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 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 阎立本步辇图

阎立本与《步辇图》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2年3月16日发行《步辇图》小型张邮票1枚。

编号:2002-5
小型张邮票规格:142×50毫米
小型张规格:160×82毫米
小型张面值:8元
版别:影写
原画作者:阎立本(唐代)
设计者:王虎鸣
责任编辑:郑复康
印刷厂:北京邮票厂

《步辇图》又名《唐太宗步辇图》。《步辇图》卷是一件肖像性的纪实画,记述的事件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遣使臣禄东赞来唐都长安拜见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此类绘画类似当今的新闻摄影,起到记录史实的作用,要求形象真实,事实无误。卷首描绘了六位宫女抬着坐于步辇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目光炯炯,接见吐蕃使臣;画中并未出现文成公主形象,却在朝廷与使臣的和谐气氛中,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桩完美的婚姻。《步辇图》艺术技巧为历代称颂,人物刻画用铁线描笔法遒劲坚实,极为概括和简练,设色浓重妍丽而无繁复,仅着红、黑、白和淡赭,已觉十分丰富。这幅作品记录了一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唐阎立本《步辇图》真迹已不复得,此图为北宋人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 - 作者简介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元年(670)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卒。

阎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他又工写真,下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绘《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写真,图其形貌,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643)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唐代凌烟阁画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师雄曾据流传粉本摹勒上石,现尚有少部分石刻画像流存于陕西省麟游县,计存萧璃、魏徵、李绩、秦叔宝4像,皆为主身执笏肃立,惜面部形象残毁,据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为“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秦琼)、鄂公(尉迟恭)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可知是非常传神的。阎立本还曾奉诏为唐太宗画像,后经人传写于长安玄都殿东壁,一时传为名迹。

《步辇图》 - 作品赏析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步辇图》中坐辇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嘴唇微动,可能正在询问吐番使者;对面三个站立者中间的一人为禄东赞,他头顶小帽,团花窄袖长袍,黑密的络腮胡子,脸上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风尘仆仆中露出精干,拱手肃立,显得毕恭毕敬,看似正在回答太宗的询问;禄东赞前边穿红袍、长髯者可能是唐时的典礼官(即翻译),禄东赞身后站立的应该是他的随从官(一种说法是三者中的前者为引班的礼官,后者为典礼官)。唐太宗步辇的四周还分立着几位娇小玲珑、曲眉丰颊的宫女,有抬辇的,有扶辇的,还有持扇和打伞的,姿态各异。画中人物的表情、衣饰和姿态,真实生动,身份和个性特征,都逼真传神,富有极强的写实性。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人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迎接。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今天能娶上国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大昭寺。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步辇图》 - 画中人物

松赞干布铜像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赞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愿以偿。638年,他又派使者带琉璃宝入唐求婚,同时,他又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压力以答应自己的求婚,但被唐军击退。至此,他认识到必须要诚心与唐和好,所以他又于640年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到长安谢罪,带去黄金珍宝献给唐朝,再次提出通婚的请求。机智的禄东赞巧妙地解答了唐太宗出的5个难题,在众多王朝的婚使中脱颖而出,唐太宗也意识到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安宁的影响甚大,所以答应了吐蕃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还有许多树木、果蔬的种籽,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西藏高原,促进了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长安的妇女们也一度风行吐蕃人将脸涂红的风俗,称之为“吐蕃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俩的塑像。

《步辇图》 -画面构图

《步辇图》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人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人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人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历代帝王图》及其它作品

据画史记载,阎立本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为绢本,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的是古代的十三个帝王。其中有刘秀、曹丕、司马炎、杨坚这样的开国明君,也有陈叔宝、杨广这种昏君;有崇尚佛道之帝,也有毁灭佛法之皇。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十三个帝王,就是要“以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带有明显的鉴诫教训的目的。

1.汉昭帝刘弗陵

2.汉光武帝刘秀

3.魏文帝曹丕4.吴大帝孙权5.蜀昭烈帝刘备6.晋武帝司马炎7.宣陈宣帝陈顼8.陈文帝陈倩9.陈废帝陈伯宗10.陈后主陈叔宝11.隋文帝杨坚12.隋炀帝杨广13.周武帝宇文邕

《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作品没有名款,长期以来一直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根据史籍记载,现在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的。

阎立本人物画的作品早期摹本还有《职贡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职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系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当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人物“尽该毫末,备得人情”。所谓《职贡图》,指的是我国处于封建国家时,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据说萧绎曾画《番客入朝图》和《王会图》,已经失传,所以有人认为《番客入朝图》、《王会图》可能就是《职贡图》。《职贡图》最早出于阎立本,唐贞观三年应诏而作。唐人李嗣真有过详细描述,苏东坡也曾赋诗称道,后人时有效仿其意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仇英所作《职贡图卷》。

萧绎《职供图》局部

萧绎是梁元帝(505—554),字世诚, 博学善画,尤以肖像画最擅。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而作为皇子的萧绎则有机会见到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职贡图》原作约成画于梁武帝时,原图共35国使,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了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画面中,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从使臣们风尘仆仆的脸上,流露出来到南朝进贡时既严肃又幸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同时,每一位使者背后,有一段叙述其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题记。萧绎还专门为这幅《职贡图》作了序言,说明了创作这幅《职贡图》的动机:“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从绘画技法上看,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人物刻画略显生动不足。据说这幅《职贡图》是萧绎做荆州刺史时所画。549年(太清三年),侯景乱军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梁武帝被侯景逼死。552年,萧绎派王僧辨等讨伐侯景,在同一年,萧绎继位。555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绎被杀。在死之前,萧绎把宫廷所藏的名画及各种典籍24万卷全部焚毁,西魏兵士从灰烬中救出的4千轴残卷中就包括后来流传下来的只剩12个国家使臣的《职贡图》,后被各朝临摹。


《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存世有二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据专家考证,一为北宋摹本,一为南宋摹本。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征明长跋,定为真迹。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都较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此图从画风分析,也较符合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据此,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绢本着色,纵27.4cm,横64.7cm,传为唐阎立本作,但此画是否为阎立本所作还有争议。该画描绘的是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帖的史事。

古籍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
画面有五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盏,小心翼翼地等待酌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4943.html

更多阅读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四史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李景星(1876-1934),字晓篁,又字紫垣,费县民主街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绝佳,有过目不忘之才,能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他参加沂州府试,名列第一,取为廪生。山东学政视察沂州,看了李景星的文章,大加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浅比较《薛刚反唐》与《呼家将》 评书呼家将刘兰芳

以全家被害,子孙复仇的书,有《伍子胥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还有《曹家将》几部书,最有名的是《薛刚反唐》与《呼家将》。下面我想随便谈谈这两部书,依据的本子是刘林仙的《薛刚反唐》和刘书琴的《呼家将》:1、主人公:《薛》书

声明:《唐代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 阎立本步辇图》为网友苦冲开了便淡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