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胜《十年》的“理念札记” 十年 孙玉胜

孙玉胜《十年》的“理念札记”(2009年6月30号----2009年7月3号)

孙玉胜《十年》的“理念札记” 十年 孙玉胜

题记:

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一个热爱电视和媒体的读者来说,收获最多的并不是他所说的理念,而是孙玉胜所记述的事件本身所彰显的吸引力。第二次阅读,觉得第一次阅读的自己很幼稚,没有读出内涵来。下面的一些记录是我认为我自己在今后应该注意的一些笔记和随感,这些点并不是这本书理念的全部,一些和我自己理念完全相同的我没有记,自认为没有价值的理念,或者说帮助很间接的我没有记。读罢此书,只觉得自己更坚定了自己所走的路。

《东方时空》改革:

重新检讨我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属性及其特有的传播规律。

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理念上是从实验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开始的。

一切电视栏目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理念与激情。

电视文明

即对观众的尊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你拍到的现场,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你发现的细节。

孙玉胜的手段

1.拒绝传统思维:首先要了解传统的思维是什么,然后思考在传统思维之外有哪些可能性。

看明白一个东西需要距离。每一次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对每期成功的节目和失败的节目何以成功何以失败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总结归纳。)都更坚定一个想法,创新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思维习惯。

2.制定大方向:新节目决不能远离新闻,板块不能太杂,太多,否则很难形成规模,很难培育固定的收视群体。

3.创新的突破点:从检索当时的电视栏目缺少什么栏目开始。

4.策划会的主持:主张积极发言,关键看创意和智慧,习惯首先对其“否定”,当大家没有理由否定时,就是成功的创意。

5.善于选人,用人:“新秀但又有才华和激情”的人有许多,需要慧眼的同时要敢于放权于它们。围绕在孙玉胜身边的人有一个共性-----理想者。

6.思考之后决策果断、有魄力、敢于承担压力:面临重大决策,思考的时间往往和日后的成功成正比,思考时的慎重往往能够预警将来遭遇的麻烦。在做决策时,要想好起码一条退路。

7.从语态的改变开始:真诚、平和而并不卑躬屈膝的面对观众。以邻家兄弟,朋友的姿态出现。用个性化的语言对新闻进行处理。

新闻的人格化:在追求的叙述性语言中,注重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细节,注重矛盾的冲突和悬念,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真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8.对孙玉胜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决策能力,也就是在特殊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为自己的判断承受压力和责任。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对时机的把握,一个节目和选题时机已到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时机未到,无论多么好的选题和节目都会被他毙掉。

东方时空标语:

要改变中国电视观众早晨不愿意打开电视的习惯。这句话的两层含义是优秀的电视节目不仅可以顺从观众的习惯,也可以改变观众的习惯。

理想者部落:

困难的境遇是暂时的,追求是永恒的;艰辛的现实是眼前的,未来是永恒的----对它们来说,只要精神的待遇比肉体好,生活的磨难就不难受,因为有更值得在意的未来,所以它们对于眼前的得失不计较、不拘泥、不苟且、不轻易颓丧,不轻言放弃。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简单,判断标准只有两个:人品和水平。增进一个理想这部落的凝聚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词:平等。

新闻深度的理念:

深度不是艰深的话语和生涩的表达,而是最终由观众来感受的深刻,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和证据。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事实越近。

如何获得深度

对已知信息(浅表事实)进行证伪。

深度来源:

一是事实,二是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三是事实背景的建立(对事实关系的建立)

自问:

你 的态度是质疑的吗?你对人物做出的评价与片段是有事实支撑的吗?你的情绪表达是有事实铺垫的吗?你的细节与事实是连续完整的吗?

追求精神内容

真实的表达是一个栏目的必须品质,但仅有真实不够,需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负载身后的精神内容。首先,精神的表达不能是虚妄的,不可捉摸的,它需要以真实的表达为载体,在真实的表达中得以实现;其次,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真实的表达绝不是目标,在这真实之上还要有更高的目的地:精神。只有将精神的表达视作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新闻事实才不会成为碎片,表达的过程才因此成为一个有灵魂、成体系的完整表达。

精神定位

是指贯穿一个栏目始终并通过每一期节目做出具体表达的精神追求。

追求深度的最高境界方法:

获得更多的事实,建立事实存在的背景,从背景中寻找新的事实关联和对事实的的解释。

舆论监督的规律:

只要我们的监督是从事实出发,从善意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是有承受能力的,如果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再追踪,详细报道政府机器相关部门查处问题的决心、举措和力度,表现政府机器相关部门的成熟与自信。

话语霸权的“临床症状”:

一是话语权垄断----盛气凌人,断章取义,强加于人的同期声剪辑;二是结构垄断----按单方面的需要结构双方谈话内容和通过调整谈话篇幅表达主观判断;三是背景信息垄断----将某些已知的背景信息故意隐瞒,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而交代事情来龙去脉的背景信息有可能影响观众对事物的判断。

舆论生态平衡:

结构中的平衡:总量平衡,不同选题内容在播出总量上既无“不及”也无“过”。

动态中的平衡:舆论监督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急躁的,不能逾越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进度。

选择中的平衡:选择事实的态度和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建立媒体权威:

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新闻欲”,新闻欲的驱动就是“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三种心理活动。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会积极了解和传播信息。如果这时没有权威的声音向民众传播,那么信息的匮乏就会导致谣言的增长。建立媒体权威的机会就是当谣言四起时对谣言的粉碎和破解。我们已经进入了“新传播时代”,我们可以控制媒体,但却不能阻隔传播,甚至不能完全控制这种传播产生的效果。如果权威媒体不说,观众就会倾向于听别人说。建立媒体权威,就是建立媒体在观众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实力是权威的基础。媒体实力的具体体现是到达现场的能力和获得新闻资源的能力。

电视表达规律:

从感性出发,在感性的表达中结束。电视的理性应当是潜藏在感性深处的东西,电视的理性,存在着一个奇怪的“表达规律”:他只有被电视表达本身忽略的越多,才有可能更多地留给观众。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电视回归“真实”的过程。

香港回归直播的教训:

千万不要相信哪些活动主办单位信誓旦旦告诉你的时间长度,如果你真的以此为准操作直播,只能带来混乱和无序。而我们的所有人对当时对别人提供给的时间都深信不疑。任何活动和仪式,只要它还没有进行,其时间就是一个变数,而我们的错误恰恰处在将其视为一个定数了。由于我们把所有未进行的活动和仪式的设计时间当作了一个定数,因此72个小时播出表就像是一个既定不变的日常频道: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语言都是有稿子的,演播室的时间是确定的,专题片和所有活动的时间也是确定的,完美的播出计划似乎就剩下执行了。后来的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厢情愿的计划。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别人向你承诺了什么,而在于直播的设计者和操作者本身缺少甚至根本就没有直播经验。可控,是直播报道的关键。而可控的阀门和手柄就是演播室。这是香港回归报道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

@关于主持人的论断@

不同个性的主持人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当一个电视媒体中各具特色的主持人越多,它对各类观众群的普适性就越强。观众往往是首先对主持人敏感进而对节目敏感,通过认识主持人去认识节目,而不是相反,所以想要使节目品牌化,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频繁换主持人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外在选择应该是有个性、魅力和激情。而内在的标准是主持人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能力,即发现能力,出色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简言之,魅力、表达能力、发现能力三位一体。

发现能力的高低是主持人发生分化的一个分水岭。需要发现的是新的新闻事实、新闻角度、新闻背景、发现新闻中值得追踪的一切蛛丝马迹。只有长期的采访经历,主持人才能准确判断什么信息值得放大,什么信息应该放弃;采访对象透露的什么问题值得穷追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话语应该及时打断,免得偏离主题;同样的事实从什么角度分析更与别人不同,更有利于深入挖掘;事实与背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达能力是不能独立于发现能力自己存在的,有魅力的表达同样来源于敏锐的捕捉和机智的发现。好的主持人首先必须要有表达的欲望,他要有把自己获知的信息、故事和分析传达给观众的意愿和激情,其次是主持人的表达应该比别人更好听,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再次是表达的主动性和控制权。表达的主动性和控制权是名记者和名主持人之所以成名的重要因素。

魅力就是吸引力,传达的信息、情感和思想更有可信度,更具感召力。一个主持人如果经常出头露面,而在半年到一年之后,仍不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好评,那么这个主持人就有可能是平庸之辈。构成个人魅力的因素是复杂的,个性、人品、修养、激情、真诚和亲和力等等,都可以使人具有魅力。而对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来说,尤其需要真诚。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是院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它们职能来源于主持人职业生涯中一段不能缺省的经历。

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来自优秀的新闻记者。横在播音员与主持人之间有一条鸿沟,就是对采访和评论的控制能力。实践证明,提高这种能力的唯一方法是从做记者开始,这是每个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一些经验和总结

1

新闻记者和媒体对新闻事实的处理,不仅受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不同的电视传播理念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对节目涉及的事实做出节目之外的解释,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者是否通过节目本身传达了有价值的事实,是否传达了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背景。只有完整的事实和深入的背景才能把观众带入新闻深处。

2

要使一个橱窗栏目成功,最好策划者与审查者是同一班人马,至少是策划者、创作者、制片人和最后的把关人之间形成共识,否则就没有共同的评价体系和判断标准,从而使栏目很难准确定位,很难形成合力推出净瓶,更谈不上创造品牌。

3

对事实的把握,有几个要点:一是事实的选择,二是由事实得出的判断,三是事实链的完整。

4

舆论报道就是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一步步走向深入的。

5

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最大差别,不仅仅是获得事实的内容上的差别,而更是对于事实评价角度和切入角度的差别,前者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后者的差别在实践中还没有被普遍注意。

6

悬念过程化:用悬念抓心,用过程抓人。

7

新闻的魅力正是在于当别人都已经熟视无睹的时候,敏感的记者还能发现新闻的角度和关注点。一个优秀的记者,他的每一个逼近事实核心的追问,每一个剥笋式的分析,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发现,都会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这些过程就是节目的亮点。

8

我们讲述的故事都应该有一个内核,讲述的方法就是把包裹这个内核的东西层层揭开,引领观众一步步接近这个核。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怎样让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始终跟着你的意图和节奏行走,而且在行走的过程中,在看见了结论后,仍然是愉快的。

9

有些新闻看似突发,其实是有其预发征兆的,记者要时常提醒自己:“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在实践中,这三个问题市场被电视新闻从业者所忽略。抓住新闻线索,跟踪新闻事件发展进程,尽早做出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选择好介入的角度和时机,是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

10

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有时不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现象和事实,尽管这些现象和事实就在它们的眼前或嘴边。他们有时好像有两套判断系统,获知是一套,而表达是另一套;采访发现的是一个过程,而叙述报道的却是另一个过程。这个问题的表现就是有时候记者明知一些事实和信息对这条新闻很重要,但在写作时就是不把这些事实和信息用在新闻里。

11

对政府来说,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诸多情况下,发比不发好,早发比晚发好。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发布是被信任的,解释总是被怀疑的。在过去的经历中,找不到由于消息发布及时引起事件更加恶化的先例;由于发布不及时而引起猜测、误会而最终被迫做出解释的情况时有发生。

12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所以更新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其实就是在改变对历史的记录方式。成功的电视新闻改革和新栏目的创办每次都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结果。

13

出色的电视记者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分化,一部分优秀记者转向了主持人,另一部分优秀记者在某个领域学有所专,成为专家,进而成为这个领域的评论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4577.html

更多阅读

转豆瓣上一篇《巾帼枭雄》的评论,非常精彩 巾帼枭雄豆瓣

巾帼枭雄: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妹妹爱看美剧,每次我推荐港剧给她,她总是说港剧节奏太慢。她喜欢紧张刺激的剧情,悬吊着一颗心从开始到剧终。身边的朋友以前喜欢TVB的也不少,但是很多年过去以后,都已改换了喜好。  只有我依然坚持。坚

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中国情趣用品代理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70)(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2年第一期)“爸爸”换位为哪般?——也说《竹影》的“情趣理”宁波鄞县蓝青学校马乐杭州外国语学校程东文一 “爸爸”是谁《竹影》一文,主人公毫无疑问是“爸爸”。他是孩子们

《相遇问题》的说课 相遇问题的所有公式

此课件适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行程问题,用PPT制作而成。能形象地演示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抽象地空间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总复习《十字

震撼: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

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翠明红枫编辑《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到了西汉

声明:《孙玉胜《十年》的“理念札记” 十年 孙玉胜》为网友醒着做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