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耿耿于怀的,就是这第三首歌。我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周五的节目尾声,当《All bymyself》的歌名报出,我立刻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因为我很清楚,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过,很快我就失望了,以我纯业余的音乐素养,倒是没有听出评委所说的破音,但我明显感觉到,姚贝娜的演绎少了点什么。
坦白说,即便姚贝娜的表现并不惊艳,我依旧没有想到她会输给宣萱。毕竟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东西,都有一种让人无法抵挡的魅力,《Allbymyself》是1997年格莱美最佳专辑的主打歌,之前则是1976年全美连续六周的亚军单曲,它的旋律更是部分采用了1901年诞生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在《BJ单身日记》、《老友记》和《流星花园》里,《Allby myself》作为插曲的出现都是让人感动万分。
这样一首好歌,却变成了唱功卓越的姚贝娜的滑铁卢,且不去说选秀节目背后的那些商业缘由,就从音乐本身来说,也有令人唏嘘之处。有人说,姚贝娜会失败,是因为能力不够,《Allby myself》太难了,副歌音阶高到吓人,完全超出了她的驾驭范围。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All bymyself》的确是因为Celine Dion的激情演绎而闻 名遐迩,但原唱是1975年的美国男歌手EricCarmen。严格意义上说,Celine Dion只是翻唱,副歌音阶的提升也是为CelineDion量身定做的“改编”。任何一首好歌,都会有不同风格、同样精彩的改编,《All by myself》也不例外。
我最喜欢的《All bymyself》,不是高亢的Dion版本,而是年轻时无意间在一盘记不得名字的专辑里听到的小野洋子版本。就着吉他青涩的音调,她浅吟低唱出一曲温婉的《Allbymyself》,把歌词里的满腔愤懑唱得柔弱可人,没有超高难度,却把孤寂唱成了一把温柔的利刃,缓缓刺进听者心里。还没来得及感到痛,就被带着莫名幸福的怜惜之情所淹没。
在我看来,就《All bymyself》这首歌的演绎而言,姚贝娜所缺少的,不是能力,不是Dion的嗓子,而是小野洋子的灵气。《All bymyself》,从曲到词,就是孤独的一种叠加。Dion用激昂和高亢表达出了在孤独前的倔强和坚强,这的确振聋发聩,但面对孤独,就一定要坚强吗?相反,小野洋子却毫不遮掩自己的脆弱,这种坦荡和简单反而传递了另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听姚贝娜用Dion的方式唱《Allby myself》,我从心底感到悲叹,干嘛要同样高亢,何必要故作坚强?
![allbymyself姚贝娜就是因为这首歌演绎失败离奇输 姚贝娜allbymyself](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83152t01958b5aaaf3eae647.jpg)
孤独并不可耻,脆弱并不可怕!但遗憾的是,偏偏有很多人,时刻不愿放下坚强的伪装。殊不知,敢于接受孤独、敢于流露脆弱,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有机会变得更强。人生如是,音乐如是,经济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