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边转古迹、名人故居,一边做作业,也就是在网上查一些相关的文字。在不少资料中,“朱启钤”这个人名出现的频率颇高。看来,朱老先生算得上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可惜,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对他知之甚少。今天简要汇总作业的情况,讲讲这位老先生。
朱启钤(1872-1964),光绪时举人。看看他的履历,恐怕首先会认为他是个官场老手:晚清时当过京师巡警厅厅丞;尤其在北洋政府时他任过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甚至代理国务院总理;袁世凯称帝时,他是大典筹备处长;1919年他又是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1930年张学良委任他当北平市长(未就任);解放后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其次,可能要认为他是个实业家:他修津浦铁路、建济南 黄河大桥、济南火车站;在上海创中兴远洋轮船公司、办煤矿,将濒临倒闭的山东中兴煤矿一手拉到全国第三的位置,仅次于洋人经营的抚顺、开滦煤矿……
他有五子十女,其中几个女儿当年名满京城,与张学良闹过绯闻的“朱五”湄筠,嫁给张学铭的六女洛筠,都是他传奇的外延部分。他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
政要,财阀、名流,分量似乎够重了.故事似乎够多了,然而,这些远不是全部。他最大的成就和价值在于他是一个城市“营造专家”,北京城能成为今天这种布局,几乎是由于他的一手操办。他是把北京从一个封建帝都转变成现代城市的第一个设计师。在他担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期间,主持改造了正阳门(前门),开辟了京城的东西中轴线;打通了府右街、南长街与北长街、南池子与北池子,开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把中南海南侧的宝月楼下层改建为“新华门”。是他的决定,社稷坛被改建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连同北海、景山,颐和园、故宫等名胜古迹,一起对百姓开放。
前几天我在先农坛,看到了朱启钤的半身铜像,象征他是中国建筑业的营造专家泰斗。
正是由于朱启钤在改造北京城区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他的外孙章文晋,周恩来和建设部门多次向他请教。周恩来很尊重这位前辈“总理”,因为两个人的年龄相差30岁,周的叔叔还曾经是朱启钤的学生,周甚至自称为“孙辈”。
1916年,朱启钤由于协助袁世凯称帝被当时政府列为“帝制祸首”之一,避居北戴河海滨。他被那里的风光所吸引,召集大批同仁筑桥修路、兴办教育、整修古迹、建筑别墅,短短几年.竟然造就了当时“东亚第一”的避暑胜地,才形成如今北戴河避暑胜地的格局。那里至今仍有个景点,联峰山上的“蠖公亭”,“蠖公”就是朱启钤。
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学界都应该感谢他。朱启钤作为内政部长修缮故宫时,和当年的皇家工匠们关系密切,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筹资金发起“营造学社”,造就了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
在天津儿童医院对过,有一座小洋楼名“蠖园”,是朱启钤在天津的故居。“蠖”是一种虫子,他的号“蠖园”意寓避祸时要蜷起自己的身体。
我终于如愿以偿,探访了朱启钤的故居——找到了赵堂子胡同3号。附近有几幢老旧的单元楼,那片破旧的老房子就是朱老先生的故居。乍看,很不起眼,稍微定睛注视,就显示出了大宅院的恢宏气势。
这是座五进的大院子,设计很别致别致,大门进去直通一条南北向的长廊,将整个大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又将两部分的八个院落组成一个封闭式的整体。这八个院落各屋前均有回廊环绕。现在这里是外交部的家属宿舍,住着好几十户居民。跟其他的大杂院一样,见缝插针地私搭乱盖,我只能看出院子的格局,剩下的就是一个“乱”字了。
日伪时期,朱启钤在北京的宅院曾被日寇以10万元的低价强行买走,后来国民党接收大员以为地下埋有珠宝又将所有地板撬开。刚解放时,政府认为这里的房屋属于“敌产”,曾经予以没收。周恩来知道后,决定支付房款,并请朱启钤的外孙章文晋到上海接回老先生。但朱启钤自愿将其捐出,迁到东四八条居住。我也去了东四八条111号一趟,但那里是大门紧闭,只好无奈而回,据说那里还有一些朱家后代居住着。
看看照片吧,“乱”!大杂院。
最后这张照片是朱启钤在天津的故居,就在儿童医院对过,天津人一定很熟悉这栋小楼。(照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