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植物爱好者,我昨晚出席了磨房组织的一个“自然生态看片会”,科普了一下兰花知识,收获不菲,特此为记。
先做一点随堂笔记:
(一)兰科植物的分布:
主要在南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
(二)兰花的数量
目前,兰科植物有700-800属,有3万多个原生种。
在中国,有兰科植物172属,约有1247种(仅云南省就占了100属530多种)。
(三)兰花的分类
A.地生兰:长在地上,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多种养料(如:竹叶兰);
B.腐生兰:其茎和花生活在地面上(如:珊瑚兰),没有绿色的叶子,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占1-2%的比例;
C.附生兰:长在树干上(或悬崖的石缝中),但并不从树干汲取养分,靠肥厚的气生根供给营养,占有50-60%的比例(如:石斛)。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肉质假鳞茎,类似个小水库的功能,在冬天不下雨的时候可以拿水出来用…
(四)兰花花器的构造
1.萼片(外轮)
2.花瓣(内轮)
3.唇瓣(这才是兰花结构里最吸引人的部分!)
4.蕊柱
讲课者网名叫“桐壶更衣”(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小说《源氏物语》中的角色)。因时间有限,她在简单介绍了兰科植物的分类、分布等常识后,主要给我们展示了“石豆兰属”和“石斛属”(二者并列第一大属)的几百张图片。
当晚展示的照片都是她的原创,从深圳本土的梧桐山、排牙山、梅沙尖、马峦山到近一点的韶关(丹霞山)、珠海(横琴)、香港(嘉道里)、福建武夷山,再到云南玉龙雪山、四川夹金山、江西庐山、安徽九华山……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桐壶讲的是兰花,可我对兰花背后的拍摄故事更感兴趣。为了给细如米粒的花朵对上焦,她曾扛着镜头对了半小时;为了等待那一缕阳光把花瓣照亮,在悬崖下等待几个小时;为了图片资料的丰富和完整性,有时要陪伴一朵花走完整个花期,从蓓蕾初发直到花叶凋零……这种“发烧”精神,让人不得不服!这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倘若不是真心喜爱兰花,绝不可能有这样的热情和耐心。
桐壶说话挺幽默(昨晚还听她被一些磨房驴友称为“教主”,不知此称谓从何而来),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跟大家澄清一下啊,君子兰跟兰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这个兰的花朵很细小,与其说它是一株兰,不如说它是一棵草…不过怎么说呢,兰草兰草嘛,不开花的时候就是草…”
“仙湖植物园有个兰园,一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很多兰花…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品种少了很多…像这张,我拍完一个星期后再去,它已经死掉了…所以这张是它的‘遗照’…”
“这是大家最常见的大花蕙兰,春节一过,就被抛弃在垃圾桶里…唉,有时想想,兰花堕落到这种田地也挺悲惨的,就把它们捡回家养起来,第二年又开花了…”
“这是著名的三大狗屎兰之一,就是因为它太随意了,生命力太强了,所以才不受人重视…要是它娇气一点点,说不定命运还好一点…”
“这张就只有叶子,我好几年都没见过它的花…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很感慨…唉,看来还是要买个GPS,定位一下经纬度,不然再去找不好找啊…”
呵呵,真的,现在再听这首校园民谣,感觉更亲切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吴健梅编著的《中国最美野花200》包括250多种野生花卉的精美图片,重点覆盖了西南、华南,并部分介绍了华北、华中地区野生花卉。或是川西高原珍稀的绿绒蒿,或是滇西北高原惊艳的云南豹子花,或是华南山野中雅致常见小花,本书皆以野花图片配以散文文字,呈现给广大读者。图片冲击力和文艺味的文字说明,具有时尚科普书的特征。适合普通大众,尤其是关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植物爱好者、户外旅游者、艺术摄影爱好者、生态摄影师、环保人士等阅读。
作者简介:
吴健梅(桐壶更衣),女,生于广东省梅州市,2002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马士基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担任单证主管职务;2009年至今在东莞木林森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任职销售经理。植物生态摄影爱好者,长期供稿几家旅游杂志社和南方农业杂志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