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篇导读: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
“幸福”二字,是你我都十分熟悉的一词,也是所有人毕生要追求的目标。员工为什么而工作,仅仅为了薪酬吗?仅仅为了升职吗?不,这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是获得幸福。
然而,放眼望去,目前的中国企业又有几家幸福呢?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沉浸在烦恼和痛苦之中,中国企业的幸福危机,正在四处蔓延。
中国企业的幸福危机,惊醒了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建设幸福企业,并且有一些企业已经付诸行动。
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把我的企业建设成为幸福企业,企业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从太太手上接过这个企业后,10年的时间,市值上涨了100倍以上,创造了不少第一的成绩,我本人也因此赢得了“新坐标人物”等诸多荣誉。不过,让我来总结,我还是想说,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我对什么是幸福企业、为什么要建设幸福企业有了更加深刻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经验。我希望,这些收获给中国企业的幸福危机提供借鉴,让更多的企业尽早走出“不幸”的深渊,走向幸福,走向光明。
第一节 富士康“16连跳”的背后是什么?
悲剧在重演!
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许,深圳宝安区龙华富士康北门百鸣园宿舍楼上,一名富士康男员工从6楼坠下,当场死亡;2011年11月23日7时许,太原富士康一年仅21岁的女员工从五楼跳下,当场殒命……这一声声闷响,令无数人震惊与悲伤,富士康自2010年至今已经发生了“16连跳”!
可惜啊!在这些跳楼的人之中,最大的28岁,最小的18岁,这些新生代员工,他们还是令人羡慕的80后、90后。十几个如此年轻的孩子,在人生中最灿烂和最有希望的年纪,却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向他们面对的种种不如意提出了抗议。年轻的生命如鲜花凋谢,真是可惜、可叹!
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这群年轻的80后、90后们工作能力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还是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工作压力让他们绝望到没有别的选择?
然而,这些都不能解释他们为何会在产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贸出口的22%、每年为深圳创造出超过百亿元税收的企业里轻生,更不能解释他们为何在“收入有保障”的企业中选择没有回旋余地的惨烈离世。
>>>1.“16连跳”在向谁抗议?
面对一个个早逝的年轻生命,我也经常在思考,究竟是谁错了?问题出在哪里?
在富士康一位员工的工资单上显示,他每月加班都在100个小时以上,最多的一个月竟然达到了140个小时,平均每天加班近5个小时。不过,不仅是富士康,据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对深圳17家出口企业6000多名员工作的调查:2009年深圳的员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10.59个小时,每周工作65.94个小时,每月平均加班时间120.94个小时,“加班”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员工的家常便饭。
在这里罗列这些数据,我并不是想指责富士康,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生产型”企业所面临的困惑。
就富士康而言,它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解决80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也是中国少有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我们审视富士康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它的成就和辉煌。
在全球范围,其实像富士康这样的“生产型”企业可谓多如牛毛,无论在印度还是马来西亚,无论在亚洲,还是在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富士康”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创造数不清的产品或提供服务。因此,富士康现象,实际上是全球性现象。
对那些以生产、加工为主业的企业而言,生产线的运转就是它们的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生产。因此,那些有订单的企业,其生产线从来不会停下,员工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被精准地分解,上万次的重复使时间成本达到完全可控的程度,以此来确保订单上的交货日期。
人在工厂里就如同生产线上的一个零部件,一件精确的“肉身机器”,连续12个小时不停干活。工作完毕后,操作工们还需要留下来开夜会,有时一开就是3~4个小时,如果不去一律按照旷工处理。遇到晚上倒班,有些员工吃完饭只能在楼梯上坐一下,然后进入生产车间直至第二天清晨。如果谁在楼梯上躺着睡,将被管理人员记过。在车间里工作的员工不能讲话,不能喝水,不能有差错,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流水线上的所有人都做了无用功。
于是,这些在工厂中有85%比例的基层员工,怕监视他们行为的保安,怕检查他们的监管,怕自己的同事犯错被连累,更怕掌控他们工资多少的主管们。
“我还不如那台机器,它至少还有声音,我连话都不能说。它至少还值钱,我却分文不值。”在冷漠而单调的环境之中,人的价值被不断压缩,员工们把自己看得微小如尘埃,企业将员工的劳动价值看得轻如草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
如今,富士康,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加工企业,“16连跳”已经把它“跳”出了国门,诸多国际新闻头版头条纷纷登载评论。16个花一样年纪的年轻人,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他们又在向谁表达着抗议?
我认为,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出了问题,是企业没有给员工带来幸福。
对一家企业来说,追求高额利润绝不是唯一目标,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拥有愉快积极的幸福人生,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幸的是,很多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点。
也许,这些企业的薪酬水平很高,但工人们要经常加班加点,还有可能随时被炒鱿鱼,等等,这些压力日积月累,无情地掠夺着他们的幸福梦想,随时都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富士康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而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近些年来,数亿主要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打造的出口导向型“世界工厂”模式,曾经给中国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我们在全球低端产业链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时至今日,我们全球第二的GDP仍受益于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是依赖先进的科技,而是廉价的劳动力。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员工超额的工作时间,枯燥恶劣的工作环境,可怜微薄的薪酬福利……
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又给员工带来沉重的压力,以至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环顾四周,房价节节攀升,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心理上的不平衡,均加剧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
我曾经与许多员工一起谈心交流过,他们的言语中无不流露出无奈,面对不断疯涨的房价,“居者有其屋”的梦想逐渐化为泡影。在此形势下,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如意就会形成压力叠加。也正是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因素,对员工造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由此可见,“16连跳”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转型之痛,不得不引起你我的关注。
“16连跳”中,绝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身上的时代特色和自身的个性往往比较显著。上一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目的很简单,就是养家糊口、挣钱回家;而现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的目的已经不像父辈那么简单,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希望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追求幸福生活。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然而,他们的生存环境满足不了他们的心理预期,但又不愿带着空空的行囊回到老家去,如同悬在半空中,就像生活在一座“城市孤岛”,正是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矛盾和苦闷。而且,在这群年轻人的履历上,还未曾有过真正的大风大浪经历,虽然他们敢闯敢干,但一遇到挫折,往往会不堪一击,进而采取最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排解苦难。
当有了痛苦,他们又缺乏倾诉的对象。正如富士康一位员工所说:“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是很枯燥、很单调的,而且工作纪律很严格,如果随便和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严重的可能还会被记过,所以,我们心里有事情一般也不会去找上级主管谈。”这些员工大部分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出来打拼,而且还处在如此严格的管理体制中,即便个性再强,也难以化解心中的压抑和不满,幸福无门的他们只能用生命落地的沉闷声响向外界抗议。
飞溅的鲜血,天真的孩子,无辜的生命,每逢看到员工“飞天”的新闻我就感到心痛,我们本应该给他们提供幸福的工作环境。
>>>2.让悲剧不再重演
“N连跳”怪圈让富士康背上了“血汗工厂”的骂名,从国外“进口”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让正值青春年华的员工义无反顾地悲情赴死。任何人都不想看到冰冷的“N”继续增加,让悲剧止于此是你我等企业家迫切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个企业,不能以利润和税收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这和一个城市或地区,不能唯GDP论成败是一个道理。GDP可以证明一个地方在经济发展上获得的巨大成就,具体来说便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福利,为公民提供更多就业。但必须认识到,GDP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不能体现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诸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过度污染、居民幸福感下降等,这些无法从GDP的数字中一一展现。但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对GDP都有一种狂热的崇拜,我们经常看到重奖利税大户的宣传,却鲜见重奖和谐企业、幸福企业的消息。
据我所知,和谐企业、幸福企业等这些名词已经被GDP数字所淡忘,因此我一直在强调建立幸福企业的重要性。从我经营企业这么多年的心得来看,我认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不是由机器组成的;企业的利润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在各地的演讲中,我经常问许多企业家朋友:创办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是为了企业的永续经营,或者更高层次地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自己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充当什么角色,而企业又起了什么作用?他们的答案不一而足。
在我看来,企业家不是一个站在战车上的将领,任意指挥而全然不顾手下士兵的生死:企业也不能是一部“印钞机”,大把大把地生产着钞票,而把员工异化为印钞机上的一个个有呼吸的“螺丝钉”。也许有人会疑惑,不创造更多的利润何谈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呢?然而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员工对自身健康透支的基础上,建立在企业对员工的残酷剥削基础上,这样的利润如何能称之为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又何谈可持续发展呢?
人们爱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草木尚且算是生命,而“螺丝钉”则不具有任何生命的含义。这样的“螺丝钉”,即使有足额的社保和劳保,也只是一个零件而已,这难道不悲哀吗?
对于员工来说,休息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福利。我想很多企业家,包括我们的员工,他们所理解的福利往往是指收入、物资的分配,却忽视了休息时间的多寡也是福利水平的一种体现。实际上,休息时间的多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休息闲暇时间的改善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欧洲人的休息时间占全年时间的40%以上。比如法国,一年法定休息日为150天,而且该国《劳动法》规定,周日是法定假日,商店不得开门,否则被视为非法营业,要受到重罚。我国现在的法定休息日是114天,而且职工加班加点现象十分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显示,70%的职工由于休息较少而处在亚健康状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优先考虑的是降低单位时间劳动成本,设法挤压职工的休息时间。“连跳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无休止的加班,就是劳动者权利被限制、被剥夺的结果。如果员工在正常的8小时内就挣到能维持体面生活的薪水,加班还有必要吗?如果员工获得的工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必须靠加班赚取,这样的工资待遇就必定不是合理的。
虽然,在当前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利润空间狭窄,但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和产值,就堂而皇之地剥夺员工的休息时间吗?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闲暇应看做一种稀缺资源,而休息则是利用闲暇这[]种稀缺性资源。休息是对工作的一种替代,如果能在正常工作之余,让员工休息好,那么休息和工作便会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讲,休息不仅通过消费来促进生产,而且其本身就具生产性。更通俗地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或者休息本身就是一种工作。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休息和生产的逻辑关系,不能因为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职工的健康与幸福才是我们企业壮大的基石。
国内很多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延续着源于20世纪日本企业的“军队化管理”,生产车间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整个生产流程严格标准化和程式化,每个工人被严格限定在一道工序上,工人被要求不能出差错,否则即遭到严厉的处罚甚至拿不到工资。这样的管理模式,曾经提高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创造了日本制造业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演进,这种以“严格”著称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且为社会心理危机埋下了祸根,成为各种“跳楼事件”的罪魁祸首。
社会上流传的“珍惜生命,远离富士康”的呼喊,我想,就是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否定。“军事化管理”意味着什么?培养职业军人,职业军人以“杀敌”为天职。培养“杀敌”者的管理方式怎么能适合管理我们的员工呢?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企业家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放松状态下记忆水平最高,也就是说:快乐最有生产力。因此,我们应该将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开发员工的潜能,在员工遇到心理“疾病”无法排解时,更要对他们倍加关注,不能让员工感觉到人情淡漠。
我认为,企业家应该为员工们创造“家”的感觉,让员工在工作中感觉到一种“家”的温暖和感动。这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