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度要在高端公务用车市场上一展身手的红旗品牌,实际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媒体援引红旗市场的销量数据显示,红旗2014年1月的销量为100辆左右,而从2013年到现在,总计销量为3000多辆。
显然,一汽集团的人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数据,对此,他们也积极筹划,谋求新的模式与创新。日前,一汽轿车成立一个红旗营销职能部的机构,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将红旗品牌的重视程度再提高。
同时,一汽轿车对于红旗品牌的渠道扩张仍然保持相对激进的策略。2014年,有媒体报道称,一汽轿车还将建设25家红旗专属服务中心,加上已经建成的11家,红旗品牌将全面覆盖全部省会以上城市的市场区域。
红旗品牌此次通过H7重出江湖,虽然信心满满,但是一般公务用车的取消,让红旗品牌在公务用车市场的拓展空间大为缩小。红旗品牌应该是希望通过在公务用车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再行突破私人市场,显然,原来的两步走战略基本落空,全面将红旗品牌的定位转向私人市场成为必然。
但是,红旗要想在私人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重新梳理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而不是继续按照过去的公务用车市场的开拓方式。
首先,红旗品牌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摆正心态。振兴红旗品牌是一汽人的责任不假,但是却不应该将其赋予太多的政治意涵。振兴红旗品牌不应该成为政治使命。如果将红旗品牌作为政治使命,那就会在具体的战略制定中,瞻前顾后。在这样的逻辑中,红旗品牌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参考某些政治因素,而不是全部是商业市场因素。
红旗是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品牌,但是这些不能形成即刻的市场的现实购买力。其实,红旗品牌的振兴应该反过来去想,只有红旗品牌的市场销量上去了,所谓的政治使命才能完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这两个逻辑看起来好像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对于整个战略的制定与确立战略的核心却会产生迥异不同的结局。
其次,红旗品牌的市场在哪里?2013年推出红旗H7的时候,一汽曾经将红旗品牌的市场定位确立为政府公务用车市场。在公务用车市场受到很大限制之后,红旗品牌又被限定为私人市场。
确实,也有许多人简单地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公务用车市场与私人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划分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如果以此粗略的框架划分来指导一个品牌的复兴,却绝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红旗品牌的市场定位首先需要将该品牌放到整个集团中的品牌框架中去比较。目前,一汽集团的品牌最主要的是有夏利,有奔腾,还有红旗,甚至还有欧朗。这样的一个品牌架构不管形成的过程如何,但是总体上确立了一个从低端到高端的逻辑。因此,从红旗品牌在一汽集团内的定位来看,是有着自己非常明确的一个位置。
走出集团的框架,红旗品牌就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原来是高端公务用车,但是这个市场毕竟太过狭小,不足以支撑一个品牌的成长。但是红旗的私人市场的消费者又在哪里呢?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红旗品牌在这个方面一个比较精准的诠释。
如果将红旗品牌定位成为与奥迪、宝马等品牌竞争的品牌,那么支撑红旗品牌的高端的因素在哪里?
在高端的繁荣大城市中心,搭建昂贵的展厅,不能说这是一种不好的方式,但是搭建这种豪华展厅更多的是一种品牌外在的形式上的表现,而不应该成为支撑品牌高端化的核心与驱动。
红旗品牌固然有让人艳羡的发展历史,而且红旗品牌身上的所具有的独特的那种政治光环也能够给红旗品牌增色不少。但是,所有这些因素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基础之上,即产品力。只有红旗品牌的产品力相当出色,具有高端品牌的特质,以及基因,所有其它的外在的因素才能全部鲜活起来。
因此,先是从外部的形象入手,或许是战略的先后秩序就需要调整。红旗品牌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产品到底是要卖给哪些人?这些人为什么要买红旗?这些目标消费者的产品需求特质是什么?
如果更加仔细一点,目标消费人群的生活习性、出行习惯等任何能够影响到他们选择汽车品牌的因素,都是红旗品牌所需要做的功课。
只有市场定位、品牌定位精准了,红旗品牌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第三,控制成本是红旗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当一个全新品牌出现的时候,往往市场销量并不如人意。因此,在品牌初创时期,如果没把握迅速扩大市场,就必须在成本控制上入手,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红旗品牌虽然不是全新的品牌,但是屡经调整甚至磨难的品牌,所面临的挑战比一个全新品牌还要复杂得多。因此,红旗品牌必须是一场持久战。
而持久战的法则之一就是要在保证自我发展的同时,降低自我消耗。从这个意义上看,红旗品牌的各个市场行为,特别是渠道策略值得商榷。
在红旗品牌市场销量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渠道扩张速度过快,也太铺张。目前,一汽集团依赖一汽大众、一汽丰田这些合资公司的存在,会有大量的资金来源。但是合资股比限制政策放开将成为一个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汽集团需要备粮过冬。一旦政策有变,红旗品牌的振兴还是要继续,一汽必须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第四,一切的关键在于产品力。红旗品牌的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有过多次的借鉴调整,但是一直没有在借鉴模仿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基因。借鉴是必须的,而借鉴的基础之上扔掉借鉴更是必须的。但是扔 掉以后不是再借鉴另外的品牌,而是在借鉴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发展能力。哪怕这种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独家供稿新浪汽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