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三联“中学图书馆文库”系列里的书,朱自清的十四篇小论文,主要是文艺性的评论。喏,你看看目录名字便知道:“论逼真与如画”、“歌谣里的重叠”、“禅家的语言”等等。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这书也编入这个系列,这个是中学生的阅读范围麽?这,说的是高中吗?哎,这个系列的书真让人未读书先惭愧。
“论雅俗共赏”是第一篇文,碰巧最近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恨透了书本,在离开学堂之后彻底遗忘读书,特别是我们这片经济先开放的地区。读书便成为一种叫做“小资”的标配,这不是真心诚意地赞同读书这种行为,而是认为这是喜欢读书的人故意摆谱的行为。进而,读书也好似成为一种看似优雅,有点脱俗,实际遭人唾弃的行径。太可怕了不是?本来美好的东西,人人趋之,但现在是趋的只有“利”了。原本那些好书,佳画,妙音,都是最值得细细把玩的好东西,却遭受误解和排斥,这“雅”和“俗”之间隔着是一巨大缝隙。先生在他的年代里,提出的是:“‘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所以先生在这本书,也正是做出这种努力,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平白的方式,介绍文学文艺。
而在其中另一篇“诗与话”里头也有提及,新的现代诗已经极力想开创一种白话甚至方言形式的诗歌风格,好让更多的百姓也能够欣赏,这中间要挑选能准确表达意思地方言词语,又要兼顾韵脚,不能不说是相当难,也极少有人成功,却也不失为一种尝试。文人学者在这方面,确实也下过苦功夫。
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诗人,特别注重介绍诗歌。倒是因此让我认识了这位美国的DorothyParker夫人,哇,与海明威同时代的女诗人,我不懂得怎么找英文的原作品,但翻译过来的也是真真有味道,抄出一篇分享:--
卧室铭

破了晓又是一天;
我得起来了些愿,
虽然穿衣、吃喝,
也在动手动脚,
东学几分,西学几分,
又哭又笑,出力,骂人,
听个歌,看回戏,
纸上写几个字,
认仇人不交朋友——
到了儿却教床等我。
虽然自尊也自振,
回床却好像宿命。
虽然忧思徘徊,
床却不得不归。
不论扬眉还是低首,
日子都归到床头。
起来、出去,前行。
总飞回床不成,
春夏秋冬这四季——
起来简直是傻气!
欣赏这玩意,个人各有不同感受,我水平也不高,就觉得有点意思,有点共鸣。大概诗歌如此,所谓艺术欣赏也如此,本来这些所有一切都来自于生活,源于生活,都该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塑造成艺术形式之后,又抽离了原相,显得高于现实而导致不是每个人都还记得它原来的模样。这个道理本身也没有高低之分,能欣赏当然是好事,就算欣赏不上,也没什么损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