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谚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验证的经验之谈。对这条谚语,多年来我一直在品,感觉到它基本是正确的。
此谚语是按农历时间计算的,但多年的琢磨,我也感悟出它与阳历的对应时间。比如东北的雨季,一般是在头伏和二伏初的半个月内。农历在六月末到七月初,阳历在7月下半月。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大雨,就基本不会发生涝灾了。到了七月十五(相对应的应是阳历8月5、6号),就不会有大雨了。
那么七月十五定旱涝,为什么还要等到八月十五才能定收成呢?这也是由东北的特殊气候和农作物所决定的。东北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的一个月里,是天气比较清爽,温差比较大的时期,这也正是水稻、高粱、玉米等大秋作物成熟期。
这段时间,夜晚温度都在零上十几度,而白天还比较热,可达二十几度。这正适合大秋作物的保籽保质。高粱穿出了穗,需要充足的阳光晒红米,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否则高粱穗就是粉白色的,那是上不成的体现。玉米穿出了英,正是渡浆时期。只有不旱不涝,阳光充足,玉米籽粒才饱满,颜色才呈金黄色。而水稻也正是灌浆压绻时期;旱了浆水不足,阳光不足籽粒就不饱满。
在这一时期内,要避免几种自然灾害。灾害一是低温。如果天气温度太低,庄稼的籽粒将受到影响,高粱会呈白色,玉米则呈淡黄色,水稻推出来的米不是青白色而呈浅白色,这些粮食吃起来都缺少香味。灾害二是早霜。如果在八月十五前下了霜,那庄稼就有“没上成”的危险。稻子穗上“瘪子”多,推出的米呈大半粒,玉米棒子上有“豁牙子”,高粱半熟,大豆干脆上不来,只能吃青豆。灾害三是风灾。如果刮大风,高粱,苞米将大面积倒伏,损失惨重。
今年是个丰收年。入伏以来下了些雨,但没有大的连雨天。马上要到农历七月十五了,这就决定今年不会有大雨了,所以今年的旱涝已定。至于敢肯定说今年是丰收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七月十五后可能出现的几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在东北,还有一句谚语,那就是“春旱,夏涝,秋低温”。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如果春天旱了,那雨就将集中在夏季,就要涝。一年的温度总量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春旱气温高,到了秋天那温度就会低的。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年,都是“春旱,夏涝,秋低温”的。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吃饭问题什么时候都不可忽视,一旦出现了问题,政局就将不稳。粮食从来不怕多。想多打粮,科学种田要讲究,老黄历也要看,许多民谚也要牢记。
20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