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在大都会 霍洛维茨在家中

霍洛维茨在大都会

Horowitz At The Met

条码:0090266331420

编号:09026-63314-2

演奏:VladimirHorowitz, piano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钢琴

系列:HighPerformance

厂牌:RCA VictorEurope/BMG

日期:RecordedNovember 1, 1981

地点:In Concert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New York City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曲目:

霍洛维茨在大都会 霍洛维茨在家中

CD

Total Playing Time49:33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Six Sonatas[15:39]

六首奏鸣曲

01 Sonatas In A-Flat ,Kk. 127, L. 186: Allegro (Remastered 1999) 02:55

降A大调奏鸣曲,Kk. 127, L.186:快板

02 Sonatas In FMinor, Kk. 466, L. 118: Andante moderato (Remastered 1999)03:27

F小调奏鸣曲,Kk. 466, L.118:中庸的行板

03 Sonatas In FMinor, Kk. 184, L. 189: Allegro 02:05

F小调奏鸣曲,Kk. 184, L.189:快板

04 Sonatas In A, Kk.101, L. 494: Allegro 02:22

A大调奏鸣曲,Kk. 101, L.494:快板

05 Sonatas In BMinor, Kk. 87, L. 33: Andante mosso (Remastered 1999)02:48

B小调奏鸣曲,Kk. 87, L.33:活泼的行板

06 Sonatas In E, Kk.135, L. 224: Allegro molto (Remastered 1999) 02:05

E大调奏鸣曲,Kk. 135, L.224:很快的快板

Fryderyk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07 Ballade No. 4 In FMinor, Op. 52 (Remastered 1999) 10:31

F小调第四号叙事曲,作品52

Franz Liszt (1811- 1886) 弗朗茨·李斯特

08 Ballade No. 2 In BMinor 15:19

B小调第二号叙事曲

FryderykFranciszek Chopin

09 Waltz In A-Flat,Op. 69, No. 1 “L'adieu” (Remastered 1999) 03:37

降A大调第一号圆舞曲“告别”,作品69

Sergei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10 Prelude In GMinor, Op. 23, No. 5 (Remastered 1999) 04:08

G小调第五号前奏曲,作品23

乐评:

  霍洛维茨晚年时期(1980年代)在世界各地频繁的举行独奏会,其中RCA发行的有两场:本专集和伦敦演奏会。

  这场演奏会以6首斯卡拉蒂奏鸣曲开场,显示出大师对作曲家独到的诠释。中间的重量级曲目是肖邦的第四叙事曲和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两位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的叙事曲在霍老的手下迸发出无比的激情,宏大的结构和细腻的处理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钢琴撒旦。

  聆听这张50分钟的唱片绝对是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它是钢琴大师霍洛维茨1981年11月1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奏会实况录音。RCA的“HIGHPERFORMANCE”系列,采用24BIT,93KHz音频编码技术。唱片的电平偏低,也许是为了保证大师琴音的巨大动态。

  这场演出之前,1978年霍洛维茨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世纪音乐会”,纪念他到美国50周年。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刚向世人证实他老人家宝刀未老。而这次大都会演出后,即将开始他的新一轮欧洲之行、首次日本之行和荣归故里的莫斯科之行。这次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可看做他这些重要之行的预演。

  霍洛维茨演奏了斯科拉第(6首奏鸣曲)、肖邦(第4号叙事曲,圆舞曲“离别”)、李斯特(第2号叙事曲)、拉赫玛尼诺夫(第5号前奏曲)。有乐评说每隔十年霍洛维茨的曲风就有嬗变。晚年的霍洛维茨迷上莫扎特和斯科拉蒂,除了音乐的纯净外,他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浪漫色彩。斯科拉蒂的作品沉寂二百多年,在二十世纪重放光彩,与霍洛维茨的精彩演绎不无关系。(巴洛克的作曲家都是演奏大师,斯卡拉蒂是键盘乐器的演奏大师,作有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他与亨德尔的键盘乐比赛成为乐史佳话)。

  大师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奏的开局就是六首斯科拉蒂的奏鸣曲,经他妙手串连后如珠玉般熠熠闪烁。琴声轻柔、优雅,听者如沐春风,有心灵受按摩的感觉。以华丽的技巧营造气氛著名的霍洛维茨也善用温柔而清晰的弱音,这也许是他晚年作品的一个特点吧。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演出也是以斯科拉蒂的奏鸣曲开的局,俄罗斯钢琴大师贝尔曼在现场,他惊叹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美的声音。

  肖邦的作品占了二首:第四号叙事曲和“离别”圆舞曲。肖邦的这些作品是最钢琴化的,也最有诗意,还给演奏家留有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当然是霍洛维茨最善于演奏的,这些作品在他指下总有新意,他的弹性节奏听起来像是即兴发挥,既浪漫又耐人寻味,二曲都以音色取胜,整曲并无惊人之举,却挖掘了内在的诗意。

  霍洛维茨弹奏的“李斯特的第二号叙事曲”与他的肖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的乐句不时出现在激流中。低频潜得很深,钢琴发出巨大的轰鸣,蔚为壮观。

  在压轴的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作品23号,第5前奏曲)中,霍洛维茨稳稳地掌控着前进的节奏,彰显力度美和张力,是典型的霍式渐强。

曲作赏析:

李斯特:《B小调第二号叙事曲》

  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创作于1853年。这部叙事曲是一部结构宏大的史诗性作品,音乐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有强烈的戏剧表现感人至深。犹如远方的雷鸣,音乐以低音部半音音阶的进行开始,然后是高度技巧性的部分,李斯特以其特有的手法将抒情柔和的部分与半音音阶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描绘出色彩斑斓的诗的意境。

  据说是根据一个古希腊神话写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相爱却被一条大河分开。开头部分左手旋律描写的即是波涛,乐曲的高潮部分讲男主角在努力游至对岸的途中被一个巨浪吞噬,而期盼他到来的女主角还不知道,还在继续唱着:“你快来吧,快到我这里来吧。”神话终究是神话,最后男主角复活了并与他爱的人一起。

作曲家简介: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DomenicoScarlatti16851026-1757年7月23日)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意大利作曲家。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

  音乐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语言、风格、结构为研究主线,旁及D.斯卡拉蒂对键盘技巧的拓展等方面。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创作的著作。

  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从他的作品至今仍活跃在当今的音乐会中便可得到证明。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虽然据拉尔夫·科克帕特里克的推测,其中许多为二乐章的套曲)折射出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他的创作风格涉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以及某些舞曲和歌曲体裁,他在古钢琴演奏技术上的革新延续在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

  音乐生涯

  斯卡拉蒂的生涯始于Neopolitan歌剧作曲家,在他的作品当中包括十二首歌剧和一首穿插剧,五十首室内清唱剧,和其他圣乐等作品及他最著名的作品-奏鸣曲,他称之为练习曲(Esercizi),他共写了五百五十五首奏鸣曲,都是表现艰深,快速的乐句,分割的和弦等技巧。其中也使用了一些创新的效果,最显著的是双手交叉法,双手八度及内音部的高度震音技巧。这些练习每一篇都解决了一种技巧上的问题,或产生一种音响上的效果。这些作品影响及后世的作家直至李斯特(liszt)。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为属单题二段式,但亦有双主题的出现,他的风格属对位式的不多,他著重于幻想,尽量发挥键盘上技巧的可能性。安大路西亚(AndalusianFolkMusic)的民歌风味和西班牙吉它的技巧对斯卡拉蒂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斯卡拉蒂留下的浩瀚的奏鸣曲。虽然同为巴赫时代的音乐家,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是于巴赫的键盘音乐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在他活着的时候(1738年)便出版了包括30曲的[羽管键琴练习曲集(k1- k30)。这是他在葡萄牙宫廷被授予骑士荣衔后作为给国王的回礼所作的一套曲集。

  个人作品

  全部555首作品中除了有托卡塔、赋格、加沃特toccatas andfugus 等曲种,大多数是以allegro allegretto andante等表示速度的名称为名的曲子。其中不乏单乐章的曲子。严格地说他的“奏鸣曲”并非我们现在观念中的奏鸣曲。原因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在曲子的结构上有两个对照主题的呈示部、又展开部,然而其再现部并不健全,不能看作奏鸣曲的再现部。许多专家认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往往采用同一调性上急缓(或缓急)的一组两曲来作曲并被演奏的。

  或许,由于斯卡拉蒂的意大利血统加之父辈a.科莱里的巴罗克奏鸣曲、b.斯卡拉蒂的歌剧的影响,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音乐特性中充满了意大利音乐的旋律美、丰富的和声、多采的转调手法并且带有西班牙音乐的明快节奏等风格,使之超越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在技术上并行3度、6度和完全8度音程奏法、同音往复、多采的装饰音型、分解和弦音型等几乎成为当时羽管键琴所能够展现出的技巧汇集于这555首奏鸣曲中,技巧上的难易是一回事在当时的作曲技法上绝对是先锋的。记得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那部音乐史名著《西方文化中的音乐》一书中在谈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时说道:“这种将音乐素材加工成多主题并使其成为对照的两个主题的意识是划时代的,只有到了斯卡拉蒂方得以实现。朝着崭新的器乐音乐样式前进的第一步便是在键盘音乐,而斯卡拉蒂的业绩有力证明了我们的这个理论。”

演奏家略转: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Horowitz1903-1989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3-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人物介绍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的钢琴音色如同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

  霍洛维茨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而从未领略他琴音魅力的人,是很难凭借经验来臆测的。我只能从一些细节来讲述我所听到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性。

  霍洛维茨是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茨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茨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云泥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不要忘了,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演出中弹短琴弦,调音师时常面对被他弹的几乎散了架的斯坦威钢琴无可奈何。

  霍洛维茨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茨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霍洛维茨有着一双柔软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个手指击键的同时,将小指完全弯曲收起来。如果你用慢镜头来观看他的演奏,十个手指的收展、轮动显现出的优美姿态,会让你联想到飞鸟展动的羽翼。这双天赋的手加上钢铁般有力的肘腕,将音乐中的柔与刚,宁静与激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霍洛维茨采用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平行触键手型去演奏钢琴,同钢琴教科书上要求手心虚空,指尖触键不一样的是,他将手掌平铺在键盘上,用每个手指的指肚去触键,每一个音不是击打出来的,几乎是就是用手指去按出来的。独特的手法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柔美音色。(相似的,阿劳和古尔德的演奏手型都是比较平的。)为了追求音色的变化,霍洛维茨对手指接触琴键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键的根部触键,琴音越轻,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键的末端触键,琴音越响,音色的弹跳性就越强。甚至有时在演奏延长音的过程中,他的手指会从琴键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长音音色的细微变化。在不同的琴键位置演奏,结合演奏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变化,使得霍洛维茨的钢琴音色像彩虹一样瑰丽多变,并且富有层次。霍洛维茨使用音色表现音乐的手段更加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就如同一个画家,用七彩调制出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种各样的音乐情思。然而让霍洛维茨的琴声臻于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对钢琴踏板的绝妙使用。论对钢琴踏板的重视和理解之深,在20世纪的钢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维茨绝对是无人可比的大师。他一生中仅有的一部学术著作,就是关于钢琴踏板的使用。大师本人也讲过: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经常为人忽视的足底。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洒脱,很多演奏上难度艰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来都是那么的潇洒自在,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难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种攀险峰如履平川的轻松自如。让听者但觉音乐之动人而不虞其他。

  个人评价

  霍洛维茨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他可以说是有录音以来最具备完美技巧的钢琴大师。对他来说,钢琴演奏似乎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如果你看过大师在1968年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卡门主题变奏曲》的情景,你会被他在键盘上电光火石般的神奇演奏惊得目瞪口呆。这部作品(《VARIATIONSON A THEME FROM BIIET’SCARMEN》)是大师为自己创作的一部极具演奏难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维茨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已然将钢琴演奏变化成为一种高度激烈的竞技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密如骤雨的琶音,左手与右手你追我赶的对抗。这时的大师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键盘上的魔术师,给予欣赏者带来的是一个惊叹又一个惊叹。这部变奏曲的难度之大,以至于很少有钢琴家愿意去触碰。只有多年以后,才由天才钢琴少年ARCADIVOLODOS才在他的同名钢琴专辑唱片中尝试演奏。

  但是霍洛维茨不只是一个技术唯上的钢琴演奏家。如果那样,霍洛维茨也不能成其为霍洛维茨了。他认为演奏者都应当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诠释作品。大师说:“一个演奏者应当是作品的再创者,(一个完美的演奏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训练有素、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一颗自由慷慨的心和对乐器自如的控制能力。没有几个音乐家能够和谐地具备以上三个素质。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地,也是我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1936年,霍洛维茨以健康不佳为理由,首次离开舞台,宣布退隐,大师时年只有32岁。在退隐的宁静生活里,他专注于对音乐的思索和探寻。三年后复出。霍洛维茨已经由一个火爆的技术演奏家变成一个自省的成熟艺术家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大师又出于同一目的,分别于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隐,最长一次隐退的时间达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隐生活都使霍洛维茨在音乐上获得质的突破。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勇气、对音乐从不懈怡的执着追求,使得大师最终步入完美。

  身为一个钢琴家,霍洛维茨首先是个渊博的音乐家。他曾公开宣称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曲家。尽管除了上文提及的《卡门主题变奏曲》以外,大师鲜有自己的作品问世。但是作为安东·鲁宾斯坦的传承者和伟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快婿,霍洛维茨有着同侪难以比拟的综合音乐素养。霍洛维茨对很多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作品的神韵,而又不是盲目的恪守原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辑编,能敏锐地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使作品变得完美无缺。霍洛维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着脱离尘俗的超然气质。没有霍洛维茨的演奏,这些动人作品不知道还要在乐谱架上沉睡多久。他演奏的克莱门蒂的作品一气呵成,极富戏剧性的音乐表情。奏演肖邦作品钢琴音色纤细优美,充份体现了肖邦文静沉思的诗人气质。

  霍洛维茨晚年弹奏的舒曼《童年即景》(KINDERSZENOP.15)是极受欢迎的演奏版本。他将这些分解和弦上的简单旋律弹的极富浓郁的怀旧气息,这种怀旧的色彩,正是一个老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由得忘形于音乐,让思绪翱翔于时空之外。1987年5月大师在维也纳演奏这部作品时,钢琴弱音的处理真是美妙地不可思议。

  在同其他钢琴演奏家的比对中,越发能够体会到霍洛维茨在演奏时,对作品精神本质主动性的创造再现。霍洛维茨在弹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SONATANO.11,K331. 3RDMOVEMENT)时充分表现了对音乐内在节奏的控制力。他在1966年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版本,曲长四分零七秒,比布伦德尔此曲的演奏版本足足长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与布伦德尔急冲冲的、行军式的弹奏相比起来,霍洛维茨弹地从容、流畅、紧凑,跳动的活泼节奏带有法国宫廷舞曲的优雅。

  作品评价

  霍洛维茨的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音乐。他天性具有浪漫的激情。他总是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而往往正是这一部分闪烁的灵光,使他的听众如痴如醉。同霍洛维茨张扬性情的演奏相比,李赫特所谓精准和坚硬的弹奏变得是多么的僵硬和刻板。霍洛维茨在演奏时,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听众们喜爱这些美妙的创造,但是他经常不被乐评界理解。在20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中间,他可能是受到诘难最多的钢琴家了。他大量精彩的演奏没有被保守的古典音乐专家们认可。然而,霍洛维茨有两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Concerto No.3 in DMinor,Op.30),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茨指下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茨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马尼洛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茨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茨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霍洛维茨一生中多次公开演奏这部作品,并先后同艾贝尔·科茨(ALBERT COATES)、莱纳、奥曼迪等指挥大师合作灌录唱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大师同奥曼迪指挥的纽约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了,即便是这个录音,唱片公司也出过多个版本。音响效果最佳的,要数这张HP版的CD唱片。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No.1 in B-FlatMinor,Op.23)是霍洛维茨成名之作。他对此曲令人震惊的演奏让他在20多岁就在世界乐坛获得了极大的声誉。霍洛维茨的演奏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性。这支曲目让大师可以充分地展示其坚强有力的击键。他在公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过程中,曾有过数次击断琴弦的记录。1928年霍洛维茨首次在美国公演此曲,由于他在键盘上弹出的惊人音响,让当时乐队的指挥感到难以置信,一再要求看查他的手掌,好知道这手掌上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

  我听过多个钢琴家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每一个演奏都有各自的特点:阿格里奇的抒情,李赫特的精准,鲁宾斯坦的灵动,克莱本音色精美。但是没有人能够在演奏这部协奏曲时,达到像霍洛维茨那样气度恢宏,使人激动不已。霍洛维茨意气风发,风驰电掣的演奏有着横扫一切的凌厉气势,听起来十分地酣畅过瘾。

  遗憾的是大师在中年以后就很少再弹奏这部作品,以至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都比较早。较为著名的有41年在录音室的录音和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两次霍洛维茨都是和岳父托斯卡尼尼指挥下的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乐团)合作。尽管是单声道的录音,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听出大师在第一乐章序曲中惊心动魄的演奏力度,在复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中清新、恬静的音色表达,以及在奏鸣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里充溢的节日般快乐。托斯卡尼尼指挥的乐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与霍洛维茨弹奏的钢琴部分起伏对抗、相得益彰。

  纳索斯唱片公司近年运用先进的优化还原技术对历史录音进行处理后,发行的上述演奏录音的CD唱片,是音效最为出色的版本。

  特别要提及的是大师弹奏的肖邦《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Op.66)。这首我最喜爱的肖邦钢琴作品,霍洛维茨的演奏是最令人感怀不已的。乐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每次倾听霍洛维茨演奏的这首乐曲,就如同听大师追述整个人生。巧合的是:大师在最后一次录音中演奏了这首《即兴幻想曲》。似乎他冥冥中感受到了什么。

  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可谓空前绝后的音乐演奏天赋,在纽约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丝气息在现实中永久的消散了。从那时起,钢琴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唱片选粹

  RCA7992-2-RG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NBC交响乐团)

  RCA GK852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CA交响乐团/莱纳)

  CBS MK42410

  斯卡拉第:奏鸣曲集

  CBS MYK42534

  舒曼:童年情景、托卡塔

  CBS M3K44681

  舒曼:C大调幻想曲等

  DG 419217-2

  舒曼:克莱斯勒偶记

  DG 419045-2

  霍洛维茨 ——最后的浪漫

  大事记

  1903年10月1日出生于基辅的别尔季切夫(Berdichev,Kyiv)一个富有的电气技师家庭。5 岁从母亲学习钢琴,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12年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师从塔尔诺夫斯基(SergeiTarnovsky)和布卢门菲尔德(FelixBlumenfeld)学习钢琴。1919年毕业。此后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开始演出生涯。

  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1928年赴美,由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热烈欢迎。

  1933年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 年加入美国籍。

  他曾多次从舞台退隐,1953-1965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隐居12年,潜心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

  1965年重返舞台,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轰动乐坛。四年后再度退隐,1974年再度出山。

  1980年代曾重返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

  1989年11月5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纽约家中,葬于米兰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687.html

更多阅读

亨利·菲尔丁与《汤姆·琼斯》 汤姆琼斯 菲尔丁

《汤姆·琼斯》是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品讲述了私生子汤姆·琼斯寻求真爱的故事。沃尔华绥是一个善良大度而且富有的乡绅,收养了弃婴汤姆·琼斯,他妹妹的儿子卡利非也生活在家中,是沃氏财产的合法继

在家干什么能挣钱 微信赚钱的三大方法

在家干什么能挣钱——简介很多人由于大病休养、孕产和哺乳期等情况,会脱离正式工作,闲在家中。有时会闲得发慌,总想找点不累及身体的事情做,一方面打发日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补贴家用。其实,除了soho一族,大多数人都难以在家挣钱,那些拥有某些

黄玉石貔貅功效 玉貔貅的八大功效

请貔貅!就请火龙王貔貅!风水大师告诉你怎样请最灵验的貔貅! (火龙王小刘QQ:1942536141 火龙王电话:400-666-3711)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不做中国人的孩子 中国老百姓的十大无奈

有首歌叫(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歌中讲述的都是一些真实的事件: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日,克拉玛依一座礼堂发生大火,主持人让领导先走,造成二百八十八名学生活活烧死的惨剧,事后新疆的封疆大吏依然稳坐宝座;二零零五年六月十日,东北沙兰镇爆发洪水

她们的玩法:古代女性冬天这样找乐

上一篇:历数中国史上最可怕的“大雪天”推荐阅读:华夏民族形成新说古代女性冬天的“玩法”本文作者 倪方六眼下,正是寒冬腊月,冷啊!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咖啡厅的时代,人们到底是怎么度过这漫长冬天的?都宅在家中?是不是很单调?其

声明:《霍洛维茨在大都会 霍洛维茨在家中》为网友妩媚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