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亡国怨 吴人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过亡来又是谁。

——唐·罗隐《西施》

这是罗隐的又一首著名的诗,诗的内容直白易懂,吴国兴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何必将责任都推到西施身上。西施若是倾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没有西施在身旁的越王,又是因为什么而亡国了呢?

世人多将君主亡国的原因归咎到女子身上,说女子祸国,迷惑国主,为封建统治者开脱罪责。

罗隐却提出另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吴国亡国是因为西施,那没有西施的越国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亡国了?他并不认为女子是君主亡国的主要原因,反对将罪责嫁祸到女子身上,罗隐的反传统观念在现在看来很明智,但在当时社会来看,确实非常的大逆不道。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家喻户晓,西施原名施夷光,本是绍兴诸暨的一名樵夫的女儿,每天靠浣纱度日,关于西施的故事,最著名的便是“西子捧心”、“东施效颦”。

这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故事,施夷光住在施家村的西面,所以大家都唤她西施,她美丽绝伦,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人们的焦点,举手投足间让人神魂颠倒。

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每次病发她都会微皱双眉,轻轻抚着心口,柔弱之姿让人心生怜爱,有种柔弱的美。

东村有名女子,大家都叫她东施,她见大家都被西施的美貌迷倒,心中嫉妒不已,整天跟在西施身后模仿她,学她的发型,学她穿的衣服,可是却怎么也学不像,反而令人看了倒胃口。

有一天她看到西施心口痛发病时,扶着心口,微微蹙眉的样子惹得那么多人的恋爱,也决定回去学一下。她学着西施按住心口,皱起双眉,结果却将路上的人全部吓到,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亡国怨 吴人

东施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没有弄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会让人们青睐。

就像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只看到西施使吴国灭亡,却从来没考虑过,导致吴国灭国的真正原因,从而吸取教训。

西施天生丽质,很快被越国的范蠡选中,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宠妃,使夫差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最终导致灭国。西施是越王勾践对吴王使用的一出美人计,更是勾践用来对付夫差的一个工具。

吴王夫差沉迷于西施女色,不可自拔,为她建宫筑池,与她泛舟游猎,吟诗抚琴,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个人行为,在那一刻,他忘记了自己身为一个君王的责任,完全沉迷于对西施的情感漩涡中,就像一个初尝爱情滋味的毛头小子。

伍子胥规劝夫差远离西施,夫差没有采纳,反而赐剑令伍子胥自杀,重用奸相伯嚭等等,这些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西施的原因,如果没有夫差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吴国还不至于会灭亡。

西施的倾国容貌让人迷醉,她的舞姿也让夫差为之倾倒,相传西施擅长舞蹈,吴王夫差为了使自己观赏西施舞蹈达到视觉与听觉的享受,便命人特地筑起了一条有屋檐的长廊,长廊架空,底下铺上大缸,缸上铺上好的木板,因为西施喜欢穿木屐,所以每次她一跳舞,长廊的地板都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就像为她打拍子一样,所以这道长廊也被称为“响履廊”。

也有说夫差之所以建这座“响履廊”并不单单是为了看西施舞蹈,还有个原因是怕有人来暗算他。

西施的美貌绝世无双,觊觎她美色的人不在少数,吴王夫差在皇宫的城墙内建起一条绵延的长廊,做着中空的样子,只要有一点重量踩上去,地板就会发出声响,附近的护卫便会闻声而来,若是有宵小刺客想要偷偷溜进皇宫,只要一踏上这条“响履廊”形迹马上就会败露。

“响履廊”救不了西施的命,更挽救不了吴国的命运,夫差沉醉在国力强盛的赞美中,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急忙回国,向勾践求和,但是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西施的结局史料中记载的很模糊,有的说她被吴国人杀了投入大海中,有的说她和范蠡隐居五里湖,这大概是世人对西施这名善良的女子最美好的精神寄托吧。

后世对西施的赞誉颇盛,说她是巾帼英雄,为越国奉献自己,她背负了复仇救国的使命,来到吴国成为宠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是她必须担起的责任,所以她的祸国,只单对吴国来说。

虽然西施确实是越国派去做内应的间谍,吴国灭国跟西施是撇不开关系的,但是西施并不是吴国灭亡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吴王夫差自己,他盲目的重用贪财好色的伯嚭,将贤臣伍子胥赐死,对于自身的军事能力也过分高估,刚愎自用,骄奢淫逸,这些都是导致吴国走向死亡的真正原因,西施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罗隐的一贯主张便是反对将灭国罪名嫁祸到女子头上,不但西施如此,杨贵妃也不该成为灭国祸水。

安史之乱,唐玄宗带杨贵妃向西出逃,但是皇帝的护卫队认为,安史之乱完全是由杨贵妃造成的,所以要求唐玄宗杀掉祸国殃民的杨贵妃,玄宗只能眼看着自己最爱的杨贵妃被缢死在马嵬坡,暗自垂泪却无法阻止。

杨贵妃虽然死了,安史之乱也没有平息下来,大唐盛世也走向下坡,这并不是杨贵妃一人之力就能造成的,红颜祸国,若君主贤明,安史之乱后完全能让大唐再次中兴,但唐朝还是向灭亡之路前行,至唐僖宗广明年间,黄巢起义爆发,僖宗皇帝西逃,在四川躲了四年时间,成为继玄宗后,又一个逃难四川的唐朝皇帝,罗隐还写了首诗讲述了这件事:

《帝幸蜀》

唐·罗隐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这首诗意思很明白,马嵬坡依然山青草翠,而皇帝的御撵却又西逃归来了,玄宗皇帝泉下有知应该会说,这次可怨不得杨贵妃了,完全是皇帝自己惹下的祸事。

僖宗皇帝的身边没有类似杨贵妃的“祸水”,但他还是惧怕的逃向了玄宗逃亡的地方,所以这些灭国前兆与薄命红颜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怪不得就连玄宗皇帝都要跳出来,为自己也为杨贵妃喊冤了。

罗隐的两首诗都警戒世人,一个帝国的覆灭,是不可能仅靠女子的美色便颠覆政权的,所以不要将罪责都推到女子头上,那只是封建统治者不敢承担亡国的骂名而推脱罪责而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1232.html

更多阅读

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 三年自然灾害真相

(本文参加新浪 国庆60周年大型征文:我们家的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上海人吃些什么?松龄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被称作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那时,我正在上海读小学,记忆当中,农村中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城市

浅析台湾乡愁诗中的家国意识 台湾人讲乡愁往事

游子的呻吟——浅析台湾乡愁诗中的家国意识内容摘要: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与母体大陆的长期分离,使台湾乡愁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离愁别绪、愁肠百结的心灵伤痛,因此而创作的大量乡愁诗根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人在风雨后 寂寞暴风雨

●一帘淡月起相思,对盏醉倾城,知音梦里华筝识。揽香总叹花空影,怎解相思扣,霜华几度染青丝。一朝怎尽离人泪,清塘月冷晓露知。羞遮红粉面,几许凭栏锦袖辞。临窗应看红香,花开花落两由之。只今唯有昔时月,依稀照梦痴。倦笔残烛,怎将吾心知。欲

《活着-张艺谋》:那个年代,那些人

我让自己的思绪,尽可能地沉浸在对于往事的追忆中───那个似乎消逝已久的岁月,它如梦如幻地萦绕着我,又似真非真。时间过得太快了,真像是弹指一挥间呵,一晃物是人非,让人恍然如梦。放在我案前的这本旧著───《(活着)与张艺谋》竟与

声明:《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亡国怨 吴人》为网友唱过阡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