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味十足,经世济民——解读经济学类专业 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答案

文/孟天碧贾梦溪 李烨 陈双双苏蓝

自东晋时期开始,“经济”一词就出现于我国的典记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而现代人们常用的“经济”却是由西方传入的舶来品,最早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不管是哪一种解释,经济都与金钱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如何管理、运用金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逐渐成为一个学科,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相关领域。

我国大学本科招生的经济学学科包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四个开设最多的专业,也包括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金融工程、税务、投资学等开设较少的专业,还包括海洋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能源经济等仅在部分院校试点的专业。这些专业共同构建了经济学类专业的体系。

“钱”味十足,经世济民——解读经济学类专业 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答案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贸易的展开,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较好的就业领域,以及较高的就业待遇,使得经济学类的相关专业成为备受考生和家长追捧的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每年都有许多考生以考入相关专业为目标。这也导致经济类专业录取分数日益高涨。

因为每年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考生较多,开设有经济学专业的院校也多,既有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财经类院校,也有综合性院校和以其他学科为特色的院校。可以说,经济学专业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

谈到开设经济类专业的院校,首先不得不提在国内较为知名的一些以“财经”命名的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前身大多隶属于中央人民银行或商业部,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不但经济类专业设置全面,而且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强。如拥有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在学科排名上也较为靠前。虽然这些以“财经”命名的院校在校名上有着相似性,但学科构成及特色也有着自身的差异,以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来看,中央财经大学是应用经济学、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是会计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金融学(培育);西南财经大学是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是财政学、金融学、民商法学、会计学。可以看出,上海财经的经济思想史、西南财经的统计学、中南财经政法的民商法学分别是学校在同样特色中的招牌之一。

除了这类院校外,还有一些综合性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实力雄厚,如大家熟知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此外,还有一些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开设有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经济学,依托学校优势教科资源,培养拥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业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熟悉国际海洋法公约及中国海洋经济政策法规,能够适应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海洋合作与竞争的要求,具有扎实经济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运用能力,胜任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政府机构海洋经济规划管理、海洋产业发展研究、跨海国际合作与跨国企业运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许多考生和家长的眼里,经济类专业魅力无穷。每年志愿填报时,“热”度不减。究竟在就读学子的眼里,经济学类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就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的带领下,一览部分经济学类专业的独特风采吧!

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北京大学孟天碧

第一次专业选择,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只是怀着对大学的满腔热血和期待,对于专业的选择基本上属于一无所知。在综合他人的意见以及自己费尽力气得到的关于经济学类的一点了解,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经济学类。现在大二即将结束,在专业学习上并不算深厚精通,但对于专业的了解我倒是有些经验,在此与高三学弟学妹们分享之。

“热门”都是浮云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进入大学两年,对于经济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课程需要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微观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经济态势和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另外,北京大学开设的部分经济学课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为经济学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概述与调查。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更细致地分,经济学类包含不同的专业分支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行、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财政学则比较集中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等。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经济学专业并没有整套的能力评定机制和证明,不像考托福、GRE就能证明英语水平。因此要早早地对自己的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如果你想出国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多写论文多发表;如果你想进入会计行业,那么多学习考过CPA;如果你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那么多实习多练英语……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经济学的学术基础,在此之上再尽情飞翔。

有能力,才有实力

在许多人眼里,学经济学就意味着较好的就业待遇和环境,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首先,经济学对于数理的要求很高,各种数学分析工具都要求能掌握,而学习的数学课程难度也很大。其次,由于现实问题很复杂,使得许多经济研究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再次,由于经济学偏理论,很多同学不可避免会选择继续深造,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

最后,对于选择经济学的学生还有一些小建议。多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能清楚简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多多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能说能写;多多培养自己的外语能力,不管是什么语言,当然英语是最基础的,能达到正常交流的水平,那么它就是你的!

金融学:流通的价值魅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双双

又到六月,初夏灿烂却不灼人的阳光,夹带着花香的微风,都把这个季节渲染得恬静而美好。

高考已经过去三年了。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在构想着自己的未来,也默默下定决心要去自己向往的城市和大学,也在憧憬着,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展宏图。大凡未知的,都是美好的,这些梦想,支撑着我走过高三忙碌的岁月。

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以前的高中同学在聊天时都会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如当初自己想象的那么令人满意,我却没有。因为我觉得尚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瞬息万变的社会又给我们提供鲜活的金融素材,它像一个神秘的女郎,不断给人新鲜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

学什么

何为金融?简单来说,金融(Banking,Finance)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的一个专业。

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力都比较强,而且在这些高校中,金融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比整个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要高一些,可见这个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进入大学后,在大一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接受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公共课程的“狂轰滥炸”。而真正的金融学知识,仿佛还隔着一丝神秘的面纱,等待着我们去揭晓。真正领略到金融的魅力是从大二开始,金融学的专业知识结构中,货币金融学、公司理财和投资学是最基础的三个组成部分,核心课程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金融会计》《个人理财》《公司金融》《中央银行学》《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结算》等。其中有一些课程主要是以构建理论体系为主,比如《风险管理》,我们可以学习商业银行如何预防和管理在日常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八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则可以学习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管理,《公司金融》是从公司角度研究公司的投资决策、股利决策和融资决策。另外一些课程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像《金融市场交易实验》就会训练学生利用EXCEL计算财务数据并将matlab、Eviews这些软件引入到金融学的计算中,使计算过程大为简便。

做什么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高素质金融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场,那么高素质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广而精。我们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动态、各行各业走势、世界政治格局,外界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在金融领域掀起巨浪,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所以我们的涉猎一定要广泛,平时要多看新闻、多读书,尽量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同时,金融学侧重于应用,与实际联系更为紧密,并且对数学的应用相对较多。因此如果你有心学习金融学,不能太偏科,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也都是这个专业乃至这一行业的大忌。

提及就业,金融学的就业范围比较广,银行、证券公司、企业的金融部门或财务部门都是金融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目前大三在读的我,在找暑假实习的过程中面试了一家国内比较有名的评级公司,应聘的职位是金融信息采集员。面对众多的应聘学生,当我说出能熟练使用matlab、Eviews、EXCEL软件,能在大型数据库如国泰安、万方、巨灵中检索数据时,我能感受到boss眼中的赞许,也许这就是一个金融科班出身学子的优势。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面,女主角沈佳宜说“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想说,人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徒劳无功的,你今天的努力,都会在明天得到回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财政学:知大事,洞体制

浙江大学贾梦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句亘古流传的名言可能是财政学人挂在嘴边且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话了吧。在我们的心中,财政学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专业,拥有国际视野,知晓天下大事,洞察体制利弊。

所学

财政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尤其在本科阶段,其学习内容涉及面广,所谓广泛涉猎,视野开阔。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会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了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了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 the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其实政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似是蒙了百年都化不尽的大雾,让人捉摸不透;又似是孙悟空的72变,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和进步。因此,财政学的深层内容是灵活的,我们要掌握的并不仅仅是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随时关注政策变动,与时俱进,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所究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三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和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等。

当然,由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十分具有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的方向并不限于政策问题,上市公司、民间借贷、国际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都是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乐于和擅长研究的方向。

这也正是财政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它像是一个万花筒,让我们通过一个平台和窗口,便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丽,各个方向的精彩。

所用

财政学专业的同学最广泛的就业方向是考公务员,在考公务员时也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专业对口的岗位也非常之多。除此之外,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在银行、会计事务所、国企等单位也具有相当的就业优势,因其在财务、管理、金融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备受青睐。根据浙江大学2008级毕业生就业统计,除了30%的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以外,有28%的同学将在国家和省级的公务员单位工作,有5%的同学进入了会计事务所,10%的同学成功拿到四大国有银行的offer,其余27%的同学均在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

可见,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广泛的就业选择,也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职业性质的偏好、工作内容的要求和人生理想的追求,进行自主地就业选择。

投资学:华丽的挑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李烨

2008年的冬天,坐在教室中央的我,奋笔疾书,为了完成作业,也为了自己的人生能走出曾子墨一样的《墨迹》。想必学投资的很多女孩子也都看过她的这本传记,我正是因为它而下定决心要学投资,要进投行。

虽然不同大学的投资学的培养体系不同,但投资学在我国的大学里都算是复合型专业。在经济学大类里,是金融学的深入。我国大学的投资学并不同于美国注重的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等),还包含了实体投资,比如对高新、高成长企业的风险投资,对工程造价的管理等等。目前,我国没有像美国摩根那样的大投行,与之相近的是证券公司里的投资银行部,负责公司IPO。这个部门的高门槛,也是我们投资专业的学生,“望穿秋水”想进去的圣地。想要有曾子墨那般的神话,不止要一个国内C9名校(我国首批“985工程”建设的9所大学)的出身,更需要的是一种经济学的灵气,超强学习力与超强体力的组合。这是一进校园,师兄师姐告诉我们的,也是三年走来我体会最深的。

好“复杂”的专业

大一的时候,和其他大学一样,我们只有一点点的专业基础课,其他都是些政治课、英语和高等数学。到了大二,该待的社团待了,该吃的吃了,近点的地方也转了个遍。于是大家开始回归课堂 ,学点自己的真本事。这时,我们才发现,投资学不是别人想的那般光鲜。才明白了当年曾子墨离开华尔街时的那句话——我不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戴在我头顶的光环。

的确,投资学的知识体系很复杂。我们既学习着金融学的基础课,如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又学习着工程管理的课,如工程识图、工程计量、工程造价管理等,还学习着我们的重头戏——证券投资,比如投资学、证券投资学、投资组合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等等。我们就像“绿巨人”,疯狂地被喂食各种知识。如果你不幸丢失了信仰,那你很快就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如果你克制了自己的烦躁,学好了这所有的课,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那你就是复仇者联盟里的英雄!我想做后者,所以我一点一滴的努力,为我的金融梦。

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

很多同学都会好奇:学一个专业将来会做些什么?填志愿的时候都会按理想的模样来勾勒自己的人生。其实不然,理想本来就是个“看起来很美”的镜子,你想要什么,它便会把你的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但真实的世界,很可能却是另一幅模样。所以,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为了好就业而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我的周围,很多同学因为想去银行而选择了金融或者投资。诚然,银行是个好去处,收入稳定、福利好。但前提也是你能真正把自己培养出了银行人的SENSE。在北大光华流行这样一句话,“老师在招研究生时,一眼就可认出这个领域的人”。所谓的好命运,其实就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知识与气质,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到来时尽情而不刺眼的展现。

未来,路漫漫

提到知识的积累,不得不提一提大学毕业后的出路。身在大三,身边很多的同学选择了考研,也有不少选择了工作,另有一些选择出国。以我们的学校和专业实力,并不愁找不到一份理想年薪的工作。但在金融这个行业,高学历永远有着好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金融学子立志读研或出国的原因。的确,无论在银行还是证券公司,研究生学历都是搞研究的最低起点。如果你立志于做一名保荐人,或者一名金融分析师,那就从现在起,向名校的本科与研究生奋斗吧!

我相信一句话,厚积薄发,也很希望分享给亲爱的你们。如果选择了投资,不要止于课本,不要止于校园,要每日都去关注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关注一切会导致股市波动的政策与利好利空消息。学会用一种经济学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用经济学人的口吻去描述这个社会。而这个过程,是生生不息的。或许有一天,当你穿着高档西装,坐在A+设计的写字楼里计算着某个投资组合的最优搭配时,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投资学,是这样的。

经济与金融:最“人文”的经济

清华大学陈轶骏

经济与金融专业首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拉开培养专业人才的序幕。接下来,就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蓝本向大家展示藏身于专业百花丛中的“经济与金融”。

经济与金融专业对于本科生的数学与英语有比较高的要求。数学学习难度与内容不亚于清华的理工科,也鼓励有能力的同学选修数学双学位;英语方面,该专业本身就被称为国际班,所以要求自然较高。对大一新生开设了英文口语与英文写作两门必修课,并且大多数专业课都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授课,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与能力的学生。刚刚脱离高考苦海的你可别被英语和数学这两只纸老虎吓倒了,清华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及那引人入胜的人文素质课程一定会让你喜不自胜,且听我娓娓道来。

培养规划让你化蛹为蝶

从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为本专业三年级学生量身定制了优秀人才培养规划,分为学术、创业和领导力三个方向。“优秀人才培养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过去对因材施教大多以“学多一点、学深—点、学早一点”来区分对不同学生的培养方式,但实际上这无非就是让知识传授超前一点。表面上看,一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超前了。但这只是在获取知识的程度上而言,而并不是这些学生更有好奇心、更有思维能力。真正的因材施教,应该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清华的人才培养规划,在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发挥平台方面投入了很大力度,我们拥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而自己要做的就能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化蝶”的转变。

素质课程助你傲视群雄

经济与金融专业学习的课程类别非常广泛,不仅有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可以选修中高级会计课程、编程语言(金融工具应用)、心理学课程、人文课程等。乍一看,我们的“专业”如此“不专”,但正是得益于这种课程设置,才让我们能在专业百花丛中傲视群雄。由此观之,与经济与金融专业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至关重要。

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心理学导论这四门课是清华大学经济金融专业实施课程改革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素质课程。以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为例,授课教授都是人文学院的著名教授,课程采用的是“经典阅读”的方法,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就可以了,而是把自己扔进书海,自己去汲取知识。像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们的作业量往往只有我们的五分之一,但是阅读量却远超我们的五倍。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再阅读。总之,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自主阅读。每学期的任务的确非常繁重,老师下发的电子阅读资料都可以上G,借来的书都是厚厚一摞。但就是如此多的阅读任务,让我们收获颇丰。一学期下来,我们大略地了解了古今中外文化大家的思想精髓,而且让我们学会了阅读,学会了如何自己去学习,不再是机械式地做练习题,而是边读边思考。

既宽又火的就业前景

最后不得不提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就业情况。总的来说,出国、读研、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内部也有非常宽泛的空间。比如出国的话,国外许多名校都有经济与金融方面的研究生项目;国内读研,清华、北大的研究生都是一贯热门的选择;工作方面选择更是宽泛,如投行、咨询、基金证券、实业、会计事务所等。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上仅是我个人经历与所见所闻的整理,未必能全面地反映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情况,只希望能对于读者有所裨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4766.html

更多阅读

解读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2016届毕业生就业前景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只有42%选择了教师职业,这一比例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42%的比例是否正常?另外58%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到底谁更牛?作者:陈安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到底谁更牛?作者:陈安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先生出过一个对联的上联三强韩魏赵大家都对不上来,只好由华先生自己给了下联九章勾股玄这个上联难就难在三个全列举,你如果也对“三”个啥,则会导致和上联重复,这是对仗中比较忌讳

声明:《“钱”味十足,经世济民——解读经济学类专业 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答案》为网友傲视之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