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2、《童趣》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本文选自《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余忆童稚时(2)明察秋毫
(3)故时有物外之趣(4)故时有物外之趣
(5)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6)项为之强
(7)徐喷以烟(8)果如鹤唳云端
(9)余年幼,方出神(10)鞭数十
(11)能张目对日(12)昂首观之
(13)凹者为壑(14)神游其中
(15)果如鹤唳云端(16)兴正浓
(17)驱之别院(18)以丛草为林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见藐小之物(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昂首观之(4)使之冲烟而飞鸣
(5)观之,兴正浓(6)驱之别院
(7)项为之强(8)心之所向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以”。
(1)徐喷以烟(2)以丛草为林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
(1)又留蚊于素帐中(2)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为”。
(1)项为之强(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解释下列加点的“观”
(1)昂首观之(2)作青云白鹤观
9、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10、学了《童趣》一文后,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11.文中“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儿童怎么样的心理?
12.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3.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
1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5.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16、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象成云、鹤,可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
1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答案:
1、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趣。2、沈复、三白、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
3、(1)我(2)比喻最细微的事物(3)所以,因此(4)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5)比,比作(6)颈,脖颈;通“僵”,僵硬(7)慢慢地(8)鸟鸣(9)正(10)用鞭子抽打(11)睁开(12)抬(13)山谷(14)想象,感受(15)果真(16)兴致(17)赶,驱赶(18)树林
4、(1)结构助词“的(2)结构助词“的”(3)代词,代蚊子(4)代词,代蚊子(5)代词,代二虫(6)代词,代癞虾蟆(7)代词,代“昂首观之”这个动作(8)助词,不译。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1)用(2)把
6、(1)在(2)在(3)在
7、(1)因为(2) 当作(3)被
8、(1)看,观看(2)景象
9、(1)看见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线条和纹理,所以时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天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心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3)心里这么想,眼前果真出现了成千成百的白鹤。
(4)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了。
(5)待到神智安定,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6)想象自己就在那里游玩一般,感到愉快而满足。
(7)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
10、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生活;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好奇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11、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12、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观察入神、细致。
13、神游山林。作者把小的联想成大的。如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蚊当作禽兽,把土块当作山峰和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也可以举另外两个例子。)
1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15、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16、他是一个富有情趣,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17、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想象力丰富,天真烂漫,善良可爱,有正义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