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程
纯寿险、灵活寿险、浮动寿险和指数灵活寿险的出现和流行,以及整个保险业的迟滞沉沦,是美国寿险商品化的反映。随着美国社会人性被商业化,人寿保险也就成了商品和商品的交售买卖,是以保险业的注意力从代理的培训和对客户的关注、承诺和服务,转移到产品花样的设计和投资的操弄,将以爱心为精髓的计划和工作变为以贪婪为主线的数字游戏。这是美国寿险的悲哀,难怪寿险代理人在公众的形象一直下跌,中国的寿险业宜认真了解美国寿险业的实况,切勿盲目向美国“接轨”,“引进”乱七八糟的东西。中国寿险业能踏实、健康、正面地成长发展,才能让中国的老百姓、整个社会感受到保险的重要性和好处。这是中国寿险业可以发出的最大的“分红”。
美国税法优惠终身寿险 (小标题)
第一,平安无事时,红利的发放和累积增值时不必报缴收入税。
第二,每年的红利被放大后以较高的保额累积起来,最后投保人去世,成了免收入税的高额赔偿金给受益人。这种总保额随着红利被放大后累积而上升的效果,显出终身寿险有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作用。通过这机制,客户或受益人获得较多好处,“要钱(退保)要命(死了赔偿)”皆相宜,大大增加了终身寿险在保障、理财等方面的威力和吸引力。
第三,红利累积很多以后,可以停付保险费,用红利支付保险费和应付实际的保险开支。保险费不是实际开支。实际开支是赔偿、管理、推销以及政府抽的保险费税等等。在年轻时保险开支小于保险费,在年老时大于保险费。)因为在保单内累积和应用的红利是不必报缴收入税的,相当于政府资助一部分实际的保险开销,尤其在年老时实际开销随死亡率而急剧上升,政府的资贴也因而越来越多。这是终身寿险(以及类似的寿险)的优点之一。
很多不喜欢甚至批评终身寿险的人,大多不了解这一点,他们说终身寿险“很贵”,其实长远来说,终身寿险的分红机制,令终身寿险成为提供长期保障最经济、最划算的寿险产品。其一原因是,当赔偿率正常时,省下的不必赔的资金将来退回给客户;而其他寿险产品,尤其是只有保障功能的纯寿险(又称作定期寿险,TermLife)省下的钱则将归保险公司所有,不会退回给客户。比如在某一年龄正常的死亡率是千分之三,但保守谨慎的公司要以千分之四来计算,若实际结果一千人中只死了三个,省下的不必赔的那一笔钱将由保险公司“没收”。其二是在美国,税法给终身寿险一些好处,在保单内的红利或增益是不必付收入税的。客户付了一段时期的保险费,累积了相当多的红利,可以利用红利来应付保险开支。因此,终身寿险最后拉政府下水,要它来帮助支付一部份保险开支。然而买纯寿险,付出的保险费都是付了收入税的钱,没有税法的优惠。
保险公司还将这红利累积和运用的机制扩张延伸,很多终身寿险允许和鼓励客户故意多付保险费,多付的部分仿若客户给自己分红,平安无事可以免报缴收入税的累积利息增值,万一去世又放大了若干倍后多赔给受益人,免收入税。用上期提到的年轻人那份保单为例,如果客户第一年故意多付了1000元,即共付了11000元,那么这多付的1000元在一年后将多了几十元的增益,免收入税地累积起来;但若不幸身故,这1000元就变成5000元交给受益人(假如放大系数是5倍),所以本来投保100万,结果赔了100多万。这种做法,鼓励客户趁有能力时尽量多付保险费进去,善用税法的优惠而快速地累积多些资金日后可用,又加强了保障功能,为客户的保障和理财提供多些好方法。
保险公司要求客户在保单发出后一、两年内就要故意多付进去,才可以保留以后继续不断多付的权利。保险公司担心,客户拖到突然发觉自己身体有了问题,才赶快多付进去,让保险公司在收到这额外之款后要面临可能被放大后的赔偿风险。另外,政府也对故意多付额设有限制,约是正常保费的一倍多。
比如,正常的保费每年是10000元,但可以故意付到25000元。如果付进的超过25000元的限额将怎样?那么客户在59.5岁之前从保单提取或借款则要罚款。
在80年代初,并没有这种限制,不料有些有钱人故意买一小额保险但付大笔钱进去,让这大笔钱在累积增值时不必付税。后来政府发觉这个漏洞有被滥用的趋势,不但失去了保险保障的意义,政府也少了税收,于是设限,但仍留下相当的空间让大家能尽量在得到保障同
时也能将合理数量的钱储蓄下来。(似乎目前中国的寿险产品也有类似的现象,客户投很多资金去保单内,但保单的赔额却“不成比例”的低。我不知道中国的有关方面将来是否也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
终身寿险的扩展运用
终身寿险要准备较高的储蓄金,资金也要作长期投资(债券和房屋贷款一般都要十几年),加上初始要支付开发推销、核保等开支,因此有严厉的早期退保或取款限制。在最初几年几乎没有什么钱可以动用或取回,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动用或取回的会逐渐增加,到某一程度保单内列明的保证有的基本金加上红利,将超过所付进去的钱。时间越长,终身寿险的累积效果越强,好像陈年好酒那样,越久越有价值。不过,很多人对终身寿险不了解,以喝新鲜啤酒的心态来看待终身寿险。其实,终身寿险的坚实的保障功能和长期的储蓄功能是谨慎、理性和不贪的人值得考虑应用的寿险产品。
将来如果想退保,很简单,叫保险公司结算一下保单内列明的基本累积金加上多年累积下来的红利,全数提走。
如果急着提取一些款出来使用,但仍想保留保险,则有两个办法。一是将红利取出来(随之也把本来将红利放大了的额外赔偿额删去了);另一是从保单中列明的基本累积金中借款出来,但要付贷款利息。若需要款额较大,就可能要双管齐下,既提又借。在提、借之后,宜留下适量的资金在保单户口内,以便即使没能及时地付进到期的保险费或支付到期的利息,也仍有足够资金支持保单有效一段时间,以免保单很快失效。
若在借款后去世,欠款会从赔偿金中扣出来。
这种可以从终身寿险很快提钱贷款的机制,帮助了美国无数的个人、家庭和生意企业,在他们急需资金周转时能很快得到解决。在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一天之内有上千家的银行倒闭,很多工商企业关门,但人寿保险单内藏起来的钱却帮助无数的家庭和生意度过难关。几十年前,迪士尼娱乐王国创办人迪士尼,就因得到寿险内累积的资金的解困而能将已启动的建园计划推动下不过,很多人对终身寿险不了解,以喝新鲜啤去。可见人寿保险不但可帮助减轻不幸酒的心态来看待终身寿险。其实,终身寿险的和忧伤,也可为世人带来欢乐和希望。
坚实的保障功能和长期的储蓄功能,是谨慎、明理和谨慎的人,会乐于参加终身寿险,理性和不贪的人值得考虑应用的寿险产品。并尽早往内塞多些钱进去,不但得到保障,还可得到安全的、受税法优惠的资金累积和储备。
在十多年前,美国的银行是不能经营保险业务的,那时银行会叫人不要将钱放在保险公司,说一大堆买人寿保险不划算的“理论”。但是大家万万没想到,美国的银行最基层的储备金中,却有很大比例的资金,竟然是银行替其重要职员向保险公司买的终身寿险保单内累积的钱!即使在今天,美国几个大银行,在最基层的储备金中,人寿保险内累积的钱占了10%至30%。这是那些说终生保险“很贵”或“不是最好的投
资”的人或“专家”所不愿知道的事实。
终身寿险是最可靠和保期最长的人寿保险。但这“最可靠”也不是绝对的。首先,终身寿险虽然长期来说是最经济的提供长期保障的寿险品种,但其需要付进的保险费的起点会比较高(保险费比较高并不等于比较贵),而且在初期美国分红寿险历经挑战终身分红寿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其他寿险的严峻挑战和威胁。在80年代初出现了灵活寿险,其特点是保险费有灵活性,可以用比终身寿险低很多的保险费买到同保额的保险,灵活寿险看起很“很便宜”。(例如那年轻人要投保100万元,每年保费只6000元),不但抢了很多新单的生意,也造成很多终身寿险客户退保而转换过去。灵活寿险的结构简单来说是,你交钱给保险公司每个月扣出一部分作管理、推销和分摊赔偿的开支,剩下的钱给你利息累积起来。你多交钱就多生利息和多累积。只要你账户内仍有钱可以应付每月扣除的开支就保你,没得扣就赶你出去,不保你。上世纪80年代是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时期,保险公司用很高的利率和很低的保险费来吸引客户,一时灵活寿险成了万能的神奇保险产品(不知哪位仁兄也因而将它译成中文“万能寿险”)。
然而,随着市面利率的下降,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赔偿分摊开支的上升,绝大多数的灵活寿险开始暴露出大问题。
其一,当年保险公司以“每年可得高利”来计算(高达10%至12%),说付了若干年后就不用再付保险费了,可以用利息去支付各种开销。结果不是这样的,客户一辈子都要付下去。其二,很多保单甚至在年老时(六、七十岁),保单内没有充分资金去应付高升的死亡赔偿分摊,很多保单将被掏空而垮掉,原来用便宜的保费买了昂贵的保险。这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国保险公司和代理人被客户大量投诉控告风暴的原因之一,公众对美国保险业的信心尽失。
前几年保险公司又推出了一种新的灵活寿险,即使客户付很低的保险费(例如那年轻人每年只付5000元),保证可以保到100岁。其原理很简单,保险公司作出一大堆很大胆的假设,不顾后果。这种保险有可能引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严重危机,但当政者毫不畏惧,因为待问题暴露出来时,已是十多二十年后的事了。终身寿险虽受到这种保险的挑战,但仍因其坚实可靠而站得稳。即使保险公司不出现财务困境而真的能保到100岁,灵活寿险到100岁时它里面没有一分钱可以领回来,但终身寿险保证有保额加上红利可取回。
在九十年代,投资性的浮动寿险(VUL,VariableUniversalLife)开始随着股市的繁荣而兴起,不但抢了不少新单市场,而且将不少原有的终身寿险和灵活寿险搞掉,取而代之。浮动寿险的构架与灵活寿险一样,其分别是资金投资于股市(或次等债券等),而不是累积利息。由于保险公司可以合法地以有每年(每年不断!)高达12%的回报率来设计和推销保单,乘股风强吹(吹牛之吹)之势,愚弄客户,吸进了不少资金随着21世纪初股市的下跌和稍后的金融风暴,越来越多人发觉上当。然而,有不少客户,尤其是华人客户,却有侥幸心理,希望以后股市上升后他们的保险单将没问题。他们不晓得,他们参加的浮动寿险根本与股市的高升或大跌没关系,而在于其设计时的假设(每年可以不断地赚大钱)是不可靠和充满欺骗性的,即使没有2001年的股市大跌和2008年的金融风暴,他们的保单在年老时也会出现问题。其细节和道理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故此略不谈。简单打个比方,你生活在一个治安很差的环境,别以为出了几天太阳就没问题啦。
顺便一提的是,这种寿险有其优越性,但并不是人人适合。因为由客户承担全部的投资风险及其后果,负责任的代理人或推销者,应要求客户符合这五个条件:(1)明白风险;(2)愿意冒险;(3)有能力冒险;(4)有能力经常付大钱进去;(5)对股市和投资有基本概念,有能力处理得好。随着利息低而导致灵活寿险不吸引人,但股市大跌又叫人害怕浮动寿险,而终身寿险“贵”又没能力卖出去,保险公司近年又弄了新花样,叫指数灵活寿险(IUL,IndexUniversalLife),其构架仍是灵活寿险,但其增值却被吹成“如果股市下跌,你仍得到一定的利息;如果股市上涨,你也跟着赚钱”。
天下真的有这么神的东西?亏了不但不关你的事,而且你还可以得到一些利息,但赚了你也一起发财?!这种保险很复杂,但简单一句说穿了,就是引诱你进去后再慢慢扒你的皮,因为即使股市大涨,保险公司有权压低给你的增值。现在可以预见,若干年后保险业将会再次发生类似90年代中那个保单被陆续揭发出有大问题的风暴。美国的保险业老是不会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中学到东西。
只希望,中国的保险业不要糊涂地学美国保险业的乱七八糟的作风。
终身寿险从80年代起一直受纯寿险的冲击骚扰。美国社会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坚持买终身寿险不如“买纯寿
险,将剩下的钱作投资”。这问题很复杂,简单说每一种寿险都有其优点、功能、作用和目的,也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不能简单地绝对化对待。这个问题的缘起和扩大,当然与大众对保险没有深入、全面和客观的了解有关系,但其中亦是某些“利益集团”制造和利用一些有关的“理论”来达到其目的。随着美国近十多年经济并非那么顺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有分红的终身寿险的可靠性在保险和理财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金融风暴中,终身寿险特别受到关爱。(本文内容和观点与任何保险公司和出版机构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来源:《保客》2011年4期
保险家网、《保客》杂志系保险家传媒旗下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