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比喻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上说,所谓比喻,就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可以说,比喻是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不可或缺的一种高级语言形式。因此,在中外文学创作中,特别注重比喻的运用。那么,在诗文中,比喻手法将起到什么作用?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在诗文创作中,情感是看不见,也是摸不着的,要予以表现,必须借助于外在事物,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因此,作者要予以表现,就不会过于违背文学具有形象化的特征这样的要求,就会借助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就李白来说,“愁”可以通过长度来表现的。比如,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横江词》中写道:“一水牵愁万里长。” 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比如,李煜在《》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时,在他的笔下,“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比如,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而宋代词家李清照,也是一个善于抒发情愁的。在她笔下,“愁”是可以到处移动。比如,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以从以上诗人创作看,他们都是将其抽象之情形象化,都是借助了比喻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二、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富有美,更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其中,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的才女谢道蕴,她的“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与谢朗的“盐撒空中”这个比喻相比,确实高明得多。“柳絮因风”不但柳絮迎风起舞似雪飘飞,而且营造了美妙的审美境界。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但把“雪景”描写得如此奇观、美好,而且也通过比喻营造的审美境界,给人一种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积极乐观人生的态度。
三、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
比喻手法往往成为诗歌形象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抒情诗歌以外,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或诗中蕴含理趣的诗歌也比比皆是。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说明了诗歌与社会、政治相联系了,诗歌的理趣也就产生了。特别是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环境不安定,内忧外患,没有唐代时候的激情,因而引发文人的思考,哲理诗使宋代“得天独厚”了。比喻手法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不但是寓理于事(包括形象)中,而且使其中的“理趣”更含蓄,更深沉,更厚重。如苏轼的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用儿童看实物的方式和思维,来比喻现在一些人欣赏画只是注重“形似”,而忽视神似。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诗歌和绘画往往具有一体性,特别是都要讲究“神似”,也就是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正如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苏轼这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就运用明喻手法,让读者形象地看到艺术欣赏中形似论者的浮浅,而且也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作。这是诗人游览庐山后所写的具有理趣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诗说理,在言简意赅中,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可以说,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的结论迥异的哲理思想。
总之,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言理,无论是情趣,或者是理趣,都是诗歌不可或缺内在因素。而这些情趣和理趣,在诗歌中往往不会直接说出,而是借助比喻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不但使诗歌更具形象性,而且提高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