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年出生于德州,法国移民后裔,曾在美国陆军航空兵服役,飞行技术精湛,但因为个性较强,退役时仍是上尉军衔。30年代中国抗战烽烟渐起,国民政府在美国退伍军人中招募人才。他怀着只要能再开飞机重上蓝天,做什么都愿意的想法来到中国,但不久就被中国抗战惨烈的景象所震撼。很快,他就把帮助中国建立一支空中力量,有效抗击日本侵略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看到中国薄弱的空军无法达成这一目标时,他转而决定回到美国招募人员,并克服重重阻力说服美国高层为他的想法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他组建并训练的美国援华志愿飞行队以弱敌强,战绩辉煌,给予日本空军以重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被誉为“飞虎队”。他本人也名声大噪,被中外媒体称为“飞虎将军”。
《陈纳德将军》局部1
陈纳德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在于他不光是一位具备精湛飞行技术的飞行员,还是一位对空军建设与空战理论有独到见解与完整方略的优秀军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国流行意大利人杜黑的“空中轰炸至上”理论,主张单纯地依靠庞大的轰炸机群进行战略轰炸来赢得战争胜利。与杜黑的主张相反,各国空军中都有人提出战斗机与制空权的重要,陈纳德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他终于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理论,这也是飞虎队屡次以小规模战斗机编队重创日军轰炸机群的原因。而日本空军恰好就是杜黑理论的信奉者外加机械的教条主义者。此外,战斗机之间的空中格斗是那个年代的新鲜事物。各国空军几乎是把中世纪的骑士决斗精神甚至规则带入到战斗机格斗中,比如规定遇敌时不得退缩,盘旋格斗中不得俯冲逃跑等,否则军法处置。而陈纳德根据美军战斗机的性能特点,制定了灵活的格斗战术,不拘泥于陈陋的规定,用综合性能并不具备优势的机型,在对日空战中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他的经验也逐渐为别的战场友军所采纳。
当然,他的胜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的中国军民全力配合援华航空队的每一次战斗。不管是提供后勤保障,机场保 卫,对敌预警,还是敌人空袭后抢修跑道,搜救与掩护美军跳伞飞行员等等,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坚忍团结与牺牲精神,令他敬佩不已。他在回忆录中也屡次提到,是中国军民的这种牺牲和奉献成倍放大了他的战斗力,他也由此坚信中国一定会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陈纳德将军》局部2
陈纳德是个性情率真的军人,少年时代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农庄生活锻炼了他的体格,也养成了他崇尚自然、敢于冒险的个性。此外他聪颖好学,崇拜英雄,内心深处蔑视那些不学无术的权贵官僚,这些都是他有别于一般军人武夫的特质,也是他日后敢于坚持主见、做事情百折不回的性格基础。他的回忆录文字流畅生动,记忆中的家乡,森林沼泽中的狩猎垂钓,显得那么无拘无束,意趣盎然;而在描述中国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时,他又义愤填膺,流露出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的深切同情。
陈纳德身上有某种触及人心灵的地方,那是一种希腊悲剧般的力量,那是赫拉克里斯等英雄的影子。在希腊悲剧中,命运才是诸神与众英雄的最终主宰,而他的个性,他的倔强与抗争都一直随着命运的潮汐而沉浮起落。他早年在军中就与整个官僚机制格格不入,遭受排挤是意料之中的事;中国的抗战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却又始终受到国内与军中那些反对他的人的掣肘;罗斯福总统对他全力支持,信任有加,却更激起了这伙人对他的猜忌与敌视。罗斯福去世后,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在离亚洲战场的最终胜利只有两个月时间,他被迫辞职,离开了奋战八年的中国战场,黯然回国。抗战结束后他又回中国迎娶了女记者陈香梅,创立航空运输公司,辗转商界。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动员国会,授予他中将军衔,算是对他在二战中贡献的表彰及对他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一种补偿。而那时,陈纳德已经重病住院,当晋升命令送到他的病床边时,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几天后,陈纳德将军阖然长逝。
但在太平洋的另一边,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一直记得他;我们记住的不光是他的勇气与功勋,还有他在我们民族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举重若轻;还有他的失意与遗憾,他的无奈与落寞。
《陈纳德将军》局部3
《陈纳德将军》局部4
历史人物的肖像创作有一定难度,岁月的堆叠往往把这些人物压缩成一个个干瘪的符号,而肖像创作就是把一个符号还原成真实而鲜活的人物的过程。不止是人物的外形,还有他复杂的性格和气质,一直到他的内心深处。
网上有一张照片,基本符合肖像素材的要求,可能是他刚到中国时拍的。这幅照片最打动我的是他怅然若失的表情,加上那身旧西服,乍一看像个落魄的推销员。我喜欢画正在凝神思考的人,那一刻我们的主人翁神游广宇,物我两忘。感觉你画的直接就是他的灵魂。此外,侧光中的脸颊棱角分明,正好可以对应人物处在历史风云中的复杂性。美中不足的是这张照片几乎完全是正面,眼睛也差不多看着镜头,裁剪一下都快可以当证件照了。我把这幅照片中的他旋转了约三十度,又重新设计了动作,衣服换成了飞虎队的标志性皮夹克,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认真的考证,背景加上地图和办公桌等,这才算是形成了现在的画面。总体说来,改变角度、动作及服装,都极大地增加了难度,耗费了时间。一般在历史人物肖像创作中,最好避免对素材的这种改动,因为改得不好便有失败的可能。这也是我把画幅控制得比较小的原因所在。
陈纳德将军照片
在整个色调的把握上,我尽可能画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颜色又不至于太沉闷晦暗,背景也运用了一些活跃跳动的笔触,以求增加一点节奏上的对比。在他身后的桌子上,我加了枝钢笔,代表七十年前他没有能参加的那次受降仪式,并表达对他的一份敬意。
2015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