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歌声与微笑》的旋律,又萦绕在耳边,亲切异常,面前闪耀着孩子们童真的笑脸,清晰而又渐渐模糊,思绪随着音乐,慢慢飘向远方。
可以说,每个人,与音乐都有不解的缘分。正如柴科夫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贝多芬也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年幼的我们,最初听到的是从自己亲爱的母亲嘴中哼唱出的《摇篮曲》,还有祖母口口相传的童谣,在模糊的记忆中,在温暖的臂弯中,沉沉睡去,舒展身体,渐渐长大。
上学 前,与同村的小伙伴们,在田野中疯跑,在梧桐树下收集花朵,在土墙脚下挖土鳖,无忧无虑,这时的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听别人唱。记得我第一次完整学会的一首歌是《小草》,忘记了是谁,在石板上把歌词给我写了下来,又给我唱了两遍,虽然识字不多,由于歌词简单,还是很快记了下来,但是调子却无论如何都把握不准。神奇的是,睡了一个午觉后,调子竟然完全印在我的脑子中,丝毫不差,那份自豪感,简直无以言表。以后又学会了多首歌曲,虽然许多歌可能跑调,可能幼稚,但是也敢高声哼唱,象《祖国的花朵》、《王二小》、《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音乐随着麦田的清香,飘向悠蓝的天空。
正式学习音乐,是在扎上红领巾后,终于有了音乐课,有了正规的音乐老师。那时的我们,除了体育课外,恐怕最喜欢的就是音乐课了。在这里,我们学习了简谱,学会了发音,并且在歌曲中也体会到了庄严。《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少先队之歌》、《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了我们歌咏比赛常用的歌曲。当然这个阶段也少不了《歌声与微笑》、《让我们荡起双桨》等适合小学生唱的歌。此时电视还未普及,从村里唯一的电视上看到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美声唱法,李谷一、李双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对于年少的我们仿佛并不欣赏这种唱法,反倒是一些电视剧的主题曲成了我们竞相模仿的,《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渴望》的主题曲就天天挂在了嘴边,电视剧的魅力,把音乐与歌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青涩的记忆,总能与音乐联结在一起。当少男少女们有了朦胧的感觉,小虎队的歌曲就成了最好的传播载体,《爱》、《青苹果乐园》、《蝴蝶飞呀》,传递着无数人的友谊。这时候香港出现了音乐的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就成了我们中学生的偶像,流行音乐也就成了少男少女们的家常便饭,这时候双卡录音机是我们的最爱,所有的事情,通过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高兴时,让我们《今儿真高兴》;我们悲伤时,请给我一杯《忘情水》;我们烦恼时,吹着《恼人的秋风》;我们离别时,依依不舍说《再见》。所有的情感,都依托在这不禁的音乐中。
背负着美好的梦想,踏进大学的校门,对于音乐,又有了自己的选择。这时的我们,既继续着年少时候的轻狂,又带着些许的理性,歌曲与音乐同样是我们寄托思想的载体。这时不再盲目去喜欢某位天王,而更加理性的喜欢上了中国古典音乐。古筝的《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带我回到衣袖飘飘的遥远时空;二胡的《二泉映月》让我悲从心来;小提琴的《梁祝》让我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遭遇唏嘘不已。
当然,流行音乐依然伴我。难忘《相约九八》,王菲空灵的声音,夜晚不断刺激着我的耳膜,挥之不去,女朋友轻轻挥手告别而去的一刹那,让我在这美妙的旋律中突然失重,以致于无数年后再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仍然有眩晕的感觉。而后在寂寞的夜晚,不断倾听着校园民谣,让兄弟之间的友谊,不断冲刷过去的回忆。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快,当《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岁月》等歌曲随口哼来之际,原来真是到了离别之际,大学的生活,在老狼们的吟唱中,渐行渐远…
告别了青春年少,渐渐落在了流行的后面。听着80后90后“哼哼哈嘿”的激情,看着“玉米”“凉粉”的疯狂火热之际,已然有了脱凡超俗之感,偶尔听听《命运交响曲》、《大悲咒》,诧异自己怎能明静如水呢?难道这就是时光的流逝?慨叹自己太过理性之时,对于音乐的热爱却没有淡忘,青歌赛上的原生态唱法也曾让我为之一振,而每天守候电视机前欣赏各族兄弟姐妹们的才艺表演也是我那段时间的必修功课。
在继续听着班得瑞的音乐声中,我慢慢领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好与激情。年龄可能会增大,但是音乐却不会老。
孩子们的笑脸和歌声又现眼前,灿烂一如年少的我。自知自己歌喉一般,故和之: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我把我的微笑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