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遗像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听到了钱学森的名字,道听途说地了解到这是一位毅然决然离开美国、回国为新中国的军事科学作贡献的科学家,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那时候,在他名字背后是我们无从知晓的神秘世界。
2011年12月11日,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面向公众开放了。
我很荣幸,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不久,就踏进了这座现代化的宏伟殿堂,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参观馆里存放着的钱老身前的文稿、报告、著作、衣物、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还有关于他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不朽业绩的介绍资料。
据我观察,“钱学森图书馆”就馆名和收藏内容来看,类似美国的“总统图书馆”。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里面既保存着书籍、档案文献,又收藏着各种个人物品,包括衣物、用过的公文包、得到的委任状、聘书、奖品以及其它各种收藏品,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集中保管钱老一生档案文件和历史文物的地方。它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的服务,楼上有阅读与钱老及他所从事的学科的图书资料阅览室,但地方不大,还被圈着,暂没对外开放。我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纪念馆和档案馆双重性质的场所。阅览资料是次要的。
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备、建设和布展历经9年,我用两个小时实在只能看个大概,记不住多少内容。我在这里只得引用网络里发表的记者董少校先生的文字,好让我的博友们得到一些有关钱学森图书馆的确切情况:
一幢庄严、厚重、古朴的建筑,仿佛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风蚀岩,巍然屹立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这里是刚刚落成的钱学森图书馆。步入其中,76000余份文献、手稿和图书,1500余张历史照片,700余件珍贵实物,展现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大厅,一件巨大的现代雕塑——火红的“模拟手稿”映入视野,如同一朵蓬勃的蘑菇云向天际升腾,背景是放大的演算公式和钱老的签名。“模拟手稿”共有4015页,象征着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结合成功的4015个日日夜夜;上下延续9.8米的高度,代表钱学森98岁的壮丽人生。
图书馆以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线,按专题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展区,凝练而生动地展示了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人生历程。
在展览大厅不远处,一尊铜铸的钱学森头像安放在黑色花岗岩基座上,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展厅里立着一枚高20.2米、重4.2吨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被誉为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这是一件凝结着钱老及几代科技工作者大量心血、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实物。
进馆之后,我和许多观众一样,用随带的卡片机将眼前的景象拍摄下来。但后来遇到馆里的其中一位保安,他不让我们拍照。大家说,你们这里没有不许拍照的告示啊,他回答:“参观券上有。”我们这才去看参观券背面的细小文字,最后一行印着:未经许可,展厅内谢绝摄像和拍照。既然这样,大家也就规规矩矩地收起相机。这是这次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遗憾之处,没法把有些自己觉得很有纪念意义的场景收藏起来。以前我们在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罗浮宫参观时,哪怕是在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这样的镇馆之宝前,观众也是可以任意拍照留 念的。
下面我把拍到的几张照片发上来,让博友们对钱学森图书馆至少有少许的直观印象。
博主在钱学森图书馆前留影
钱学森图书馆入口
钱学森图书馆电子简介板
序厅景象
钱老塑像,背后是第二炮兵捐赠的导弹实物
大型油画:钱老在导弹试验场
钱老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