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全集

南怀瑾语录

中国人有两句老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能在心理上解脱得开就是内布施。内布施就是解脱、放下,一切外境都能够摆开。外布施是把自己的财物、一切的好东西给别人用,你要拿去用,众生悭贪嘛!满他的愿。

三灾即世界上的劫数:刀兵劫、瘟疫劫、饥馑劫。

佛所讲的称为经;律是释迦牟尼佛当时所制定的戒条,有些是佛的弟子们针对现场发生的事所订立的规范;论是后世菩萨们的著作,如成唯实论、大智度论等等。

凡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阿修罗道译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

斋是中国文化,语出庄子的‘心斋’,心里一点杂念、妄想、欲念都没有,保持清净的念头叫‘斋’。这个无关乎吃素,真的吃素是内心素到了极点,素净、干净到极点叫‘心斋’。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讲斋,是讲心的清净,而不是佛教的吃素。

饮食吃多了,营养好了,容易昏沉,不清爽。

根据佛教宇宙观的解释,人类祖先是来自其他星球,是从光音天来的。

尸气实际上是一种细菌,你到底闭不住呼吸,非得呼吸不可,即使完全闭住呼吸,细菌还是会进来。一个人死了,腐坏的尸气散发出来,闻那种味道实在很难过,功夫差一点,抗不住,所以进这种房间最好戴着菖蒲、茴香等避邪的口罩,万一死者眷属被尸气所侵,赶快买桑枝一钱半、艾叶一钱半、菖蒲一钱半、雄黄五厘、朱砂五厘。将桑枝、菖蒲、艾叶煎煮后,冲服雄黄、朱砂,并洗擦身体,可去除尸气。不然如果这样病死了,也是横死。

南师答曰:"不即山不离山,真人悠游于其间,不即水不离水,真龙活泼戏于水。"!

夫教者,佛之言即妙用也。宗者,佛之心即妙体也。以教显宗,现妙用,开无量方便法门,如众指莫不皆示一月耳。以宗摄教,会万法教门,纳入一心本体,若百川归于大海矣。是故心言、体用无殊,教宗不二,两者相辅相成。如人两足,若车两轮,缺一不可,否则不均,失其平衡,知用不达体,执体不起用,体用不相应,无法推迸,焉能到达果地之修证也。

《易经•系辞》中讲:“举而措之天下之民,是谓事业”,现在大家动不动称“事业”,其实都是职业。“事业”是要对全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不是口说为社会,实际作“饭碗”考虑的职业。

什么叫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叫四书;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经》、《春秋》。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

《千字文》怎么来源?《千字文》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叫周兴嗣的大臣写的。梁武帝是无锡常州一带的人,我们这个江苏常州这一带啊,历史上出了十三个皇帝了。

周兴嗣有一天犯了错误,梁武帝气得要杀他,可是实在是不忍心杀他。所以把他关起来,啊,你用一千个中国字,一夜之间给我写一本书,把中国文化的纲要你给我写出来。哎,拿我们现在讲“上纲”了啊。他就关起来,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把文化系统,由哲学、宗教、科学、人文、经济、政治,什么都包含进去了,叫《千字文》。啊,第二天,房门一打开,周兴嗣须眉皆白啊,一夜之间头发白了,胡子也白了。梁武帝一看《千字文》,服气了。说算了算了,不要杀你了,你一切都照旧。啊,《千字文》是这样来的。

中国文化的道统,就是包括了儒家、道家,甚至于后来从印度最高文化进入的佛家都在内,原理就是我们祖先的传统——十二个字(可以当咒子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甚至于大家很喜欢学打坐啊,学密宗啊,学禅宗啊,如何修养身心的道理,大原则都从这个地方出来。

做学问的道理,子思告诉我们五个方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要点。

中国文化里头传统讲“七情六欲”,“情”分成七个方面:喜、怒、哀、惧、爱(爱你不爱你这个爱)恶(讨厌不讨厌)欲(欲望,广义的欲望),这叫七情。后来我们读书的时候,成语叫做“七情六欲”。这六个欲望呢,是后来加上的,是魏晋以后,佛学进入中国加上,有六个欲望,就叫“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欲。

孟子就讲了,“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南怀瑾先生2005928讲座中引用的警句名言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 唐•章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孔子,荀子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经系传》

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愆。 —— 谚语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大禹谟》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欧阳修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尧曰:宥之,三。皋陶曰:杀之,三。 ——苏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大禹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禹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

毫末生意,顶上功夫。 ——朱元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明•顾宪成

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全集

有力长头发,无力长指甲。 —— 谚语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 汲黯

道家所说的:"若要长生,胃里常空。若要不死,肠里无屎。"也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功夫不到,勉强不吃东西,就会胃溃疡,而且想保持肠子空,无奈那些废物不排出来,也是没有办法。

古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世不易,入世更难。出家不易,成家尤难。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

依上古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看法,叫我们人是“倮虫”,老虎是“大虫”,蛇是“长虫”,小的爬行生物是“毛毛虫”。

到了魏晋以后,随着佛家学说的输入,非常明显地,“欲”的涵义,扩充到广义的范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着,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认为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

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窦。

驴年,是代表永远没有这一年的意思。因地支十二生肖里没有驴。

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切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人的根是在虚空,在头顶上。虚空就是我们的泥土,这就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人与植物相反,根栽在虚空中。所以,道家讲修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此“精”不完全是指精虫之精,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

婴儿刚生下来时,头顶的囱门凹处,里面还是洞开的,与天根相接,在人的肉体生命来说,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便指此处。等到此处封闭坚硬以后,他就慢慢开始会讲话,意识渐渐成长,天根便截断了。

在家庭中所谓的六亲,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妇。

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因此给别人看成傻子。

骤雨,是夏热季节的大雷雨,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多三小时,超过三小时就不得了,就可能涨大水。所以夏天的大雷雨,只是一阵,不会下一整天的。而且雷雨一来,一定是连续三阵——今天、明天、后天——大多是三天连着的,但每天雷雨的时辰,都会渐渐向后延,慢慢减小。

袁克文是前辈许地山先生的学生。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我们这个天地,佛学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人类生活其上,还勉勉强强过得去。

“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

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

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 词为“道德”。

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

中国文字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

杜鹃是亡国之花,又名杜宇;也是鸟名,又名子规,又叫望帝。唐人的诗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有一个神话故事,上古时蜀国亡,蜀国的太子伤心而死,精魂不散,变成杜鹃鸟,昼夜啼哭,泪枯血出,滴在花上变成杜鹃花。

恭是自己内心的肃诚,敬是对人对事态度上的严谨。

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古本医方,有耳屎药哑子,用黄连三钱,入黄钱五分,可以治哑。因此二物乃是凉性,耳屎乃是热性,以凉治热,故能见效。

根据现代医学,人类智慧发展得最成熟的时候,是五十岁开始,到六十岁这个阶段,因此也证明蘧伯玉:“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的话了。

讲到中国的民族性,有一部书,是顾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部书是顾祖禹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研究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最重要的书,现在读来还有价值。

当归最好的是甘陕出产的秦归,其次是四川出产的,差一点点。

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冯道: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几样东西很奇怪的,就是龙、凤、麒麟。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黄帝的时候,就对龙的观念非常重视,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文化的标志就是龙。讲到这里是一个大的问题了。西方人据《圣经》,认为龙是恶魔,所以有一派教会,不准家里有龙的画及模型。而且更认为第一次“黄祸”是元朝;还有第二次“黄祸”,就是东方这个“魔鬼”要来了。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过去英国人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试验,促使中国的孤儿与外国的孤儿结婚,结果第一代生下来,眼睛变黑了;再生一代,头发也变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肤也变黄了。随便怎样配都是这样。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东西,他们内心上都在防备。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这件事,不能不知道。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文化敬佩,但他们内心还是处处防着我们。西方人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认为“龙”是可怕的,国内某一教派的人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佛学里对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本来世界就是缺憾的,而且不缺憾就不叫做人世界,人世界本来就有缺憾,如果圆满就完了。像男女之间,大家都求圆满,但中国有句老话,吵吵闹闹的夫妻,反而可以白首偕老;两人之间,感情好,一切都好,就会另有缺憾,要不是没有儿女,要不就是其中一个人早死。

人的形成需要“三元和合”,由男性的精虫、女性的卵子,配上灵魂而形成人。现在已有人研究出来试管婴儿,将精虫和卵子放进试管里看到他长大,那是不是三元呢?还是三元。精虫、卵子在玻璃管里或在人体里成长,是一回事。精虫与卵子之能够结合,还是靠一个灵魂的力量来的。人生出后有高、矮、胖、瘦、智、愚之分,不完全是遗传,遗传仅是因素之一,其中另有因缘。因缘的观念,是来自印度佛家的文化。譬如说,我在这里讲《论语》是因,大家在这里听就是缘,双方就有这个因和这个缘。相反的,大家是因,因为有大家在听,我才有机会在这里讲,我就是缘。因与缘互相连锁的关系,就叫作因缘。那么人生下来,有四种因缘,一种是亲因缘:它是种性,(这些问题讨论起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只大概提一下。)包括了灵魂的关系,人的惯性的关系,由过去的生命历程带到了现世,又由现世再带到来世。至于父母的遗传等等,属于疏因缘,又名增上缘。何谓增上?一颗种籽,本身是亲因缘,种下泥土以后,因地质不同,吸收的养分不同而变,虽然变了,但它的本性不大会变的。所以西方遗传学所讲的,在我们东方哲学说来,那不过是增上缘的一点作用而已,并不是全部作用。有了现在的生命以后,就叫作所缘缘。何谓所缘缘?如苏东坡的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人为了今生读书已经太迟了,今日要赶快读书,以便来生的智慧高一点,这也可以做为所缘缘的说明。第四是等无间缘。因缘的关系是永远连续不断的下去,所以是平等的,没有间歇性,永远是转下去,等于我们的银河系统,是永远在转,连续关系转下去。这里大概介绍一下,这是哲学上一个专门的课题,也是科学上一个专门的问题,很麻烦,很精细的。

假使能够不去想它,心理上永远保持这份宁静,心理就健康了,生理也自然健康了,这是必然的医学道理。

以前武功练劈剑,手里执一柄剑,肩、肘两关节不准弯,和写毛笔字一样,就是运动手腕部分的关节向下劈。也是点一支香,在暗室中把香头劈成两半而火不熄。然后握一把豆子在手中,往空中抛出一颗,用剑劈成两半。到了这个程度,才可以学剑。再配上心、眼、手、法、步,要费很多功夫。然后练到眼睛不动,而对每一根竹竿的动态都看得很清楚。第二步用水泼眼,眼睛动都不动,这就是功夫。

佛家从形而上的观点泯除是非。天下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是根据时间、空间而断定的。儒家则从形而下着手,有是非,主张要明辨是非。至于道家,则认为要调和是非。

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中国古代谥法称“文”是很难的,根据《谥法》解的记载,称文的有下面几种:一、经天纬地,二、道德博闻,三、勤学好问,四、慈惠爱民,五、愍民惠礼,六、赐民爵位等六种。如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就是这个“文”。

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944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共和論壇 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

原文地址:【共和論壇】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作者:自由作家古敏1988年,蒋经国派亲信询问南怀瑾,问其哪些国民党要员可以接任副总统?先提的几位都被南怀瑾都否决了,当问到李登辉时,他只回答了一句:“李登辉没儿子。”读中外

南怀瑾老师讲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怀瑾老师警训】*****正文: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10

(2012-05-15 18:33:29) 转载▼标签: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南怀瑾文化分类: 道禅/Taoism明辨邪正章第八是非历脏法,内观有所思。履罡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阴道反九一,浊乱弄元胞。食炁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

声明:《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全集》为网友诙谐式开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