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大风歌·王立群》笔记1—10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

大风歌·王立群

大风歌01_传奇皇帝-王立群.2011.02.24

皇帝多,但是许多人生平淡无奇,可是刘邦却最具传奇色彩。这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刘邦身上有许多传奇色彩,分五个方面来介绍。一是出身,记载离奇。母亲刘媪有一天外出走到大泽边累了,睡着了。这时,丈夫太公出来找她,刚好看到龙盘在她身上。梦见与神仙哥哥艳遇,生下来就是刘邦。生下来,特别像蛟龙。“隆准而龙眼”。胡子长而漂亮,大腿上有72颗痣。二是喝酒传奇。没钱也喝,赊。两个酒店,女老板。赊出怪事,醉了就睡在店里,睡过看到他身上隐约可见一条龙。跟出身照应了。一天,来到店里,这一天就会生意火。年底,两老板一算,还赚得多,免了钱。三是婚姻传奇。夫人吕雉,后来称吕后,与武则天,慈禧为三大女主。刘邦与她结亲源自自己做亭长时。当时是吏,在任上时,沛县吕公原籍在单父县,避仇家来到沛县。当时人们听说来客人,都来喝酒。萧何定规矩,超过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到堂下喝。刘邦“贺钱万”,惊了萧何。一年工资都不够,这是虚的。萧何却让他进了屋。帖子惊动了主人,吕公出迎,接进来是刘邦。吕公喜欢相面,一看,非常好。敬重他让进里边喝酒。过程中,吕公不断地使眼色不要急着走。刘邦聪明,懂得眼色,等到散了宴散,吕公说我一生相面无数。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好的,千万珍惜。我有女儿,希望她能嫁给你。本只想混酒来喝,没想到涮了一个老婆。刘邦高兴就答应了。这时他还未婚。吕公也高兴,跟夫人说这事,却死活不答应。说女人嫁贵人,却嫁了这个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记载不详细。所以她坚决不同意,还是吕公执意把女儿嫁给了他。县令求婚,吕雉应当是正常出嫁。长得至少也应该是不错的。县令当时厉害,向吕公女儿求婚,只说她是正常婚姻不会超过二十岁,但这时刘邦儿子刘盈时他46岁,刘盈还有姐姐,可以假设至少应该长一两岁。长一两岁的话,说明生女儿时,刘邦应该是44或者45岁,结婚应该至少提前一年吧。四十多岁光棍一条,找一个二十来岁。还没花一分钱,在所有皇帝中也绝无仅有。四是面相,吕公看中的下正是面相。还有刘邦在做亭长时,家里要种地,吕雉也曾带女儿儿子来种地,一天一个老人来要水喝,她还提供了饭。老人看着吕雉说,夫人天下贵人。是感激呢还是真的是贵人之相。吕雉一听,赶快叫儿子女儿来看,一看又说,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吕雉高兴,告诉刘邦听。刘邦一听,马上追上。问他自己怎么样。老人说:“相者夫人,因而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这话让刘邦非常高兴。“诚如父言,不敢忘德”。五是传奇经历。刘邦在任上时,一个任务是押解骊山徒到咸阳修陵墓。刚离开丰邑叫丰西泽时,他们开始逃亡,丰西泽离他出发地不过几十里地,逃了一半。一算,到骊山,这些人定会逃光。刘邦觉得不行,长叹一声,就在这儿,他把剩下来的叫来,反正我和你们都走不到骊山,今晚全放了,都自由了,我从此要藏起来了。也是死罪一条,放光了。这事叫丰西泽纵徒。大致发生在秦最后三年。剩余的人反而不走了,觉得他仗义,跟着他。刘邦高兴,痛饮,赶路。前有蛇,退吧。刘邦说,壮士行何畏?走上前,斩蛇为两段,斩蛇,今天河南永城还有斩蛇牌。后来与起义连起来叫斩蛇起义。不久,他睡了,手下人看到老太太哭。问他哭什么,她说儿子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斩了,所以我哭。别人想打她,不见了。酒醒了,刘邦一听,心独喜。跟随的人都怕了,都知道他是赤帝子了。刘邦隐居在芒砀山。史载三个字,亡匿隐。逃亡隐居了下来。吕雉还常去找他,他觉得奇怪,吕雉告诉他你头上都有云气,一准能找到。许多人都知道。这是经历的传奇。

刘邦传奇多的原因是政治需要。刘邦从布衣到天子间只经历七年两阶段。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从百姓一下子夺了政权当了皇帝。这个先例如果传出去天下百姓只能都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刘邦的真实样我们不知道。我们看的是史书的记载。差距就大了。记载时,有两个倾向,一是神化一是丑化。要突出一个人时,要把平凡的屏蔽了,把光明的一面放大了。相反的情况也是。这在历史上太多了。司马迁在面对史料时,只有两种态度只能是信与不信。信不用说,不信的话还得写,毕竟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司马迁是汉武帝时,当时流传甚广,你能不写吗?受时代制约如此。

这一类事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布衣,是平民,用七年当皇帝了。其他帝王都是接班,他却是赶走了秦始皇。那种情况下,必须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就称自己不是一般人。只有这样的母亲有特异功能。这叫感生说。其实是古人对生育知识储备少时产生的不科学说法。历史上只有七人,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刘邦,看来只能生出这样伟大人物。这只是美丽的神话。这是造神运动的结果。面相,好在哪,史书记载好。但是这个富贵通达与面相没有必然联系。吕公嫁女儿是真因为面相?他两个女儿,一个嫁刘邦了,二女儿嫁了樊哙,这是卖狗肉的。一个是亭长一个是屠夫。怎么解释他的面相学?不可解释。这个不过是造神运动来说明刘邦的与众不同而已。

大风歌02_时代玉成-王立群.2011.02.25

刘邦当时的现实是纵徒把他逼向了死角,隐藏只是权宜之计。这时,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这事改变了他的命运。秦始皇晚年出现纵徒事件,不久,这次起义发生了。刘邦的潜伏与起义相距不久。秦二世元年七月,起义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批人九百人要去服兵役,遇大雨,度已失期,法皆斩。今天有说法,秦代竹简上记载了误期徭役只要罚钱,但这不是服兵役。这是两种不同的事。一个是普通工作,一是参军。因此不能推翻这个记载。但是大泽乡起义对蜇伏的刘邦可是天大的好消息。机会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起义时,他们认为造反是死,赶到也是死,不如拼了。没想到这次起义引起的效应。起义后各地百姓把父母官杀了,成了大趋势,响应他们。这事引发了沛县县令的思考。他也担心自己被杀,也起兵反秦。与手下商量,一是萧何一是曹参。这两人说这想法好,但未必可行。你是县令,号召百姓信吗?他们说,最好是把流亡的人召回来,利用他们来胁迫百姓听我们的。这指的其实就是刘邦。县令同意后,派樊哙去请。找到后,刘邦当然高兴。潜伏不好受。回来了,县令变卦了。县令琢磨,刘邦是逃犯,几百号人,平时就不太尊重上级,几百号人能控制得了吗?赶快下令,逮捕萧何曹参,关城门,不让刘邦入。萧何曹参是后来的开国功臣,做到相国之位,不一般呀。他们早防着了,两人逃了,找刘邦去了,一说,刘邦看关了城门,写了信,用箭射进城,告诉父老乡亲,各地都在杀县令,你们及时杀了吧,你们才会安全。果然县令被人杀了,百姓打开城门放进了刘邦。

刘邦进来后,问题来了,要选头呀。刘邦首先表明自己不当。这地属于楚地。这儿不叫县令叫公,他觉得担不起。一号选手是刘邦,二是萧何曹参,他们心里清楚,七月起义,这儿是九月。这时,秦帝国根基没动摇。这样的反抗行为是死罪。他们觉得没有前科,要是成了,跟着当个大官,不成是胁从,不像首犯麻烦会大。两个聪明人不愿当首恶,不如当胁从,只好找刘邦了。历史选择了刘邦。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他有队伍。二是受拥戴。三是刘邦无畏惧,他不懂得害怕。四是超自信。萧何曹参会想到失败,他压根儿想不到。他本是死犯。早晚都是死,不如当个沛公当几天算几天,他一下子当上了沛公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步。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时代推出的人物。几百号人哪能埋葬一个强大的帝国?个人的平台,借助时代的潮流,借助像沛公这样的个人平台,否则潮流属于别人,不属于你,他正是结合了两个平台。

刘邦麻烦来了,面临两个困境,一是起义晚了两个月,四个月后,陈胜被杀。这时,已是陈胜下坡时,大局势对刘邦不利。二是丰邑失守,这是刘邦家乡。这是沛县一个乡,今天江苏丰县。刘邦把这儿看作大本营,派雍齿守。他叛变,丰邑失守。三夺才成功。失守时,给刘邦带来了巨大打击。当时各地反秦人走三条路:一是走自立为王(如陈胜)的路。大多数被杀。二是立人为王。立六国后裔为王。像项梁立熊心为怀王。好处是自己不招风了。但是给自己摆了一个领导,也麻烦。三是刘邦没自立为王也没立人为王,他加盟连锁。他找人加盟。最重要的考虑是借兵收丰邑。投奔了陈胜部下景驹,但势力小,分不出兵帮他。却自己被杀了。第二个人是项梁。原因是“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之”。请项梁帮忙收复丰邑。刘邦率兵攻打丰邑,收复了。刘邦选择第三条路,加盟最强的集团。他是被时代推上去的,但不否认他自己的思考。

投项梁后,刘邦遇到两个机遇。一是项梁立熊心为王。这对刘邦来说是有利的事。二是项梁战死。他们连打胜仗,杀了李斯的儿子李由。项梁高兴,轻敌,兵败被杀。项梁立了熊心,项梁战死,并到一块儿来了机会。熊心会觉得项氏家族对他是一种威胁。项梁强势。如果项梁不战死,刘邦不可能当皇帝。要么项梁当要么他愿意立熊心。好在他战死了,这对于刘邦是贵人。他帮助刘邦大。刘邦成了这个集团的成员。项梁战死,问题出来了。熊心心里害怕。整个兵力损失严重。熊心到彭城,刘邦项羽还有吕臣的三支军队来会。熊心收兵权,把吕臣与项羽的兵合起来亲自掌握。这是项梁的错误举措。楚地起义军得听他了,熊心唯独没夺刘邦的兵,反倒暗中支持刘邦。熊心应该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夺项羽的兵权是看到项氏家族的威胁。如果项羽再掌兵权,还会东山再起,而刘邦不属于这个家族。他是连锁势力。如果加强,就会削弱项氏势力。这也是历史给的机遇。这本对于起义是坏事的事对刘邦来说却成了好事。怀王还定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个机会又给了刘邦。我个人觉得刘邦是幸运的人,他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他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的人。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人生路在他面前。

大风歌03_西入秦关-王立群.2011.02.26

楚怀王将入关的任务交给了刘邦,但是为什么没交给项羽呢?

前208年项梁战死,楚怀王收归了兵权,并把入关的任务交给了刘邦,仅仅是为了抑制项氏势力吗?

项梁战死后,当时熊心迁到彭城,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救赵一是灭秦。前更争切,赵聚集了秦两支兵团,一是章邯一是长城兵团。赵危急。赵向外求救,赵成了焦点。一旦赵亡,章邯打楚,楚更受不了。更何况这是争取盟主的时候。另一个是灭秦。周文曾去,但战死了。两个任务成了重大问题。当时形势是秦军势力强,连续追打义军,反秦处于低谷。这时,没人敢入关去灭秦,所以楚怀王鼓励用重赏法,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入、定,先进关并安定下来,就称王。当时只有刘邦与项羽愿意入关。这比救赵当然更轻。救赵是硬仗。这要与两大主力兵团决战。怀王做了决定,让刘邦入秦关。让项羽救赵。为什么刘邦拿到入关的决定呢?两大原因,一是刘邦是长者,二是怀王支持。怀王决定时,认定刘邦是长者。包含年龄大、宽厚仁爱的含义。刘邦也比较宽厚仁爱。项羽评价是恶评,是残暴,他曾在攻打襄城时,整个城中的人全部坑之,活埋了。所以怀王觉得他残暴,而刘邦是长者,去西入关。刘邦是不是长者呢?举例来看,一是王陵,是西汉政府的第三任相国,与刘邦是老乡。在刘邦起兵前,地位比刘邦高得多。刘邦曾“兄事之”王陵,王陵甚至不肯从沛公。一直到秦朝灭亡楚汉战争时,王陵才跟随了刘邦。项羽甚至抓住王陵的母亲,劝他投靠项羽。使者见到王陵母亲时,她对使者说,汉王是长者,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背叛汉王。她当着使者面自杀了。她也称刘邦为长者。这说明她认定刘邦是宽厚仁爱的人。还有一个例子,刘邦手下重要谋士郦食其,曾说过,只有刘邦是个长者。他愿意跟随刘邦,而西进时,楚怀王也是长者,这就成了他入关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楚怀王支持他。上一集涉及到了,项羽如果做了关中王,对他的压力太大。而刘邦做了会成他的依靠。当然楚怀王的心意也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刘邦就西征了,项羽北伐,而他个人还只是偏将。

楚怀王支持刘邦还涉及到宋义,本是楚怀王手下,曾在项梁手下,曾告诫过项梁,兵法讲,胜仗后将骄兵懈者败,项梁听不进,嫌他并把他撵走了,去齐国办事。宋义当然明白,路上碰见齐国的使者,高陵君,名叫显。两人相遇,宋义问是不是见项梁,告诉他悠着点会捡到命,否则会丢命,他料定项梁必败。结果果然项梁兵败。高陵君断定宋义是军事天才,齐使到楚国后竭力表扬宋义,能仗前知道项梁必败。楚怀王兴奋。立即召见宋义,谈话。楚怀王觉得他是奇才,重用他为主帅,让项羽为副将。熊心兴奋什么?手下有像项羽这样杰出的军事将领,发现宋义后发现他可以替代项羽,所以他兴奋。自己派项羽为副手。这样结果是项羽受压制。刘邦项羽的任务不均衡了。两人间拉开了距离。

刘邦入秦关的路并不顺。后来刘邦在途中意外地得到了两个重要的谋士。帮助他打了两次胜仗。一是偷袭陈留一是智取南阳。郦食其是落拓书生,刘邦来,他看上了,刚好有机会,刘邦手下一个侍从与他是邻居,回乡来探亲,郦食其就托他说话,之前刘邦招贤纳士,见面了,郦食其说我就是要寻求的,我欣赏刘邦。这个老乡告诉他刘邦爱骂人和特别不喜欢儒生的毛病。这个骑士叫他要有个思想准备。通报后,刘邦派人去召郦食其要见,先找了两个女子洗脚,郦食其不高兴,没下跪,揖而不拜。问刘邦是帮助天下灭秦还是帮秦灭天下诸侯。刘邦破口大骂。郦食其说你怎么这样见长者呢?这时他六十多了。这时刘邦才四十多。刘邦赶快叫女子走,擦干净,道歉,并请教。郦食其说你手下不到万人,想进入强秦,非败不可,建议打陈留。县令是朋友,劝降,否则里应外合。二是陈留不要小看,囤积大量军粮,拿下无忧军粮了。刘邦听进去了,立即派他去陈留。劝县令投降,县令不干。刘邦趁谈判时,发动突然袭击。陈留一下被攻下。这是偷袭陈留,这是西征来第一个胜仗。占领后继续西打,入关对于刘邦合适的路只两条一是从洛阳向西进入咸阳,一是从南下过南阳过武关入关中。陕西四面都是山,东是函谷关,北是萧关西是大散关,南是武关。四过都有关,所以关中叫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洛阳一仗刘邦败了。打不进去,向西打进函谷关太难了。只有改变方向,南下南阳,当时是一个郡,下辖十几个县。刘邦在鲁山附近与秦军南阳郡守打,胜了,南阳太守退守南阳,当时是宛县,是当时的郡治。驻扎宛县。

刘邦一看太守退了,没打宛县,直接往西走了,想进陕西,进关中,目的在抢时间。可以看出刘邦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不是一个军事家。这个决定遭到张良的竭力反对。张良在秦末起义后曾投景驹,路上与刘邦巧遇,一见面谈话张良不走了,觉得不如跟着刘邦。重要原因是张良在此前熟悉兵法,将这些讲给刘邦听,刘邦听过常用他的意见。张良觉得找到知音了。其他听了却听不懂。张良觉得只能跟刘邦。他觉得刘邦是一个最好的伙伴了。所以张良对绕过宛县的做法坚决反对,宛兵在后,强秦在前,前后夹击,是最危险的,刘邦听进去了,连夜调过头,连旗帜都换了,围了宛县几层,南阳太守原以为走了,听到被围,慌了。想自刎,手下门客陈恢说,晚一晚,等我做点事,不成再说。郡守就没自杀,派他见刘邦,对刘邦说听说有怀王之约,急着往西想争取先入关。但是没想到宛城不打会危险,跟张良分析一样,只能打宛县,打起来,守兵众多,一定死伤惨重,拖延时间。所以,站在你的立场上建议不要绕不要强攻,约降。把郡守叫来谈判,做你部下守南阳郡。然后士兵全部跟你走。让他替你留守,之所以不愿意投降,因为他们考虑降必死。所以都抵抗。假如如此必会投诚。你何乐不为呢?进军会快,阻力会小,军队会增多。陈恢一说,刘邦马上采纳,封南阳郡守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这样一样,南阳望风而降。这是智取南阳。刘邦过人之处就在悟性好。他没读过多少书,只要别人说得有理,立即采纳。这是西入秦关的前段路程。后边的路通畅了。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呢?

大风歌04_率先入关-王立群.2011.02.27

前206年刘邦率先入关,他能如愿为关中王吗?刘邦进入陕西境内,完成了第一步。而灭秦是下一步,肯定有大兵把守,他该怎样完成呢?

刘邦过了南阳,进入了陕西境内,他遇到第一个险关是武关。武关是南边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武关好走,但是当时是难走之路,但刘邦幸运,秦竟然没重点设防。刘邦迅速通过了武关,没大仗,刘邦轻松进了陕西。可是过了武关后,刘邦派人去咸阳找当时掌重权的赵高。想联络赵高。人还没回来,赵高就杀了秦王二世。二人要约分关中。刘邦没答应赵高。就在这时,秦王子婴被扶上台并杀了赵高。子婴搜集一下军队到峣关。这是必须要打的一仗。刘邦急迫,进了关中,只要能打到蓝田,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关中王指日可待。这一仗他决定硬打,派手下二万准备与秦军对决。郦食其当时说过,散兵不满万人,想进入强秦?但是在南阳收编了不少部队,派两万,估计是全部家底了。刘邦决定后,被人阻挡了。又是张良,说秦兵尚强,太冒险了。我调查过,守将家里做生意,往往贪利,所以,想法贿赂。想到郦食其,派他去带着重金拜见守将。只知道一个结果,守将收了礼后答应联合取咸阳。刘邦高兴极了,准备与秦军联手一块打咸阳。这个决定又被张良阻止了。这只是秦将领愿意投降,士兵不一定呀。要趁着将领投降戒备松时打他。派人散出风声,准备五万军队军粮,在附近山上,全部插上军旗。这叫疑兵,刘邦采纳。突然进攻,峣关被刘邦打得大败。太没有想到了。刘邦乘胜追到蓝田。子婴派出关中最后军队决战。刘邦再次大胜子婴开创了皇帝投降的模式。系颈以组,白马素车,亲自捧着天子的玺和符,然后在轵道跪下等刘邦来。子婴投降了,刘邦进入了咸阳。这一年是前206年10月。

百家讲坛之《大风歌·王立群》笔记(1—10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

刘邦一进入咸阳,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杀不杀子婴,子婴是秦帝国的象征,注定是秦帝国的替罪羊,所有仇恨都落在他头上,他注定是悲剧命运。刘邦手下将领几乎是全部要求杀。刘邦是要复仇,还是要放弃,考量的是他的气度。刘邦认为熊心派我出来认为我是长者,我杀投降的,不是长者所为。主张不杀。把他关起来,等待诸侯来再处理。最后,一个人力排众议,放弃复仇。这是他入关后第一件大事。这是一般人难做到的。这些义军将领都受过秦的迫害。一进入咸阳,刘邦手下将领乱了套。看到宫殿,都稀罕。金碧辉煌的宫殿没见过,珍宝没见过,美女没见过。刘邦就想下榻秦宫,这个决定好理解。欲望嘛。这种欲望是对权力美色物质享受的渴求。但是这个决定遭到樊哙的反对,也遭到张良的极力反对。他不像樊哙不会说,张良说出道理来,一是进入秦宫是怎么进来的,要不是秦国国君腐败你能进来吗?二是想想一个为天下清除暴君的人应该怎么做?你想住到这儿不是走秦的老路吗?三是作为一个想干大事的人该怎么对待别人的忠告呢?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刘邦还军霸上。入关第二件大事就是还军霸上,这靠的是勇气。战胜自己难。

秦帝国灭亡是因为民心尽失。所以争取民心是考量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标志。刘邦十月入关,进入咸阳,十一月下令,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受秦代灾难太长了,诽谤当时指的是在背后议论一个人,秦代立法中有这一条,只要议论朝政就灭族,偶尔聊天两人说话立即杀了。刘邦说我应该做关中王了,我宣布从今天开始,秦所有法律一律终止,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条,全部废了。这是刘邦争取民心的一环。这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化繁为简,秦代法律苛刻而繁琐。他化为三条,虽然今天看不具备操作性,也概括不了整个犯罪,也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深得民心,关中百姓受苛法的束缚,百姓能不高兴吗?二是双向制约,不但是针对关中百姓,也针对关中起义军的,胜利者进入都城时所有军队都想抢东西,只有萧何愿意抢的是户籍资料等。约法三章,不但对秦百姓,对士兵也有约束。制约了起义军也不能为所欲为。三是杀人者死,不提家属,意味着废除连坐制。秦有苛刻的连坐。这个被废除是极大的福音。百姓全部拥护。百姓都来犒劳,刘邦不接受。这一下子,百姓认为刘邦简直是活佛。关中百姓成了铁杆粉丝。唯恐他不做关中王。这是定关中的措施。刘邦在一片颂扬中也犯一个大错。

这足以毁掉他的一切努力。这是什么错事呢?有人建议说关中太好了,项羽封章邯做雍王,这说明关中不属于你的。所以,你赶快封堵函谷关,否则这儿不是你的了。刘邦听了立即封堵函谷关,这个错太大了。这是公开与项羽对抗。对抗得了吗?当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才十万。实力悬殊太大。刘邦没想到,与项羽作对了。关中王是楚怀王许的,现在谁做他管不了,只有项羽管得了。刘项两家地位此时迅速上升,楚怀王熊地位迅速下降。特别是项羽的话直接决定谁能做关中王。项羽确实是封雍王了。这个记载,这事意味着四个信息,一是项羽要想自己来封关中王,他要夺权到自己手中;二是他让章邯做,是想让自己喜欢的人做关中王;三是封章邯不是关中全部只是雍,说明他想把关中分封给几个人,后来分成了四份,废丘章邯、塞王栎阳、董翳延安、刘邦汉王;四是不考虑刘邦做关中王的事。项羽想分关中为几分,刘邦竟然封堵函谷关,项羽能答应吗?刘邦更没有意识到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敌视。当项羽掌握整个天下实权时,他不会再遵守怀王之约了。那只是空头的命令,他不会执行。尊怀王为义帝,迁往南方,派人杀了。这是政治上的败笔。只有怀王自己和刘邦还在想着当初的约定。怀王是守着自己的权力。刘邦是为了自己能当关中王。可惜的是两人说的都不算数。这种情况下,刘邦竟然封堵函谷关。这个极其错误。项羽会怎么看待呢?看下集。

大风歌05_在劫可逃-王立群.2011.02.28

项羽来到函谷关时才知道刘邦把持了关口。这两点刺激了项羽。所以写到项羽走到时大怒。一怒之下,派将领打函谷关。迅速打进去了。十二月,项羽来到与刘邦相距四十里地,他又得到消息,左司马曹无伤告密。三点,沛公欲王关中,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三点在项羽看来一条都不能接受。所以,他第二次大怒,范增给项羽又讲了一番,说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这个压抑自己本性时,一定有所图。这个人志向不小;派人去看过他的云气,艳若五彩,所以建议赶快打,别失去机会。更坚定了要灭刘邦的决心。所以项羽命令明天犒劳军队,一鼓作气灭了刘邦。这个决定其实是源于两次大怒。

项羽大怒只是表面恼火,其实有三大原因,一是自尊受伤,其他将领见项羽时是膝行而前,不敢仰视。项羽在他们心中地位高大,奠定了他的至高地位,项羽满足于诸侯的臣服。他没想到刘邦竟然是严把函谷关。二是怀王伤痛。刘邦想自己做关中王,原因是怀王之约。怀王是项羽大恨的。在项羽心中,杀的不是宋义,是怀王的权威。巨鹿后他分封。三是项羽对天下有自己的战略。刘邦破坏了他的战略。我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个,而司马迁并没写。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封了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咸阳以西的土地。这透露出许多信息,一是关中分封归怀王。项羽封雍王说明他不把怀王看在眼里。二是章邯做雍王这只是三分之一,咸阳以东以北,以南还有汉中之地。项羽不打算封关中王。章邯只是雍王,说明项羽不打算让关中王权力太大。三是刘邦也不可能做关中王。这就是项羽未来的战略。这才是项羽用军事解决刘邦的根本问题。这个决定对他们的政治集团是对的。刘项有历史转变。先前共同敌人是秦,两个集团曾是盟友。而秦朝灭亡,两个集团没有了共同目标,变成对立的集团,项羽没有意识到。如果清醒,不会大怒了。他要知道的是怎么收拾刘邦了。本应该笑,他大怒,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武力是正确选择。

一夜间,变化源于一个人,这人是项伯左尹。他改变了两家的命运。他要夜见张良。想把张良从里边捞出来。两人是生死之交。项伯太简单了。张良可是极复杂,他知道项伯来救是因为义,所以他委婉地说,你救我是为义,我是为汉王来送刘邦,我要不告诉他也不义。项伯只能同意告诉这个消息给刘邦。事儿大了。刘邦大惊失色。他没想到灭顶之灾,他最危急时,“为之奈何?”张良当然能化解,反过来问,谁为大王出此计者?刘邦老实说了。再问,料大王士卒足以挡项王乎?刘邦称确实不如。怎么办呢?张良两问巧妙,他要了解情况也提醒刘邦项强刘弱。张良一句话点出了策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这叫政治欺骗。刘邦聪明一听,下面不用张良告诉了,问张良,安于项伯有故?说明刘邦警惕性极高。张良如实回答。他曾杀人,我救了他,今天有危难,他来救我了。刘邦开始危机公关了。必须化解危机有两点一是抓住项伯,一是要好好忽悠他。马上就问,你们谁大?吾得兄事之。张良出来请进项伯。沛公约为婚姻。定为了儿女亲家。这中间省略了多少内容,司马迁全部省去了。一下子关键的一步拉近了关系。两个素昧平生并且是敌对阵营的人,一下子结为亲家,不是张良教的是,是刘邦原创,先骗好项伯。算不算数,我们就想多了。这场婚姻只是危机公关的手段而已。

给个说法,刘邦在这个关键时刻讲了一番话,“吾入关……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我来什么都不敢拿,登记封着了。来等着项羽呢。把着函谷关是为了应付非常事件,日夜盼着他来,怎么可能反叛呢?这番话解释得到位。这话起不起作用,看对方反应,项伯听完后,说,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刘邦一听,心里明白了,大功告成,项伯被忽悠住了。这是传话筒,可以利用他来蒙项羽。项伯告诉他,他连连点头。

项伯回到后,把这事原本地跟项羽说了。最后说了两点,“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话说明刘邦有功也说明他先点关中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只知道“义”这个字。他决断问题只遵循义的原则。项伯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决定权。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项羽可以听也可以不听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私见张良刘邦,这是大罪。问题是,这话讲完后,项伯提了建议,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应该做的。项羽“项王许诺”。这是刘邦忽悠的结果。这意味着军事手段的命令撤销了。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不追究,二是不询问(刘邦精明项羽糊涂,表现得清楚),三是不商量就取消明天的军事行动。本是最正确的选择,建立在大怒上的决定被撤销了。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了。刘邦的臣服可以废掉怀王之约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原因在项羽一直到这时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这是他取消的最根本原因。刘邦相反把灭顶之灾破除了。到了鸿门后,还能忽悠住项羽吗?

大风歌06_鸿门脱险-王立群.2011.03.01

刘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一开始来了一段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令将军与臣有隙。”我们一块攻打秦,这是一层意思,其实刘邦说得巧妙,强调的是我们有共同敌人,我们是战友。项羽如果清醒会知道这说的是过去了,不是说当前。第二层意思是,我没想到我先入关并在关中见到将军,这强调的是我没想我先入关。打南阳郡时都想越过去,争取时间。这是奉迎。这在安抚项羽。项羽不平的正是这个。这是忽悠的第一步,也藏着一层确实是我先关的意思,一方面是恭维一方面又是拿出怀王之约来压制。但毕竟先入是事实呀。又打又拉。第三层意思是,有小人挑拨,让我们产生了隔阂。这是小人挑拨的事。居心叵测呀,两家矛盾是挑拨得了的吗?不是,两家矛盾是历史的必然。刘邦的高明是把历史的必然说成是偶然。这一招高妙。帝国制度中只能一个为王一个为臣子。这话巧妙。虽然这个陈辞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刘邦把自己要说的话都委婉地说出来,语言不要轻视呀。口语表达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本领。刘邦多会说呀。会做的不如会说的。这是高明的说辞之一,到底是原创呢,还是张良教的,不知道了。

起不起作用呢?看项羽,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把曹无伤卖了。这是卧底,这是刘邦的老战友。告密,主要是看到项羽势力大,想图个分封,是私心使之。项羽卖曹无伤,是为自己开脱,为自己洗涮,这说明项羽感到理亏。天下有人说谎是因为有人相信谎言。于是设宴。就是鸿门宴。步步陷阱的代名词了。

但要知道项羽可没有杀刘邦之心呀。鸿门宴处处陷阱是因为有人要算计刘邦,这就是范增。范增要杀刘邦是因为他觉得刘邦可怕。能摆平战争,能忽悠住项羽,能让项羽自己出卖内奸。这样一个对手多么可怕呀。范增越是觉得可怕越想借此机会除掉刘邦。一是拿着玦示意项羽,要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不应,不搭理他。范增一看不灵,找到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叫他进去舞剑,把刘邦杀了,否则将来全完。项庄进去了,当时在座的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在座,旁边项伯。项庄说请以剑舞。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冀蔽沛公。这个奇特了。项伯护着刘邦,因为他是亲家呀。这一刻用上了。替他传了话,救了刘邦。范增两着被化解了。这时候,六人在场,项羽知道不知道项庄意在沛公吗?不知道,否则不会让他舞。刘邦知道吗?心里清楚。张良明白,洞若观火。范增是主谋,当然知道。项庄当然明白。项伯明白吗?否则怎么会拦着,五个人都知道。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一场酒。

这时,张良出来了,召见樊哙。问他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对着刘邦去的。张良一告诉樊哙,他要进去。卫士挡,把卫士撞倒,进去了。樊哙,瞪着项羽,头发上指,眼睛都快瞪裂了。写出了他的愤怒。闯帐,项庄肯定舞不下去了。项羽注意到,“客何为者?”张良说是刘邦的警卫。项羽松了一口气,并称为壮士,让他喝酒,让他吃猪腿,拔出剑来吃起来。这个样子雄壮。项羽赞赏他的勇武,“能复饮乎?”樊哙抓住机会说了一番话,死都不怕,一杯酒“安足辞”?秦王天下人都叛变了。再提怀王之约,再说沛公,“以待大王来”,赞扬刘邦的作为。“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窃为大王不取也”,出自一介武夫,特别让人相信。这是樊哙的慷慨陈词,让项羽无话可接。项羽说,坐。闯帐缓解了危机,化解了凶险。刘邦一看,马上起身上洗手间,趁机召樊哙出来,他要逃了。此地是是非之地,得走。一是商议辞行,得留人辞。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告什么辞呀。刘邦立即答应了。安排善后,留张良。刘邦心细,临走前,给张良交待。不要进去走了,到军营四十里,小路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连这个时间都算好了。然后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两人都在生气,不敢拿。张良转。刘邦把这些留下给张良。刘邦走时,还安排,四员大将来了,随从不要了,四员大将不得骑马,走起来动静大。一人骑马,四人拿着剑与盾步走。免得惊动范增。

张良估计刘邦逃回军营,才来告别,说沛公不胜酒力,喝高了,怕责备,走了,现在回到军营。项羽还说沛公安在?项羽糊涂到什么程度。昨走前要献一对白璧,他接走放在面前。范增一剑击碎了,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明骂项庄,暗骂项羽,把自己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范增最后气跑,至少此刻他看出了刘邦的可怕。沛公立诛杀曹无伤。唯一一个卧底被杀。鸿门宴结束,刘邦安全脱险。问题是,刘邦脱险靠的是什么?这里原因多,一是说辞解除了项羽的思想戒备。项伯阻止了项庄的行刺。樊哙闯帐转移了宴会视线。刘邦逃席避免了节外生枝。还有项羽的糊涂让他轻纵了对手。大好的时机错过了,为自己埋下了自己灭亡的祸根。我要说的是项羽没有意识才导致刘邦在劫可逃。项羽选择的是霸业。他自封西楚霸王,这个霸业选择也与不杀刘邦有关。刘邦选择的是帝业。霸业与帝业是不同的制度。霸主是天下盟主,帝业是最高独裁。霸业要有诸侯王,臣服就不杀。这也可能是项羽不杀刘邦的考虑。

大风歌07_屈就汉王-王立群.2011.03.02

刘邦脱险后,项羽做了大封天下诸侯的重大事情。整个关中一分为三。巨鹿后封章邯为雍王,管咸阳以西。二是封塞王司马欣,与项羽曾有过交往,秦朝时救过项梁的命。管咸阳以东的地盘。咸阳北边封翟王。这是三个秦军降将。后来人们把关中分为三秦大地。刘邦本应按怀王之约为关中王。但是现在不存在。项羽封刘邦呢?刘邦当然希望为关中王。刘邦被封到秦岭以南去了。关中富裕,汉中是四川,刘邦只得到了巴蜀,刘邦恼火,他想跟项羽拼命了。但这时,他的兵力远不如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劝阻。萧何更是坚决反对。萧何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去汉中为王不是比死好得多吗?拼命只能是死命一条。刘邦不听,萧何引用了古语劝他,天予不取,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告诫刘邦要认命。刘邦勉强答应了。心里多少还不甘心。出现了贿赂事件。刘邦感谢张良,所以在封为汉王后赏张良金百镒珠两斗。张良拿到后全部送给了项伯。只有贿赂他,才可以得到好处。刘邦也送了重礼给项伯。项伯收了两分礼。然后项伯就向项羽要求把巴蜀北的汉中也加封给刘邦。项羽最后答应了。刘邦就得到了三郡。

汉中如果给了刘邦,刘邦要还定三秦就方便了。汉中与关中今天有西汉高速。但是秦汉之交时,这个地方的路难走。把汉中封给刘邦,为后来打下了基础。刘邦还是力所能及地争取了利益。刘邦第一个重大挫折就是屈封汉王。第二个就是张良回国。张良在西入秦关时,张良两次帮他,一是轻取南阳。听了他的建议就和平解放了南阳。二是打峣关也是先贿赂后偷袭。张良走是失人。刘邦在取了汉王位后第二个挫折就是张良要走。张良原来是投奔了刘邦。但是中间也有变化,项梁立熊心为怀王时,项梁召开会议,这时张良看到机会,劝项羽也立韩国国君后裔公子成,立得多秦的对立面就多。所以张良就作了司徒辅佐公子成。驻扎时,投靠了刘邦,借助刘邦打下了几座城,韩王成感谢刘邦,就让张良替他送刘邦入关。分封汉王时也分封了韩王成。张良就要归队了。就向刘邦告别了。

张良在离开刘邦时提出重要建议,褒斜道长二百多公里。南是汉中,北是眉县。中间有大峡谷,路沿着峡谷,有些地方是栈道。张良献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放火烧过栈道。让项羽知道刘邦不再回到关中来了。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最后别离时,烧了栈道。项羽果然放心了。项羽回到彭城,刘邦回到南郑。刘邦第三次打击是将士逃亡。刘邦士兵都是沛县人,江苏人带到汉中,没人愿意去。要么逃,要么唱着思乡曲,军心不稳,刘邦最困难的时刻来了。这时,得到一个喜讯。他发现一个军事天才韩信。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韩信从项羽军营中转移而来。本是淮阴人,小时家穷,穷到没饭吃,懂得兵法,不能当饭吃。年轻时潦倒到竟然蹭饭吃。一次几天在亭长家蹭饭,晨炊褥食,吃完睡,韩信来吃饭时,两口子不起来,韩信知道人家讨厌了,走了。到淮阴城外钓鱼,没钓到,看到老太太在洗,匀饭给韩信吃,感动,他说“吾必以重报母”。漂母根本不相信。韩信就是这样度过了青年时期。起义开始,他仍是失业。项梁经过时,他参军了。项梁没重用,转到项羽手下,多次建议也没被采纳。韩信觉得过不下去,才转到刘邦手下。赶上一个死刑罪。韩信被判处死刑,刚好来一个人叫滕公,刘邦的太仆司机。韩信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耶?夏侯婴叫放了他。韩信跟他一交流,夏侯婴觉得他了不起,推荐韩信。刘邦听了听,没太看重,升级,韩信听过觉得不足以施展才能,还得找更管用的人。最后他发现最管用的是萧何。老乡老同事老战友,这是萧何与刘邦的关系。萧何深得刘邦信任。韩信找萧何,萧何也觉得韩信是帅才,向刘邦推荐。

刘邦听了,没有理。萧何没办法回话,韩信觉得这儿也不行。还想开溜。一走,萧何发现了,来不及报告,立即追韩信。地方戏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说萧何也逃了,刘邦也过不来。萧何一回来,刘邦破口大骂,问他为什么逃。刘邦气更足了。追韩信了。刘邦又气。萧何说其他将领好找,韩信是国士无双。所以我才追。王必欲争天下,离开韩信没有第二个可以商量事的人。如果想夺天下,只有他能帮你。刘邦听完,肯定不想在这儿呆。那得用他。刘邦说吾为公以为将。萧何说他还会跑。刘邦傻了。给大将军。萧何说,幸甚。只能给大将军。这是轻易不给人的。萧何说这是他逃跑的原因。封得选日子,得斋戒得有隆重仪式。刘邦说行,修台拜将。刘邦军营中所有将领都觉得自己有戏了,他们觉得自己是老部下,自己有希望。到时一宣布是韩信,全傻了。只有韩信是个新兵,登坛拜将后,请上韩信,上座。问他到底有什么妙计。韩信问两个问题,要争天下,是不是要与项羽相争?与他相比,你觉得实力怎么样?不如。这时刘邦五十一,项羽二十七岁。项羽武力是刘邦不能比的。我知道项羽三大弱点,一是匹夫之勇,不会用将;二是妇人之仁,看到士兵受伤会流泪会与士兵分饭,但舍不得封赏。三是失去民心。你应当以仁义昭示天下;以诚意封赏功臣;以老兵表率士兵。做到就可以平定三秦之地。听过刘邦非常高兴。挫折中,他遇到韩信非常高兴。韩信建议回关中,这是汉中对策。一是提示了刘邦由弱转强的前景;二是先夺关中再夺天下。这是刘邦以此定三秦的总策略。

大风歌08_还定三秦-王立群.2011.03.03

前204年,韩信率军打败了三秦王,项羽却视而不见。

刘邦在最低谷时遇韩信,提出建议先收三秦,再收复天下。所以,刘邦就决定采纳。时间上,刘邦是汉元年前206年四月,从关中到汉中,八月就率军杀回了关中。为夺回关中,刘邦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派少量人修栈道,让人感觉是要从这儿杀回,另一方面派韩信率主力从勉县凤县到达陈仓。陈仓就在今天陕西宝鸡。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章邯只盯住了褒斜道。大部队只能从这儿经过。韩信直接翻秦岭而来。章邯得到的情报是修栈道。不知道哪一年才能修通,他就疏于防范。陈仓报告,他赶快调兵,猝不及防,陈仓战败。退守费丘,今天的兴平县。章邯在这儿坚守了十个月。韩信就拿下了咸阳。韩信军分两路北打东打灭翟王塞王。两人毫无战斗力。项羽封了不该封的人。刘邦顺利地攻下了三秦地盘。迅速纳关中入自己掌中。这次用了四个月。刘邦还定三秦打得顺利漂亮。为什么呢?原因多,一是章邯战败,一代名将,曾杀陈胜等,项梁也死在他手下。章邯东征后,没一支起义军胜过他。只是最后投降项羽了。当时手下还有二十万人,被项羽坑杀了。章邯是失去民心了吗?不可靠,最重要的不是民心,而在于猝不及防。如果精心准备,韩信未必能过得了这一关。章邯悲剧在于他遇到还要强的韩信。第二个原因是刘邦兵盛,气势很盛的刘邦,部队士气高涨。韩信分析是刘邦士兵想打回老家。韩信利用了这种高涨的士气,仗因此打得顺利。刘邦到汉中后,当地范目这人给刘邦建议,招募一些小数民族,他们有特点特别善于走山路,善于翻山越岭,打章邯时打前锋。

第三个原因是项羽没有出手。项羽坐视不救。章邯在费丘守了十个月,章邯在等什么?等项羽出兵,没有发兵。项羽为什么对刘邦当初不惜负约,而现在却不动,为什么?历史没有记载。我理解的是,重要的原因是这时项羽陷入泥淖,这是山东齐地出了乱子。田荣惹了麻烦。堂兄田儋弟弟田横是最早在山东起义的。田儋先战死,田荣统兵,跟项梁发生矛盾。章邯围住田荣,这时项梁救过田荣,章邯逃,项梁追。田荣回去了齐地,他不打了。田儋起兵后自封为齐王。这时齐另立了齐王。田荣听说后,不听杀进去,把这个新齐王赶跑了。田荣立了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掌握了大权。项梁追章邯,向田荣求援。结果田荣说可以,得开个价,把逃到楚国的齐王杀掉,赵把那个国相杀了,如果杀了我就出兵。这个没有道理。熊心没杀,田荣不出兵,项梁的自骄,项梁死了。他是因为田荣坐视不救而死的,项羽当然恨之入骨。

田荣没有封,这是项羽分封留下的后患。其他诸侯王回到封地后,田荣就乱了。把三个齐王杀了。而田市也在封之列,被田荣杀了。六月份杀了项羽封的胶东王。七月杀了另一个济北王。项羽封的三个齐王全部杀了,自封齐王。把项羽的计划打乱了。项羽能忍吗?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这离山东近,田荣不省油。又联合另两个,一是彭越,后来到刘邦手下了,曾被百姓卷着做头,但是百姓食言把最后一个迟到的杀了。把所有的人都震住了。他成了起义军首领。这时手下几千个,项羽没封他,他要有两个标准,一是以楚为盟主,参加巨鹿入关的才封。田荣写信给他给他一个印,封他为将军,反项羽。项羽派人去打,败了。另一个人是赵国的陈馀,和张耳曾是好友。都是赵王手下重要大臣。后来两人闹翻了,陈馀弃印回家了。所以项羽也没封他。张耳被封,陈馀只封了附近的三个县。陈馀写信给他要求赞助他一部分军队。陈馀打跑了张耳。赵国也乱了套。原来的赵王去了代地。张耳在这儿当了常山王,张耳跑了就迎回了原来的代王。整个齐地原来三个王都被田荣杀了。这次乱牵涉诸侯国多。项羽的十八个诸侯王就乱了十一个。项羽面临艰难的选择,先打谁?最早出乱的是田荣,最远的是刘邦。再远的是燕王。项羽面临的是打谁的问题。

张良这时写信给项羽。一是张良说刘邦因为汉王失职只想得关中,不会向东走。这封信明显是知道项羽有火,他不想烧到刘邦身上。第二封信是田荣和赵歇写给刘邦的,被张良转送而来的。两人要联手灭了项羽。项羽看到两封信。张良这个信安的心明显,是想引火烧向东。这是最厉害的第一把火。张良引导他把火烧到田荣头上。项羽决定先打田荣。刘邦四个月能还定三秦,主要的原因是项羽没出手,他打到齐去了。因为这些原因。因为田荣乱,还搞乱一些人来反项羽。

项羽考虑的是离我国都最近,威胁最大,还是先田荣后刘邦。一直拖了七个月。十二月兵发齐国。把田荣打得大败。百姓杀了田荣。平齐国之乱,项羽超顺,但是他犯了大错。他只知道军事征服,不知道政治安抚。他胜了后只会趁势追逃兵,坑杀,火烧。把齐的百姓逼反了。本恨田荣,项羽没招安,反而烧杀,齐百姓不愿意。田横顶了上去,把士兵集中了几万人跟项羽打了起来。项羽被拖住在山东了。给刘邦提供了时间。

大风歌09_彭城之战-王立群.2011.03.04

前205年刘邦率军56万打项羽的西楚国,到达彭城。项羽听说后率三万精兵杀回。这是两人第一次正面交锋。结果会怎样呢?

这是刘邦第一次出关,刘邦打得顺利,春出关,四月就打到了彭城,占了。刘邦进入彭城顺利。刘邦可谓一路顺风顺水。原因一是刘邦兵力众多。不像当年鸿门,这次项羽没有联军,而刘邦是五路诸侯的联军,兵力众多。二是军心大振,刘邦军队士气高涨。许多士兵都是江苏人,打回老家,情绪高涨。三是正义之旗。刘邦高举一面旗帜,是正义之师的旗号。本是两集团间的竞争。刘邦凭什么拿到正义的旗号呢?里面有原因。刘邦走到河南新城,遇见三老董公, 管的是秦代乡一级的教化。这人在新城拦住刘邦大哭。这是怪事。刘邦问他,他说不是为别人。是义帝被项羽所杀,心中悲痛。刘邦反应灵敏,“袒而大哭”,刘邦也跟着哭。刘邦决定,一全军发丧,二哭祭三日,三昭告诸侯。通知天下诸侯,说杀义帝是大逆不道。要消灭杀义帝的有罪之人。义帝本是项梁接受范增建议在陈胜死后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立的。项羽曾升为义帝。相当于义父的义。认的,是义帝的由来。项羽决定迁到南方。再下令杀了。这事是刘邦出关前所做的。汉二年十月做的。汉二年春,刘邦走到新城,董公一哭才醒悟的。刘邦明白三件事,一是义帝之死可以大做文章。刘邦当初没意识到,这是一张可以利用的牌。刘邦是政治家。二是百姓对义帝之死很在乎。在乎就可以做文章。三是解决了未来的大麻烦。刘邦是要当皇帝,假如项羽提前办了未来的困难,多大的政治便宜。四是彭城空虚。彭城守军被带走打齐。所以刘邦才轻易拿下彭城。

项羽带着三万精兵,绕到萧县,离徐州六十里。刘邦没设防。项羽对刘邦进攻。早上开始打,中午刘邦的军队开始崩盘了。一个标志是许多人跳水逃命,十余万人淹死了。向安徽灵碧撤退,又死了十几万。余军乱了套。刘邦自己也被围。这时,来了沙尘暴,吹的方向是对着楚军吹的。把军队吹散了,刘邦才逃了出来。刘邦想到应当接家人了。路上碰见了儿子(后来的孝惠)和女儿(后来的鲁元公主)。“道逢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这是刘邦本纪记载的。滕公是夏侯婴。“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两段话都有记载。车跑得慢,马也累,追得急,刘邦就踹下儿女,前后多次,赶车的滕公心善,让小孩抱着腰一前一后抱着才快马加鞭得脱,刘邦甚至要杀车夫。逃出来,在另外一篇传说中有载,丁公带着人追上刘邦了,围了。刘邦逃不掉了,冲着丁公说,“两贤岂相厄哉?”两个都是贤才,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觉得该放他一马。这样,刘邦算是逃出了彭城的范围。刘邦大败。父亲太公,妻子吕后,哥哥刘仲,侄子,遇见项羽,被扣作人质。一扣28个月。

刘邦败在:一是楚军士气高昂。西楚国军向来凶猛善战,人家占了国都,士兵士气当然高涨。刘邦士气天天喝酒,娱乐,骄傲。荀悦评论时说“汉兵逸豫,战心不固,楚兵皆有愤激之气,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汉纪》)一是精兵,一是怠惰之兵。二是项羽指挥得当,以三万对五十六万,成了经典战例。项羽在最想不到的萧县出其不意地进攻。三是张良陈平皆无预见。两人都记载这两人跟着刘邦,在彭城,顶级谋士没人提醒刘邦。四是刘邦盲目乐观。从来没指挥过这么多军,又有正义之旗,太顺了,忘了项羽是战神。五是联军组织松散。这是五国诸侯联军,有赵国军,当时赵王当然答应时陈馀提把原来的张耳杀了。刘邦找到像张耳的人杀了,送人头给陈馀,陈馀看像才答应。联合作战方面指挥不灵。一旦乱了容易垮。六是骑兵奔袭,项羽三万精兵估计是骑兵。这是当时最优秀的军种。

刘邦遭到人生以来第一次大败,他不甘心。他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你替我算算,给谁可以与我联手灭了项羽。这是有名的下邑画策。张良说可以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这三人一联手,一定可以灭项羽。张良提出来,怎么评价?项羽手下的黥布能被策反吗?这个画策,应该是了不起的大战略。刘邦明白自己一个人玩不转,要灭项羽得找帮手。张良说只有这三个人。韩信是大将军了,彭越在后来加入的。也算是自己人了。黥布是项羽手下。刘邦就计划拉他过来。项羽非常器重他。他手下只封了九江王和河南王。黥布是猛将,与项羽有了一点裂痕,被张良发现了。曾向黥布征兵平叛。当时黥布并没有亲自出兵,只派了四千士兵平叛。项羽不满意。在山东齐地被困时,刘邦打到彭城,黥布应该去,他却坐山观虎斗。刘邦感慨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谋划,这时,随何说这个大事指什么事。刘邦说,说服黥布,让他叛变。如果黥布叛乱,他就会留下来平叛,我就有时间。这就是刘邦给的任务。随何带了二十个人去九江劝降黥布。这是冒险的事。

随何到了九江,被引见,黥布不见。随何说,不见是因为楚强汉弱。你告诉他,我说的话对他有好处,没道理,可以杀掉我们。然后这话传给了黥布,召见。问他,你和项羽是平起平坐的,为什么你要向他称臣?无非是因为他强,你这个九江王可以依靠。其实是靠不住的。西楚国靠不住是项羽道义上站不住脚,背盟约而杀义帝。你靠着西楚吗?人家国都都被占,你不发兵,将来他能容忍你?说动了黥布。恰巧项羽的使者来了,三方会面了。随何告诉黥布,立即杀了他们。把楚国使者杀了。算是叛楚归汉了。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叛楚了。这是刘邦取得的最大成果了。挖了对方的墙脚。这对项羽是重大损失。这样,彭城就成了夹击之势。这也可以看出刘邦不简单。他敢于放弃这大块土地。实际是拿土地来收买天下奇才。这是大胆的计划。这是了不得的。一般人都看小,舍不得,刘邦大方,这块地都不要,只要灭了项羽就封你,这是大的胸怀也是战略家的气度。

彭城之战时,韩信在哪儿呢?看下集。

大风歌10_韩信北伐-王立群.2011.03.05

刘邦与项羽彭城之战时,刘邦败退到荥阳才站稳脚根,但此时北边出现问题。

刘邦汉二年四月占彭城,吃败仗,五月撤到荥阳,遏制了一路败退的状况。但烦心事来了,联军的诸侯出了问题。一是西魏国二是赵国三是代国这三国。赵歇叛汉,是因为代王陈馀的挑唆。刘邦杀了像张耳的人,忽悠了陈馀,赵王也加入了。发现张耳没死,代赵都退出。西魏国退出有戏剧特色。西魏魏王下令封锁黄河渡口叛汉。刘邦对西魏王叛变,感到严重。这个地理位置重要。今天的山西。山西对刘邦重要,南下可以切断刘的补给线,西进可以打到关中根据地。魏豹叛变让他着急。他为什么要叛变?有三个原因:一是他自己讲的,魏豹对郦食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汉王刘邦骂起诸侯像骂奴仆一样,所以不愿意再回去。这是实情,但不是最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天下局势楚强汉弱,他看中的正是这个大局势。第三个原因是一个秘密。与他的一个嫔妃有关,有名的薄姬,母亲当年和魏宗室私通,生下薄姬,找一个善于相面的大师看相。告诉母亲,她将来必生天子。这话母亲悄悄告诉了她。曾把女儿送到魏豹的嫔妃。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魏豹,他一听,独喜。如果将来生天子,魏豹想,我是老天子呀。所以,他的秘密就是他觉得将来生了一个天子,是不是应着我会当皇帝。刘邦当了,我还怎么当呀?其实他算错了。这个女人是跟哪个男人生天子。后来,他被杀,老婆被没收了。刘邦送到输织室,做了王宫里一个织布女工。刘邦发现她漂亮,从这儿提到王宫里了。刘邦忘了她。一年多也没召她。两个发小关系好。也进了刘邦后宫。这两人幸运。被刘邦宠幸了。荥阳对峙中,吕雉正为人质呢,刘邦与二人聊天,说起三人小时玩的话。先贵无相忘。两人得到宠幸了。都在嘲笑薄姬,两人就说起了她。刘邦觉得可怜她,召她来,薄姬会说话。见面就说话,昨晚梦见苍龙盘在腹上,刘邦说“此贵征也,吾当为汝成之”两人住一晚,她竟然怀孕,生下男孩叫刘恒,就是后来汉文帝。相面的说得对,魏豹搞错了,是谁生的。

韩信第一个打的就是西魏国。魏豹在永济做了重点防护。韩信还是用当年的办法,暗度陈仓,声东击西,在重点防范的对面集中大量船只。派一部分士兵给一个假相。强渡黄河。魏豹防范的正是这。韩信悄悄开到山西的韩城,在少梁渡口偷渡,找大葫芦,捆在一起,上边扎筏子,士兵们就在上边偷渡了。魏豹首先把西魏的安邑拿下来,派曹参打东张。蒲板东边。魏豹想回安邑,听说被占,东逃。韩信追,魏豹战败被俘。八月份开始,九月占了临汾。把父母妻子儿女全部抓住,西魏灭亡。一共两个月。这是韩信奉命迫不得已的做法。刘邦派人把韩信精兵抽走,留下老弱再打。精兵补充荥阳损失。也有人说刘邦是削弱韩信的实力。

韩信下一个目标是代国,在西魏的北方。代王是陈馀,赵王封的。陈馀在赵辅佐赵王。代王夏说在支撑。韩信派曹参去打,夏说并不是防守,也出击,两军遭遇,夏说也被曹参杀了。一仗灭了代。山西全省被韩信占了。韩信下一个目标是灭赵。当时得翻过太行山。翻山困难。要过井陉关。是太行八径之一,周围全是岭,中间是低洼处。只有一百多里长的小路,窄,叫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排。韩信要走过才能进赵国国境。赵国赵王歇与陈馀集中所有军队二十万在这里等着韩信。韩信军三万。所以井陉之战是韩信经典的战争。这仗太难打。

当时赵名将李左车名法传世,建议。给我三万烧他的粮草。只要你们在前方挖战壕,坚守不战,我断粮道。他三万没粮吃,不过十天,韩信就会灭。这建议厉害。但是没被陈馀采纳。他坚持正义之师不用奇谋。韩信打听到,三万大军走到离井陉三十里地停下来。两军相距二十里地。韩信下令,两千骑兵,一人带一面汉军红色军旗。抄小路,走到可以看到赵大营时埋伏下来。赵军倾巢而出时,到他们营中插上红旗就行了。这是其一,大部队一万人背水列阵。第二天一早,天亮,赵军看到韩信背水而战,认为不懂兵法。韩信开到大营门口挑战。赵军出来打,韩信下令打一会就撤,把所有军旗战鼓扔了。当时这些重要,谁得到就得到重赏。赵军士兵乱了,都争着抢。韩信退到背水的阵营中。赵军攻过来,双方对峙。人人殊死搏斗,汉军不退,赵军没办法,撤。转回头一看,军营中到处是红旗。赵国二十万大军以为赵王被抓,一哄而散,成了散兵。赵国大将想阻止,阻止不住。韩信重新杀回来,乱军中杀死了陈馀,活捉了赵歇。一举歼灭了赵军。

井陉一结束,都来请功。问韩信怎么有打胜?韩信背水列阵不在兵法,有两句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想想手下是什么军队,不是精兵。全部抽走了。这是新兵,三万人,能逃,他们会逃,放在没处可逃,人人才各自为战,才会赢。都佩服他。主要原因是背水而战。迫使人人为自己生存玩命。其实,还有三点:一是主客易位,主人与客人交换了位置。进攻时军队一定要多,防守时军队可以少。这时不利条件是三对二十。地形不利,先搞一万人搞背水列阵,一万人假装打败。二十万赵兵变成了进攻方,自己防守。这就是易位。二是阵型合一,那时方形阵特点是有利于进攻,弱点是两翼薄弱。环形阵容易防守,抱成团来防守。背水列阵用的是环形阵,不用担心后路。防的只有正面。赵军死攻,汉军死守。三是奇正相和。正是常规,变化为奇。防守为正,偷袭为奇。韩信是正和奇都用了。

这一仗经典,韩信下令活捉李左车,重赏。不久绑来了。韩信松了绑,让他上座。向他讨教,我想北灭燕东灭齐,怎么办?李左车说败军之将不言战。韩信就说,虞国当年有一人到秦国用他,这人是百里奚。你如果让赵王听了,我早就被捉了。今天我有机会问你,不要推辞。李左车被感动了。他说了两句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陈馀非常熟悉兵法,一次败仗丢了命。现在你强处是一连串胜利。弱项在连续胜仗非常疲劳,要去打燕国,燕国只要防守你就无法解决问题。韩信问怎么办呢?最好是按兵不动。好好休息,等军队休息好了,把精锐部队调到通往燕国的大道上,派使者送信给燕,铺张一下你的长处,他会自动投降。韩信一听,非常高兴。果然燕国投降。可惜的是李左车只记到这里,《史记》再也没有记过李左车。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不简单。“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这是他分析天下形势时说的。燕不拿下来,刘邦与项羽的权力分不下来。这不简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7392.html

更多阅读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 百家讲坛武则天6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武则天的出身  武则天,属猴,山西文水人(先后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人是父子关系,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一生结过两次婚,与第一任夫人相里夫人生两个儿子武元庆

声明:《百家讲坛之《大风歌·王立群》笔记1—10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为网友撩妹首席指导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