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论断 dnf类星体爆发

张家界市一中 尹列国

摘要:类似于恒星而不是恒星,类似于星云而有别于星云,类似于星系而有别于星系,类星体有九大令人费解的观测特点,一直是科学界的不解之谜。尤以巨大能量来源之谜、巨大红移及怪异红移之谜为最。《天地新知》中的“核结构论断、黑洞论断”等理论,可以轻松破解类星体诸谜:中子态核结构的黑洞的成长过程,主宰着星系的循环演化。类星体出现在星系循环演化的晚期,就是一块浓密的发光星云。其巨大能量来源于黑洞核反应的极辐射;巨大红移的原因是哈勃红移;怪异红移的原因是引力红移。类星体现象的被观测也可印证与完善《天地新知》理论,因而被纳入书中成为章节内容。

关键词:星系晚期;黑洞极射电;哈勃红移;引力红移;退行错觉。

一.类星体的观测特点

类似恒星的天体简称类星体,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天体,从照片看来小如恒星但肯定不是恒星,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称它为“类星体”。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五十年来,它一直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

从1960年起,天文学家们对剑桥第三电波星表中一些不知意义、模糊的无线电波源,陆陆续续有下列的发现:它的光学体很小,光学直径<1"。从罗马天文台5m望远镜所拍照片中显示,它和恒星很难区别,都只是一个光点。这就是说:类星体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一样小的像。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与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的星系相比,类星体的直径大约为1光天。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非比寻常的亮,比正常星系亮1000倍。在可见光及无线电波波段都有此特征。类星体的绝对星等Mv在-25等到-33等之间,用哈勃定律可由红移值推算出距离,再由距离推算出光度。这样算出的类星体光度,在太阳光度的1012倍到1014倍之间,约1038瓦到1040瓦。能量释放的功率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和强射电的天体。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至少100亿光年。目前所知最远的类星体,约150亿光年。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可以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1960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射电源3C48的光学对应体,是一个视星等为16等的恒星状天体,周围有很暗的星云状物质。

测得的类星体的光谱成分齐全,既有高温高压气体热辐射的连续光谱;又有高温稀薄气体极明亮的发射谱线;还有低温气体的吸收谱线。在类星体连续光谱中出现有许多强而宽的发射亮线,包括容许谱线和禁线。特征谱线的分析是得出各种元素含量的重要依据。最经常出现的是氢、氧、碳、镁等元素的谱线;氦线非常弱或者不出现,说明在类星体原子发光的稀薄气体中氦元素的丰度偏低。

类星体发出很强的紫外辐射,因此颜色显得很蓝。光学波段连续光谱的能量分布呈幂律谱形式,频谱指数α常大于零。光学辐射是偏振的,具有同步辐射性质。近年来的观测表明,有些类星体还发出X射线辐射。另外,类星体的红外辐射也非常强。

类星射电源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射电结构多数呈双源型,少数呈复杂结构,还有少数是致密的单源,角直径小于0.001秒,至今都未能分辨开。致密源的位置通常都与光学源重合。射电辐射的频谱指数α平均为0.75。一般,α>0.4的称陡谱;α<0.4的称平谱。陡谱射电源多数是双源;平谱射电源多数是致密单源,它们的厘米波段辐射特别强。

类星体一般都有光变,时标为几年。少数类星体光变很剧烈,时标为几个月或几天。从光变时标可以估计出类星体发出光学辐射的区域的大小,几光日至几光年。类星射电源的射电辐射也经常变化。光学辐射和射电辐射的变化没有周期性。

1960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射电源3C48,1962年又发现了射电源3C273,它们的光谱是连续光谱及强烈的发射谱线,令人不解的是光谱中有几条完全陌生的谱线。在1962-1963年,由M.Schmidt 测出这和那些已知的电波星系光谱相同。1963年,他终于认出了3C273谱线的真面目,原来它们是氢原子的谱线,只不过经历了很大的红移,使得谱线不易认证。

最早发现类星体巨大红移现象的,是M.Schmidt 在分析3C273光谱时顿悟的;他感觉那些强烈的发射谱线的相对排列顺序,与氢原子光谱的几条谱线很相似;不同的只是整个光谱都向低频长波的红端移动了一大截。循着红移这条线索,再去分析3C48的光谱,得出它的红移量还要更大。

类星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红移,如OQ172观测到的红移值为3.53。对于有吸收线的类星体来说,吸收线红移z吸一般小于发射线红移z发。有些类星体有好几组吸收线,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红移,称为多重红移。例如,类星体PHL957的发射线红移为2.69,吸收线红移有五组:2.67、2.55、2.54、2.31、2.23。

目前,在可见光及电波波段的天空搜寻中,数千个类星体已被发现;例如1989年M.P.Veron-Cetty 和P.Veron作的星表目录中有4170个类星体,1987年A.Hewitt和G.Burbidge所出星表中有3570个附有红移资料的类星体。

距离最近的类星体是M.Schmidt发现的3C273:视星等mv=12.8,其余的比16等还暗;红移z=0.158,相当于距离31亿光年。最亮的类星体是S50014+81:绝对星等Mv=-33,视星等mv=16.5;红移z值为3.14。最大红移指数的类星体是PKS2000-300:视星等mv=19,红移z=3.78。数字之最总在不断刷新中!历史记录又会被新的发现所取代。

在1986年后,发现越来越多更大红移的类星体,其中约有30个z值超过4的;1990年的报告指出,PC1247+3406的z值为4.90。值得一提的是,类星体的数目似乎以Z=2左右为分界:红移小于2的,随着z值增大数目也越多;而红移大于2的,分布趋势则相反,z值越大的类星体数目越小。

2001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由18个类星体组成的类星体星系团,这是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类星体星系团,距离我们65亿光年。2003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1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宣布:发现了类星体周围存在暗物质晕的证据。

类星体论断 dnf类星体爆发

2006年,欧洲科学家称发现神秘罕见的“孤儿”类星体。2007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十分罕见的类星体三胞胎。2008年,科学家发现罕见的可以辐射X射线的类星体。观测还发现有几个双源型类星射电源的两子源,以几倍于光速的极高速度向外分离。

综上所述,奇特的类星体,具有九大令人费解的观测特点:1、小;2、亮;3、远;4、连续谱、明线谱、暗线谱三种齐全;5、射电及各种电磁辐射射线成分齐全;6、光变无规律;7、红移值大,红移值异,多重红移;8、普遍双源型;9、似是而非:似星非星、似系非系、似云非云。

为解释类星体的这些观测特点,尤其是巨大的能量来源之谜、红移之谜,科学家们提出很多种假说,众说纷纭,莫衷于是,任何一种说法都似乎有点道理,但又都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争吵得一塌糊涂,错误那是铺天盖地。我从百度百科下载资料,看得我头都大了。我最先发表在新浪博客里的博文,就保留了大量假说,自己的解释不多。现在全部用自己的《天地新知》理论解释。二.破解类星体八谜

类星体不像恒星那样是一个星球天体,恒星光球的中心存在一个致密的核心球,类星体发光区域的中心没有核心球,它就是一团发光的星云,它出现在一个星系演化的晚期,比不规则星系1还要晚,此时的星云仅仅是星系残留。星系中心的黑洞,早期质量最小,比中子星大不了多少;晚期质量最大,已接近于整个星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万亿倍以上。

最大的黑洞,就是最大的中子态核结构,形成最强大的磁场。最强大磁场对运动电荷的洛伦兹力,不允许最强大的核反应射电从黑洞的一般位置射出;只有从两磁极处射出的极射电,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不受洛伦兹力作用,才能以并不太宽的喷流射出,特别高远。看黑洞表面附近的射电模型图,就像小女孩梳理好冲向两边的羊角辫。

极少数类星体的星云状包层已被观测到,如3C48。还有些类星体的喷流状结构也被观测到。未被观测到的其实同样存在。因此可以认为,类星体的发射线产生于一个气体包层,产生的过程与一般的气体星云类似。类星体的发射线很宽,说明气体包层中一定存在猛烈的湍流运动。有些类星体的光谱中有很锐的吸收线,说明产生吸收线的区域里湍流运动的速度很小。

星系演化晚期的黑洞周围,星系残存星稀云厚。黑洞极射电无比强大的能量,对照射区星云物质的作用,如同恒星核心球射电对恒星气体层作用,形成电离层、光球层、色球层、星冕,虽非完全一致,道理基本相同。黑洞极射电双向射出形成双子源,产生两块大光斑最为正常,所以双源型类星体最为多见。

1979年D.Walsh、R.F.Carswell和R.J.Weymann发现类星体QSO0957+561A及B,不但距离极近只5.7"视角,而且星等同样是17等,z值同为1.41,甚至光谱也完全相同。这是类星体双胞胎最有力的证据。

至于罕见的“孤儿”类星体被观测到,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黑洞极射电正对观察者,前类星体遮住了后类星体;二是星云气体不对称,只形成一个明亮的类星体。更罕见的三胞胎类星体的被观测到,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常的双子源类星体背景上有一个“孤儿”类星体。

黑洞极射电变强时两子源发光区远离,极射电变弱时两子源发光区靠近。例如3C273;由巨大天线阵从1977年到1980年,以波长2.8cm的无线电波波段观测结果显示,其分立两子电波源的分离速度竟然高达11倍光速!光速是速度的极限,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超光速现象,在视觉上却有可能造成。

例如,在夜晚将探照灯射向高空,由于云层的反射,天空会出现亮点。当地面的探照灯缓慢转动时,在高空的亮点却以极快的速度在移动。如果探照灯转得不太慢,云层又足够高,亮点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光速。用这模型来解释类星体双子源分离,速度超过光速一点也不稀奇。

两子源超光速分离现象足以证明:两子源是由其连线中心的同一母体,喷出两股相反方向的粒子流,它们分别照在两块星云物质上,从而激起两块电磁辐射区这样产生的。连线中心的母体,却不在两电磁辐射区任一个的核心。即不象恒星光球那样包裹着中心的核心球,因此类星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天体,仅仅是一块星云剧烈发光的光斑。

因极射电被黑洞磁场约束得很窄,照射到星云物质上形成的发光区并不太宽。类星体直径不到星系直径的千万分之一,虽然比恒星的直径大,但因为距离我们太远的缘故,看上去还是小如恒星只是一个光点。

类星体能量来源的母体,是十万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极射电辐射能量正好是太阳辐射能量的十万亿倍。这也证明了太阳核心球、黑洞与中子星结构一样,都是中子态的核结构;核反应方式也一样,为中子衰变与核子聚变;核中子的半衰期都相同,单位质量的核反应速度一样快。

十万亿倍太阳辐射能量的类星体,当然成了宇宙中最亮的天体。本来跟整个星系的总辐射能量相当,但因为类星体能量的高度集中,使得类星体看上去竟比一个正常的星系亮1000倍。有一点需特别说明:类星体巨大的能量,来源于黑洞内部的核反应,而不是来源于黑洞外部的吸积作用。核反应释放能量,吸积作用将非核能转换成核能储存。

为什么类星体离我们都那么远?我想这也应该是地球生物能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做过用凸透镜聚焦阳光烤死蚂蚁的实验,小光斑很亮很烫。那么高亮度的一个天体离我们不远,只怕地球上的一切都得被烤焦。看来宇宙环境真的很恶劣,找一个容许生命存在的行星真的不容易,地球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太阳光球层炽热的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太阳色球层低温的稀薄气体吸收光子,产生特征暗线的吸收光谱;太阳核心球极射电穿越色球层时,会激发稀薄气体的原子发光,产生特征明线的发射光谱。对于这种在连续谱背景上有极明亮亮线的发射光谱,我们只在类星体光谱中看到,而未在太阳光谱中看到。

我想假如我们呆在沿太阳磁极的特殊位置上,就有可能观测到这种亮度高出的发射谱。一般位置上看到的,是发射光谱的明线亮度不足以弥补吸收光谱的暗线。因为明线与暗线位置相对应,太阳没有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红移错落;而类星体是因为有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红移错落,使得三种光谱齐全。

太阳光球层之下,能量辐射以射电方式为主;核反应射电中,包含有阿尔法、贝塔等带电粒子,和伽马射线、中微子等;射电对电离层气体原子的作用,使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X射线;光球层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日冕层气体电离后的自由电子振荡产生无线电波。

内外都算上,太阳的辐射成分同样齐全。如果在沿太阳磁极的特殊位置上观测,有可能全观测到。由最大黑洞的极辐射照射星云物质形成类星体,各种辐射成分齐全,并且都能从外面观测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总能量级别实在太高,各种成分的辐射都该超强。观测不同的类星体,各种成分含量不等,有的成分过于强大,有的成分没有观测到。这些都是可以找出原因的,纯属偶然不足为怪。

1965年A.Sandage 发现许多类星体,它们的光学性质和类星电波源相同;都有紧密的结构,极亮的表面及蓝的颜色;但它们却没有辐射无线电波,或是太弱了,而没被测到。因此而将它们分为两类:类星电波源QSR's,能用光学及电波段测出,这类比较少,占目前类星体总数的1/20;类星体QSO's,或称电波宁静类星体,电波较弱,只能以光学测出。

我相信它们就是同一种天体,只不过电波辐射强度不同;有强烈电波辐射的类星体,应该是类星体气体电离后的自由电子,受强烈光变扰动的振荡产生的结果;反之,对应于光变扰动不强的自由电子振荡,产生的无线电波辐射较弱。因此,称之为类星电波源或类星体都无所谓;根据观测可以分析总结它们辐射电波强弱变化的规律。

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了又一类天体,它们的形态也很像恒星,而且也有很大的红移,但是没有射电辐射,被称为射电宁静类星体。另外,还有一种很像类星体的怪东西,在1929年被发现并定名为BL蝎虎座天体,目前已发现100个左右。

BL蝎虎座天体,它的特征就是几乎没有特征:光度变化不规则;只有连续光谱,明线、暗线都太弱了看不见,测不到它的谱线;因此,它的距离也很难定出;它的连续光谱在可见光部分比类星体陡。我认为这是星云过于厚实,使得该类类星体光球层过于厚实,连续谱比例太大,可见光形式的能量辐射占绝对优势的结果。

由黑洞极辐射照射星云形成的类星体,没有象恒星一样相对稳定的结构,偶然性因素决定了类星体的光变无规律的特点:可分时间段,没有周期性,时标为几年、几月或几天,时标越短光变越剧烈;光变时标长短对应着光学辐射区域的大小,小则几光日大到几光年;各种辐射成分比例也变化不定。

另外,通常星系中心区域恒星密集,星云厚实,离黑洞近能量充足,会呈现出比星系边缘亮很多的大亮斑,星系被中心光芒所掩过,而呈现类星体的现象。这些星系的轮廓只有在最近的类星体3C273的光学影像中被辨认出,呈现模糊、扩张、云雾状的斑点。只有到最近,以极灵敏的CCD侦测器及现代影像扩大技术,这才比较有可能测出那些z≦0.5的类星体及和它有关的星系。

寻找红移与星系相近的低红移类星体,以z≦0.5为范围,果然找到很多与椭圆或旋涡星系有关而红移相近的类星体;而高红移星系实在太暗,难以测出,不适用此法。因z值越小之类星体距离越近,与其有关之母星系才不至于太暗。减去类星体光度后的星系绝对星等在-21到-23等之间,是直径13万至49万光年的椭圆星系或旋涡星系。

观测结果认为,有强电波辐射的“类星体”可能属于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星系演化早期还在扩张的星系。而无电波“类星体”则属于旋涡星系,旋涡星系是中年鼎盛的成熟星系。总之,类星体现象无论真假,都属于星系这是绝对的。类星体出现时星系还残留有多少成分?类星体会出现多长时间?其中差异很大,还在探索阶段,不易形成定论。

三.类星体红移之谜专解

由于观察者与波源有相对运动,而使得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长或频率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多普勒效应。根据多普勒效应:光源与观察者接近时,接收光的谱线蓝移;光源与观察者远离时,接收光的谱线红移。接收到的河外星系光的谱线普遍红移,且满足红移值与距离成正比的关系,该关系最先由哈勃发现因而叫哈勃定律;这种原因产生的红移也因而称哈勃红移。

由于光子也受万有引力作用,若万有引力对光子做了负功,就会使光子的能量减少,再根据能量子公式可知,能量子小的光波频率低,这种因为引力场的原因造成的光谱线红移的现象,称为引力红移。一般引力场产生的红移值太小,根本观察不到,超强大的引力场,才会有较显著的红移值。若万有引力对光子做正功,就会有引力蓝移。

仅用单方面红移理论去解释类星体红移,都会遭遇到无法解释的疑难,这就是造成类星体红移之谜的原因。哈勃红移与引力红移,两种红移并存,足以破解类星体红移之谜。不用猜测还有其它什么原因造成的红移,那样反而添乱了。

红移值的巨大主要来自于哈勃红移。因为类星体都是远距离河外星系演化后期的产物,由红移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知,它们都会有巨大的红移。类星体光线由最大黑洞附近发出,即受到了最强引力且做负功,引力红移效应也有足够大的表现,但其值似乎没有哈勃红移大。由(Z-Zabs)/Z≧0.01式中的等于符号可以证明;大于符号如果是远远大于则说明两种原因旗鼓相当。

红移值的巨大主要来自于哈勃红移,还有一个证据是星系成协:类星体的物理性质与某些活动星系很类似,而活动星系已被证明是满足哈勃定律的。另外,已发现几个类星体分别很靠近某个星系团或就在星系团内,而且类星体与星系团的红移近似相等。还发现某些类星体很靠近一些星系,而类星体和邻近星系的红移也大致相同。

在高红移类星体吸收线中,找到了低红移星系及类星体的吸收线系统,而在低红移星系吸收线中,找不到高红移类星体的吸收线。这可说明:高红移类星体的确是在低红移星系或类星体的后面;红移值高主要来自于红移与距离成正比的哈勃红移。

发射线红移大于吸收线红移、吸收线有多重红移的同一类星体的不同红移;成协星系的不同红移。这些红移值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引力红移。光球层距黑洞近,色球层距黑洞远,吸收反变的色球层往往不止一层,不同层次与黑洞距离变化较大,成协类星体光球层与黑洞各自距离不同,分别造成上述各种红移值的差别。这些距离的不同在哈勃红移值中的区别微乎其微。

类星体中吸收谱线所测得的红移值Zabs,与发射谱线的红移z值不同,一般是Zabs≦Z。理论上讲应该是:发射线z值减去引力红移成分,用剩下的哈勃红移成分来计算类星体的距离才对。目前用发射线z值算出类星体距离是偏大了;我认为用多重红移的最小值算出类星体距离应该还准确些。

利用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求出星系的距离,进而得出它们的视向速度。例如,一个距离约1亿光年的星系,正以2100千米/秒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一个距离约10亿光年的星系,正以21000千米/秒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目前已观测到的最远星系距离达100多亿光年,它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3C273和3C48的退行速度,分别达光速的1/6和1/3。

为什么星系都在离我们而去呢?这里犯了天大一个错误!该错误诞生大爆炸宇宙谬论,又进一步臆断独立于暗物质之外的暗能量。很多天文观测现象,为附会谬论而被解释错,造成无数难解之谜,也造成很多思想混乱。那就是“退行”不是真的!只是错觉!哈勃定律只能算距离,不能算“退行”速度!

哈勃红移是多普勒效应没错,多普勒效应是观察者与光源有相对运动也没错,错在把相对运动认定为直线运动的退行!实际上的相对运动,是观察者与光源有相对绕转的匀速圆周运动,这是由地球自转的原因造成的。人星同步转,距离不会变;星转人不转,距离会“变近”;人转星不转,距离就“变远”。

星转人不转的匀速圆周运动,是中学生熟知的,有向心加速度;人转星不转的匀速圆周运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盲点,有离心加速度!对应于离心加速度在波列时间里的速度变化量,就是退行速度!当离心加速度不大时,速度变化量趋近于零,使全人类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要知道退行加速度也与距离成正比,遥远星系的退行加速度大得离谱,因此退行速度不小。

“向心”的实际没有向心,“离心”的实际也没有离心,“变远”、“变近”都只是错觉。如同行车中人看路旁树退,坐地观日东升西落,看见的只是错觉;又如同多普勒效应中的音调改变,听到的也只是错觉;哈勃红移测得出,测出的“退行”照样是错觉!哈勃定律之外,现今观测到的“加速膨胀”的加速度正好与距离成正比。

当然,人星同步转的匀速圆周运动,也是我们人类很少思考的,它就是相对静止,既没有近行也没有退行。向心加速度、离心加速度都等于零,向心速度、离心速度也都等于零。我在《退行错觉论断》一文中对此作有专题论述。

结束语:该篇在用《天地新知》中正确的核结构理论,顺利地解说了中子星、黑洞与超新星、及星系演化等天文奇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顺利解说类星体的种种神奇。宇宙万物同一理的简洁的物理理论,也需要大量的天文观测来检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来源于实验基础、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的网络文章《类星体》《中子星》《黑洞》《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谱线红移》等。本文引用尹列国著作《天地新知》诸多论断。《天地新知》初稿放在尹列国的博客里,2011年4月底开始发博文,已是二十多万字的一部科研科普大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897.html

更多阅读

dnf下级元素结晶怎么得 精 dnf下级元素结晶

dnf下级元素结晶怎么得 精——简介 《地下城与勇士》是一款韩国网络游戏公司NEOPLE开发的免费角色扮演2D游戏,由三星电子发行,并于 2005年8月在韩国正式发布。该游戏是一款2D卷轴式横版格斗过关网络游戏 (MMOACT),大量继承了众多家用机

dnf迷雾缭绕任务攻略 精 ff14云雾缭绕任务

dnf迷雾缭绕任务攻略 精——简介 《地下城与勇士》是一款韩国网络游戏公司NEOPLE开发的免费角色扮演2D游戏,由三星电子发行,并于 2005年8月在韩国正式发布。该游戏是一款2D卷轴式横版格斗过关网络游戏 (MMOACT),大量继承了众多家用机、

dnf中怎么摆摊卖东西最新 dnf怎么快速卖东西

dnf中怎么摆摊卖东西最新——简介在游戏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摆摊去销售东西,那么他们是怎么摆摊的呢?这里就说下在dnf中怎么摆摊?这里说的是最新版的游戏中怎么摆摊。dnf中怎么摆摊卖东西最新——在dnf中怎么摆摊?dnf中怎么摆摊卖东西最

dnf妖怪哪里跑怎么做 呔妖怪哪里跑

dnf妖怪哪里跑怎么做——简介妖怪哪里跑每周六、日晚上八点到九点可以挑战。进入和自己等级相符的地下城,挑战的时候需要门票。组队情况下只消耗队长的门票dnf妖怪哪里跑怎么做——方法/步骤dnf妖怪哪里跑怎么做 1、

声明:《类星体论断 dnf类星体爆发》为网友懒散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