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课后题目
主持人:特级教师熊生贵
参与人:优秀教师刘正芬张家玉邓平王官兰梁勤蓉王晶
一
★主持人:
翻开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都会看到精读课文的后面,设置了几个(人教版教材课文后通常是三四个)思考与练习题目。教材编写专家花了大精力设计这些题目,一定有它的价值和意图。
我们再来看广大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又是如何对待这些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目呢?观课我们不难发现,“对待”的方式常见是以下几种:
一是在他设计和展开的教学环节中,有机地处理个别课后题目;
二是他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只按自己的思路进行,对这些题目视而不见;
三是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完毕,也就是“课文讲完了”,很多时候是课后,再来“处理”一下这些题目,特别是其中的“练习题目”,这样的处理是简单处理。
对这样一些处理方式,我总感觉不对,是否没有珍视和使用好教材上的这一部分“资源”,发挥出这些题目应有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刘正芬:
深钻教材,把握课后题的编写意图
我认为,没有重视和使用好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钻透教材,也就没有把握住课文后面题目存在的价值意义。
以现行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来说,在编排上可谓是独具匠心的。在五大领域之“阅读”这一板块系列构建中,专题设计、单元建构、课文呈现——紧随而建构的导学系统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贯穿教材始终。导学系统的设计,一是借助每组教材前的“导语”来导向;二是凭借课后练习思考题来导学、导练;三是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学系统的安排,目标指向于阅读方法的传承及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是怎样去读文本,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阅读。作为导学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后思考练习题,在精读课文后面都有安排,更是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特色与魅力,值得好好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发挥其最大价值。
以中高段语文教材为例,其课后思考练习题在内容上呈现五大特点。
特点一: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一是加强词、句、段的积累。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特别强调语言的积累。积累的内容,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格言警句、古诗词;积累的途径来源,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积累的方式,有朗读、背诵,也有抄写、默写。
二是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教材精心选编的课文,题材体裁各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范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课课后都有朗读、背诵的要求。同时,在提出要求时,编者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个体尊重与自由,采取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加强了学习的指导性,如,“课文描写的场面真壮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第三、四自然段背下来。”有的要求比较宽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为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和主动性,课后题的题干叙述基本采用“自我要求式”,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要求,“课文中用了许多四个字的词语,如,‘风和日丽’‘热闹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来”。再如,“下面的句子写得生动有趣,课文里这样的句子很多,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四年级上册《白鹅》)这种“自我寻找、抄写”的过程着力于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自觉归类整理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系统。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语言数量的简单累加,更是对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最终达到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能力的提升。
特点二:既重视朗读,也重视默读。
人教版教材在思考练习题中安排了大量读书的内容,有朗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默读、快速读、背诵等。课后练习中做这样的安排,的确大有深意。
首先,“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而默读,更利于思考,常用于搜集或筛选信息资料。语文教师都应该有“以读为本”的理念。
其次,提示教师要将各种“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办法,做到每次读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能体现语文学习不断深入的层次性。
特点三: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一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如,“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二是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如上例课文课后练习要求,“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并举例提示学生“如,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课后思考练习以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果我们把思考练习题融入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去解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就一定能凸现阅读教学的实效。
特点四:引导学生乐于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如果说“口语交际”是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那课后练习题的“讨论、交流”类题目就是学生口语训练的“实习基地”了。这一类课后练习题的编排,一是注重创设情境以激趣,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第二题,“课文描写的一些场面和画面,一定是使你印象很深。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二是体现双方互动,课后练习题中多次出现“和同学讨论”“和同学交流”等提示,强调学习中的双向互动,教师完全可以参考这些提示,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特点五:引导学生品味词句,领悟表达的方法。
课后练习题对品味词句、领悟表达方法的引导,各有侧重。从词语训练看,有的重在引导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第二题,单列出课文第二自然段,着重加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几个词,引导学生体会其好处,进一步体会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有的重在引导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从句子训练看,有的重在引导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如,《草原》课后第三题,“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有的重在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如《白杨》一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个句子语带双关,含义深刻,列入课后习题,着重引导理解。从段的训练看,有的着重在于抓段落表达的效果,如,《再见了,亲人》课后第三题,要求“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学习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语气,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在篇的训练上,课后要求目的明显,更多的体现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如,《草船借箭》课后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构,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从课后练习题的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包括:①复述型问题。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只要引用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就可以回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如,低年级教材上经常出现的“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思维价值不是很大,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②演绎型问题。是与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把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现象,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表现。《童年的发现》课后习题:“你觉得费奥罗多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说说你的印象,再具体说说理由。”③概括型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对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晏子使楚》课后练习“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④想象型问题。这类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古诗二首》课后第三题:“读了这三首古诗,你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观照课后练习题内容、形式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编者设计课后讨论题目的思路。一是全面考虑了提出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二是充分考虑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作用;三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角度的问题;四是引导、启发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当然,有些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适量的“小练笔”和“选做题”。“小练笔”的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师生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通过仿写、续写、拓展写等方式,自然地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如,《白杨》课后,仿写“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句式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选做题”的编排,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选择空间,如《童年的发现》课后选做题:“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体现了编者以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主持人:
看来在一学期教学展开前,即做教学计划时,要深入钻研全册乃至整个年级、年段教材,整体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思路、意图,包括审视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题目的编写目的和使用价值。在进入每一课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时,更是要认真对待课后题目,思考怎样使用好它们。
这怎样使用好课后题目的问题,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定位和原则要求?这个“定位”与“要求”应该是“有效使用课后题目”的“有效”标尺。
★梁勤蓉:
课后题目与言语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什么是“语文素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段文字中可以解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涵盖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的内涵。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和提高,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是根本任务。
明确了语文的根本任务,我们就能为语文教学活动定位了。“语文”就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言语是对这种系统的运用(和运用的生成物);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公共性,而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静态的、形式的、全民的,是语言学的对象,而言语是动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个体的,是语文学的对象。虽然语文也有必要的知识系统要教给学生,但言语实践才是它的主要课程要素,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张志公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第一,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第二,这里说的知识系统是指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第三,这里说的实践是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的,丰富多样的,密切结合生活、学习、工作实际的,因而是生动的,饶有兴趣的,而不是指呆读死记以及无对象、无目的、搜索枯肠、硬“作”文章等实践。所以说整个语文教学都是“言语活动”。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教学内容以课文为载体,而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我们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言语活动,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落实下去?这就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首先依据《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年段目标、再依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及课后思考练习题来确定教学内容。其实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思考与练习题就是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文特点而编排的。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提领来展开言语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凭借、载体和线索,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呢?我们认为,可以在“二面八维”上下功夫。“二面”指“言语面”和“技能面”;“八维 ”指 “言语面”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与“技能面”的“听”“说”“读”“写”“思”。这“二面八维”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不能割裂开来。即在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中提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阅读”此词句段(篇),就是以“此”为凭借,为平台,将这一词句段及其形式学过手;将刚学的这一词句段及其形式乃至会同已有的“语言仓储”一起运用;这一“学”一“用”配合着强记,将这一词句段及其形式积累下来,丰富已有的“语言仓储”——语感就是这样积淀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慢慢形成和提升的。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各学段可有所侧重,但不能机械分割。语文教师要深钻《语文新课标》,深刻领悟其精神,理清总目标与各阶段目标,深研文本,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开展言语活动,做好“二面八维”功夫,做到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这样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就容易落到实处。
二
★主持人:
明确了使用课后题目的基本思想定位和指导原则,接下来,实质性的问题就来了,怎样“用”这些课后题目,才算是用好了,用得有实效?
这里面,有使用的时机,使用的操作步骤;有课前的精心预设,还有课堂展开中的动态生成。能结合课例具体谈谈吗?
★张家玉:
以课后题目引领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语文新课标教材的课后题目不仅仅起到了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导读、导学的作用,如何利用课后题目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以课后题目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情感
在课后题目中有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题目,如六年级下册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4题: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孩子们就非常地感兴趣,有许多话要说,而且说得非常好。
而有的题目学生不感兴趣,如六年级下册12课《为人民服务》课后1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我就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创设情境”来呈现,运用语言渲染、动画、图片、电影片段、幻灯、音响等各种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情感。
当然,在不同的题目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将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延长,利用种种技巧吸引学生;利用种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交流对话等等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情感。
二、以课后题目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如在学习《秋天的雨》的课后题目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时,就让学生从语言实际中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秋雨的颜色,明白词语的意义。
师:秋天带来了这么多的色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
生:五彩缤纷。
师:请说说“五彩缤纷”的近义词。
生: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师:如果用“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来替换“五彩缤纷”可以吗?为什么?
(生意见不一,进行词义解析:“五彩”是概数,表示颜色多;“缤纷”是绞丝旁,原指丝线的散乱,“纷”又特指旗子上飘带飘动的样子,所以“五彩缤纷”除表示多种色彩交错的意思外,还常常表示一种动态。)
师:“五彩缤纷”这个词表示颜色很多,而且伴有动感而显得纷繁,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
生: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
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缤纷”!这么多的颜色,秋雨都把他们给了谁?
生: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紫红、淡黄、雪白……
这样,课后题目引领学生结合着课文学习词语,使学生感到实实在在地学懂了、学会了,一个词语让他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有关的事物,词语在他们眼中不再是枯燥无生命力的东西,而成为与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实际事物密切相关的图画。
在课后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句、段的题目很多,如六年级下册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3题: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同学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像这样的题目,本身就给我们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们需要做好的是,在教学中以此为提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领悟基本含义,再互动交流,教师在其中相机点拨,以促学生理解深化。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刻领悟的操作更细化一些,使阅读理解更落实。比如:
a.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b.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老师接着导读完第11自然段,提问: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c.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d.对这句话的理解,这里所指的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然后追问: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死的?学生联系前面的内容,就会弄清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老师继续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到,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