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维康现象看京剧艺术的发展 李维康京剧名段欣尝

我国的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型。尤其是京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诸多名家,流派纷呈,剧目迭出,达到京剧的鼎盛时期。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戏曲事业非常关心,大力倡导不同戏曲流派之间的艺术竞争,提倡各种流派的剧目和内容创新。毛主席就曾说过:“革命派要做,流派也要有。程派要有,梅派也要有,谭派、余派、杨派、言派……都要有!”但是十年文革,只有少数几部样板戏统治舞台,演员们没了自己的个性,流派形成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国力,也带来了京剧舞台的欣欣向荣。然而可惜的是,几十年中竟没有形成新的流派,即使有个别凤毛麟角的演员成绩突出,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人为障碍而不能堂而皇之的自成一派,这其中的佼佼者李维康老师的现象,就不得不引人深思。

李维康是当代京剧演员中最受欢迎的名家之一。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京剧演员。12岁开始登台演出,让她较早地体验了舞台的魅力。后经华慧麟、赵桐珊、李香匀、荀令香、程玉菁、于玉蘅、张君秋、李玉茹、叶盛兰等著名京剧前辈的亲授,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年纪轻轻的李维康就成为他们那届同学中的佼佼者,尚未毕业就被选中出演《平原作战》中的小英一角。后来,她又演出过传统京剧《秦香莲》、《霸王别姬》、《凤还巢》、《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断桥》、《宇宙锋》、《鱼藻宫》、《杨门女将》、《谢瑶环》等和现代京剧《四川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以及新创编历史剧如:《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新创编现代戏《蝶恋花》、《恩仇恋》等剧目。

李维康的扮相端庄,台风大方,嗓音宽亮甜美,尤其行腔更富有创新,熔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炉,借鉴地方戏曲与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以情带唱,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她演传统戏时颇有新意,在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中也能成功地塑造角色。墨醉菊坛网友说,李维康有七宗“最”,可对其表演艺术作一较为全面的概括:

1、最“纯”杨开慧(剧目:《蝶恋花》)

文革结束后,这是第一部使李维康声誉鹊起的现代戏。那时的李维康,除了出色的唱、演水平,还特别有股朝气,和她塑造的杨开慧一样,如板仓冲里茂盛的青竹、清澈的溪水,纯纯地走来,无比清新。她的杨开慧,充溢着“我将我身献我党”的追求真理的激情,充溢着对战友、乡亲、故土的挚爱亲情。全剧一改文革中“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创作习惯,以“情”动人,加上全新的板式和唱腔结构、优美的音乐设计、巧妙地融入湖南乡土音乐元素等,给人以“纯”的感觉。尤其是那段“绵绵古道连天上”的华彩唱段,由平静舒缓到激越奔放,层层推进,娓娓道来,字字千钧,情深无限,在200年京剧史上足可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最“酷”凤妹子(剧目:《恩仇恋》)

一向文静端庄的“大青衣”李维康,居然在紧锣密鼓中撒泼动野,塑造了一个火辣辣、凶蛮蛮、敢爱敢恨的性情美人,这种艺术处理实在大胆又极为成功。这出戏集中体现“艺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极具革新意识。表演上,融青衣、闺门旦、刀马、花衫等多种行当为一炉,充分显示了李维康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力。在唱上,李维康一贯以情带唱,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博采梅、程、张等派技法为我所用,但饰演的其他角色在大的范围里还可看作是青衣,但这出戏里演一“辣妹”,相对而言则无章可循。由此,她那调用各种音乐手法只为塑造人物需要的特点就更突显出来。象[南梆子]“见项圈猛一阵红云飞上脸”一段唱里“我又喜又羞更觉得心儿甜”的“心儿甜”,“刚提婚姻事他轻叹了一声”一段里“真是个没紧没慢的傻医生”一句等,简直听不出是民歌唱法还是象我们普通人一般喊出来的,感觉就像自己身临其境时会有的反应一样,非常贴切、生动;而这种唱法又是嵌在纯粹京剧的旋律、乐器、演唱之内的,化为无痕,从形式到核心还是京剧,唱的活、唱的开、唱的过瘾,大大鲜明了人物性格。

3、最“雅”李清照(剧目:《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最偏爱的一部戏,第一次看就被其高雅清丽、气质脱俗而吸引。不知是李易安成就了李维康,还是李维康演活了李易安,反正演员在舞台上高雅、大气的演绎,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一位细腻深刻、不染尘俗的著名女词人的风采。随着“梅子青青枝头坠”一段流水,[西皮慢板]“一支花凝晨露盈盈绽放”,[南梆子]“中秋夜玄武湖清波浩渺”,以及那曲动情的“声声慢”等,特别是那曲“声声慢”:从念白“……明诚,难道真的再也见不到你了么?”开始,未闻其唱、先感其悲,无限惆怅、心碎的氛围已将观众感染。再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段“后庭花变体”,感觉李维康唱的很轻松,似乎没有刻意的技巧,但却字字轻重浓淡熨贴,如珠落心间、又似刀刻心上,我想这可能就是内心情感已极充沛后的“以情带唱”、“举重若轻”的最高境界吧。其后[反二黄慢板]“想当初梅子青时乍与君相遇…”一段,和前面“声声慢”衔接的自然且极富美感,李维康唱的委婉迂回、起伏跳跃,感情波澜变化万千,把听众带入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遗恨中。真正达到了“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的境界,不由人不击案叫绝!

4、最“真”王桂英、三圣母(剧目:《宝莲灯》)

《宝莲灯》是李维康和她的伙伴们共同改编的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戏之一,几乎每段唱腔都可称为经典,每段情节设计和表演也可称为经典。戏里李维康一身兼二角,而我理解她实际成功塑造了三个不同角色。一是三圣母,美丽多情,“落第归来多怨忿”一段,珠圆玉润、甘饴醇美,三个“去问他”到“可愿随我云深仙境永栖身”,把女性魅力诠释到极至。第二是贫寒村女王桂英,一段“一句话问得我心头鹿撞”,把一个善良少女被打动芳心时的娇羞喜悦刻画的惟妙惟肖,“这书生多情识礼心坦荡”一句的“这书生”三字,感觉就是贴心贴肉的通俗唱法,极富韵味和美感,成为“流派”的这一个。第三是身为罗州县令夫人、二子母亲的王桂英,“睹此情心欲碎痛泪难忍”一段唱,舍子之后“……带上几陌纸钱到为娘和秋儿的坟上烧化烧化……”一段念白,让人几乎无法用什么手段技巧来形容,只是被感动、被征服。

李维康最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善于展示人物心灵并掀起观众情感的热浪。如果因此说京剧失去了原汁原味,李维康“离经判道”,大多数观众(尤其是以前不太接触京剧的新观众)想必宁愿选择这样味道的京剧。还有人说李维康念白不好,可听她舍子这段,包括《李清照》里“…明诚,难道真的再也见不到你了么?”《坐宫》里的夫妻对话以及《游龙戏凤》里有趣有味的“调笑”等等,将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话剧语言表现形式等揉进来对京剧念白进行了极好的发展。正象李维康曾说的:“无论戏曲、戏剧、影视表演,都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要以情感人。”

5、最“亲”铁镜公主(剧目:《四郎探母》)

这是出最常见的传统戏,很多名家都演过却精品鲜见,是李维康夫妇的珠联璧合,使之成了家喻户晓的典范之作。

个中原因有三点:

一是一些唱段、念白确实改编的好,比如人人称道的“听他言”快板对唱、“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等。

二是李维康塑造的铁镜公主生活化、人性化。既是娇贵的公主,又像我们身边熟悉的家庭主妇、媳妇、母亲,善解人意、娇憨亲切。看似随意,实则尽在掌控之中,她的表演从无陈腐拘谨之条条框框,和观众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第三,要归功于二位夫妻艺术家的默契合作。一个“稳”劲十足,一个“活”力四射;一个坚如大地,一个灿若彩霞,相映成辉、相得益彰、相契相知、相激相荡,才让《四郎探母》化平庸为神奇、满堂生辉。

6、最“俏”李凤姐(剧目:《游龙戏凤》)

从李维康现象看京剧艺术的发展 李维康京剧名段欣尝

李维康版的李凤姐——天真烂漫、娇俏乖巧、清新隽怡,甜、嗲、灵、媚、有着十足的“小”女人味。一直以为演大青衣的李维康,演不了这样的角色。但看完此戏,立即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赧颜。其极其雄厚的唱做功底和塑造人物的灵性,显示了她惊人的驾驭多种类型角色的高超能力,不仅不和她的青衣艺术无关而且是重要的补充。至今,戏中李凤姐对正德皇帝俏皮的话语“你是大户长的兄弟、三户长的哥哥,你是那——二混帐”,“你可认得我啊?我是正德皇帝他的——娘——哦”等等不绝于耳,实实的可爱。

7、最“美”配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虽然这不是一出完整的剧目,甚至只能算一首京味歌曲,但仍能从一个方面来反映李维康的艺 术造诣,因为:

第一,在今天的社会里,不可否认京剧势微,更广泛的观众了解并喜爱京剧,很多是先被戏歌、“样板戏”这样通俗、富表现力的“变种”京剧吸引,一首好的戏歌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一部大戏,李维康首唱的《咏梅》就是这样一首广获赞誉的作品。

第二,这首咏梅,从演唱风格到旋律设计、伴奏配器等方面和李维康在京戏中的艺术理念基本一致,是其典型的做法。即在扎实的京剧传统基础上,旋律紧凑、流畅、清新、委婉;演唱如行云流水、雅俗共赏,富歌曲性和时代感;伴奏配器根据情况尝试些新式乐器如大提琴、贝司等等,以拓宽京剧表现力。

第三,这首曲配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几乎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从“风雨送春归”的平静铺陈下蕴育的磅礴张力开始,到“犹有花枝俏”的“俏”字上一波三折,一朵梅花迎寒怒放、充满生命力的骄姿似乎就在眼前。接下来的“俏也不争春”一段转为深情陈述,到“她在丛中笑”唱第二遍的“笑”字上,处理的既充满画面感、似已看到梅花笑地多么动人,又在字尾收的干净有力,以便推进到下段重复递进地吟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尚情怀。此段当李维康甩出华美高亢的“丛中笑”三字后,本已达到高潮,没想到更妙的是紧接一段男声合唱,深情大气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最后一句“她在丛中笑”,于高潮之外又进一步升华,既传达了主席笔下“俏”梅的神韵,又歌颂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挚热情怀,更抒发了艺术家自身对事业的苦恋和高尚人格追求,已臻化境!

这七宗“最”,除《咏梅》外,《蝶恋花》、《恩仇恋》、《李清照》是李维康和他人共同首创剧目,是京剧史上新编戏的丰碑;另几部是改编自传统戏的精品,是京剧史上传统戏的重要发展。其实还有许多作品如《汾河湾》、《谢瑶环》、《秦香莲》、《白蛇传》、《玉堂春》、《霸王别姬》、《平原作战》等等,李维康均有独特建树,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她华美大气的台风,高若行云低如流水的“金嗓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情带唱的声腔艺术,形神兼备、真情忘我、气度超凡的表演,无疑形成了独树一帜、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风格。

然而,虽有以上七宗“最”,李维康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流派。很多戏迷都曾问她,为什么当初没有正式拜在哪一个老师的门下,承其衣钵呢?她解释说,70年代末,他们夫妻想把传统戏一出出恢复,第一出就是《秦香莲》,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时,拜师风逐渐兴起来了。我就想,在学校时跟那么多老师学了几十出戏,现在再拜另一位老师,这对原来的老师也说不过去。另外,在那个时期创作欲望特别强,如果师从一派可能就有约束。所以,四大名旦我都特别喜欢、都想学,如果只拜一位老师,再学别人就有可能不那么方便了,索性就图一个艺术创作上的自由。”

此话经典!京剧的发展正需要像李维康老师这样执着的艺术家的无私奉献!李维康作为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毕业于实行新式教育的戏曲学校,不仅有某老流派的扎实的基本功,又特别注重发挥个人特点,不做“画虎类犬”般的继承,这无疑是条极其正确的道路。演员没有明显的门派特色是好事,说明他们不是那种没有独立思维的留声机式或复印机式的演员。京剧要发展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流派产生。只知墨守成规,虽可起传承传统京剧的作用,但要靠他们振兴京剧是没有希望的。

其实流派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有代表剧目,需要得到观众认可,需要有一套可上升到理论的表演思想。显然,李维康的艺术成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上述条件。曾有领导提议讨论立“李派”,确认这个自称“学院派”的好演员的艺术地位。一方面是她艺术好、人气旺;另一方面,当时舆论也说得很明白:“新中国就培养不出一个新流派来?”是啊,杨派、张派、裘派,虽都立于解放后,但他们不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演员。而1947年出生的李维康,长在红旗下,学在新社会,一直跟着党的文艺路线走。而且形象好、艺术精、受欢迎、政治思想过硬。最重要的是她“没派”,或者说她是新戏剧观所谓“人物派”在新时代的最佳代言人。师其意而不师其迹,这才叫真临摹。马连良就主张怎么好听怎么来。再说,当初四大名旦不也是同出在“通天教主”王瑶卿一门之下,又各成一家的吗?可惜,立派这事儿不是能提拔出来的,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对于是否有自立一派的打算,李维康强调“不敢有这样的奢望”。她说,这叫“醒来说话”,也觉得不需要。就是希望广泛吸收之后实现“三并举”的愿望,创造点新戏,仔细琢磨怎么演好老戏,既然干这行,就得在这方面研究出点东西来,无愧于老师、前辈的培养,无愧于观众们的期望。

虽然李维康老师是谦逊的,但是她为京剧艺术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显著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诩之为当代“青衣之冠”,亦当之无愧。黄宗江老师曾经说过:“一百年前不知李维康,一百年后都学李维康”,此话意味深长。

虽然没有能够立派,但李维康老师以其天籁之音,夺神之韵,雅俗共赏,情真意长的艺术风格,已经为京剧这块沃土播下希望的种子,从许多喜欢她的观众心里,早已成为京剧艺术的代言人,成为京剧发展的中流砥柱。

愿我们的李维康老师“优秀的依然优秀,精彩的依然精彩”,也愿有识之士摒弃门户之见,戮力同心,让京剧这枚璀璨的美玉再绽华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7109.html

更多阅读

京剧曲库 京剧名段欣赏

中国戏剧网 京剧曲库-免费提供京剧选段,京剧名段下载,京剧mp3下载,京剧视频! 分享到:QQ空间微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京剧 评剧 晋剧 豫剧 曲剧 越剧 川剧 沪剧 粤剧 昆曲 秦腔 梆子 话剧 黄梅戏 皮影戏 二人转女起解听老伯他说是冤枉

服装表演艺术的发展 首尔表演艺术高中

服装表演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服装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既是服装文化的衍生行业,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门类.服装表演就是着衣人体的活动.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引导

从“药家鑫案”看微博的舆论引导 微博舆论引导

从“药家鑫案”看微博的舆论引导作者:余波关键词:微博 舆论的引导 微博舆论的特点中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介技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由于受众参与意识的不断加深,自媒体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受

京剧名段《萧何月下追韩信》剧本 萧何月下追韩信 搞笑

京剧名段《萧何月下追韩信》剧本【第一场】(张良上。)张良   (西皮摇板)  为助沛公平四海,             天涯海角访英才。     (白)     山人,张良。火烧栈道之时,我与萧何定下一计,寻访兴汉灭楚的大元帅。前在

声明:《从李维康现象看京剧艺术的发展 李维康京剧名段欣尝》为网友當你為誰夢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