感兴趣,他强行逼着孩子去学画。还花了昂贵的学费请了名师,但是孩子学了很长的时间仍旧没有什么进步。可是这个孩子对于数学却非常感兴趣,数学成绩非常好,他并不满足于课本上的那些习题,常常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相关的书籍来研究。孩子的父亲不以为然,他觉得数学就是用来考试的,学到的东西能保证考试取得高分即可,根本不能当成是兴趣,就算孩子当上了数学家又怎么样,没听说过哪个数学家发了大财的。

  直到最近,孩子参加奥数比赛获了大奖,还被保送进入了市重点中学的时候,孩子的父亲醒悟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发展毫无益处。

  我还曾听一位家长打电话过来哭诉,她说自己为了让孩子练钢琴,全家人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一架最好的钢琴,请专业老师来给孩子上课,每天逼着孩?练习弹钢琴,孩子确实很争气,在全国性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当记者去采访她时,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欣喜和激动,也没有对母亲表示感激,而是恨恨地说:“练钢琴是我的恶梦。”

  其实兴趣无所谓对错,只要适合孩子,孩子喜欢,那么这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享受,如果父母顺应自然进行引导,那么就会很容易出成绩。如果孩子对父母安排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则会在学的时候不用心,这样很难出成就,即使取得了成绩,孩子被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欢乐童年,心里也会埋下怨恨的种子。

  我们不要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执己见地为孩子选择兴趣,强求孩子去发展什么特长,也不要过于性急地去训练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否则就会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因为反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天生万物,各有其用,健而不厌,不离天性。人生也是一样,各显其能,各有其用。我们不妨因势利导,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赏识他们的长处,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所在,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地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引导孩子找到读书的动机
  在我生活的周围,有一些孩子特别让家长省心,哪怕是家长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依旧非常好。通过认真地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通常都是自己主动去掌握各种知识,而且觉得学习对自己非常重要,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也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核心原则。

  不爱学习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的几种特点:他们学习不认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心思完全没有用在学习上。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教育他们,他们会心生反感,严重的时候,甚至于还会顶嘴。当他们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会磨磨蹭蹭,要拖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些孩子的行为,虽然每一个问题造成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本质?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缺乏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动机是人的一种潜在的愿望,这种愿望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所吸引,纯粹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或者是强烈的求知欲,家长如果善加引导,是很容易引导孩子找到读书动机的。

  从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会喜欢玩游戏,还喜欢摆弄玩具或者看漫画书等等,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想法下完成的,不需要外力的引导,也不必进行管束,而且本人还会在这种活动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举个例子来讲,朋友的孩子极喜欢看漫画故事书,有一天晚上在自己?房间看一套漫画书,居然一直看到了夜里一点多,要不是家长晚上起来去卫生间,他没准会自己看上一夜。孩子这样做,其实是达到了非常着迷的程度,维持他这样做的动力,自然是由于内在的动机造成的。如果家长能够把这种动力正确进行引导,转移到学习上来,那么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要引导孩子找到读书的动机,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对着孩子唠叨,不停地讲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自己让孩子学习的同时,却在搓麻将或者在看电视,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多就会越感到厌烦,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负向强化”。

  家长不能逼着孩子学习,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收到什么良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引导。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要让孩子知道读书会获得哪些乐趣,明确了读书的动机。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验证了父母的话,享受到了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之后,就会乐于坚持下去,开开心心地去学习,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孩子才会从心里认可这一行为,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读书。

  其次,要让孩子主动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知道,如果一种良好的习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为就有了惯性,这样一来,再去读书的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但是,有一点要确定的是,孩子越小的时候,习惯越容易培养起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培养孩子的习惯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趁早,不能拖。

  再次,孩子是个性的,家庭是个性的,家长是个性的,学习环境也是个性的,这些个性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影响孩子读书的重重要素。所以,在引导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进行考虑,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比如说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家庭气氛;与孩子的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孩子向小?伴学习,为他们树立一个真实的榜样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孩子沉浸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教来引导孩子。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积累经验,从中找出最适合孩子的。只要帮助孩子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便成为一种惯性。孩子越爱学习,他的学习能力就越强。

培养孩子学习上的怀疑精神
  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心理上的发育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但是他们在对外界进行怀疑和求证的过程中,将会获得宝贵?经验,哪怕是定论、权威,在孩子的眼中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进行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孩子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向真理逼近。

  有一次,女儿正在房间写作业,突然跑过来对我说:“爸爸,我发现书上有一处错误。”我当时心想,自己给孩子买的这本课外读物可是正版的图书,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我半信半疑地接了过来,问她错误在哪?女儿看我感兴趣,于是兴奋地说:“爸爸,你看这篇讲小青蛙的故事中,指小青蛙的时候用的是‘他’而不是‘它’。小青蛙是动物,怎么能用单人旁的‘他’呢?应该用宝盖?的‘它’呀,对吗?”

  我当时虽然认为女儿说得有道理,不过这本书中所讲的是一个童话,小青蛙是拟人化地来进行描写的,在这里用“他”也说得过去。不过,女儿如此用心,敢于提出自己的怀疑,我觉得很开心,便对她提出了夸奖,“你肯动脑筋,爸爸要表扬你。不过,这是一篇童话,小青蛙去找妈妈,说了很多话,和人一样了,不再是现实中的青蛙了。说现实中的动物,就要用宝盖头的‘它’来指代,这点很正确。但是在这里,用‘他’是最恰当的。”女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明白我所讲的意思,小青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会说话的。

  ?继续讲了下去:“这只小青蛙在童话中其实变成了一位像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的小朋友,就和你一样,他想找到自己的妈妈。童话中常借用动物的角色来讲一些人的故事,所以很多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是用单人旁的‘他’或女字旁的‘她’来代称。你用心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啦。”说完这句话,女儿开心地表示自己理解了,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间读书。

  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质疑精神,我在她看完这本书之后,又重新对她表示了肯定,同时告诉她不论是谁说的话,都可以表示怀疑。因为它们都不一定全对。不过,最重要的是不能只是毫无根据地怀疑,而是要去?证,去判断究竟谁对谁错。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事实,但是又不迷信事实,更不能迷信权威。

  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怀疑精神之后,家长一定要善加引导,让它们保留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怀疑精神对孩子的素质而言非常重要,怀疑精神是与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简单地说,人的怀疑精神其实就是指“批判性的思考力”。

  国外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讲过:“用心呵护和极力弘扬批判性的思考力是教育情境中的灵魂。”可见,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其实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是我国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古人看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有疑问才可能创新。

  培养孩子养成怀疑的习惯,其实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过分地迷信权威。怀疑精神其实是一种科学思维。当孩子表现出怀疑的时候,就会向家长提问,不仅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还会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追问。当孩子有这种表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进行鼓励,这说明孩子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肤浅的解释。对于孩子的怀疑,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认真对待,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要知道,没有怀疑,孩子就不会有探索,没有探索,孩子就不会有突破,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更不可能有所发展。

  在平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说,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就算是孩子说错了,家长也不要责怪,这样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还会让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让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让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在表达怀疑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善问、会问”,问得准,问得巧。首先要自己去求证,察看这种怀疑究竟是否正确,当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的,大人再协助解决,这样就会逐渐培养出孩子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突破思维的常规定式,培养求异的思维能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示怀疑的时候,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多加思考,从而培养出孩子学习上怀疑的精神。

学无止境,保持求知欲
  曾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梅尔文•埃利斯•卡尔文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地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那么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会与之一道熄灭。”

  事实上,孩子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就充满着对认识世界的满腔热情,他们用好问来释放这种热情,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的时候,表明他的求知欲越强。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喜欢思考的孩子。据教育学家们研究发现,从人类的心理发育特点来看,三四岁的孩子最爱提出“为什么”这样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多,这种爱提问题的习惯也?变得渐渐减弱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说明人的求知欲在渐渐地减退。因此,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不注重培养孩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将会产生思维惰性,渐渐地对新知识失去了兴趣。所以,当家长的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欲,只有鼓励孩子不断提出问题,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这对孩子的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保持终生求知欲呢?

  (1)对于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家长都要认真地进行对待。

  孩子的提问事实上就是他们在幼儿时期求知欲的一种具体表现。父母千万不可以消极地应付。

  我常听有的家长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说道:“一边去,没看到妈妈正在忙着吗?”有的家长干脆直接训斥孩子,“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你真笨!”

  这种话都将会对孩子的求知欲造成伤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便渐渐对未知的事情失去了兴趣。虽然他们提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还有的显得很可笑,但是如果家长不认真对待,将会把孩子的求知欲扼杀掉。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好问习惯时,一定要给予包容,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事实上,孩子们好奇好问、喜欢探个究竟的、让他们产生极大兴趣的,往往都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过,即便这样我们也决不小看孩子的奇思怪想,只要我们懂得的就讲给孩子听,讲不太清楚的就请教别人,或者和孩子一起查资料,总而言之,一定要让孩子得到一个通俗易懂和简明扼要的答复。要知道,孩子们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

(2)要让孩子体会到具有求知精神的益处

  通常来讲,孩子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出随意性,今天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明天又可能对另外的事情想探询究竟。再过两天,可能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为了让孩子的求知欲具有持续性,父母首先要掌握孩?学过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设法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发现掌握这些知识的作用,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促使求知欲激发。

  (3)从孩子的爱好入手进行求知欲的引导

  如果孩子喜欢某一种事物,比如说他们对恐龙感兴趣,那么家长不妨去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玩具,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如何学到更多的知识。

  由于黄金教育期孩子的求知欲表现得很强烈,因此我建议家长从婴儿期就开始培养和捕获孩子的兴趣点,其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他尽可能多地接触外界事物,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懂得学无止境对人的一生而言极为重要,特别是孩子,如果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精彩的人生将会就此在他们的面前呈现。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我常听到很多的朋友感叹,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其实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技巧和方法,这是孩子轻松胜任学习的最?效的法宝。如果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习起来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正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巧妙的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真的将会受益一生。

  任何学习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并不轻松的劳动,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如果在学习的时候,不注重技巧和方法,只是一天到晚埋头死啃书本,那么只会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我国著名的学者于光远就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聪明,聪?学,学学聪明学;论方法,方法论,论论方法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会越来越聪明。

  无论是谁,当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往往会感觉更轻松一些,与此同时,还会有加宽加深知识面的欲望。当产生这种欲望的时候,兴趣也就开始萌发了,于是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学会就转变成会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传授给孩子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

  一些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去做一台只能记忆的机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还会将知识?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才称得上是会学。

  我曾在小区的花园里看到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用放大镜做试验。他让孩子拿着放大镜照在树叶上,观察树叶的变化,同时在一旁解释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他讲得很清楚,孩子也听得兴致勃勃。接下来,他又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放大镜还有什么特点。这种结合着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讲解的学习方法,孩子一定会记忆深刻,对于知识也将会掌握得比较牢固,我想也许事隔多年,孩子长大之后,仍能记起这一幕。

  由此可见,教孩子会学远远?学会重要。

  那么,家长要如何做才能把孩子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进行转变呢?

  首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留下的一堆作业和那些无聊的考试,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学有所用。以此来激发孩子内心渴望学习的愿望,当孩子对知识有了渴望的时候,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学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一个知识点,如果理解了,那么学会就很快,如果不理解,学起来就会很吃力。因此,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告诉孩子注重先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井底之蛙这?成语,父母可以让孩子想象一只健美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在井口的上面,则是美丽的蓝天和白云。

  虽然井底有青草、水、昆虫,这只青蛙也不愁吃喝,但是它却只能看到井口那样小的一片天,每天只能为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孩子自然就会明白井底之蛙的含义了。

  其实,有目的地教孩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说可以教孩子对比法,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的时候,孩子往往容易搞混淆,在这个时候,不妨运用对比法就能够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暂时不?,先教孩子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独特特征。理解了这些独特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此外,还有联想法、联系法和目标激励法等等。

  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生活的秘诀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潜意识将会在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潜意识也是受到人的支配,同时对人发挥重要作用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他们会按时写作业,在写完之后习惯性地去检查错误;他们会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理解,然后将内容消化后再背诵出来……孩子在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过程中,学习变得有条理有秩序进行,效率也会变得非常高。

引导孩子找到学习中的快乐
  通过与家长们的沟通,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乐在其中,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而有的却非常厌恶,感觉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同一件事情,为什么孩子们表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这当然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方法分不开。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孩子去寻找学习中的快乐。当孩子学会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时候,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几年以前,我回老家过春节,恰好看到亲戚家的孩子妙妙在给家人读故事。虽然她读的只是一篇普通的民间故事,但是却读得非常快乐,她的快乐也感染了所有的听众,等她读完之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时我以为这篇故事是从杂志上摘抄的。可是细细一问,才?知原来这是妙妙自己写的作文。我感觉很有意思,便问她,作文也可以写成这种民间故事的形式吗?她乐呵呵地说,其实老师留的作业我已经完成了。有一次我跟我爸爸出去旅游的时候,听一位老人讲了这个传说,我觉得非常有趣,便写了下来。

  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忍不住赞叹她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很好。可是她的父亲却在一旁介绍说,其实妙妙原来并不是这样子的,以前她一写作文就头疼,恨不得把作文本扔到垃圾桶里去。后来,我们便引导她写一些有趣的东西,从中寻找乐趣。

  她的父亲先是找了一个花盆种了一棵豆苗来让女儿每天观察,?日记。女儿觉得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任务,于是便欣然接受。此后,不知不觉间,她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为了把日记写得精彩一些,获得父亲的称赞,她决定多看一些作文书,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她的父亲便立刻去买了一大堆学生优秀作文选来给她做参考。

  妙妙看看别人写得有趣的文章,渐渐地入了迷,自己也开始仿效着写了起来。有的时候是一篇观察作文,有的时候写抒情的,还有的时候会描写趣事……她把写作文当成了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果哪天有了“得意之作”,她就会当着全家的面念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顺便听听家长的意见。就这样?一年下来之后,她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妙妙的父亲做法非常高明,他顺利引导孩子把苦不堪言的作文变成了一项快乐的文字游戏,让孩子玩得乐在其中。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得到快乐的,而学习与快乐并不矛盾。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态,像妙妙的父亲那样去积极地引导,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非常简单。

  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考试考砸了,上课的时候没有回答出老师提的问题,作业写得不合格等等,这些不开心的事情便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绪,同?也会变得闷闷不乐。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帮孩子树立信心,消除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鼓励他们不要自卑和消极,重新变得快乐起来。家长可以让孩子认真分析一下,产生这种错误或者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下次有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当家长帮孩子把问题条分缕析,解答清楚的时候,孩子就会全面去思考这些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有信心,变得快乐起来。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保持快乐的心理状态,让他们面带微笑,内心充满阳光地去对待学习。

  此外,家长不妨在教孩子知识的时候,把那些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孩子听得开心,而且受到感染,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快乐起来。以后,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仿效家长的做法,然后把一些很乏味的知识点联想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帮助记忆,当他们成功地记住学习内容时,一定会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快乐的真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他们的快乐之源,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中学习最有效。国外的教育专家们曾经谈到: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等这些是快乐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促进?子快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学会积极引导孩子主动去体会快乐,让他自己去感觉,比如说做对了一道难题,完成了一篇作文之后,所获得的自豪与快乐,家长的提示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那种成就感、价值感,荣誉感,这样他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到最后,即使你不去引导了,孩子也已经形成了这种主动体会快乐的学习习惯,成为固定的快乐思维模式,那么他将会在学习的时候,很轻松地做到乐在其中。

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
  有的家长经常对我表示非常羡慕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变得聪明一些,天赋高一些呢?还有的家长一听说别人?的孩子能识多少字,可以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心急了,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这么优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拼命地催孩子往前赶。

  在我看来,孩子的智力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教育中形成的,这个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孩子掌握知识的过程。孩子掌握的知识越多,内容越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当然,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孩子观察得越仔细,那么他认识事物也就越深刻。

  有一天,我的妻子在卫生间放了一盆水,准备给女儿洗澡。当她准备好换洗的衣服和洗漱用品的?候,却惊讶地发现,孩子往洗澡盆里放了许多的玩具。盆里漂着小汽车、小积木、小篮子、小塑料鸭子、小卡片……这些东西全部浮在水面上。而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看这些玩具如何在水中“游泳”。

  妻子本待要训女儿,但是小家伙却高兴地告诉妈妈,自己发现小汽车是重的,会在水中沉下去,而塑料小鸭子是轻的,会漂浮在水面上……女儿总结得头头是道,让我们感到惊喜。原来以前我们教过她的东西,现在得到了验证。

  于是,妻子激动地对女儿说:“铁在水中长期泡下去会生锈,小卡片时间长了,也会被泡坏。”这样一来,一些新的知识,又在?知不觉中传授给了孩子。

  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很多丰富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细致地的观察。而在这种时候,父母一定要当好引路人,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有的家长会说,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对象,他们要观察的话,从何讲起呢?这可是个难题啊!

  其实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观察事物的时候,可以先选好对象,一旦选定了,就要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是否具有持久性,是否对观察对象有兴趣。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语言的生动和有趣,可以适当地加入语气词,?口气变得悦耳动听,孩子们也会喜欢听。哪怕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家长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

  此外,在观察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动用各种感官,比如说让孩子摸、嗅、听、尝,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充分利用感官去感知事物。这种做法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使观察细致、持久。

  由于孩子生性活泼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事物上。到了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家长也不要勉强,可以再转向另外一个事物,引导他对事物产生广泛的兴趣。兴趣广泛,知识面也就会随之加宽,而且观?的内容也就在不断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家长也要不断改变孩子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孩子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的变化,找出事物间的联系,甚至极微小的差异。当家长指导他这样做之后,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习惯。这样一来,每当遇到一桩新事物,孩子就会仔细地去观察、研究,找出为什么,这样,知识就会源源不断地充实。与此同时,孩子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处在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对观察更是情有独钟。他们会注意到地上?小蚂蚁如何爬行,还会看到眼前的面包屑如何掉到地上。当风把树枝吹得来回晃动的时候,当衣服被风从绳子上吹落的时候,小宝宝们都会觉得非常有趣,他们会在这个时间认真观察,而且还会思考为什么事物会这样。

  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们就会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年龄的增长,对观察事物失去了兴趣,不再关注身边的事物。所以,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之内,家长一定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孩子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此外,由于孩子年龄会渐渐增加,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量也在逐渐加大,而对一些细小事物的观察,就会变弱。在心理学当中,这?明孩子的智慧也在发展,他们也在不断转换观察的兴趣。

  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那么将来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认知概念的建构等都会变得容易起来,这对他们的一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孩子们当然更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点,得到肯定,听到表扬,同时忽视自己的缺点。事实上,心理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孩子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容易取得进步。有很多的家长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奖励孩子,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会让孩子获得喜悦的感受。

  但是,鼓励和肯定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一定要教会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孩子的优点固然值得大加赞扬,但是缺点也不能只顾粉饰而不去帮孩子纠正。孩子就像是一株小树苗,只有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修剪枝叶,他们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

  与些相反的是,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孩子一露出缺点就批评责骂,样一来,孩子们心中本来可以长成优点的种子,就在家长的冷遇下如同遭遇了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从而变得枯萎或者死亡。

  我认识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对自己儿子的管教非常有办法。她在家里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功过表”。上面分成了两栏,一栏记优点,另外一栏记缺点。当儿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她就会在缺点一栏做上记录,时刻提醒儿子不要再犯;如果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多了一个什么好习惯,家长也会在上面做好记录,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时间一长,这张“功过表”渐渐开始发挥作用。它就相当于一个催化剂,让孩?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之后,再一一加以改进,继续发扬优点,同时积极改正缺点。 

  当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已经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自纠自查的习惯。他就像是水的自净作用一样,会不断反省自己,每天都会取得新的进步。

  处于教育黄金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很差,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或者兴趣的支配。在孩子自我意识不断进行强化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随时都认真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时,要进行表扬,给他们良性的暗示和正面的刺激。这样,孩子的优点将会被继续发扬光大。

  至于孩子的缺点,家长也?能总是以训斥来进行教育。要知道,孩子们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在潜意识里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当他们的某个小缺点反复出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考虑用正面的鼓励方式,不动声色地帮孩子进行克服,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反复地进行批评。

  家长要真心诚意地帮助孩子,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从孩子的表现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从而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调整。

让孩子找准坐标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当孩子熟睡的时候,往他们的鼻子上抹上艳红的胭脂。当孩子醒了之后,就给他们照?子。结果,科学家们发现,那些只有15个月大的孩子会自己看着镜子摸自己的鼻子。也就是说,他们有了自我意识,而且懂得自己的鼻子发生了与往常不同的变化。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已经有了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意识将会越来越强烈。

  关于这一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而处于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在这方面尤其敏感。库利将之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可以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当孩子3岁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开始从生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开始从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孩子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呢?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对孩子的评价和认识,往往由家长来完成最初的印象。

  有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曾经听到了这样的一组对话。有一对母子在商场逛。儿子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妈,这件衣服你喜欢吗?妈妈,那个裙子好漂亮啊!”

  说了几次之后,这位当妈妈的有些心烦,于是忍不住教训儿子说:“你怎么这么烦人?难道你就不能保持安静吗?”

  孩子听了委屈地说:“你昨天不是告诉我说,嫌我太安静吗?你还嫌我不爱说话。今天来的时候,你还告诉我让我帮你挑选衣服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期最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而家长作为孩子的一面镜子,往往充当着孩子许多方面第一次评价的人,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家长的评价总是前后矛盾,缺乏一致性,或?注重负面成分,那么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对孩子将来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意识,教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呢?

  首先,家长要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来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在提示孩子优缺点的时候,最好能够帮助孩子及时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逐步正视自己,摆正心态,让自己从“心”开始,找准自己的坐标,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他们会懂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其次,家长要教会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孩子总是要进入社会,要和别人打交道,周围的?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或者批评,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人的意见就像是“哈哈镜”,让孩子的形象变形和扭曲。但是有一点儿要注意,那就是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别人的意见都有主观的成分,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自己。家长可教孩子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告诉他们哪些话可以听,哪些话不能太在意,渐渐的时间一长,他们就可以给自己做出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了。

  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别人接触,让孩子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发现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从别人的身上学会取长补短,用正确的心态来帮助自己取得进步,从而让不同角度的镜子见证?子的成长。

  当孩子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之后,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并能坦然地面对各种评价,这将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给孩子话语权
  有一次,我听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他去家具商城买家具的时候,看到有一家三口正在挑沙发。爸爸看中了一套小巧玲珑的沙发,认为它所占的空间小,可以让客厅?起来宽敞一些。但是他们的女儿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说这种小沙发坐上去不舒服,而且自己非常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玩玩具,因此让爸爸一定要买一组大而舒适的沙发。

  旁边的服务员小姐自顾自地介绍,她完全没有把那个女孩子的话当一回事。可是女孩子的父母却让服务员小姐按孩子的意思领他们去看宽大一些的沙发。

  在这个家庭中,女儿只有四五岁,可是在父母的眼中,却认为她是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买东西的时候,给予了她充分的尊重,让她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事实上,我也很欣赏那位父亲的?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应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在家庭生活中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允许孩子负起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行为能力。

  但是,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就像是他们手中的提线木偶,失去了话语权,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他们无权穿着父母眼中“鲜艳古怪不搭调”的衣服去上街;不能在吃饭的时候挑食;他们不能主动挑选自己的朋友和玩具;他们只能去父母已经预订好的兴趣班和度假地;只能去父母想去的超市和餐厅。然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孩子被家长亲热地称作“宝贝”,但是这些“宝贝”却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他们的父母做决定之前,从不蹲下来征询孩子的意见。这些家长会不屑一顾地说:“他们还小,不懂事,能知道什么呀。”

  没错,孩子年纪是小,只有几岁大,他们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说出来的话可能有失水准,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发言的权利。

  家长忽视孩子的发言权,漠视他们的权利,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动放弃争取自己的权利。而那些尊重孩子的父母,通常情况下会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认真聆听他们的意愿,?孩子商量办法,共同决定孩子的生活。这样的孩子,得到大人的重视和尊重,自信心和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往往高于那些在家中没有话语权的孩子。因此,话语权就算是对不懂事的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留给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家长要和孩子真诚地进行交流,懂得孩子心中所思所想,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他们的愿望。

  在尊重孩子的话语权的时候,一定要先让孩子明白这样选择之后,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此外,还要给孩子多提供一些选择项目,让他感觉自己没有受到约束;家长?要告诉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话语权。

  当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话语权的时候,孩子就会渐渐拥有独立自强的性情。他们会学着敢于去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也不会差。要知道,孩子是从亲子关系中学会怎样尊敬他人和聆听他人的。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父母给予孩子多少自由表达意愿的机会,那么等将来,孩子就会给他周围的人多少自由表述意愿的机会。
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自己情感体验是否积极,与他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具备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行正确的评价,而且还会给自己提出正确的要求,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

  相反,如果孩子具备消极的自我情感体验,那么情况就会截然相反,他们会在做事的时候放弃发展的机会,用自卑的心理来看待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从而做事的时候处处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因此,家长一定要善加引导孩子,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具有正面的自我情感体验。

  我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个孩子,她在公园里写生,旁边有几个好奇的观众在看这个孩子的作品,我也是其中之一。

  眼前是一池的荷花,荷叶连天,碧浪滚滚,而花朵?开得正艳。面对这样的美景,孩子却显得愁眉不展,她不敢下笔着色,只是拿着一支铅笔在画纸上进行简单轮廓的勾勒,那上面的图案被她改了又改,纸面都有些磨损了。

  旁边是她的妈妈,正在不停地唠叨:“你怎么画得还是那样啊?怎么这么没水平,唉,我觉得你就是没有画画的天赋和细胞……”她的话让孩子更不敢下笔了。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围观的人都散去了,这个孩子的画还是没有多大进展。

  其实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孩子们就会丧失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信心和机会,心灵也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妈妈的故意贬低更让孩子失去了积极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又怎么能够快乐地成长,取得令人欣喜的进步呢?

  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教育不当,那么将来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会受到影响,抗挫能力也会变弱。须知,儿童抗挫能力的形成和意志力的培养更与成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那么一系列的弱点就会在孩子的身上呈现出来,比如说,娇气、懒惰、脆弱等,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善于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走向社会也很难立足,更难以处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反之,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走上社会后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很好地处理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各种压力,乐观、平静地面对各种困难。这也是一位成人走上社会后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

  那么,爸爸妈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着手:

  (1)不要过多地替代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过多地替代孩子,消极地否定孩子,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丧失信心,缺乏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难取得进步。相反,如果是一个有积极心态的孩子,那么通常就会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有信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努力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一切,这个过程既是他们积极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从不会到会,从笨拙到灵巧,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给孩子的机会却很少,总是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从而剥夺孩子做事情的权利,而且总是过多地替代孩子去做这些事情。

  (2)家长不要总是数落孩子,给他们消极的暗示。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老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果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开玩笑?那么就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当他们把这些暗示当成真实的情感体验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态。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已经肯定了孩子不行,还怎么让别人相信。所有的这些对自己的孩子长期培养都是不利的。

  (3)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对孩子做出的事情表示赏识。此外,当孩子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时,家长给予的是几句鼓励的话,淡化伤痛,分散儿童注意力,儿童的情绪很快就会好起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正确的认识,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孩子会出错,也不要担心孩子应付不了,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发展。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抓紧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积极阳光心态的培养。

成功和失败,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契机
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如果炒黄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经历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这些宝贵的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契机。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教育期?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理智地去认识成功和失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经验和教训识,恰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

  一个人能力的构成不仅在于其才华,更在于其意志。意志坚定的孩子,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哪怕遭遇了失败,也一定不会放弃,反而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

  女儿丹丹上幼儿园的时候,通常都是我去接送。每次她看到我的时候,都会非常开心,像小鸟一样飞过来,跑到我的身边,兴奋地讲个不停。可是有一天我去接她,却发现她非常不开心,一路上也不说话,直到进了家门,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我问她怎么了,丹丹这才委屈地说,老师上课给一些表现好的小朋友送了礼物,而自己却因为和同桌说话,没有得到礼物。

  我一听,就问她为什么要和同桌在课堂上聊天。女儿委屈地说:“是她先跟我说话的,她告诉我铅笔掉了,我说谢谢,然后蹲下去捡铅笔,后来我又和她聊了几句,被老师发现了,就训了我们。就连经常被老师训的一个小朋友,今天也得了礼物,为什么就没有我的份儿呢?”

  我听了,心想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让她遭遇一下挫折,也未必是坏事。所以我安慰她道:“如果你天天都坚持不在上课的时候聊天,比如?今天也是这样,老师就会给你礼物的。但是今天你做得不好,没有坚持下去,所以老师不给你礼物也是正确的行为。以后你要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都做一个乖宝宝,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丹丹听了,认真地想了想,接着点了点头。可是,她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今天的事情都怪那个和我说话的小朋友,我再也不答理她了。”

  我笑着说:“那个小朋友其实也是好心,她只是提醒你铅笔掉在地上了。你捡起来就可以了,不能继续和她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呀,再说她也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得到课堂礼物,说不定此时正伤心呢!”女儿一听,深?地感到自责,她告诉我明天就和那个小朋友和好,此外,还要安慰她。

  其实这件事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漠视它,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通过沟通,孩子从这次挫折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学会了全面地考虑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败。

  现在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将来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坎坷,甚至经历一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家长所做的并不是时刻待在他们的身边为他们遮风挡雨,而是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如果孩子遇到挫折,那么要让他们单独承受,让时间慢慢冲淡痛苦的同时,也要让他们通过?折正确地认识自己,磨炼意志,让性格变得更加坚强。

  孩子在外边受委屈、遭受不公的对待甚至犯错误、摔跟头都不一定是坏事,这些失败的经历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当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不可或缺,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误,是每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样,当孩子成功的时候,家长也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引导孩子如何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与此同时,这些成功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哪里,同时激励他们继续保持下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的?长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只是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夸奖,并不采取其他的行动。其实这样做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父母在肯定和赞赏孩子的每一个微小成功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比如说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在成功的基础上树立更远大的目标,让孩子鼓足前进的勇气念等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好处的。

  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时至今日,“认识自己”更是许多人反省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必有方法,失败必定会获得经验教训。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孩子的特点是最明智的一种做法,因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上的优点和劣势。所以,家长要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重视教导孩子正确认识成败,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更健康地成长。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事:孩子你慢慢来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在一篇文章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在一对卖花祖孙的小摊上买了一束花,老祖母让小孙子帮忙包装,“小孙儿大概只有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当老祖母看到这一切的时候,生气地呵斥着小孙儿,为什么这点活都做不好。而龙应台在夕阳下看着这个努力的孩子,说:“我愿意等上一生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系好。”

  让孩子慢慢来,道出了这位女作家的心声。在这个时候,她已为人母,理解孩子受到的种种敦促与苛责,因此,她用最温柔的口气道出:“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是缺乏耐心的,他们盯紧了孩子,不停地催他们快点起床,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饭,快点去上学,快点完成作业……在他们迫不及待的催促之下,孩子手忙脚乱地去做一切。有的时候,家长实在等不及了,就会三下五除二地代替孩子去做这些事情。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学习成绩上不去的时候,他们会很着急,指着孩子的脸大声训斥,你是怎么学的,怎么成绩会这么糟糕?

  当看到别人的孩子绘画拿了奖,钢琴拿到了等级证书的时候,他们会气得对孩子说,瞧瞧你真笨,什么都不会。

  家长?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长再着急,却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也不能代劳。我们所做的,只有慢慢等待,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虽然在这个崇尚速度和高效的年代,让孩子慢慢来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但是对孩子而言,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也没有办法让他们提速,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等他们慢慢来。

  想让孩子慢慢来,那么家长要拿出勇气来,鼓励自己的孩子自由发展。他们的成长就像是没有秩序的枝蔓,虽然总会有一些胡乱生长的枝条出现,但是大体方向却是基本向?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地展现自我,而不必急于剪掉这些枝蔓。因为只有让孩子暴露出这些缺点和不足,他们才会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从而获得个体成长发育的机会。  郑渊洁是著名的作家,他对如何教育孩子有着一套不寻常的经验。对于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他讲究的是“慢慢来”。当儿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郑渊洁就把孩子接回了家,开始亲自给他最自由的教育。儿子喜欢睡懒觉,他就让儿子上午睡觉,下午再上课,每天只上三节课。这种慢慢来的教育方式,让郑亚旗获益匪浅。现在,郑亚旗已经开公司当上了主编,而且还让他?老爸为自己打工。

  让孩子慢慢来,家长就不要把快与慢当作是衡量他们价值的唯一标准。因为孩子们在慢慢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身体和心灵生长的速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家长对孩子做的事情,要学会宽容。让一个很小的孩子花很长的时间从容地去做一件事情,这意味着一种耐心,家长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

  让孩子慢慢来,家长就不要苛求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如果孩子稍一出错家长就横加指责,那么孩子就会在做事的时候变得缩手缩脚。其实,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家长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让?子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让孩子的成长遵循一定的顺序性,因为生命生长的规律是不可以违背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悠着点”。

  让孩子慢慢来,就意味着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能强行剥夺孩子的自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头上,不能因为心情恶劣而无端地迁怒于孩子。家长要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认真理解他们的语言,帮他们解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总而言之,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事情,让孩子慢慢来,家长不妨与他们同时品尝成长的乐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3266.html

更多阅读

你想怎样度过人生最后10年 人生该怎样度过

人生的最后10年,你想如何渡过?是跑在路上还是躺在床上?是骑着单车还是坐着轮椅?是亲人的欢笑还是愁容?是衣衫楚楚风光不减当年,还是终日与一堆医疗器械为伍?加拿大心脏及中风基金会推出的公益广告,打动了无数网民!该广告采用了当下较流行的sp

我的孩子成长过程 孩子的成长过程

http://user.qzone.qq.com/279054844/main(文章没有文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但有得只是真情实况,真情真意,真心的体会!相信每个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都能读懂,也能体会到我的内心感受,也仅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激励孩子的话语 激励孩子考试的话语

一、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6句话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的心理,而赞赏其优点和成绩,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孩子在受到赞赏鼓励之后,

等待孩子成长 等待孩子成长的图片

著名女星孙俪有个宝贝儿子,取名叫等等。寓意凡事都要等一等。的确,“等一等”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缓冲,然而“等一等”又何尝不是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呢?升入中班已经快一个月了,孩子们都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声明:《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如果炒黄金》为网友我家高冷权志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