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第一次去四川乐山,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乐山大佛》。2011年9月再次去四川,有幸第二次朝拜大佛。回来后重读这首诗,感觉有些话没有说出来,显得浅薄而又粗糙。于是,再次捉笔,写下了同题短文一篇,作为情感的补充。同一个题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体,一同放在这里,各位博友是否能从中体会出两次朝拜大佛的不同心境呐?真的不同!
乐山大佛(诗歌)
大佛是山
大佛是地
大佛是天
大佛是脊梁
大佛是无数人
共同筑起的美好祈愿
所以
在大佛面前
人的渺小与生俱来
使人不得不仰止
不得不低头
登高远望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
三水汇流,一起朝向大佛
大佛宽大的衣袖
就那么一拂
把风调雨顺洒向人间
2007年7月
(摘至 《时代文学》2011.10上半月)
乐山大佛(散文)
太阳出来了!乐山大佛背靠着岩壁,面朝着三江,低眉颌首,身披霞光。他前世是一座山,今生仍然是一座山。或者说,这座山本来就是佛,是人世间的需求使他恢复了真身。登上山顶,也就站在了大佛的背膀上。大佛宽厚的背膀,堪比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应该可以承载得起人世间所有的托付。
"
任何人都可以与大佛面对面。可以对着大佛高声呐喊,也可以做做鬼脸。既可以衣冠楚楚,也可以不拘小节。大佛很仁慈,始终微笑着,丝毫不会介意大家的恶作剧。当然也可以向大佛窃窃私语,用心对大佛述说私密。尽管人群如织,人声鼎沸,相信大佛一样听得见。这就是大佛的法力。他听后便会会心地向你一撇,送给你满腔的决心和信念。如果顺着九曲栈道下到底部,就会发现大佛真的很大,再高大的人也比不了大佛的半个脚趾盖。抬起头看,危乎高哉!大佛可与天比高。或者说大佛就是我们头顶的天,眼睛就是日月,白天黑夜,风霜雨雪,默默注视着芸芸众生。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不远千里,三江不约而同地投奔大佛而来。一千二百多年,大佛口诵真诀,减杀水势,永镇风涛。四十四万多个日日夜夜,江水从大佛面前流着,三江归一,缓缓的,静静的,不急不躁,不涸不溢,富庶着成都平原,润泽着巴蜀儿女。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宿命论者。但在大佛面前,我第一次相见是那样的震撼,再次相会竟又如此清静。此时此刻,天清气朗,祥云浮动。时间似乎停止了,生命得以永恒。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