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阁 |
又名“慈云禅寺”,位于黄浦区沉香阁路29号,全国汉地重点佛寺之一。
卍沉香阁观音大士宝阁 |
沉香阁,旧名慈云禅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1983年4月沉香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佛教寺院之一。沉香阁盛于清代,排行于上海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之后,是位于上海老城厢的一座最大、最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卍沉香阁明代石牌门楼 |
清代潘氏门第渐衰,祠毁阁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上海人曹垂灿重修殿堂。清嘉庆六年(1801),上海巡道李廷敬、知县汤焘发起募捐,并将沉香阁迁址至城隍庙西北重建,改名为“慈云禅寺”。四年后,潘允端子孙将寺前空余土地也捐献给沉香阁,巡道钟琦、知县苏昌阿率属增建殿堂。嘉庆十九年(1814),僧振锡募资营建大雄宝殿。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僧清如募资营建两厢楼,至此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伽蓝殿和应慈法师纪念堂等,在沪上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清同治三年(1864)又募建 鹤轩,全寺殿堂保持明代建筑特色。在清代,沉香阁不仅是地方官员祈祷晴雨之处,在未建万寿宫之前,凡清帝登基及清帝、太后生日,在上海的清朝文武百官也要在此行朝拜之礼,故寺内香火鼎盛。该寺几经扩建,前门增建山门石坊、弥勒殿;中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后为沉香观音楼,有鹤轩、禅堂及左右厢楼,规模齐整,古朴典雅。
民国三十二年(1943),华严宗应慈法师应沉香阁苇乘住持所请,驻锡寺内,住在东小院“印月居”,首讲华严宗初祖的《法界观门》,后又开讲《仁王般若经》。沉香阁遂成为应慈法师在上海弘扬华严宗的道场。1956年,上海市政府拨资重修沉香阁。1965年农历八月初五,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和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应慈法师圆寂于沉香阁的印月禅室,享年九十三岁。
卍沉香阁天王殿 |
沉香阁现占地2378平方米,保持原建筑样式,恢复明清寺院风貌,阁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两庑有伽蓝殿和应慈法师纪念堂。
沉香阁前有修复的明代四柱三门重檐翘角石牌楼,飞檐斗拱,气宇轩昂,上有书法家沙孟海书题“沈香阁”三字,因古字无“沉”,沈、沉相通,故“沉”字写成“沈”字,以示佛寺之古老。
天王殿中弥勒头戴天冠,右脚置于左脚上,此是弥勒在兜率天修行时菩萨相,为弥勒真身像,与一般寺院大肚弥勒迥异。两侧为四大天王立姿,韦驮菩萨双手合十捧金刚杵立于弥勒像背后,诸佛造像均与一般佛寺不同。
卍沉香阁大雄宝殿 |
大殿的南侧有东钟西鼓,大殿后为宽敞天井,天井内有一座三层铜制宝鼎和一对石灯台,周围建筑均为两层楼阁,楼下东庑为客堂、千手观音殿和伽蓝殿,伽蓝殿内供有明代木雕伽蓝关羽像。西庑是祖堂,祖堂内供有沉香阁(慈云禅寺)的历代祖师和爱国“华严座主”应慈法师的莲位。
卍沉香阁赵朴初题“沉香大士宝阁”匾额 |
沉香阁东北部重建了一幢明式建筑小楼,即“应慈法师纪念堂”,堂额为赵朴初居士所题,应慈法师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起即卓锡于此,一直至1965年圆寂。沉香阁东部为一幢综合楼,二楼为餐厅,内有一幅精美的按照河南巩县(今巩义)石刻原样复制的北魏《帝王礼佛图》壁画雕塑。
卍沉香阁天井中庭 |
1956年5月26日,沉香阁即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颁文,将沉香阁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142个重点寺庙之一。1989年寺院由上海佛教协会收回,修复沉香阁和大殿,并将原来两殿均升高60厘米,更显气势雄伟。1992年沉香阁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