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燃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的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喜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周总理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想首先应走进周总理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感受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老百姓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并在课堂上简介周总理生平结合图片向同学们讲了《一束鲜花》、《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在教学中我抓住“火红火红”一词,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就像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抓住体现周总理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一词理解总理的和蔼可亲。在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词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让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总理和傣族人民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傣族人民的那份热情
1、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是用哪些方式来
迎接周总理的?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中做上记号。
2、组织交流、汇报。
3、重点体会: 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指导朗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堂实况(一):“多”出一份深厚的感情(学生读完课文后)
师:当傣族人民知道周总理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时,他们用哪些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
生1:傣族人民敲着象脚鼓欢迎周总理。
生2:傣族人民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花瓣,就好象红地毯一样。
生3:人们放很多很多的花炮迎接周总理。
师(面对生3):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量词,那是──生3:一串串
生4:人们用欢呼声迎接总理。
师:怎么欢呼的?
生4:周总理来了!
生5(突然):老师,我觉得傣族人民很多,很真诚。
师(有点惊喜):哦,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5:早晨,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他们人很多,很真诚。
师质疑: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师:你真会读书。能把藏在句子中的意思读懂了。大家也重新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多”和“真诚”?
(生读课文)
生6:“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地上的花瓣多,就像铺上地毯,是傣族人民真诚欢迎周总理的。
生7:“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很多龙船在江上,很多花炮齐放很热闹,也是傣族人民真诚欢迎周总理的。
生8:还有很多人的欢呼声。
师:怎么欢呼?
生8(大声):周总理来了!
师:就你一个人在欢呼,不多嘛!
生(齐):周总理来了!
师:老师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真诚了。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总理也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真诚和热情。(生自由准备练读课文)
接着我请三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读书的三个孩子都能抓住“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来表现。
教后反思:当我正在想用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时,学生的一个回答“老师,我觉得傣族人民很多,很真诚。”给了我灵感和提示。接下来我就抓着“多”来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人多、花多、龙船多”,听到了“花炮声多、欢呼声多、鼓声多”,更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真诚与热情。
案例二: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心连心
(课件演示泼水场面。)大胆想象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3、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课堂实况(二):“泼洒“一颗爱心,泼洒激动和幸福
师:泼水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的?
(学生自由朗读第五段),汇报交流:
生1: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师:泼水节被泼的水越多,也就代表着你收到的祝福越多。(出示课件:当周总理把水洒向孩子,总理祝孩子____。周总理把水洒向老人,总理祝老人____。周总理把水洒向傣族小伙子,总理祝小伙子____。总理还把水洒向__,祝__。)
生2:周总理把水洒向孩子,总理祝孩子成长快乐!
生3:周总理把水洒向老人,总理祝老人健康长寿。
生4:周总理把水洒向老人,总理祝老人长命百岁。
生5:周总理把水洒向傣族小伙子,总理祝小伙子永远年轻。
生6:周总理把水洒向傣族小伙子,总理祝小伙子找个好妻子。
师(微笑):嗯,这是每个小伙子的美好心愿。
生7:总理把水洒向傣族阿姨:总理祝阿姨永远年轻漂亮。
生⒏:总理还把水洒向凤凰花,祝凤凰花永远美丽。
师:周总理不仅祝福傣族人民,同样祝福傣族地区的一草一木。
师:孩子们,傣族人民又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生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师:用上“一边……一边”,还会说吗?
生⒑: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工作顺利。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祝福,一起来读读第5自然段。
师:你现在就在参加泼水节,你会把水洒向谁?祝福他什么?写下来。
生1:我把水洒向妈妈,祝妈妈健康美丽。
生2:我把水洒向爷爷,祝爷爷寿比南山。
生3:我把水洒向老师,祝老师工作愉快。
……
师:站起来,把你的祝福大声地告诉大家,大声读出来。
教后反思:总理和傣族人民泼的是水,洒的却是爱,是祝福。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说话,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互相泼洒的过程中,彼此互相祝福,彼此心连心。并将这颗心延伸到自己身上,“你现在就在参加泼水节,你会把水洒向谁?祝福他什么?”有了前面的积淀,学生的语言一下子迸发出来,非常精彩。
四、在这次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1、教师要让给学生充分看图学文的时间,营造充分表达的氛围。如周总理的穿着、表情:“水红色头巾,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学生一看图就明白,勿需繁琐的讲解,学生从图中甚至看出了傣族人喜欢打赤脚,头上包头帕,那儿是孔雀之乡,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学生自主表达,没有问题框框的限制,其发散思维得到发展;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处疑问给予高度的赞誉,让学生在同学们“你真棒”的赞美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产生成功的喜悦,获得创新的快乐。特别是对后进生,哪怕是一点发现,老师欣喜的表情、真诚的夸奖也是他们努力的动力。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否则,课堂结构呈一盘散沙,看似热闹而不得章法。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此时完全体现出来了。如观察周总理表情这部分,在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提炼归纳介绍人物的方法,给予点拨、指导,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再如围绕“泼水节”这一信息源不断呈放射状发散信息,使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得到统一。
3、要重视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认知理论对“认知”的认识有两个层次,除了认知本身,还有对认知的认知,那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得出某些结论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的轨迹,情感体验的过程。比如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想的?”随着思维认识的深入,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发展,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的内化,同时,发现过程中产生的求知欲望、有所收获后的愉悦心理、解决问题后的自信等,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用处。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是灵动的主体,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亲身体验到了那一刻的幸福和快乐,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无法预计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上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此处也是课文高潮部分),在师生合作充满深情地朗读后,我正准备动情地结束全篇课文时,忽然有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有话想对周总理说”。“好呀,你说吧!”我笑吟吟地望 着他,“周总理,欢迎明年泼水节再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祝你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听了他的话,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同时心里在暗暗思索:何不趁此再进行一次语言训练呢?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又进一步体会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真挚情感,真是一举多得呀。于是,我走到这个孩子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师要谢谢你,替傣族人民感谢你,因为你把傣族人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孩子们,请你们都想一想,周总理即将离开,假如你是傣族人民中的一员,最想做的是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呢?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有的紧锁眉头,有的侧脸仰望着天花板,有的嘴里含着手指头,歪着脑袋……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同学们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小小年纪,情感世界还蛮丰富的。有的说:“我会握住总理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有的说:“周总理,请您慢些走吧,让我们多看您一眼。”有的说:“周总理,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来看我们,今后在工作时要注意身体,不要累坏了。”(显然,这个孩子是听了我上课前对周总理的介绍而想象的这番话)有的说:“我会追着总理的车,一直到看不到他为止。”有的说:“周总理,您能送一张照片给我们吗?让我们好时时刻刻可以看见您!”“总理,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苏联教学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为自己定下感情基调。教学时,教师必须进入角色,投入激情,要以强烈的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得到感染,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而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讲课的语气应是幸福欢乐的,让学生感受到傣族人民同周总理共度泼水节的无比幸福。
五、课后反思:
1、课文有一幅占有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在教学时不应该忽视。本课教学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2、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喜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总理无限的崇敬。然后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总理伟大而平易近人。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在教学中,尤其是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3、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度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着的热情,然后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从而感受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热情,最后到感动我们的心,在展示读中再次表达我们心里的那份激动。
4、板书抓住课文的主线“难忘”,作者通过对周总理的穿着和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描写,体现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简明的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附: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泼水祝福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