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文言文《狼》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文言文《狼》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知识与技能: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部分关键字词及词类活用;能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翻译、理解课文。(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谈论的方法来解决阅读中产生的困难。
3、情感与价值: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使学生初步产生对蒲松龄的了解。(难点)

二、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诵,培养语感。

2.积累词汇,感知内容。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讲关于狼的故事(《东郭先生》《狼和小羊》等),再讲述狼的形象(贪婪、凶残、狡猾)

2.故事里的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3.查资料,了解《聊斋》与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文学家,山东淄川人,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通过谈狐说鬼来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他自称这是一本“孤愤之书”。叫“孤愤”,有孤独、悲愤之意。郭沫若对该书有一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学生试读,疏通生字。

(1)请大家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

(2)指定个别学生朗读。讨论:是否读出了屠户的心情变化?

明确:屠户在遇狼一惧狼一御狼一杀狼的过程中,心情有张有弛,因此在朗读时要体现出这些变化,像讲故事一样,要有声有色,有徐有缓。比如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因此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止狼缀行的意图,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第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可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者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者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5.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教师范读要力求体现上述要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中。

6.接力朗读,把握语感。让学生用“接力读”的方式,一人一句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讲解。教师对应该加深印象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问,并反复诵读。重点是:①不常用的字,虽有注释,但可能学生印象不深。②表述习惯跟现代不同的地方。③可以用口语作生动表述的地方。

比如以下几句。

(1)“途中两狼”,按照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现代口语里也常用,如扣子掉了,该怎么办?(缀上)这里引申为紧跟——狼跟人“缀上”可不得了!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一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骨已尽矣”,也可以说成“骨已尽”,跟下文接得上。为什么要加个“矣”字?(可见情急,无计可想)

(5)“并驱”,现在成语有“并驾齐驱”。并,即齐,一起的意思。

(6)“顾”,转头。屠户回头看见狼,应当是转头看两侧。

(7)“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8)“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9)“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卸下。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现代汉语中,开会时排队入场叫“鱼贯而入”,大口吞咽,叫“狼吞虎咽”,都是相同的用法。

(11)“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可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心态,后者指内心盘算)

(12)“盖以诱敌”,即“盖以(之)诱敌”,原来是想用这办法来麻痹对方。

7.赏析情节,发现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赏析过程中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讨论回答,从而体验情感、领悟道理。

问题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开头只说两狼“缀行甚远”,你能设想屠者此时的处境吗?屠人发现狼跟踪自己之初为什么不呼救?

明确:身在山野,又值黄昏,路上空寂无人,无法呼救。

(2)屠者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你认为投骨的办法好不好?

明确:可能一时智短,也可能怀有侥幸心理。缓兵之计,只能如此。

(3)既然只有“一狼仍从”,屠者何不借机杀狼?

(4)什么时候才有一线转机?什么地方是高潮和结局?

明确:奔倚积薪之下。并杀两狼。

(5)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故事情节发展中有转折,高潮和结局同时到来。

(6)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你能说出点道理吗?

明确:前面说故事,最后那一段是寓意,形式上是寓言;内容也有讽喻性,叫人们警惕坏人。

(7)最后一段说的仍是狼。如果把“狼”“禽兽”都改成“坏人”,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8)我们总把狼和坏人联系在一起,对狼的“合作”精神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狼狈为奸”。我们几乎找不到一句形容狼的好话,其实狼懂得“合作”可以说它是“狡诈”,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叫“聪明”。这都是因为我们看问题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体验一下呢?你能找出一些替狼平反的故事或依据吗?(让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

明确: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狼”的探讨,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大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它们都能引发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层思考。另外,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总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这样看来,他们的欺骗手段毕竟有限,只是给人们增添笑料而已。

8.学会迁移,扩展阅读。

(1)蒲松龄的《狼》有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请大家自读下面一则《狼》,与课文进行比较,说说两则故事里的狼有何异同?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凌晨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这则故事着重表现狼的贪而愚,课文则着重表现狼的诈而愚,但结果是相同的,不管是诈而愚还是贪而愚,都会导致见利忘害,自取灭亡。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两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2)我们再看蒲松龄的另一则关于狼的故事《牧竖》,你认为这故事里的狼怎样?人又怎样?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9.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五、教学反思

1.还课堂于学生。

2.成功的诵读指导。

3.激活了情感体验。

4.自然的能力迁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7410.html

更多阅读

《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已发表 社戏优秀教学设计

贴地而行 深文浅教——《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执教/张莎莎 点评/李明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9期)[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目送》教学设计 目送阅读答案

《目送》教学设计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厉雄燕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目送》是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中的首篇,文章描述了自己三次目送儿子和三次目送父亲的场景,引发了对亲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笔触细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经典与我接到上《背影》的通知之后,第一考虑的是如何紧扣文本,让学生自然地从语言的品味中读出父子亲情。而且,当时我校初二已经上好了这篇课文,只能在初一试上。初一学生是刚经历一个多月“初中语文生活”的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张珍 四年级长城教学视频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育文中学小学部张珍【教材简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展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声明:《语文阅读文言文《狼》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为网友哟小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