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四 巴洛克 巴赫管风琴名曲


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四)巴洛克 巴赫管风琴名曲

巴洛克之后的管风琴音乐

话说,在巴赫和前文介绍的那些作曲家之外,我曾检索了从蒙特威尔第到格鲁克的16位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作曲家,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当中,为管风琴写有专门作品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创作了大量各种形式作品的维瓦尔第也不例外,未留下一首管风琴音乐,还有巴赫的几个在音乐上颇有成就的儿子,竟然也没有子承父业。只有三位作曲家写了为数不多的管风琴音乐,包括:珀塞尔的《G大调仪式终始曲》、《F大调Verse》、《A大调为第100首诗篇谱写的仪式终始曲》,吕利的9首改编自歌剧的管风琴曲,亨德尔的最著名,即“管风琴协奏曲”两套共12首(Op.4和Op.7),另外还有几首同类形式的作品等。

进入古典时期,J.W.斯塔米茨带领着他的曼海姆乐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奏鸣曲式和交响乐的实验,无暇顾及管风琴;有“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头衔的海顿,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贝多芬,被称作“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也都把管风琴全然忘记了;只有莫扎特为管风琴写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作品:为管风琴而作的有乐队伴奏的奏鸣曲3首(K263,278,329)以及为管风琴与弦乐器而作的奏鸣曲14首。不过,不论亨德尔的协奏曲,还是莫扎特的奏鸣曲,都不是管风琴独奏作品,吕利的歌剧改编曲也仅是自娱自乐罢了,并不能与真正的管风琴音乐相提并论。

之后,我又进一步搜索了浪漫风格的诸多作曲家——当然仅限于那些著名的作曲家,并且是特别翻阅了一大摞《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发现有七位为管风琴谱写了音乐的人物,其作品详细列举如下(仅限独奏作品):门德尔松的《前奏曲与赋格》3首(Op.37)、《奏鸣曲》6首(Op.65)和《D大调行板与变奏》,舒曼的《以巴赫的名字为基础的赋格》6首(Op.60),李斯特的《以巴赫之名的前奏曲与赋格》、《安魂曲》和《在理查·瓦格纳的墓前》,勃拉姆斯的《众赞歌前奏曲》11首(Op.122)、《众赞歌前奏曲与赋格“噢,悲伤,噢,苦痛”》(OTraurigkeit,oHerzeleid)、《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和《降A小调赋格》,布鲁克纳的《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和《C大调前奏曲》,弗朗克的《前奏曲、赋格与变奏》、《众赞歌》3首、《大管风琴曲》两套各6首和3首、《小品》44首和《小行板》等,圣-桑的《前奏曲与赋格》3首、《幻想曲》3首、《婚礼降福经》和《宗教进行曲》等。

从这份曲目清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浪漫时期作曲家为管风琴写的作品不算很多,但是不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追随巴赫及早期的管风琴音乐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至少说明一点,对巴洛克及更早期的音乐的复兴,早在19世纪就滋生了萌芽,就从作品的标题上看,这些浪漫主义作曲家对巴赫已经相当崇拜了。而到了20世纪,这一趋势发展为不可阻挡的一股潮流,不仅巴赫的绝对地位变得不可撼动,并且巴洛克乃至之前的古老音乐,也都重新复活于当代的音乐舞台之上。

我没有继续搜索20世纪作曲家,因为人物众多,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据我所知,近一百年内谱写管风琴音乐的作曲家数量及管风琴作品的总和,肯定超过了浪漫时期的那一百三四十年。就个人而言,我听得比较多的现代管风琴音乐是梅西安的作品,这位身为天主教徒的现代作曲家,在为管风琴这件古老的乐器注入了现代元素的同时,又将古老的宗教精神传递给了现代世界,他的管风琴作品总共有13部:《圣体经》、《圣三一神秘沉思曲》、《献堂节经文》、《圣灵降临节弥撒曲》、《享天福的圣身:关于复活永生的七个简短变奏》、《救世主的诞生》、《基督升天》、《永恒教会的显圣》、《天国之筵》、《二部曲》、《苏格兰变奏曲》和1951年的那套《管风琴曲集》等。

我个人收集的巴赫之后的管风琴音乐并不算多,只有一张勃拉姆斯的管风琴全集,和一张梅西安的管风琴选集——他的全集需要六张。当我搜索上述那些作曲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收集尚有欠缺,便顺手在Amazon上查找了一下,其余六位浪漫时期作曲家的管风琴全集均可买到:门德尔松的三张或四张,舒曼的不到一张——通常与同时期其他不太知名的作曲家搭配,李斯特的四张或五张,布鲁克纳的不到一张——搭配以其交响曲某些乐章的管风琴改编曲,弗朗克的两张——我准备立刻添置一套阿兰(Marie-ClaireAlain)演奏的版本,圣-桑的四张。

不过,在本文中,巴赫之后的管风琴音乐,还是让我们集中在勃拉姆斯和梅西安两位作曲家身上吧。

勃拉姆斯的管风琴音乐

对于勃拉姆斯的管风琴音乐,在听马慧元提起之前,我是全无概念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浪漫时期的管风琴音乐,在收集这张勃拉姆斯的唱片之前,我也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之所以我以勃拉姆斯作为浪漫派管风琴作品的开始,是因为这位作曲家的古典气质让我直觉他更适合为这种乐器写音乐,事实上,当我拿到唱片聆听的时候,也确实触摸到他与巴赫、甚至布克斯特胡德的某些相似之处,那是一种沉静感,一种内省性,没有任何浪漫主义音乐普遍的张扬,更没有纯粹自我的宣泄。

11首《众赞歌前奏曲》是勃拉姆斯在去世之前的两年发表的,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这套作品都是对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的直接继承。第1首《MeinJesu, der dumich》(我的耶稣,你矜怜我),是一个有力而沉甸甸的开始,琴声刚刚响起时,似乎并不刻意地引人注目,然而随着乐曲的发展,低音非常有力量地尽其所能向下压去,高音则叮当作响地在高处闪光飘扬,就如同交响乐团中的三角铁在不停地鸣响,尽管低音与高音之间表面上反差极为强烈,却没有一丝分离感,反倒由于这样的反差而更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觉得,那奇妙的高音正是从那无限的低音之中诞生的,就这样,二者最终一同抵达似乎可以洞穿一切的高潮。

第2首《Schmücke dich, o liebeSeele》(为你装扮,哦,爱的灵魂),这是一支静美、高贵、悠扬的旋律,有着感人至深的效果,尽管它的内容是宗教题材的,然而我的眼前却总会浮现一位安详、纯洁、善良的女性形象,分不清她是圣母,还是自己心上的那个人,不知道勃拉姆斯在谱写这首乐曲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起了克拉拉?第3首《HerzliebsterJesu》(最亲爱的耶稣),以持续的琴声弹奏出起始的乐句,并由此舒缓地铺展了开来,仿如思绪在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庄重的气氛与幻想的色彩相交织,恰似现实与梦境的叠加,亦真亦幻;随后的第4首《O,wie selig seid ihrdoch》(噢,我感到由衷的欢欣),管风琴弹奏出极其轻的、如虫鸣般的乐声,产生出一种寂然无声的效果,这或许出乎某些人的意料,然而却原本就在情理之中,因为最真的欢欣恰恰是心灵的宁静与和平,而不是虚饰的热烈气氛与热闹场面。

第5首《OGott, du frommerGott》(噢,上帝,仁慈的主),琴声如流光一般向前浮动,稍强的音与稍弱的音之间形成的小起伏,就像是明暗相间交错的感觉,在乐曲行将结束之时,有一处极弱音,随后则是很强音——但绝不是极强,就像是一缕柔和的强光穿透迷蒙的黑暗,有着特别奇妙的效果。第6首《OWelt, ich muß dichlassen》(啊,尘世,我必须舍弃你),音乐是极其宏伟且无限宽广的,自始至终都在浑然地作响,似乎要将整个天空和大地包裹在庄严的氛围之中,可以想象,这是一种自外向内的释放,结果是让内心充满了强大的力量。第7首《Herzlichtut micherfreuen》(衷心地喜悦),自管风琴的音管中发出的盈盈的乐音,喜悦便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不过,它并非是不可遏制的,而是温文尔雅的,音乐也从未失去厚度,依旧是那么深沉……

第8首《Esist ein Rosentsprungen》(玫瑰花绽开了),是整套作品中最具浪漫主义特色的一首,我时常将它看作是一支洒满神秘之光的梦境的小夜曲,管风琴以无尽温柔的弱音,轻轻地、缓缓地奏出闪烁着微微的、点点的光亮的乐声,将人引入一个隐秘的天地之中,玫瑰正在那里盛开,花丛中是安详、纯洁、善良的童贞女——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本套作品的第2首,二者同样亲切感人,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甜美的,后者是寂静的,或者说得再浪漫点儿,前者是回忆,后者是回味。第9首和第10首标题均为《Herzlichtut michVerlangen》(衷心地渴望),然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第9首非常激扬,可以形容为彭湃的思绪,管风琴发出的轰轰隆隆的强音,自始至终灌满了整个耳畔,第10首非常安谧,与前一曲相比,可以说绝对是静心的冥想了,管风琴发出的嗡嗡的、低低的弱音,时常需要竖起耳朵仔细倾听,才能够分辨清楚是乐音的鸣响,还是空气的振动。

第11首与第6首的标题一样,也是《O Welt, ich muß dichlassen》(啊,尘世,我必须舍弃你),作为整套作品的收尾曲目,它有一个平稳而持重的开始,和一个平和而安宁的结束,没有刻意的辉煌,也没有着意的装饰,音乐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处于强弱起伏的不断地变化之中,形象点儿说,强音与弱音的交替,就像随着片片云朵在晴空飘过,大地上便倒映出了流动的明亮与流动的阴影,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它既是来自于尘世的经验,又似乎是发自尘世之外的邀请;在乐曲的最后,管风琴弹奏出极弱的弱音,就像隐没在了透明之中,不再可见,或许,这就是舍弃尘世之后的净土吧。

关于四首无编号的管风琴作品,这里只简单地说几句。两首《前奏曲与赋格》中,A小调那首的“前奏曲”部分足够明亮,“赋格”部分散播出奇幻的音响;G小调那首的“前奏曲”部分则足够激烈,“赋格”部分涌动着不息的音流。《众赞歌前奏曲与赋格“噢,悲伤,噢,苦痛”》先以徐缓的琴声,营造出如烛光摇曳的效果,之后随着音乐的发展,非常缓慢地增加声音的强度,直至抵达音量适中的沉重结尾。《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四首无编号作品中最有特点的,音乐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中开始,持续了很久之后,笛声一般的高音,就在这混沌的天幕之上,醒目地、清澈地、轻柔地响起,那一瞬间实在是令人陶醉。

这张唱片的演奏者是瑞士管风琴家GeorgesAthanasiadès,他有着希腊血统,生于音乐之家,在完成神学学业后,曾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和弗莱堡大学的文学和音乐学,他作为管风琴家的地位最终确立于洛桑,当他就任瑞士圣莫里斯(St.Maurice)修道院议事司铎一职的同时,还同时担任教师和管风琴师。Athanasiadès弹奏的勃拉姆斯使用的是德国巴伐利亚的瓦尔德萨森(Waldsassen)的教堂管风琴,从我掌握的资料看,它是欧洲最大的管风琴之一,有一个数字让我吃了一惊:“7720Pfeifen”,莫非是7720个哨管?!而从我的听觉角度来看,这架管风琴声音确实厚实而宽广,特别适合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

浪漫时期的管风琴音乐就只能说到这儿了,在此十分期待弗朗克的管风琴音乐。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20世纪,继续欣赏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

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

关于梅西安,人们提及最多的是他的音乐主题中的“三位一体”——即宗教、爱情、大自然。作为一位天主教徒,梅西安是巴黎圣三一教会的管风琴师,并曾任教于师范学院与圣学院;而作为一位现代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具有丰富的色彩,我经常将其比作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这座宛如童话小屋般的建筑,是20世纪的艺术杰作,玻璃窗的设计尤其独特,就像是抓了一把彩色玻随意撒在白色的墙体上,分布不均,大小不等,颜色各异,如果置身其中,就会产生一种远离尘世的神秘感,梅西安的音乐完全可以与之相比。

就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的创作而言,他以独特的手法运用声音的回荡和音色的对比,从而赋予了管风琴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新的色彩幅度和表现强度,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现代管风琴音乐的最佳之作。我收集的梅西安管风琴音乐集,收录了三首作品:《为献堂节的短诗曲》(Versetpour la fête de la Dédicace)、《天国之筵》(Le banquetcéleste)和《享天福的圣身:关于复活永生的七个简短变奏》(Les Corps glorieux:Sept visionsbrèves de la vie des ressuscités),涵盖了他从3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管风琴音乐创作。

《天国之筵》是梅西安的第二首管风琴作品,创作于1928年,是一支静谧的短曲,自始至终没有强烈的声音,倒是溢满了强烈的神秘色彩,它起始于管风琴极柔的、极缓的弹奏,乐声轻得仅仅是依稀可辨,中间部分音量虽然有所增强,但是不过是稍稍变得明亮了一些而已,管风琴在持续的低音衬托下,在高音上不断地弹奏出点点顿音,最后,又转回如开始时那样的柔缓,结束之处,管风琴在一个音上做出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弹奏,无限延伸并消失于无形。《为献堂节的短诗曲》是作曲家的倒数第三首管风琴作品,完成于1960年,也是一支不算长的乐曲,非常明显地包含了鸟鸣的因素,在乐曲之初,管风琴先模仿簧管乐器的音色发出粗声的鸣响,听起来就像一只大鸟的鸣叫,接着以低声而略显呆滞的乐声缓缓地展开,不久后在高音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轻响宛若钟声缥缈,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鸟的啼鸣,有的迅即,有的悠长,有的细小,有的粗壮,有的响亮,有的低沉,交织在一起,构成快乐的鼓噪……隐约的钟声再现,威严的乐声顷刻之间突降,似乎是一个重大的时刻来临了,群鸟们再次放声啼鸣,一阵喧闹过后,乐声渐渐变得沉静,在万籁俱寂之中结束了全曲。

《享天福的圣身:关于复活永生的七个简短变奏》是一部大型管风琴作品,由带有标题的七个部分构成,管风琴上弹奏出的音乐效果,与标题所示的内容密切相关,从这部作品及前两首乐曲,我们不难发现梅西安比较强调标题性,实际上,这使得他的管风琴音乐变得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听者来说,唯一需要克服的只是对现代风格的畏惧。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部关于耶稣复活的管风琴作品。第一部分“隐秘的圣体”,音乐异常抽象,显得十分单调,管风琴弹奏出的高而细的音响,就像在漆黑的天幕上划出一道又一道笔直的亮光,不时出现的回声效果,就像是那些亮光映射到更高处之后再反射回来,这是一幅非常奇异的画面。第二部分“圣水”,叮叮咚咚的琴声,形成不断流动的效果,恰似银色的微波,熠熠闪烁,缓缓轻漾,这一奇幻景象,与前一部分中的奇异画面构成内在的联系。第三部分“芬芳的天使”,在管风琴的弹奏中,仿佛号角正在悠然地吹响,钟声也随之悠然地鸣响,接着,略有起伏的、持续而单一节奏的琴声,产生出一种弥漫的效果,之后,轻轻飘浮的、星星点点的琴声,又产生出斑斓的、闪亮的、细碎的光的色彩从黑暗的天幕上闪闪地、徐徐地撒落的效果,钟声再起,号角声再起,缤纷的、闪烁的、细碎的光的色彩还在不断地撒落。第四部“生与死的较量”,虽然持续时间最长,然而给人的感受确实不算太复杂,前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阴森可怖的、咄咄逼人的、震耳欲聋的,充斥着无序的、嘈杂的、强烈的不协和音,这是无所不能的死亡的象征;后三分之二的篇幅与之前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音量极轻,速度极慢,色调极暗,细弱的琴声如星星之火,在黑暗中微微地显现,或许这就是生命之光吧!第五部分“圣身的力量与迅捷”,如一道耀眼的闪光划过天际,管风琴弹奏出有力而快速的乐音,不过似乎没有任何方向感,只是自顾自地、一刻也不停顿地向四面八方运动,听起来就像完全即兴的演奏。第六部分“圣身的欢乐与明净”,交替出现了两种特点的段落,其中一种,以不停变化的、跳动的、热情的高音,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由此释放出发自心灵的狂喜,另一种,则速度稍慢、音色清朗、乐声透彻,是心灵在净界的自由遨游。第七部分“圣三位一体的奥秘”,与开始部分一样,也是异常抽象的,管风琴非常轻、非常柔、非常缓慢、非常飘逸地演奏出打击乐般的效果,神似于佳美兰音乐,表面听上去是静止的,而实际上,细微的变化就在其间不易察觉地发生了,圣三位一体的奥秘之处或许就在于,即使它在眼前显现,你也未必能够得见,因为它的存在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这张唱片的曲目,使用德国巴特塞京根(Bad Säckingen)的圣弗里多林大教堂(St. Fridolins-Münster)的管风琴演奏。圣弗里多林大教堂的管风琴历史可以追溯到1662年,在随后的三百多年之间,曾有至少六位管风琴制造师为这座教堂建造了新管风琴,目前教堂中的这架管风琴是由德国管风琴制造师OrgelbauKlais于1993年建造的,这张唱片则是1994年录制的。演奏者ThomasTrotter是英国管风琴家,他同时还是一位研究管风琴的学者,关于他的经历,很容易检索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本文推荐的这张唱片,是Trotter录制的梅西安管风琴作品全集中的一张,他的演奏十分注重色彩感,并通过对各种音色的恰当把握,将音乐中作曲家所独有的宗教氛围体现了出来,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希望收集梅西安的管风琴全集,那肯定就Trotter的版本。

我们的管风琴音乐之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在本文的最后,我觉得应该再推荐几本有关欣赏管风琴音乐的参考书籍。

关于马慧元的几本书及其他

实际上,国内出版的关于管风琴的读物少之又少,可以推荐的相关书籍,主要集中在马慧元的几本著述上,书名已经在全文的引子中提到过。我之所以力荐马慧元的书,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是管风琴的学习者和演奏者,既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演奏的经验,能够从各方面——特别是结构上——细致地解析作品,这便造就了她那鲜活、丰满、深入的文字。马慧元的文章,往往是在感性的文字中孕育出理性,将翔实的资料与个性的思考统一于一体,并且出人意料地涉及各个层面的知识,她的切入点常常是非常巧妙的,随后的展开不局限于任何一个方面,总能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之中。个人觉得,读她的书,看她的文章,可以弥补国内知识结构的不足,特别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起来,国内的爱乐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倾向。最初的一批爱乐者,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主观的,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想象中所感知的就是音乐本身,这一代人比较崇尚所谓音乐美文;后来,一部分爱乐者逐渐意识到,这样理解音乐的方式是不准确的,于是便转而追崇所谓资料性,认为只要自己占有和堆砌了足够多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唱片,就等同于理解了音乐,但却偏偏忘记了思考,事实上,没有思考就谈不上对音乐的真正理解。这两种方式,前者是非理性的,后者是机械的和刻板的,均不足取。另外,国内的爱乐者往往过于局限于音乐这个单一的范畴,甚至只局限于唱片,对于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时常无暇顾及,还记得我被人每每问及:出国都听了什么音乐会,我赶紧回答说:没听啥,我出国不是为了听音乐会,主要为了感受别国的文化,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难道这些与音乐无关吗?

所以,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马慧元的书,我相信,她的书可以引领人们打破思维方式上的各种束缚,从而让我们对音乐的认识还原于音乐的真实。

马慧元的第一本书《北方人的巴赫》目前已经绝版,不过三联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写意巴洛克》一书,就是这本书的再版,说实话,我个人更喜欢老书名,觉得有一种亲切感。“‘仔细开车,好好活着呀,千万。’想到巴赫的几首管风琴三重奏鸣曲的时候,我双眼望天、脑子里就是这么个呆念头。没有生命就意味着不能再听到这六首奏鸣曲了。……”这就是开篇文章《巴赫管风琴作品手记》中的开篇文字,让人立刻就体会到一种真诚,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自己在“且听且弹”之间所得来的对巴赫的感悟,接着的《管风琴二三事》、《亨德尔管风琴作品手记》、《布克斯特胡德管风琴作品手记》及《管风琴上,我的弗朗克》和《爱比历史更真实》,记录了作者对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管风琴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练琴的体会。除了管风琴音乐,书中的内容还涉及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巴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朱小玫是谁》,第一次将一位旅法中国演奏家介绍给读者;或许最出人意料的是,十字军东侵时期的歌曲和哥特时期的音乐也被作者尽收眼底,尤其是《巴格比、霍顿和〈贝奥武甫〉》及《中世纪音乐节》两篇,详细介绍了以演唱希德嘉·冯·宾艮而闻名的巴格比与中世纪音乐团体Sequentia,并记录了他们在温哥华的一系列意趣盎然的演出。在书中,你会感受到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比如《〈博伊伦之歌〉——〈英国组曲〉》一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将奥尔夫的庞然大物作为巴赫的钢琴套曲的前奏,而《北方人的巴赫》一文,则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温馨经历。

第二本书《管风琴手记》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管风琴手记”、“音乐生活”和“听乐小札”,就像前一本书那样,文章从巴赫的管风琴音乐讲起,“管风琴手记”中的《巴赫的〈四十五首管风琴曲集〉(BWV599-644)》、《巴赫的〈十八首众赞歌〉》、《键盘练习第三部》、《巴赫在深处》、《巴赫的〈五首协奏曲〉(BWV592-596)》、《巴赫的〈管风琴三重奏〉》等文章,引领读者通过欣赏巴赫的管风琴音乐,触摸到了这位伟大作曲家最隐秘的精神世界,而《古老的管风琴——一张文艺复兴时期管风琴音乐的CD》、《亲爱的老布》、《巴赫之前》、《达坎之声——兼及法国巴洛克管风琴音乐》等文章,则又将人们的视野引向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世界;除了管风琴音乐,这部分还涉及了羽管键琴音乐以及合奏作品,像拉莫、比贝尔、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作曲家也都囊括其中。“音乐生活”是书中最独特的部分,是作者学习管风琴的实录,在《在教堂弹礼拜》、《练琴记》、《跟管风琴家面对面》、《今天下午的管风琴生活》等文章中,作者将自己通过演奏与交流所得来的想法,逐一展示给了读者;“听乐小札”则是一些个人随感,从《管风琴家的手》、《管风琴之夜》、《今天被管风琴音乐打动两次》、《朋友送管风琴录音给我》等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篇幅短小的文章,看似平凡,却时不时带给读者一些出人意料的体会,并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丝诗意,就像《睡掉一支恰空》中的最后那句话:“……音乐休止的时候,我被寂静惊醒”,始终给我带来某种无言的震撼。

在我看来,第三本书《管风琴·看听读》可与前两本书构成管风琴三部曲,不过由于我已经在2010年第2期爱乐杂志上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想再次强调本书所附之“管风琴简史”,我个人的管风琴音乐收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接下来的第四本书《书生活》,以《一个你不知道的古尔德》为始,之后的文章,则将内容延伸到了音乐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可谓是包罗万象,涉及了乐评、书评、关于诗人、关于绘画、甚至计算机的话题等等,有针对古尔德、霍洛维茨、富特文格勒、巴伦博伊姆等音乐家的评论,也有对于鲍斯韦尔、佩特、梭罗、霍尔等各种领域重要人物的认识。建议爱乐者们能够读一读这本书,以拓展自己的思路,事实上,音乐与其他领域的密切关系,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举例而言,本书中有一篇《艾舍尔谈艾舍尔》,大家都知道,艾舍尔(也译作埃舍尔)是历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画家,他的画作所表现的奇异的无限循环,虽然看似与音乐无关,然而却有着某种暗合,听一听马慧元是怎么说的:“……他(指艾舍尔)喜欢把平面切割、颠倒,然后进入他最欢喜的情景,这就是无限重复,像赋格、卡农那样,渐行渐远着酝酿轮回。……”看看吧,艾舍尔的绘画与巴赫的复调音乐,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联系!——此刻我也想到了中世纪的英国歌曲《夏天到来了》,它刚好是一首无终卡农,如果你要是愿意的话,尽可以一直唱下去,即使唱到死也唱不完,就像走在艾舍尔绘画中的阶梯上,不论怎么走,你都永远不可能走到终点,这真是太玄妙了。

马慧元的最新一本书《宁静乐园》,按照作者所言是自己最厚的一本书,从前几本书的出版频率推测,应该汇集了作者近三年多的文章,其中包含一部分在爱乐杂志上刊登的文章。书中关于管风琴的文章《路易十四时代的库泊兰》记录了作者对法系管风琴音乐的新探索,《管风琴音乐会琐记》则记述了作者自己的深圳管风琴音乐会的一些经历;这本书涉及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广泛,周旋于贝多芬、舒曼、马勒、D.斯卡拉蒂、伯恩斯坦、纳迪娅·布朗热、瓜内里四重奏组等等众多音乐家之间,甚至包括一篇关于当代作曲家的文章《遇见格拉斯》,还有一篇有趣的文章是由老书《练耳》所引发的话题。同时,如果熟悉马慧元的前三本书,就一定会发现,这本书在思考的深度上更进了一步,《什么是古典音乐》、《音乐学的用处》、《音乐和心理》、《演奏与倾听》、《好音乐和坏音乐》、《新音乐和旧音乐》和《通往音乐的路途》是一组可以启发读者思考的精彩文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愈发“复调”,多层面的和立体化的剖析使得文章引人入胜,这一特点在《从〈学习的艺术〉说起》一文中同样鲜明,同时,从这篇文章开始,书的内容转了方向,从音乐的领地跨入更广泛的领域,各种话题多姿多彩,诸如天才数学家图灵与白雪公主的毒苹果,超验主义者梭罗与钢琴家古尔德,文学家卡佛与他的《大教堂》,还有考古、医学等等——特别推荐其中的《图灵之谜》。总之,阅读书中的这些文章,就如同遨游于无限自由、无限辽远的天空,而寂静的乐园就在无限的思考、无限的探索中诞生,并在心灵与精神的至深之处成为永恒。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全文开始提到的我被朋友问及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能够接受那么多风格各异、类型各异的音乐呢?”其实答案还有一个:生命是有限的,而在短暂的生命中去了解无限的音乐,甚至了解更广博的各个领域的事物,应该成为一种必然,否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吗?

当本文至此结束的时候,我仍旧在继续自己的管风琴音乐的收集,除前面提到的弗朗克的管风琴全集,还计划收集莱昂哈特弹奏的一些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作品的专辑,其中包括北德学派与法系管风琴的作品,以及他晚年录制的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吉本斯、伯德到巴洛克盛期的巴赫、库泊兰的键盘乐作品等等,还有巴赫的管风琴、羽管键琴、钢琴三种版本的《赋格的艺术》——对于我来说,期待与收获总是不会间断的,探究与发现也是不会间断的,这就是属于我的音乐世界。(全文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1519.html

更多阅读

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 四个月听的胎教音乐

有很多很多的胎教音乐,但是你知道哪些有效果吗?难道你只是听说什么好吗?不用急,小编马上为准妈妈们总结出最有效果的胎教音乐。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步骤/方法效果最好的胎教音乐 1、不得不听的小夜曲系列: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怎么区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

声明:《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聆听——收集巴赫之外的管风琴音乐四 巴洛克 巴赫管风琴名曲》为网友不如笑着放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