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北朝乐府民歌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的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关键词】:南朝北朝; 乐府民歌; 特点; 差别;深远影响
东晋后,宋、齐、梁、陈四朝,均据南方之地,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据北方之地,史称北朝。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这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富有现实性和艺术的感染力量。
一、 南北朝乐府民歌概况
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约近500首。“吴声歌”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为代表;“西曲歌”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南朝乐府民歌内容狭窄,几乎全是反映男女爱情的,而且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的有60多首,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数量虽不及南朝多,但反映的生活十分广阔,风格也比“吴声歌”和“西曲歌”质朴。《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诗》恰当地运用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服务。全诗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采用铺叙手法,民歌色彩浓郁。
(一)南朝民歌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是哀怨、缠绵的,像国风《木瓜》《溱洧》所表现的那种自由的爱情,《蹇裳》中“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那种口吻;汉乐府《有所思》里那种坚强的态度,在南朝民歌里难以见了。国风也表现相思,表现失恋,如《将仲子》、《牧童》,但不像南朝民歌那样柔弱。而南朝民歌这种软绵绵的调子,很投合贵族文人的趣味,他们竟相仿作,客观上对宫体诗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从形式上,大体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现为绝句奠定了基础。语言上表现的清新自然就像《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两种类型双关语的广泛运用。一类是同音同字例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用药名“散”双关聚散的“散”,用黄连的“苦”相关相思的“苦”。另一类是同音异字,例如“燃灯不下柱,有油那得明”(《读曲歌》),用点灯的“油”双关理由的“由”,但“明”字却又属前一类。最常见的双关语大体有:莲——“怜”,莲子——“怜子”,丝——“思”,篱——“离”。
(二) 北朝民歌的特点
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在数量上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酷似汉乐府民歌。大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反映战争生活,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又如《慕容垂歌》:“慕荣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再如《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2)反映人民疾苦,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别
南北朝民歌跟汉乐府民歌都是优美的民歌,但二者也有很显著的差别:汉乐府民歌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叙事诗;南朝民歌比较温柔婉转,北朝民歌比较质朴刚健。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 ,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他自己的特色:心直口快有啥说啥毫不掩饰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渐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的眼泪,但在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情人失约不来时,她们也只是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大致而言,北歌如山中树姑,质朴而大胆泼辣,南歌如小家碧玉,柔弱而扭捏缠绵。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为我们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北朝民歌在艺术形式上很有特点,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一唱之叹的绵绵之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这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体裁上,北歌虽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与古体和杂言体,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正是由于这些,南朝乐府民歌多表现出内容比较狭窄,以情歌居多歌谣的气象。例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也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1、以体裁言,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小,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绝句的真正的源头要算是南北朝民歌。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等已纷起模仿,但还是一种尝试,至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2、表现手法上,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李白《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都是信而有征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提炼口语入诗,也是从乐府而来。
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它继承了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南北朝绮靡的诗风下,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这是一种新力量和新血液它在意境和语言上为唐五代以后写男女绝情的小词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