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史记五帝本纪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应该都知道,三皇指的是传说中的三位神仙,是华夏开族的传说人物,他们是:伏羲、女娲、神农。不过,这个不是唯一的说法,还有燧人、祝融、共工、黄帝同志,都曾经在史书中荣登三皇的荣誉宝座,但是一般比较正式的说法,还是前面提到的三位才是公认的三皇。还有就是五帝了,作为传说中上古时代杰出皇帝的代表人物,五帝被视作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学习榜样及楷模,是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的最高统治者的完美典范。其实说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虽然我从不少书籍里看到过这五位的种种事迹,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杰出的地方,以至于被推祟到如此的高度。按说上古时代人的思想比较简单,相对来说容易统治,而且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无论战争的规模与统治的版图与后世都无法相提并伦,但是他们五位就是这么奇怪地占有着这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世的帝王也心甘情愿地跟随之下,偶尔被奉承到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步就高兴的乐不可支,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五帝都被记载进了中国教科书级别的史书:史记。史记记载着这样的故事。五帝的第一人是:黄帝,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号称为炎黄子孙,指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帝与黄帝二人的子孙,这两位都是远古时代真实社会的统治者,炎帝同志不幸败于黄帝同志,所以虽然炎黄并列,并且炎帝居先,但是五帝中并没有炎帝这个人。黄帝同志姓公孙,名轩辕,故又被称为轩辕黄帝(他还有个号:有熊)。依照惯例,凡是统治者,一生出来都与众不同,黄帝同志号称是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了,简直是超级神童,长大后更是聪明的不得了。当时的统治者神家氏(通称,非特指三皇的神农)统治不力,诸侯互相打来打去,天下大乱。黄帝同志当然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扫平四合,一统神州,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统一的大业,基于他的这个杰出的功勋,所以被封为五帝之首。看起来黄帝同志的事迹有点闷,且慢,有精彩的,精彩的是黄帝平灭蚩尤的战役,虽然史记中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及征师诸侯,与蚩尤(音chiyou)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样短短几行的记载。不过其它史书中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记载却非常精彩与有趣。传说中的蚩尤可不是一般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怪物,说它身高七丈,还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吃石头与沙子,刀枪不入,想想就知道如果真有这八十一个兄弟,那还用什么军队,就这些人就可以扫平华夏了。作为正义的统治者,黄帝同志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作战不利,但是很快就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九天玄女亲自下凡,教导黄帝使用兵信神符,来破解蚩尤刀枪不入的妖法。蚩尤又请得风伯雨师相助,九天玄女就用“魃”(音ba)来破解了狂风暴雨,蚩尤又做妖法让天降大雾,黄帝同志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密仪器“指南车”来指引方向,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作乱的蚩尤同志干掉,而且为了防止它死后阴魂不散,继续为害人间,还把它分尸,然后一块一块埋在不同的地方,彻底消灭了这个祸患。这样的记载终于满足我对于黄帝同志的好奇心,在记住黄帝同志的功绩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蚩尤这个勇于牺牲自己以成就黄帝功业的好同志。五帝排名第二的是:颛顼(音zhuanxu),号高阳。虽然颛顼同志在史记中位列于五帝的第二位,但是我横看竖看,除了他是黄帝的孙子以外,实在没有看出有其它杰出的地方,史记中记载的,无非是知人善任,搞好了统治,把疆土扩大等等这些当皇帝本份内的事情,实在是无聊的很,无聊的很。好在传说中还是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传说中有共工与颛顼争夺统治权(一说是治理国家理念不合)不成功,于是一怒之下拿头去撞不周山(传说中顶天的柱子之一),结果没有想到这位真正应了花岗岩脑袋这句话,居然把不周山给撞垮了,这下可不得了,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就是说天向西北的方向倾斜了,大地往东南的方向塌下去了,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就从东方往西北方运转,江河就往东南方流淌(中国人民真有着非常质朴的世界观,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啊)。不过我知道的另一个版本却是这样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最后共工失败,一怒之下拿头去碰不周山,结果天塌地陷,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往地上掉,搞得地上一片火海。这个时候上古女神、中华之母女娲娘娘再次出山,练化五色石子去补天(这就是天上有五彩云霞的原因啦),最终挽救了人类灭绝的命运。这个版本远比颛顼与共工的那个版本有趣的多啦。当然,最无聊的还是史记的记载,实在没啥内容,无聊的很。五帝排名第三的是:喾(音ku),号高辛。他是颛顼的侄子辈,但与颛顼没有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颛顼的爷爷是喾的祖父。令人比较失望的是,喾同志的事迹,比颛顼还少,在史记中如此,在其它记载与传说中也是如此,除了统治好,百姓安乐这些常规事迹外,唯一看的过眼的地方,恐怕只有生了尧这位比较闻名的儿子了,其它全无,失望,太失望。五帝排名第四的是:尧(音不用注了吧),号放勋。他是喾的儿子,不过他不是喾的大儿子,所以是他哥哥挚即的位,但是挚在位九年,统治不力(没有具体事迹,史记仅记载: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下台下的实在是比较冤)。尧同志的主要事迹,跟他的爸爸差不多,也是太平统治者,史记中记载的都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不过在他执政晚期,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尧同志用了鲧(音gun)来进行治水,结果治理了九年也没有成功。在传说里,鲧同志为了治水可是煞费苦心,从神仙那里偷来了神物“息壤”,这个息壤可历害了,把它放在那里,水升高,它也升高,让水永远也漫不过去,不过这么做的结果可谓非常失败,水漫不过息壤,只能往内流,结果平原变湖泊,高山变小岛,中原狩猎民族一律变渔民,治水彻底失败,于是尧同志只能在羽山杀掉这个死脑筋的家伙。尧同志统治史上最有名的事迹莫过于禅让帝位给舜同志,当然,史记中记载着尧对于舜的种种考验。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这样可以直接观察他的德行(这样的考察真是有够奇怪,如果考查失败,那下一个怎么考查?),还好结果非常满意。又让舜去各个主要官职任职,结果舜同志也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绝对全能。最后尧同志玩了一手绝的,让舜同志进到山林沼泽里面去,虽然说上天也配合考查任务,又是暴风,又是雷雨,但是舜同志却没有迷路,终于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关,成为了上天选中的合格统治者。按照史记的记载,尧同志在位七十年才发现了舜这个人才,又过了二十年,因为年纪太大(确实够大了),让舜同志代行天子的权限(就是摄政王了),再过了八年,终于架不住崩了,所以史载在位九十八年(绝对是世界史上最长统治记录)。关于非常著名的“禅让”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尧同志考虑自己的儿子丹硃德行不足(这是当然的,要不还费心巴力的考查舜干吗?连两个女儿都牺牲了),于是让位给舜,而舜同志也相当自觉,居然避而不受,让丹硃即位,但是诸侯却不去朝见丹硃却来朝见舜,百姓有案子报案,不去找丹硃却去找舜,民众不去讴歌丹硃却要讴歌舜(实权派确实远比名义上的统治者更有号召力),过了三年依然如此,舜同志只好概叹道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不得不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五帝中最后一位:舜,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直译就是瞎老头子,当然他并不是瞎子,只是形容他有眼无珠,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杰出的能当统治者的儿子) ,他们家世也是相当显赫,并不是一般人家,史记载舜乃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血统论啊)。只不过跟三国时候的刘皇叔一样,很早家世没落,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成了贫民了。舜的亲生母亲早死,所以有了一个后妈,而且给舜生了一个弟弟叫象。象世界上所有后母的故事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独自继承家产,那是恨舜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舜同志却任劳任怨,事后母如亲母,待从弟如亲弟,让家人找不到他的毛病,结果舜同志不但好好地长大成人,而且还被尧发现,更被以极高的荣誉进行考查(尧嫁两个女儿给舜)。舜同志的极强的个人号召力,已经到了他随便在一个什么地方住下来,那个地方一年时间就变成村子,两年就变成了镇子,三年就变成了城市这样的地步。不过这么强的号召力也没有感动他的后母与从弟,为了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谋夺他的财产与妻子(传说中记载),于是与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害他(枕头风历害啊)。先是家里盖仓库,让舜上仓库顶上漆柱子,等他上去后,马上抽去梯子,点火烧仓库,不过好在舜同志早有防备,上去的时候带了两个斗笠,在危急关头,利用滑翔机的原理平安落地。此计不成再生一计,让舜去挖井,舜在上面挖,父亲与弟弟就在上面接土,等井挖的够深以后,就把挖出来的土往里填,准备把舜同志活埋了。当然结果大家想得到,舜同志平安脱险,脱险的方法,是旁边正好有一个井,舜从下面把它挖通了,从那边出来了(莫不是舜同志提前准备的?)。虽然发生了这些事情,舜对待家人却一如既往,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巨大的人格力量终于感动了家人,于是一家人和好。舜同志的巨大功业,体现在他任人唯贤,以前在尧时代不得重用的贤人,到了舜时代的时候不至于被埋没,终于还是冒出头来,很是干出一些事迹。不过在我看来,除了任用禹治水这个成功比较辉煌以外,其它的也都是例行公事。史记记载着舜同志三十岁的时候被考查,五十岁的时候摄政,五十八岁的时候,正式统治者尧崩了,六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即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崩于苍梧之野。看到这里,结合尧同志统治九十八年的记载,令我深深的怀疑当时的历法与后来我们通用的农历是不同的。因为古时候人的正常寿命只有四五十岁,就算天子被上天保护,顶多也就是活个六七十岁差不多了,怎么随便算算都活了一百多岁呢?而且还不是个别特例,基本个个长寿,所以我觉得唯一合情理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历法不同,可能当时的一年比现在的要短的多。舜同志继承尧同志禅让的伟大传统,视自己的儿子如无物,毅然决然地把天下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同志,而禹同志也依照惯例,避让三年,诸侯也一如即往地遵循旧制,非禹同志不朝,终于禹同志即帝位,天下太平。另外说一句,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妻子,据记载名字叫做:娥皇、女英。这两个人在民间传说中是相当的活跃,留下不少事迹。我记的比较清楚的事情,是说舜死在出巡的路上,这二位于是前去吊唁,一路上泪如雨下,落在沿路江边的竹子上,后来那些竹子身上就有着磨不掉的斑斑点点,这就是湖南著名的“湘妃竹”传说的由来。二位看到舜的遗体以后,放声大哭,最后纵身跃入江中,以身殉夫,让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凄委婉约的结局。五帝的事迹终于告一段落。其实五帝本纪这一章,真不如叫黄帝本纪,因为讲一讲去,也是黄帝同志的家事,五帝中,除了黄帝本人以外,其它人都是他嫡传的后辈,当然,有没有冒充的我们就不知道了。舜之后是禹即位,禹同志虽然也有莫大的功业(治水之功,在我看来比除黄帝之外的几位功业大多了),但是因为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定了国号为夏,破坏了“禅让”的优良传统,正儿八经地把国家当成了自己家的,所以终于没有入选五帝,也算是对改革派的一点小小打击。一得居士(就是我)说:纷纷攘攘,五帝你来我往,说什么上古圣贤,还不是都入尘荒;你也是功盖寰宇,我来个威名远扬,到头来禹传夏启,统统地扫进殿堂。注: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真正建立者,史书上又称夏启。

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史记五帝本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794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史记五帝本纪》为网友学习雷锋好榜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