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是一个饱经战乱摧残的国家,但是,联合国关于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投票时,作为15个安理会理事国之一,波黑与黎巴嫩、尼日利亚、加蓬、南非、哥伦比亚、美国、葡萄牙、英国、法国等10国投了赞成票。
巴尔干之旅(三十二)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是个与战争密不可分的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就从这里引爆的。
细雨中,刚刚下班的萨拉热窝人纷纷挤入并不空荡的公交点车,不过,他们没有“排队日”。
以这个乘客数量与车辆比例来看,如果终于开来一辆车时,他们完全有理由争先恐后、打破脑袋地冲上去!
即使是连年烽火,人们也还能保持起码的文明与优雅,起码的礼仪与体面。
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的萨拉热窝,被群山环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巴尔干古城。一条宽阔的大街--波斯尼亚大道横贯市区,碧波清澈的波斯尼亚河支流米里雅茨河蜿蜒由西向东流过。
萨拉热窝全城呈东西走向狭长的形态,南北是起伏连绵的山峦,城东的入城口地带为险要的山路,一侧的山峰上筑有一座土耳其统治时期的城防古堡。
老城区别具特色,有500多年历史,始建于土耳其统治时代。石块铺路的老街,两侧的建筑呈现出波斯尼亚民族风俗和土耳其式的风格,一排排的手工艺品店铺错落有致,期间夹杂着咖啡馆和烤肉馆。
手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打造传统,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及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
老城区的街巷,居然有一些日本的感觉。在一个文明的国家,地面上是看不到斑斑痰迹与飘飞垃圾的。
40岁以上中国人熟知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边所拍摄的清真寺就是这里。波黑战后形成的浓厚伊斯兰教氛围,明显迥然于欧洲其他传统的城市,因此,萨拉热窝现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与异族的不断斗争中,诞生了无数民族英雄。所以,萨拉热窝市内的烈士纪念碑显得特别多。
然而,这个不屈的城市,也拥有同样多的鲜花。
20世纪70-80年代兴建的新区。在波黑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摧残,现已大部分得到了修复,生活已经正常。
多党制民主的国家,街头在竞选前必定张贴出各个政党候选人的海报,不得人心的政客往往会遭遇这个下场!
尽管选民可能尚不成熟,还不能心平气和地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但是,毕竟跟上了历史与世界的潮流。
高低起伏的山冈,依山而建的民居住宅鳞次栉比,白屋红瓦在郁郁葱葱之中分外鲜明。入夜时分,登高远眺,万家灯火,星光灿烂,景色蔚为壮观。
晚宴期间,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的演奏员们,即使收到了中国食客的小费,也依然不会演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那部在前南斯拉夫时期极其普通的一部电影,早已被人遗忘。
念念不忘“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的中国游客非常郁闷,只好闷头一个劲地喝波黑啤酒。
从山坡看向下望去,夜色的萨拉热窝尽收眼底。电影里的镜头也是从这里渐渐淡化,画外音是:萨拉热窝就是瓦尔特,瓦尔特就是萨拉热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