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在开往永定的大巴车上,亲眼看到坐落在黄绿相间梯田中的那一幢幢土楼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别笑我,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们每天上班都在写字楼里,回家又进了另一栋楼,这些高楼大厦就像是一个一个摞起来的盒子,盒子越摞越高,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当我背着背包走出盒子,来到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人文风情的地方,我被感动了。只因这里太美!
零八年七月七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委们认为,“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刹那间,以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集结而成的“福建土楼”惊艳世界。
我的这次土楼行因为时间的原因很紧张,只看了南靖和永定的一小部分土楼,还有很多的风景没能领略,下会来的时候我一定补上。
没有见过世面的我一直以为土楼只有圆的,这次来到漳州,我亲眼见到了方形、五凤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的土楼,而且同一种形状里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可谓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但却有着明显的共性。当你走进土楼,首先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之城,然后才会看到一个个单独的家,每个土楼里居住一个同姓家族。
我下大巴时看到了被称作“土楼王”的承启楼,因为急着坐车去南靖,我决定回程坐大巴的时候再来看土楼王,结果我的时候也很紧张,就没有进去,算是遗憾吧,承启楼是我这次土楼行的向导林老师的夫家。
下大巴是已是下午三点半了,林老师让司机带着我赶紧去南靖参观一个景区,我在南靖的游览线路是怀远楼-云水谣-步行古栈道-和贵楼。
我进入的第一个土楼是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的怀远楼,这座土楼建于1905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
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
该楼为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
堆放在土楼走廊里的竹制品、土楼里的楼梯、观察敌情的透风口。
走出怀远楼,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充满生活氛围的长教村,后因拍摄了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云水谣》,而更名为云水谣古镇。
古镇内有一个古老的大榕树,她像立在地面上的一把巨伞为这里的村民和游客遮挡太阳伞。河边还有一架水车,听说是在拍摄《云水谣》时新建的。这里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从云水谣古镇走一段不到两公里的古栈道可以到达建在沼泽地上的和贵楼。这一路走来,沿途的风景还是很优美的。
古道上的广居楼
不知这所大榕树小学是原本就有的呢?还是为拍电影才搭建的呢?
再见,云水谣。
到达和贵楼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楼内的居民正在炒菜做饭,我们也不好意思过多的打搅,略略的看了一下就离开了。
和贵楼有“四奇”:一奇因为他是已知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方楼;二奇是因为他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整座楼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三奇是因为楼内有二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因为和贵楼结构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
我刚上车,就开始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雨水冲刷着山上红色的泥土留到路面上,我们的车险些熄火,我已经随时准备下去推车了。还好大雨只下了一会儿就转小了,我也平安的到达了,我要住的地方--福裕楼。
这些土楼里我了解最多,呆的时间最久的就是湖坑镇洪坑村“福裕楼”了,这座七千多平的定府第式土楼是我的向导林老师的娘家,这座楼的楼主是她的亲哥哥,林老师的母亲在楼内给大家做饭,她的侄子是小掌柜的,我戏称他为“林少爷”。
我喜欢听故事,林老师给我讲她祖先的故事时我听得格外的认真,她说: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经营烟刀生意,他们生产的烟刀质量好,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后来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三兄弟中的老二和老三还捐了四品官。当时的汀州知府张星炳的官位也不过七品,张星炳爱好建筑设计,帮着林氏三兄弟设计了这座府第式的土楼。福裕楼从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据说耗资十多万大洋, 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
后来林氏三兄弟还在村子里捐资兴办“日新学堂”,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璧的学堂。林老师说她小时候就是在这里读的书,现在在日新学堂的基础上又扩大了面积饿,兴建了小学。
我和林老师站在山上,她望着对面七千平米的大宅子讲述她家历史的时候是那么的自豪。林老师是他家的第二十五代传人,她的祖先在第二十代时盖的这座楼。林老师举手投足间都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总是和我打趣的说:“我们这里的楼主和你们网上的楼主可不一样,我们这边的楼主真的是有楼的呦。”
后楼高五层 | 从我住的房间门口看到的风景 |
一个完整的土楼有三个大门,一个兄弟一个门。 |
这座楼的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的。
祖堂是楼内的公共区域,婚丧嫁娶,主持仪式都在这里进行。 | 门上精美的木雕。 | 开得正艳的大红花 |
公共浴室,男入“澡身” | 女入“浴德” |
与福裕楼隔洪川溪相望的那座小小的土楼叫“如升楼”,俗称米升楼,因规模形状如同旧时民间计量大米、谷子的竹制器皿。也被人们叫做袖珍土楼。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如升楼为迄今所计最小的圆土楼。建于公元1901年,直径为17米,楼高3层,共有16个房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6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5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
此楼坐东朝西,单环,土木结构,高3层,直径23米。每层16开间,内通廊式。底层为厨房、餐厅,不开窗;二层不开窗,设粮仓,三层为卧室。全楼只设一门,楼门、门厅与后厅(祖堂)同在中轴线上。楼内天井中有一口水井。
清晨安静的洪坑村,林老师让我早早起床,她说一过上午十点村子里参观的人就多了,还是趁着清静的时候多带我去几个地方转转的好。
奎聚楼在福裕楼的后面,躲藏在众多土楼之中。在远方,你看它像一只猛虎下山,走近了,便会体会到它的神秘。山就势,形成参差有致、交错纷杂叠层的格局,像布达拉宫式的设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被誉为“土楼小王子”的“振成楼”是林仁山之子林逊之设计建造的。现在这座楼的楼主也是林老师家的亲戚,我和她走在楼内,住在里面的居民都和林老师打招呼。
振成楼建于公元1912年,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花费了8万光洋才建造而成。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
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乾、兑、坤、离、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它像其他土楼一样坐北朝南,调节阴阳。每卦与内层一楼采用北方四合院格式。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轰动。
| 大厅墙壁上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名人名联 |
生活在振成楼里的人们 | 小木门里原先是用来养猪的 |
告别了了洪坑村,因为时间有限,晚上我还要去参加水水的婚礼,林老师说我还可以去一个景区,问我要不要去田螺坑,说那里的“四菜一汤”很出名,每天会有很多游客去游览。我来土楼前和菜菜通了电话,她说:四菜一汤里面就是一个自由市场,没什么可逛的,无非就是到观景台上去拍张照片。她对衍香楼的影响很好,让我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说那里很幽静,很有书香气,她喜欢得很。
我告诉林老师我想去看衍香楼,林老师说那里不错,很清静,还没有被开发。到楼内参观也不收门票。于是我们驱车赶往新南村的衍香楼。
衍香楼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后面是山和梯田,楼边有一条河,刚下过雨,山头还笼罩着水蒸气。景致美极了!我为自己选择来看衍香楼感到庆幸。
河边嬉戏的鸭子、草丛里的母鸡和小鸡、看家的狗狗...好一派惬意的田园风景啊。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建了这座衍香楼。
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未得逞。
主楼也按八卦构建,其特色是:楼的内厅仿府第式建筑,有后堂、中堂、前堂,厅左右侧有厢房。厅内及楼外围墙、左右小门等雕刻精巧,墙壁上书画精美,龙飞凤舞。整体布局协调、统一、美观而实用。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苏谷春后裔十三个孙辈中有五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衍香楼现为世界遗产永定土楼三群两楼中的单体楼,足见其非同一般。
这座给人留下深刻无比好感的土楼不收门票,免费开放,楼主是位老先生,他见到我们的时候还向我们热情的微笑打招呼。
衍香楼后面有一旧楼遗迹,楼名叫“立本楼”,要不是林老师带路我们真的很难发现这座藏在隐蔽处的旧楼遗迹。听说余秋雨曾来过此楼,对于此楼击赏有加。从后面看“立本楼”就有一种汗青沧桑感,破败的土墙耸峙不动,也有70多年了。墙的顶部因风吹雨淋已发黑,但墙体却坚忍如初,可见昔日的风范。
据记载,此楼为方形,乃苏姓人建于1822年,占地2100平方米,全楼设有1个大门,四道楼梯,二口古井,祖堂设于内院中间,1931年冬毁于战火,土楼前弧形、单层从属建筑与位于南侧的外大门围合成1个院子。外大门仅存门的框架,从属建筑基本生存无缺。因坍毁年代较久,内里杂草催生,还被种植了很多的香蕉树,别有一番风景。
立本楼里的香蕉树。
说明一下:进这座楼每人要收15元的卫生费,是门口的阿婆收的,所以林老师又关这个钱叫“阿婆费”。
这座土木结构、规模宏大、很有气势的四层大圆寨,建于1693年。被称为“抗震巨堡”。请注意三层唯一的一个白色窗户上的那道大裂缝。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环极楼外的景色
卧龙桥
最后,林老师带我登上一座小山俯瞰土楼群。我要把这里的景象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土楼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旅行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