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记实 日军单兵作战能力

中国远征军入缅于日军作战记实


中国远征军重机枪阵地在火线上

中国远征军的诞生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试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其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印、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1941年12月23日在重庆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了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国军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但英方迟迟不决,直到1942年初,在仰光沦陷,全缅告急之际,由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多方斡旋,英国政府终于同意中国出兵缅甸。其时,由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决定,将缅、泰、法属印度支那(即越南)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为“中缅印战区”,蒋介石出任总司令,美国派出史迪威将军任参谋长。据此,中国派遣了入缅抗日的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作战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第一阶段为1941年12月至1942年8月间,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时期。第二阶段为1942年8月至1945年春夏,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

1942年2月25日,约十万人由滇西进入缅甸,与日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斗,失利后,一部返回滇西,据守怒江天险以阻敌;另一部退入印度蓝伽,组成中国驻印军,亦称新军,接受美国装备并受美军训练。而后,由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了主动权,中国驻印军与英、美军协同,遂于1943年10月对缅北日军展开反攻,即缅北滇西战役。在滇西怒江与日军对峙的中国远征军,也于1944年5月发起了松山战役和腾冲战役,并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中国远征军班师回国。

多方原因导致初期惨败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境外军事行动。远征军和驻印军经一年多的英勇奋战,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缅北大小城镇五十余座,伤亡十四万一千余人,毙伤日军六万九千余人,恢复了海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大批物资顺利输入国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中国远征军在入缅抗日的第一阶段遭遇惨败。

其一,英国政府忽视缅甸,且没有采纳中印缅马军事考察团制定的防御方案。英军数倍于日军,却毫无战斗力,一看见膏药旗就丢盔卸甲,望风而逃,不仅把战场上的压力全都丢给中国远征军,还由于历史的偏见,时常干扰中国远征军的战略部署,甚至使商定调剂给中国远征军的武器装备也一拖再拖。关键的曼德勒会战就因负责策应的英军临战畏敌、擅自撤兵而流产,导致中国远征军反被日军抄了后路。此外,由于缅甸老百姓对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痛恨,也不愿帮助与英军一路的中国远征军。

其二,由于英国政府担心丧失其对缅的殖民统治,因而迟迟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参战,谈判时甚至提出中国军队不得带武器入境,只能以难民身份入缅,尔后又提出只允许中国军队的一个团入缅,以致失去了战机。英国后来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很大程度上是要让中国人牵制日军,掩护英军撤退。

其三,中国国民政府对出征目标的动摇,从解放仰光改变为短期守住缅北,只期对世界舆论有个交代,致使中国远征军由主动出击变为被动挨打。

其四,原定美国派出的一个空军联队临时改赴北非,支援与隆美尔作战已现败象的英军。北非战役胜了,而中国远征军却处于危机之中。由于日本空军自始至终掌握着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构成强大的立体火力网,远征军却没有任何空中掩护,战况可想而知。

其五,友军不济,英军不顾大局多次擅自撤离战斗,内部的协调配合又出了问题,蒋介石直接对战斗部队越级指挥,史迪威指挥失措,加之情报失误,原以为接战的是两三千人的日军前哨部队,交火时才发现,竟是整整一个拥有飞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的约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的加强师团。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远征军第一阶段的战略行为左支右绌。加上撤退时的指挥失误,各部队各行其是,致使因落伍、染病和饥饿而死亡的人员,数倍于战场上与敌战斗的死伤。中国远征军此阶段参战总数约十万人,生还仅四万人左右。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地位,远征军将士们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从宏观上看,首先,东亚和南亚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亚洲战场上,由于中国实际牵制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日军陆军,彻底打破了日本军部数月征服中国、尔后北进苏联与纳粹德国会师、进入西亚和欧洲战场的战略构想;其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粉碎了日军经缅犯我的真正意图,即:控制滇缅公路,切断中国战区的国际后勤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转而集中兵力,寻求与纳粹德国在西亚、中东会师,继而征服世界。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战期间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进行的出国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一次军事合作,是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的战略性反攻,也是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中国远征军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仍然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虽然经历失败,但其付出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说,中国远征军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二十八个县的二十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十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九百九十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一万五千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棠吉)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一师,轰动英伦三岛。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1942年5月亚历山大和斯利姆英国两位高级将军,派员给孙立人送来“感谢信”,并代表英国女王向孙立人颁发“英帝国司令”勋章。

史迪威为孙立人颁发勋章

戴安澜去世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四千五百人,英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五万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以退入印度的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10月新三十师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十八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军纠集其十五个军,共八万兵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基地,英帕尔吃紧危及整个东南亚战局,4月初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五十四军第十四师、第五十师急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增援牵制日军,新三十师第八十八团、第五十师第150团与美军拉加哈特部队合编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随即对密支那发动进攻。5月11日,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拉开滇西反攻序幕。新三十八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近三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日期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战展开,滇西远征军七十一军、第八军轮番进攻,至9月7日以阵亡八千余人、伤者过万,击毙日军千余惨重代价收复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团军进攻腾冲,至9月14日光复腾冲城,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攻城战役,我军伤亡五千余人,击毙日军三千余人。6月4日,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龙陵,至11月11日克复龙陵全境,此役歼灭日军一万三千余人,我军伤亡两万余人,日军被驱赶到芒市一带自此无险可守。9月初,日军在英帕尔遭受惨重失败,盟军在滇缅印战场进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扩编为新一、新六两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密支那休整后,新一军、新六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12月初因国内战事吃紧新六军急调回国增援,随后,新一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反攻缅北、滇西历时一年半,史载中国驻印军伤亡两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六万余人击毙日军两万一千余人,合计毙敌七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亦是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四十万人,伤亡接近二十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三十余万,被歼灭十八万五千余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页,壮哉中国军人,壮哉中国远征军!

中国入缅作战全纪录:被遗忘的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进军滇缅

为守住中国抗战期间外来军事援助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一起,在缅甸和滇西那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血战,数万将士牺牲在那里,甚至连一个坟墓都没有留下。

1942年3月,中国抗日远征军开过畹町桥头,进入缅甸。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一名美国战士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当你回到家,告诉他们,我放弃了我所有的明天成全了他们的今天。

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说:“同样,中国远征军放弃了他们的明天。他们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就为抵抗无缘无故的侵略而牺牲了生命。他们甚至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里程碑,比如结婚、生子……安享晚年。”

他们是值得后人永远牢记的军人─—入缅援助英军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国远征军。这三支部队现在统称为中国远征军。

从1942年初到1945年初,中国先后组织动员这三支部队共四十万人投入到中缅印战场。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队伍,他们只负责记录战争。这支队伍就是与援华美军一起派往中、缅、印战场的164照相连。

这些影像帮助我们还原了当时的部分历史,虽然只是整个战争中的片段,但这种记忆弥足珍贵。

尽管这段历史一度被遗忘,但是,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远征军;知道了一个甲子之前,在风景秀美的滇西大地上,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

滇缅抗战,是整个盟军太平洋战场重要的一翼。

罗斯福曾说,如果不是中国军队拖住二十多个师团的日军,并出兵缅甸,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就崩溃了。

滇缅抗战,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越走近这段历史,敬畏之感就愈加强烈。

用文字还原历史苍白而无力。重书这段历史,只是让那些远征的将士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荣誉;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段无法抹去、忽视和回避的记忆。

【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2年初,日军进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保护这条生命线,中国组织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与美英组成盟军协同作战。

从缅甸最南端的仰光一路向北,会经过同古(东瓜)、仁安羌、斯瓦、东枝(棠吉)、曼德勒、腊戌、八莫,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些地方血战残暴的日军并解救英军,十万精锐部队仅剩四万人。

从滇缅公路开始

1940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中国所有的对外联络线都被日军切断,上海、杭州、广州一线都被侵占。

1939年,援华军事物资尚可通过滇越铁路进入。但1940年,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络线。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枪和子弹,根本没有先进武器与日军对抗。

解放军某部原军事研究员李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光凭“血肉长城”和民族意志而没有钢铁是挡不住敌人的。民族精神固然重要,但光有血肉绝对是屠杀对象。

事实上,中国军队只要有物资,并不比日军差。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曾说,这支营养不良的穿草鞋的军队,只要有正确的管理和充分的装备,并不亚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

李雨说,当时就是没有装备、训练不够,怎么能打仗呢?而且如果没有滇缅公路,陈纳德就不可能组建航空队,也就没有日后著名的“飞虎队”。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在瑞丽附近,就是因为飞虎队P40作战飞机在瑞丽附近装备。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入持久作战,能够在上海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溃败之后坚持住,就是通过滇缅公路输入了大量的作战物资。

在1942年以前,滇缅公路大约输入了54万吨外国军事援助物资,这是中国抗战最主要的物资基础。因此,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于1938年1月开始修建。当时云南只有960万人口,男女老幼有近三十万人用原始的锄头和铁锹修路。是年12月,滇缅公路初步通车。

一九四四年史迪威公路上拖拉机为运输物资的军车开路

史迪威公路的二十四道弯

英国《泰晤士报》曾评论说:滇缅公路可以与中国的长城相媲美,堪比苏伊士运河的伟大。滇缅公路大部分地方只有六七米宽,错车都很困难,每天都有车辆翻到山下。今天的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依然山路难行。有些路段甚至只有两辆车并行的宽度,逶迤、颠簸、泥泞。

解放军某部原军事研究员李雨认为,如果没有滇缅公路,中国的持久战就是个问号,中国正面战场可能更加严峻,长沙及其以南、西安乃至重庆都有丢掉的可能。

然而,英国为保全它在远东殖民地的大后方,于1940年7月18日,同日本正式成立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直到10月才又开放。

二战期间,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长期抗战的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

中国方面,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下,先后攻占了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下一个目标就是缅甸。

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中国也必须确保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

鉴于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中英于1941年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协定签署后,中国军队有责任保障滇缅公路的通畅,中国远征军将以这个名义进入缅甸。这就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发端。

英国的心机

日本的目的是通过占领缅甸,将滇缅公路切断,困死中国。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英国并不看重。然而对中国来说缅甸极为重要。它是中国在南亚的出海口,如果能保证这个出海口,中国的能源就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避开新加坡,直接输进云南。没有这个出海口,就得绕行1000多公里。

日本在南亚的首期战略目标是前出怒江,攻占腾冲、龙陵、松山等战略要地,这样日军就稳定了缅甸局势。

但是英国错误地认为,他们有雄厚的力量,认为日军不敢轻易向他们挑衅。而且如果日军截断滇缅公路,必然从中缅或中老(老挝)边境,而不会经过缅甸。并一再强调,中国应在中老、中缅边境布防,以防止日寇截断滇缅公路,而不允中国军队及早入缅布防。

此时的中国,蒋介石已派出了中国的王牌机械化第5军(含戴安澜200师以及九十六师和新二十二师),杜聿明任军长及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含孙立人新三十八师)的远征部队准备入缅,与英军并肩作战。

由于英国的种种心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时间一拖再拖,从1941年12月一直拖到1942年3月,直至仰光被日军占领。

仰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保卫滇缅公路的咽喉。只有保住仰光港口,才能保全滇缅公路。

就在远征军等待入缅指令之时,日本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并从缅甸切进来,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后来英国看到不行了,日本已经突破西防线,仰光又被占。所以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展开就很被动。”李雨说。

虽是协同作战,但中国远征军入缅时,英国驻缅甸总司令胡敦不充分供给中国远征军油料。事实上,英军在伊洛瓦底江两岸的汽油几年都用不完。

英国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军队来掩护它的安全撤退,并不希望中英并肩与敌决战,更不是为了保全仰光这个海口。此时中国国内的局势是,华东、华北、东北、东南,大半个中国都已经沦陷,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核心地区。

因此蒋介石到了重庆,想建立西南抗日战场。云南也因此从抗战的大后方成为前线。

李雨赞赏蒋介石的眼光,如果不是蒋介石邀请陈纳德到中国来,昆明早就沦陷了。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培养空军。

1942年,在中国国内,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战线基本稳定。这也是蒋介石可能抽出军力进入缅甸的一大前提。

美国方面,如果不是"珍珠港事件",美国不会介入滇缅抗战。美国一直在观望,并不想跟日本翻脸,并且还向日本供应钢铁和石油。

兵败缅甸

第一次缅甸战役可以说很简单。从1942年3月20日同古保卫战到4月28日腊戍失陷,短短三十八天,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就被迫结束。

中、美、英都没有想到,这一仗打得这么惨。

李雨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中国军队在有组织地防御和进攻战中表现不赖,如第200师的同古保卫战、东枝进攻战、廖耀湘新二十二师斯瓦河阻击战、孙立人新三十八师仁安羌救援英军作战,这些是远征军在缅甸比较著名的战役,作战规模都是师级。”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


美军向穿草鞋的中国士兵分发胶鞋

在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新二十二师为掩护戴安澜的200师撤退,在缅甸同古地区的斯瓦河两岸展开阻击战。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两个师团近三万人的兵力达半月之久。这是抗日战争战场上极为罕见的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战例。

尽管这三场战役从军事上来讲都打得比较好,但都以失败告终。

但这个失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而是由于英军的退却,整个战线发生变化,导致中国军队撤出。

由于英国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而且一再撤退,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来的英国盟军,并没有留下来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只是在欢呼"中国万岁"后,便打算如何尽快从缅甸撤出。

李雨说“孙立人的军团如何能守得住?只能后退。同古一丢,200师一撤,整个缅甸战线非常脆弱。而整个战场又错综复杂。”

当时的大气候是,盟军、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处于崩溃状态。

其次,中国军队战斗力处于劣势,并不是军队士气不足,而是装备、火力不行。中国远征军一个军的装备还不如日军一个师团的装备;机械化更不行,输送能力、突击能力都跟不上。

李雨说,我们不可能拿着79式步枪去对抗日军的机械化装备。而此时,中国远征军的空军也是瘫痪的,只能保卫昆明。

同时,中国军队的战略思想着重防御,利用地形掩护消耗敌人。但远征军不可能利用消耗的战斗效果来歼灭敌人。

盟军内部的矛盾也导致了战略指导思路的不一致。

尽管史迪威的方案很好,但是执行不了。中国军队并不听他的指挥。

指挥系统上,是中、英、美三国盟军在作战。但三个国家的战略指导思想都不统一,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杜聿明、史迪威、亚力山大各自为政。再加上战斗力编制、战略时机都不合时宜,导致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的溃败。

日军是一支机械化部队,经过800里的穿插,最终到达中国及盟军的后方腊戌。1942年4月28日,日军突然出现在腊戌,把远征军的主力阻断在曼德勒以南。

中国远征军主力因错误的指挥被迫走上野人山的撤退之路。此后,日军一路占领怒江、龙陵、松山。5月10日占领腾冲。此时的腾冲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腾冲沦陷前,老百姓最爱唱《松花江上》、《长城谣》。

三百余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大摇大摆地开进了腾冲城。之后,日军采取怀柔政策,动员了一些老百姓回去。一个日本兵曾这样写道:紫罗兰的鲜花还在居民的窗台上盛开。

野人山撤退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的直属部队和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九十六师闯入了野人山的丛林

李雨分析,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在野人山分七路撤退。

第一路:第六军撤退到思茅东南边界地区;

第二路:孙立人所属的第六十六军从滇缅公路的惠通桥撤退回国;

第三路:戴安澜的200师是一支孤立的部队,当时还比较完整,还有六千多人。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时被日军伏击,戴安澜牺牲,损失惨重。经腾冲地区归国时仅剩三千余人;

第四路:杜聿明第五军直属部队、新二十二师,这支主力部队大约两万三千人最后被逼上野人山。当这支部队经新平洋到印度雷多时仅剩一万余人;

第五路:九十六师也从野人山撤退。但与杜聿明的部队走的路不一样。九十六师虽然伤亡很大,但回来的还算比较顺利;

九十六师作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经孟关、葡萄翻越高黎贡山,六千多人仅剩三千多人归国。杜聿明没跟上96师,所以损失惨重;

第六路:孙立人带新三十八师,撤退到印度;

第七路:史迪威带着他的114人的中美混合小部队,过文多渡过钦敦江,经霍马林进入印度英帕尔。

第一次缅甸战役伤亡仅八千余人,而撤退途中却损失五万余人。

1945年2月孙立人将军在印度视察部队,最右边是美军陈纳德将军

孙立人新三十八师撤到印度近八千余人。之所以该部队保存完整,是孙立人不唯命是从,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孙立人曾说:“我必须对8000个弟兄负责”。他认为史迪威的命令是正确的。

孙立人冲着日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从印道毅然直奔印度。

新三十八师原为税警总团改编而来,是一支杂牌部队。该师之所以表现杰出,足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今天,流落在缅北的远征军老兵,大多是当年驻印军留住密支那或进入孙立人在当地创建华侨学校的军人。

撤回国的两万余人一度成为散兵游勇,被保山、怒江以东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收容。

“至今,我们知道有四十五个女兵踏上了野人山,而有五个女兵竟奇迹般地走了出来,中国远征军最后的女兵刘桂英六十年以后获得了中国共产党颁发的一枚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奖章。”李雨说。

李雨说,杜聿明走错了路,真是一言难尽。

在不知地形和山林的情况下不能行军,尤其不能在绝地行军。杜聿明没有完整的地图,不了解缅北的地形,更不了解当地的气候,他以为从图上看就这么几百公里的路,部队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是没想到一进野人山一切都变了。

曾经参加过对越作战的李雨说,军用地图上的"一厘米",现实中可能耗时一天,甚至一天都难以走出去。

至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原因,李雨只想说:当英国人决定撤出缅甸时,中国远征军却勇敢地开了进去,如果中国委员长有丘吉尔的脑袋,他是不会干的。

一个伟大的将领指挥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去追求一个正确的战役目标,而且又对面对的敌人及战场形势包括地形有着深刻的了解,一般来说,这支部队会打胜仗。

李雨认为这些条件,当时的中国远征军一个都不具备。

一个拿破仑指挥的军队百战百胜,而有五个拿破仑在指挥中国远征军肯定会失败。

野人山的回忆


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在野人山上的阵亡者


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穿越野人山抵达印度的幸存士兵

野人山,缅甸当地人称之为胡康河谷,这是每一百米就有十具至三十具骨架的道路。

杜聿明回忆:胡康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中国历来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因此有“绝地”之称。

部队从野人山撤退时正好赶上缅甸的雨季,原始森林内潮湿,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虫到处皆是。

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

一个发高热的人已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云南作家晓曙,这个八进金三角的女人与从野人山走出来的唯一健在的女兵刘桂英,同吃、同住了半个多月。她向《法治周末》记者描述了刘桂英对野人山的回忆:一具腐烂的尸体瞬间就会爬满蚂蚁,变为黑色。野人山的蚂蟥全部伸展有两尺多长。

喝一口野人山里的生水,马上就会“打摆子”,所以军用水壶是最重要的宝贝。拿它来烧开水喝,就不会有事。

恶劣的环境让野人山沿途尸骨遍野。一有风吹,尸体的头骨就往风向那边倒。

参天的古树把野人山遮得密不透光,看到筛子孔大的天空,大家的心情都会格外好。

刘桂英说,看着战友自杀,看着战友被狼叼走、被洪水卷走,觉得没有希望。活着的人都抱着必死的想法。

支撑刘桂英走出野人山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护士长临终前对她说:“你一定要坚持走出去,把这段故事告诉外面的人。”

有一天,刘桂英的战友把一根绳子绑到树上自杀。她看着战友说:“你走吧,你今天走明天我就跟你来。”

还有的战友把头埋进小水沟自杀。没有人会拦着自杀的战友。

在野人山,刘桂英落队了。但是她没有迷路,因为一路上有战友的白骨为她指路。

几百公里的路,从夏天走到秋天。刘桂英和部队进野人山的时候,树叶还是绿的。等她出来,叶子已经泛黄。

陆续抵达印度小镇雷多的中国远征军总人数已不足一万。他们与先期到达的新三十八师一起改称中国驻印军,留在印度中北部的兰姆伽基地接受整训。

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十万人,伤亡总数达六万一千余人,其中有近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几乎每天死亡130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

野人山,至今仍然是一个无人敢涉足的神秘世界。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赴缅作战

日军占领怒江以西并切断了滇缅公路后,中美两国又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昆明的驼峰航线,从空中为中国输送抗战物资。

驼峰航线空运异常艰险,下面还有日军的扫射。中美遂又开辟一条从印度雷多经缅北到达滇西的中印公路。

为此,中国远征军开始了第二次入缅作战和滇西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在印度蓝姆迦整训和国内部队的增援补充后,组建了中国驻印军。1942年,驻印军再次入缅以保护修筑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

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反攻,先后发动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腊戍等战役。

1944年5月11日,为配合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腾冲、龙陵、松山等战役随之打响。

两支中国军队于1945年1月27日,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历时4年多的中国远征军作战使命结束。

一次又一次血战以及后来的滇西反攻,都是为了一条路─—滇缅公路。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很少会有一场战争,因为一条路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

缅北反攻

1944年9月6日第五军官兵在昆明机场即将空运云南反攻前线

1943年11月,装备一新的中国驻印军与美国盟军相互配合发起缅北的反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念念不忘打通去中国的道路。

缅北反攻的关键战役是攻占密支那(缅甸北部边陲重镇克钦邦首府)。此次,史迪威和蒋介石终于实现了一次绝佳的战役协同。

滇西的十六万中国远征军,为了配合驻印军攻占密支那,提前一周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发起了著名的收复松山、腾冲、龙陵的反攻战役。

在密支那战役中,史迪威指挥中美混合部队在山岳丛林地穿插迂回一百多公里,并准时抵达目标。这在作战中是非常罕见的。

与此同时,美军出动第十航空队近百架飞机、五百架滑翔机,将近三个师的中国部队,空运及空降密支那,堪比诺曼底登陆。

反攻密支那,也是中国军队与美国盟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协同作战。从1944年5月17日突击密支那机场开始,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8月4日。

在该战役中,中国驻印军伤亡6655人,美军伤亡1182人,日军总伤亡约3000人,完成了在亚洲战场第一个攻克日军坚固要塞的奇迹。

李雨说,有时候战争就像是一场赌局。史迪威进行了一生中最危险,也是最成功的一场豪赌。

1944年9月第五军官兵空运云南反攻前线

史迪威攻占密支那的计划连英国盟军都被蒙在鼓里,当中美盟军空降密支那时,丘吉尔大吃一惊。

此后,参与作战的驻印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廖耀湘分别担任军长。

在缅北反攻时,从印度雷多一直延伸到昆明的一条生命线也在修筑中,美国的工程机械跟随着坦克履带和大车轮子向前推进。这条生命线,接通了中印路和滇缅公路,后来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腾冲战役

飞机几乎擦过山体和树梢,降落在腾冲驼峰机场─—第一次坐飞机到腾冲的人,在飞机快要降落的十几分钟内,都会心里一紧。

现在,四十岁以下的腾冲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远征军。

七十年前那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已经被现代化的生活和噪杂的人群所淹没。

当年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腾冲老人,对美军都有一种怀旧的好感。


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包围腾冲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十三军在腾冲的街头阵地

在他们眼里,美国人热情、豪爽、大气,对百姓非常友善;英国人很虚伪、假;日本人表面礼貌,带人彬彬有礼,可一旦杀人,比野兽还凶暴残忍。

反攻腾冲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跟美国军事顾问学英语;孩子们会一边吃着美军送给他们的巧克力、口香糖、罐头,一边站在边上看美国通信兵发电报。

看到飞虎队的飞机飞过上空,腾冲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口中喊着:“顶好!”

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当属腾冲之战。

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两个军五个师六万余人,负责攻打腾冲。日军守军为第56师团、148联队三千余人。

要想攻下腾冲,必须先攻下高黎贡山。

虽是夏季,但高黎贡山上却冷得发抖,很多地方甚至还是积雪。幸有美军空投一万多件雨衣,否则许多战士将被冻死。

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的《腾越玉碎记》描述了攻打高黎贡山时日军的艰苦情形:随着炮弹的爆炸声,几匹本地的战马在炮火中应声倒下,但没有断气……饥饿的士兵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朝着马肉贪婪地奔跑过去。激烈的战斗中,人和马的鲜血染红了雨中的冷水沟。

张体留老人曾参与预备二师攻打高黎贡山。他回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日本兵,手里还提着两只鸡。我们就把这个日军俘虏了。

日本兵讲话听不懂,我们就让他写字。但是他写“大日本天皇”,我们就打了他一耳光,他就不敢 写了。后来他写:当了三年兵。又拿了全家照片给我们看,他父母都很年轻,有个女儿一岁左右、儿子三岁左右。

成功仰攻高黎贡山之后,远征军开始扫清外围来凤山,以攻进腾冲。

国殇墓园原所长毕世铣回忆,当时预备二师主攻来凤山。从小角的背后往上攻。上去一个连,马上被打下来。因为日军把来凤山的树全部砍掉,视野开阔。

当时,腾冲县城的老百姓都逃难到距县城五公里的地方。

一位老人在城外领着孩子们看。老人对来凤山的地形很熟,当时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攻打来凤山,这种新式武器日军从未见过。

1944年10月中国士兵在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日军碉堡

此时,美军的飞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俯冲,扔炸弹的时候几乎擦着山峰。飞机过后,山上都是黄色的烟雾。

每炸日军的一个工事,大家就开始欢呼。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想早点回家。五天后,来凤山攻下。

1944年8月2日,远征军打响腾冲攻城战斗。

此时,美国飞虎队将主力机场修在了保山;日军也从松山调集部队支援腾冲。

在腾冲攻城阶段,美军竟将机场修在腾冲城边几公里内,帮助中国军队攻城。

但是,腾冲城的城墙是明朝时用当地的火山条石修筑,周长3500米,厚6米,墙高8米多,城的四面还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门,非常坚硬。日军占领腾冲城后,立刻又在城墙上修筑了永久性工事和防御设施。

美军轰炸机的炸弹扔下去就被弹开了。后来,他们在炸弹前面焊上钢筋,钢筋插到城墙上弹不掉。

用这种方式,美国B24轰炸机用钢筋炸弹把腾冲城炸开了几个缺口,远征军得以攻进腾冲城。

攻城中的8月13日,美军出动战斗轰炸机24架,击中腾冲东门附近日军的守备本部,炸死腾冲守备司令藏重康美大佐等32名日本军官。

李雨说,美军的那颗炸弹真是“一弹定乾坤”,但日军奉命死守腾冲。

在攻城时,预备2师团长李颐在战地开会时,被日军的流弹打中牺牲。

腾冲战役,击毙日军148联队3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5000余人。

9月14日,光复后的腾冲,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屋、没有一棵完整的树、甚至没有一片完整的树叶。

松山战役


上图1944年5月5日卫立煌在炮兵总指挥邵百昌中将(手指前方者)陪同下于怒江东岸山头观察西岸松山日军阵地。着浅色咔叽布军服、不戴军帽者,为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中将

如今的松山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当年日军修建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战壕以及单兵掩体依然保持完好。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近七十年,又经当地人多年的捡拾,可是,一不留神还会捡到子弹的残片。当年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

当地老人说起曾经的这场血战时,都会说:“我们国军……”

松山战役于1944年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历时93天。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战略计划被日军发现,其完全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如何掌握到这个情报,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中国军队有架联络机,从保山起飞翻越高黎贡山和前线联络,误降在腾冲附近被日军俘获。

还有一个说法是日军在芒市有一个情报站,其对中国军队的无线电掌握得相当透彻。

远征军第八军三个师、七十一军新二十八师共六万余人先后投入松山作战。而日军防守兵力仅1250余人。

中国军队四面围攻松山,最后,第八军副军长李弥亲自上阵。日军除一人外其余全部被歼。活下来的是一个日本炮兵,奉命出来汇报松山作战情况。中国军队伤亡七千余人,有的连队只剩下两人。

关于松山战役的惨烈,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松山战役后的十四年─—1958年,有人在惠通桥附近的老六田看到松山上面的磷火,飘忽不定。

龙陵战役


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记实 日军单兵作战能力
中国远征军进入龙陵

龙陵战役长达五个月。从1944年6月5日至11月6日结束。

龙陵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地点,因此龙陵战役是整个滇西反攻战役的要点,重要性超过腾冲和松山。

参战部队为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三个军七个师、后加强三个师,总兵力达十五万余人。

战役开始时,日军守兵仅一千余人,但后来增援高达一万五千余人,部分日军还打进了龙陵。

由于中国军队粮食、弹药供应不足,日军拼命反击。龙陵几十个山头久攻不下,伤亡很大。新三十九师打到只剩一个连,师长成为连长。当时有九千多人,最后仅剩一百多人。

李雨说,滇西反攻差一点就崩溃在龙陵。如果攻击龙陵失败,松山不保,腾冲也会丢掉。

龙陵之战吓住了蒋介石和史迪威。当时美国的军事顾问团科恩给史发了电报,称“赶快来救命”。

龙陵虽小,却成为中美战时关系的转折点。

蒋介石一度想撤出龙陵。蒋曾要求史迪威必须进攻八莫,但史迪威拒绝了。理由是刚攻下密支那,没有力量再去攻八莫。史迪威的真实意图是逼蒋介石打下去。

矛盾由此产生。史迪威给罗斯福总统发电报,称蒋介石要撤出龙陵,最后一句话是:“这个小杂种可能误了大事。”史迪威认为,如果蒋撤出龙陵,三年来打通中印路和滇缅公路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两个月后,龙陵被远征军攻克。共歼灭日军10364人,远征军伤亡和失踪28384人。

李雨这样总结中国远征军两次缅甸战役: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去进攻如此少的人,而且伤亡如此大。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滇西反攻中,腾冲、松山、龙陵都是惨胜,但是,滇西反攻的胜利却揭开了中国抗战战略反攻的序幕,重新打通了中国对外联络的生命线。

中国远征军1942年的惨败和1944年的惨胜,都应当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历史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些至今仍游荡在异国他乡的英灵。

廉颖婷《中国入缅作战全纪录:被遗忘的远征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791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转载 倭冢腾冲--给远征军的纪念 中国远征军 腾冲

原文地址:倭冢腾冲--给远征军的纪念作者:萨苏美丽的腾冲,人称滇西明珠,这座城却是完全重建的 --腾冲是抗战中1944年中国远征军西征战役中又一处血战之地。腾冲激战后,城中仅有这座孔子庙完整幸存下来,不知原因是不是中日双方都受到儒家

声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记实 日军单兵作战能力》为网友女人坚强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