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纪年
作者:董重光
前6559年壬寅,轩辕黄帝诞生
黄帝生而能言
文献记载与考证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宋佚名撰《轩辕黄帝传》:“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桥氏女,名附宝,瞑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天枢。怀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龙颜日角,河目隆颡,苍色,大肩。始学于项,长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初受国干有熊,袭封君之地。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黄帝。得苍龙,辨乎东方;得祝融,辨乎南方;得大封,辨乎西方;得后土,辨乎北方。”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
民国《中部县志》:“《孝经钩命诀》:附宝出,降大灵,生帝轩。《抱朴子》:黄帝生而能言。”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皇王部四○黄帝轩辕氏》:“《帝王世纪》曰:有巢氏已降,至黄帝,为三皇,号中古。”
黄帝的年寿
文献记载与考证
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第一》:轩辕黄帝“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三0一册别史类)
明陈士元撰《荒史》卷三:轩辕黄帝“八月既望,鼎成而崩焉,寿百十有七,或云三百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二十三册别史类)
宋《路史•前纪四》:“予所叙古之帝王,其世治寿考无以稽矣。计其年,皆不乏三数百岁。黄帝曰:‘上古之真人,寿蔽天地。’盖天真全而天一定,不滑其元者也。又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而已。盖乘间维而基七衡,陵罔阆而隘八落者也。又曰:‘后世有圣人者,形体不蔽,精神不越,亦可以龄逾数百。’”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广黄帝本行记》(录自《全唐文》):“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乃至圜丘之上,其国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叶,人皆不死。丹峦之泉,饮之长生。有巨蛇害人,帝以雄黄逐之,留一时而返。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云笈七籖•轩辕本纪》:“轩辕黄帝“至于圜丘,其国有不死树,食其子与叶,人皆不死。有丹峦之泉,饮之而寿。有巨蛇害人,黄帝以雄黄却逐之,其蛇留一时而反(原注:《外国记》云,留九年也)。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可见修炼寿可至三百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黄帝修舆封禅礼毕,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太一。于州是鼎,神质文精也。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曰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乃赐号禹,后人称曰神禹是也今石泉军石纽。金简玉字,黄帝之遗诫也。”
《云笈七籖》卷一百纪传部•纪一《轩辕本纪》:“按《遁甲开山图》曰:禹得道仙人也。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大禹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三年功成。尧帝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女娲十九代孙大禹者,是轩辕黄帝的嫡孙,寿360岁。非帝尧时代的大禹。
《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云笈七籖•轩辕本纪》:“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广成子不答。帝退,损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间居三月,方往再问修身之道,乃授以《自然经》一卷。黄帝舍帝王之尊,托猳豚之文,登鸡山……原注: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鸡山为崆峒一山峰。《广黄帝本行记》:“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柰何?’广成子曰:‘汝欲问者,物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下,□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翦翦者,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治身,柰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於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我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我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
海。车辙马迹,丹井遗书,往往而有。” (节录自《全唐文》)空同,本为仙家修行的一种境界,因仙人广成子在彼山修炼而名之。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一《经编•易类•归藏》:“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太平御览》卷七十九,《汉艺文志考》引云:‘黄帝将战,筮于巫咸’,罗苹《路史注》引云:‘昔黄神与炎帝战于涿鹿’。”中国上古帝王大多是修炼者,故被称为神。此炎神者,炎帝朝末代炎帝榆罔,黄神是黄帝朝第一代黄帝轩辕氏。
《路史•后纪•疏仡纪•黄帝纪上》:黄帝“年百十有七,或云三百。”
《天道奥义•道统篇》:“(黄帝)在生三百余岁”。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少典次子。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榆冈末年诸侯相伐。帝作弧矢征之。天下咸伏。伏虎貔貙貅之于[土*吴]阪。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啖沙吞石。是山海之精。以乱天下。战于涿鹿之野。受斩于中帝。铸鼎成飞仙。攀龙去也。寿二百一十岁。葬衣冠于桥山)在位一百年。”黄帝寿二百一十岁。
《广黄帝本行记》(出自《全唐文》):“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居代总二百一十年,即在位二百一十年,是别的黄帝的在位年数。
《通鉴外纪•黄帝》:“黄帝崩,葬桥山。”原注:“在位一百年,或云一百一十年。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据我们研究,在位一百零五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黄帝为神仙修炼者,故“至于三百年”。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时马师皇善医马,有神通之妙思,有龙下于庭,伏地张口,师皇视之曰:此龙病求我医也。师皇乃引针于龙口上下,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愈,师皇乘此龙仙去。黄帝闻之,自择日卜还宅升仙之日,得戊午,果有龙来,垂胡髯下迎,黄帝乃乘龙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从上者七十二人,小臣不得上者,将龙髯拔陊及帝之弓。小臣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泣,弓因曰乌号,铸鼎之地后曰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朝奉之,臣僚追慕罔极,或取几杖立庙而祭,或取衣冠寘墓而守,是以有乔山之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五百年后乔山墓崩,惟剑与赤舄在焉,一旦亦失。”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汉书•郊祀志》:“黄帝得宝鼎冕候,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广博物志•卷四时序总•岁时》:“爰兴封禅,迎日推策,造十六神历,积邪分以致闰,配甲子而设。岁七十六以为纪,纪二十而首定之。原名握先,率二十而冬至复朔,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而策定,然后岁正而辰从。(《续汉书》)”(《四库全书》本)《轩辕黄帝传》曰:“黄帝又著《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平津馆丛书》本)“握先”为预测意。
《礼记•曲礼》:“龟为卜,策为筮。”推策者,卜筮预测。此以筮而推理,预知轩辕黄帝年寿三百八十岁。
清《壹是纪始》卷一:“术学始于黄帝——《史记》: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在位如其数仙登于天。”
《列仙传》:“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神圣渊玄,邈哉帝皇。蹔莅万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数通无方。假葬桥山,超升昊苍。”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紫阁图》曰:‘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挽者皆呼‘登仙’。”
《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群臣欲从,持龙髯,髯拔,遂堕。”
《汉书•人名表》:“有蟜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生于天水者,为第八代黄帝嘻。有蟜氏乃黄帝朝第一代轩辕黄帝之母,此以帝嘻混淆于轩辕黄帝。
《路史》罗苹注:“王冰序《宝椟记》云黄帝以戊己日生,故以土王。《五行书》云,以戊子日生。”黄帝以戊己日生,即黄帝土日生。故以《五行书》戊子为是。
《史记•天官书》:“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
《轩辕黄帝传》:“时马师皇善医马,有通神之妙。忽有龙下于诞伏地张口。师皇视之,曰:“此龙病,求我医也。”师皇乃引针于龙口上下,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愈,师皇乘此龙仙去。黄帝闻之,自择日之还宅,升仙之日得。戊午果有龙来,垂胡髯下迎。黄帝乃乘龙,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从上者七十二人。”此说黄帝升仙之日为戊午。
《路史》记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该书罗苹注“《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此说黄帝升仙之日有二,当以甲戍为是。
中国民间相传,“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天空出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二月二日黄帝在沮水河畔,沮源关降龙峡出生了。从此,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路史》、《纲鉴易知录》:黄帝“以作《调历》,岁纪甲寅,日纪甲子”。可知《调历》从甲寅年始。
《史记•索隐》记载:“《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调者,整合、综合之意。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序》记载:“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
《佛祖历代通鉴卷第一》:“风后定甲子(一云大桡,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桡作甲子。)容成造历隶首算数。”今以“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桡作甲子”,“岁纪甲寅”为据,黄帝元年即由甲寅年倒推三十八年,丁丑为是。今由拙作《上古中国历朝年代考》知,轩辕黄帝元年当在西元前6278年左右。而距西元前6278年最近的丁丑年为西元前6284年,丁丑涧下水。
《礼稽命徵》:“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农;周建子,宗黄帝,所谓正朔三而改也。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高辛以十三月为正,尚黑;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少昊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二月(丑)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
《白虎通•三正》:“三微者,何谓也?阳气始施,黄泉,万物动微而未着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也,故周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牙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黄帝以十二月(丑)为正,尚黑”误。少昊以十二月为正,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则以三正三统论,则黄帝必以十三月(寅)为人正,故尚黑。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一正朔历数部第二:“[正]郑康成《尚书•三伯注》,意谓舜以十一月,尧十二月,高辛十三月,高阳十一月,少昊十二月,黄帝十三月,炎帝十一月,女娲十二月。”
女娲十二月,太昊十三月建寅。
炎帝十一月为建子,故“神农建丑”误。
黄帝以十三月为正,尚黑,建寅。故“黄帝建子”有误。
“周建子,宗黄帝”其由来是,周氏族为黄帝苗裔,故春秋战国民间讹传为“周建子,宗黄帝”。“神农建丑”则由“黄帝建子”类推而得。
“二月二龙抬头”为《黄帝调历》的月份,即卯月戊子日。民间另有黄帝生于三月三之说,此以“黄帝以十二月(丑)为正”言之。
轩辕黄帝元年前6284年-在位105年=前6179年
轩辕黄帝生年:前6179年+380岁=前6559年壬寅
轩辕黄帝生年为前6559年壬寅,在位105年,白日乘龙升天的时间为前6179年壬戌,八月,甲戍日,年寿380岁。
轩辕黄帝即位时年寿:前6559年-轩辕黄帝元年前6284年=275岁,相基加1年,当为276岁。
据我们研究,轩辕黄帝的四柱为:壬寅癸卯戊子辛酉。
前6549年壬子,轩辕黄帝10岁
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
文献记载与考证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鬻熊》:“昔者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使四面从五圣。(《北堂书钞》十一,《御览》七十九。)”
《鬻子》曰:“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
此“神农”不是炎帝朝的第一代炎帝神农,而是别的炎帝神农氏。
轩辕黄帝生年为前6559年壬寅,
前6559年-10岁=前6549年。
前6549年甲寅,轩辕黄帝12岁
轩辕十二,即嗣位
文献记载与考证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世本•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轩辕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历代神仙通鉴》第十回“衡山洞炎帝寻师有熊国轩辕出世”:“初,神农之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弟,九传至启昆,北迁与熊,因改国曰有熊。启昆为人刚健中正。其妃曰附宝(一曰符保),德性幽闲,有熊君出游,必与偕行。尝南至衡山拜炎之陵,复访古圣之迹。闻太昊陵在嶓冢,同附宝往谒。是文中祁野。一夕见中天一道金色电光,旋绕于北斗枢星之旁,见者皆以为祥。有熊君与附宝归寝即有身。怀二十有四月,紫气充房,诞于有熊国之南隅古轩辕之丘,遂号曰轩辕,名伯荼。时有景云之瑞。生而日角龙颜,神变灵异,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知幽明生死之故,众识为圣。其中弟子高幼亦灵睿,无矜己傲物之心,有遗世独立之志。启昆去世,轩辕十二,即嗣位。因长于姬水之上,更姓为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2月版,名《中国神仙大演义》第72页)
据研究,有熊国在今欧洲瑞士日内瓦,轩辕之丘就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为人所知的山峰马特洪峰。马特洪峰的位置在瑞士与意大利之间的边境,接近瑞士小镇策马特(Zermatt)和意大利小镇Breuil-Cervinia,正是“有熊国之南隅”的位置。
前6544年丁巳,轩辕黄帝15岁
心虑无所不通,封国于有熊
文献记载与考证
《(民国)中部县志》:“《墨子》:(轩辕黄帝)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
《云笈七籖》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轩辕本纪》:“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一“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自周制五等诸侯后,乃有公孙姓。轩辕为黄帝,长於姬水,合以姬为姓。不知古史何据也。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其母西乔氏女,名附宝,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天枢。怀之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地名,在鲁东门之外。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疾而速也,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龙颜日角,河目隆颗,苍色大肩。始学於大项,长於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於有熊。”
姓公孙者,非轩辕黄帝,是别的黄帝。
轩辕黄帝生年前6559年-15岁=前6544年。
前6284年丁丑,轩辕黄帝元年,275岁
阪泉之战诸侯咸归轩辕。轩辕黄帝即位,居有熊
文献记载与考证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皇王部四○黄帝轩辕氏》:“蒋子《万机论》曰: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於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於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则其民臣亦害于四帝矣!”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脩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皇王部四○黄帝轩辕氏》:“《帝王世纪》曰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於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初制冕服。(《易•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礼》疏引《世本》:‘黄帝作冕旒。’)”
黄帝祭天圆丘,斋于首山
文献记载与考证
《历代神仙通鉴》第十三回“(轩辕黄帝)首建合宫,祭祀天帝,以接万灵,布政教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名《中国神仙大演义》第91页)
《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一《轩辕本纪》:“黄帝于是祭天圆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河东蒲坂县。”首山“在河东蒲坂县”,只是后世附会之说。
朱权奉敕撰《通鉴博论》卷一:“循蜚纪太乙氏是谓皇人。调大鸿之气,正神明之位。盖范无形,尝无味,要会久视,操法揽而长存焉。始有长生久视之道。”此届人类文明神仙修炼始于泰壹氏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首山,又称首阳山,阳是阳气的意思,为神仙修炼的重要宇宙能量基础。首山是道教发祥地终南山。终南山,史称太乙山、太一山,因为号称“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所以称为首山。是太一上帝最早修炼的地方。
《轩辕黄帝传》:“黄帝于是祭天园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首山。”地皇元年就是黄帝元年。祭天圆丘就是在合宫祭祀天帝,以接万灵,布政教。
《广黄帝本行记》:“黄帝于是祭天圆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首山。”
《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抱朴子》真源云:黄帝以地皇九年正月上寅,诣首阳山,宰牧从焉。”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斧上》:“黄帝以地皇九年正月上寅,诣首阳山,宰牧从焉。入空峒礼广成子,回驾王屋,启石函,发玉笈,得《九鼎飞灵神丹诀》。次游玄圃,礼云台先生,授《龙经》,役使龙虎,令诣天真皇人。(《真源》)”(《四库全书》本)轩辕黄帝以土德王,故称地皇。黄帝入空峒礼广成子在十九年,故地皇九年误,当为十九年。黄帝诣首阳山与礼广成子是不同的年份。
九年是元年的字形讹传,应该是元年。
《康熙字典》:“卯集下-文字部——斋:
《篇海》同齋。
(齋)《廣韻》側皆切《集韻》《韻會》《正韻》莊皆切,𠀤債平聲。
《正韻》潔也,莊也,恭也。
《廣雅》齋,敬也。
《禮·祭統》齋之爲言齊也。
《易·繫辭》聖人以此齋戒。
註:洗心曰齋。”
齋就是静虑修禅定。
黄帝于元年祭天圆丘,以礼上帝。又修禅定于终南山太一山。
前6273年戊子,轩辕黄帝在位12年,287岁
黄帝问于伯高
文献记载与考证
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吾谨逃其蚤牙,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此若言可得闻乎?’伯高对曰:‘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蚩尤是在轩辕黄帝在位22年的时候开始作乱,
22年-10年(修教十年)=12年,
故黄帝问伯高在12年。
前6270年辛卯,轩辕黄帝在位15年,290岁
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嫘祖始养蚕为丝。垂衣裳而天下大同
文献记载与考证
《列子•黄帝第二》:“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娱命自取,安而顺之,为鸿黄之代以一民也,时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自劝,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谓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巿不预价,巿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帝理天下十五年,忧念黎庶之不理,竭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具修德也,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时元妃西陵氏始养蚕为丝今礼记:皇后祭先蚕西陵氏。葛稚川《西京记》曰:宫内有先蚕坛,乃有天老五圣以佐理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时有臣曹胡造衣,臣伯余造裳,臣於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冠者则服之文明,冕者则冠中之别名,以其后高而前下,有倪仰之形,因日冠冕也,始代毛革之弊,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理也。帝因以别尊卑,令男女异处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
轩辕黄帝元年前6284年,
前6284年-15年=6269年,相基减去1年,为前6270年。
前6267年甲午,轩辕黄帝在位18年,293岁
甲午岁之三月甲寅三日午时,上应开皇十劫之始
文献记载与考证
《历代神仙通鉴》卷四第三节:“见上帝之后,有一位身长九尺。风目龙眉,美髯绀发,拱手而立。众欲启问,玉晨为之敷宣曰:‘此乃太始化身.太极别体。在天皇时为太始,地皇时在天曰太上,人皇时下降为太朴。至文明九劫,传我玉册,多得变化之法。后当开皇十劫之初,下应黄帝甲午岁之三月甲寅三日午时。’”
《历代神仙通鉴》卷三第二节:“注:尧立十八载,始当五百年之数,为下皇季一劫。”
据研究,五百年有王者起,故此黄帝当为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元年6284年丁丑,则黄帝甲午岁当为前6267年甲午。
轩辕黄帝元年6284年-前6267年=17年,相基加1年,为18年,
据此轩辕黄帝在位18年,前6267年,甲午岁之三月甲寅三日午时,上应开皇十劫之始。
所以说,黄帝“岁在庚戌,上应开皇十劫。” 因为,庚戌在甲午后16年,已当开皇十劫。
轩辕黄帝访大隗于具茨之山
文献记载与考证
大隗山又名具茨山,也称七固堆山,在今中国河南新密市东南,芶堂镇范堂沟村。轩辕黄帝曾在此山间访道于大隗而得名。
《广黄帝本行记》:“复周游以访其道,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骖乘,张若、謵广前导,昆阍、滑稽后从。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焉:‘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是而已矣。又奚事焉!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余曰:“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又奚事焉!’帝曰:‘夫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已。’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大隗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服者不夭。”
《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凃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再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何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新郑旧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据《庄子》,大隗似以人名名山,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潩水出于此。”
南宋罗谧《路史》卷三:“大隗氏见于南密,记谓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
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仙释》:“大隗真人,轩辕时栖于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山旧名具茨,以真人号故名。”
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注,苤隗山名,即大隗山也。’《山海经》:‘大隗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服者不夭。’《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新郑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据《庄子》,大隗似以人名名山,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而在密境者,又有力牧台、大鸿山,皆其类也。”
郦道元《水经注》:“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神芝图》是大隗所炼三一之道。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第四节“金鉴成古今具览神芝现三一藏机”:“侍者皆称座宾为太清仙主。泰壹命饮以丹华之英,漱以玉井之浆。帝见席间有芝草作饵,因出具茨童子所授神芝图呈问。泰壹曰:‘此是大隗至人所炼三一之道也。’”泰壹就是天真皇人。
轩辕黄帝访大隗于具茨之山,越明年谒天真皇人。
前6266年乙未,轩辕黄帝在位19年,294岁
仓颉作字
文献记载与考证
《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
《荀子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路史·前纪六·禅通纪·史皇氏》:“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於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刱)文字形,位成声具,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法以著,为政立教,领事辨官,一成不外。於是而天墬之蕴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於以存乎记注,乃著绩,别生、正名、孚号,而升封於介丘,纪文字以昭异世,而文乱日昌矣。治百有一十载,都於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南,书,人禋之。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第六节:“帝思文字可以纪述垂教,集臣下曰;‘庖牺氏作龙书,神农氏作穗书,今虽作云书,更欲详明,昭一代之盛。’太山天老曰:‘相传史皇氏制六书,将推为君主,遂避入阳虚。若得其出山,文字可兴矣。’帝乃备安车厚币,亲往聘请。仓帝初不欲出,见帝意诚切,叹日;‘深居避世,不意复为虚名牵引,不出恐拂至愿。’因同下山。帝问六书宇法,仓帝日:‘星辰象纬,流水落花,即天地之大文章也。’至都,帝尊以宾礼。仓帝请就史职,帝设馆居之,时号史仓。帝初得良玉一方,治为墨池。以授史仓。不敢自私,摹其旁曰‘帝鸿氏之砚’。复效灵龟篆图刻之。时沮诵以胶煤为涂,管毛为画,削竹作简,叠筒作策。以火炙简,令汗出,去青阳书之,谓之汗简.进史馆应用。帝以诵为史佐。史仓瞻虫蚀,变古文为篆书,颁行天下。后虽更损其画,皆宗为法。仓见文字己传,不弃躯壳,终为所系,忽无疾而逝。……时帝之十九年夏月也。”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据上可知,仓颉就是《路史》中“禅通纪”的史皇氏,为隐修神仙。四目是比喻其有天眼神通。所以,《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中有这样的疑问:“仓颉或以为古帝,或以为黄帝史官,疑莫能定。”
仓颉,姓候冈,名颉,因为曾经做史皇氏,故称为仓帝。
仓颉自己得灵龟负书的丹甲青文,河图是轩辕黄帝所给。
黄帝入空峒礼广成子
文献记载与考证
《(民国)禹县志》卷二大事记:“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空同山。”
《关尹子•九药》:“昔之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
明 冯惟敏 《粉蝶儿•五岳遨游》曲:“太极分两仪,空同涵万有。”
《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斧上》:“黄帝以地皇九年正月上寅,诣首阳山,宰牧从焉。入空峒礼广成子,回驾王屋,启石函,发玉笈,得《九鼎飞灵神丹诀》。次游玄圃,礼云台先生,授《龙经》,役使龙虎,令诣天真皇人。(《真源》)”(《四库全书》本)轩辕黄帝以土德王,故称地皇。黄帝入空峒礼广成子在十九年,故地皇九年误,当为十九年。黄帝诣首阳山与礼广成子是不同的年份。九年是元年的字形讹传,应该是元年。
《云笈七籖》卷一百纪传部•纪一《轩辕本纪》::“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广成子不答。帝退,损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间居三月,方往再问修身之道,乃授以《自然经》一卷。黄帝舍帝王之尊,托猳豚之文,登鸡山……原注: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鸡山为崆峒一山峰。
《广黄帝本行记》:“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柰何?’广成子曰:‘汝欲问者,物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下,闫气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翦翦者,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治身,柰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於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我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我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书,往往而有。”(节录自《全唐文》)
《庄子•在宥》;“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