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海南海口《琼台书院》-2014.3.1 海口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海南海口《琼台书院》-2014.3.1

本博主有关海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如下:

(有关海南旅游景点的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海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博主在海南之行,详细景点如下:

海口:

海南“琼台胜境”――海口五公祠――2014.3.1;

雕梁画壁的清代海南大宅—海南海口旧州镇包道村侯氏宣德第-2014.2.28;

休闲农庄-- 海南海口旧州镇墩插村《世外桃源》-2014.2.28;

海南海口云龙镇《冯白驹故居》-2014.2.28;

海南海口琼山云龙镇《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2014.2.28;

海南海口《新吴记羊肉店》晚餐-2014.2.28;

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海南海口《琼台书院》-2014.3.1;

基本没有展品的海南海口《海口市博物馆》-2014.3.1;

海南海口文庄路丘濬塑像-2014.3.1;

海口《林文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及纪念亭》-2014.3.1;

历经6年修缮迄今未完工的琼州儒学文明的摇篮――海南海口琼山县学宫大成殿――2014.3.1;

2003年6月24日入住海南海口皇冠假日酒店(五星);

海南黎族村寨塔帽式建筑造型的海南海口美兰机场-2014.5.13、6.16;

三亚

海南三亚英州镇赤岭村《望海渔家乐》午餐-2014.3.2;

海南三亚“海鲜打边炉”-红沙海湾《林老二鱼排》自助晚餐-2014.3.1;

2006年6月23日亲游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旅游景区(5A);

2003年6月23日入住海南三亚南山休闲会所;

2003年6月21日亲历海南三亚凤凰机场;

2010年11月20日亲临珠海第八届航展;

中国最南端的孔庙――海南三亚崖城孔庙(学宫)-2014.3.2;

以假替真的海南三亚《崖城古城文明门(南门)》-2014.3.2;

海南三亚凤凰机场-2014.6.28;

陵水

海南陵水彝族自治县清水湾逸庭精品酒店8217#-2014.3.1;

文昌

2006年6月23日亲游海南博鳌景区(5A) ;

儋州

海南儋州中和镇老关岳庙与新关帝庙――2014.6.16;

开化海南第一人的“天南名胜”--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2014.5.13;

东汉古镇海南儋州白马井镇-2014.6.16;

海南儋州白马井镇的劳大将军庙-2014.6.16;

烈日下的 海南儋州白马井镇白马涌泉-2014.6.16;

海南最早的冼庙儋州市中和镇宁济庙-2014.6.16;

海南千年古镇儋州中和古镇-2014.6.16;

乐东

海南乐东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天池友家农家饭庄生日晚宴-2014.6.27;

海南乐东尖峰岭天池桃园酒店H02,03-2014.6.27;

海南乐东尖峰岭尖峰镇溪香园农庄午餐-2014.6.28;

一个半小时冒雨攀登海南乐东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主峰 -2014.6.28;

琼中

海南五指山亚泰雨林度假酒店雨林豪华别墅房8605-2014.6.16;

“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攀登五指山主峰-2014.6.17;

五指山

海南五指山市南国夏宫(海南第一村)-2014.6.17;

海南五指山市市容-2014.6.17;

海南儋州中和镇~五指山-2014.6.16;

海南五指山-三亚-2014.6.17;

一、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清代琼州唯一府立书院

琼台书院是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是海南省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也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中山北路。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邱浚而建。位于琼山府城中山北路,纪念明朝大学士丘濬,人称琼台先生。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年),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琼台书院是粤剧和琼剧传统剧目《搜书院》的事发地点。

  “享誉中外的琼台书院大约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虽然不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却是清代琼州惟一的府立书院,是琼州府规制完备、人才甚众、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也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教育和发展历史的缩影。”章佩岚女士说。

  琼台书院位于海南省琼山府城镇丁字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赴任,倡议捐资修建这所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初建时,规模较小,院舍坐南向北,院前面设课厅,中间是讲堂,院后还筑有一座奎星亭。课厅和讲厅两翼修建了长廊,每边各有五楹。琼台书院的名字刻在院门外竖立的石坊上。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万寿恩科,琼台书院有四名生员考中举人。适逢新任道台德明抵琼,闻讯大喜,便亲临书院督察和考课,觉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焕文明而腾士气”,遂筹资扩建。这次扩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楼,并在楼房两旁增建廊庑各三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工程完成时,恰值乡试放榜,琼台书院又有四名生员中试举人。在双喜临门、万众欢腾之际,德明欣然撰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纪事立碑,鼓舞后人,此碑至今仍立在奎星楼前。

  琼台书院生徒的招收起初为琼州府十三县派送,后改为招考。招生考试十分严格,封闭试卷,公开张榜。招收的生徒最少时20多人,最多时达80多人,生徒全年学习10个月,先后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清朝建立至康熙年间,琼州只出了一名进士。琼台书院创建后,文风逐渐兴盛。雍正年间,琼州进士及第四人,乾隆期间造就进士十一人。自书院创立起,金榜题名者,计探花一名,进士十多人,举人一百多人,教化生徒万余人,成绩显著,功不可没。到了民国时期,那里更是人才辈出,影响至今。

1基本介绍

琼台书院从创建之初就是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清代琼籍之进士,举人多数入第前曾在此攻读。民国后,书院办过中学、师范,为当时的革命培养了许多骨干分子,办师范后,又为海南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琼台书院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展示了琼台书院三百年发展史及海南教育史。

清朝雍正年间,在琼台书院曾发生过后人广为传播的《搜书院》的故事,当时任掌教的进士谢宝,不畏强权,机智地放走遭受诬害的婢女和书生,严词拒绝镇台乱搜书院。粤剧、琼剧曾以此作为题材编成剧本演出,还拍成电影在海内外放映,使书院更加闻名遐迩。

1.1、名字由来

琼台书院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浚而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年),据传由于丘浚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

1.2、历史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据传由于丘浚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创建之初,仅一亭二院,书籍不多,设备简陋,后经几次扩建,遂成为斋舍齐全,藏书颇多的大型书院。“奎星楼”是书院主体建筑,二楼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这是当年该书院的高材生张日文中进士后朝廷所赐。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建于乾隆十八年。

琼台书院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这是当年该书院的高材生张日旻中进士后朝廷所赐。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

琼台书院为当时琼州最高学府,常设执教并主持院政的掌教一人,由道台从德高望重的进士或举人中聘任。

清代琼籍之进士,举人多数入第前曾在此攻读。

1895年维新变法后,曾数度易名。

1951年命名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建省后改名为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解放后,琼台书院曾几次维修装饰,基本保持原貌。清雍正年间,著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当时,书生张日文和琼州府镇台的婢女产生爱情,镇台震怒严惩婢女,婢女逃进书院求救,使张日文与婢女终成眷属。琼台书院随着《搜书院》而蜚声海内外。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按照办学主体的区分,通常将学校分为民办和公办,其中,公办学校是由政府财政拨款,一般而言,其数量和办学规模都远远超过民办学校,也称私立学校。

  而在中国古代,学校同样有官办和私办之分,某某府、州、县官办的学校,如府一级的称为“某某府学”,亦称“某某府学宫”,州、县一级的名称与此相类,“学宫”又是教官的衙署所在,一般由官府拨款、当地官员捐俸或绅士募捐而修建。

  海南第一所官办学校是“琼州府学”,其前身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奉诏创建的“琼州学”,旧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的琼山中学校园内。

  在海口市现有的中小学中,琼山中学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而在琼山中学府城老校区内,还有几块残存的础石,有着更久远的年代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据传,这些暗黑色、带有蜂窝状石纹的础石便是古代琼州府学的遗址。

  据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当他还在琼山中学读书时,琼山中学校园内还有一幢古代府学宫的建筑,朱红色的门柱、巨大的础石、以及带有浓厚书卷气息的建筑风格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翻阅史籍、多番考证,确定那应该就是海南文化教育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最高学府———琼州府学最后的校址,其前身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奉诏创建的“琼州学”。

  1.3、朝廷赐书 知州授课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即使是“孤悬海外”的海南,其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契机,官办学校逐步兴起。

  海南最早的官办学校是琼州府学,该学宫在创办初期,仁宗皇帝非常重视,特命国子监教授、福建建阳县人宋守之为琼州知州,并从朝廷东观藏书馆中抽出部分藏书赐给琼州学宫,广南西路提刑彭次云上疏特请派监书一员前来加强这些御赐图书的管理。

  办学经费方面,宋代官办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朝廷或地方政府直接划拨,有助学钱(包括钱、粮等)和学田两种形式,其中,学田是指以租息为办学经费的专用田地,一般由当地政府或学校派专人专门经营管理,租给农民耕种,收入所得作为修缮校舍、教师员工薪俸、补助学生伙食、祭祀先圣和学校各种办公经费等。

  朝廷重视,受委派的官员自然不敢掉以轻心,知州宋守之上任后十分尽心,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亲自为学生们授课,教读四书五经,还特别在学宫内修建了尊儒亭,传播儒学文化。有史料可查证,当时琼山人陈孚等一批学子都曾从学于宋守之,后来陈孚还荣登进士第,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此后,历朝历代执政者都比较重视官学,不惜花费巨资多次重修、扩建学宫,或捐赠书籍等。例如《琼州府志》有记载:嘉定二年(1209年),琼管帅赵厦在明伦堂前建明道堂,又在旁边修建东坡祠和澹庵祠各一间,“共花官银五十万钱”。

  到了明代,琼州学宫正式改名为府学宫,知府宋希颜对学宫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洪武七年(1374年),府城扩建城郭,由于学宫靠近左边的军营,海南卫指挥桑绍主动下令迁移东西两个军营,腾出地皮给府学宫建造神厨、祭器库、宿舍和馔堂等,武人重文的举动一时传为佳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琼州府学都是海南地区最高学府,直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分巡雷琼兵备道兼学道焦映汉创建了琼台书院,由此取代琼州府学的地位,府学宫开始衰退。至1922年,府学宫成为琼山县立中学新校址时,古文物、遗迹等几乎已毁损殆尽。

  1.4、海南先贤 热心教育

  在琼州府学鼎盛的时期,其管理之规范、牵涉的文化名人之多,不由不令人赞叹。王俞春介绍,宋朝开始,全国各地开始设立教育视察、监督机构,其中在路一级设置的州县学务管理机构是提举学事司,其职责有:考察、审批地方官学的教官;统计所辖州、县学在学的实际人数;对地方教育提出改进建议;监督学规的执行;监督和维护学田的管理等。自宋以来,琼岛历代文化名人也都参与和支持过学宫的建设,尤其到了明代,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日渐兴旺发达。

  明成化八年(1427年),大学士丘濬自己花钱在明伦堂后面修建了一间石屋,用来收藏他从京师带回送给府学的各种典籍。据说,海南著名才子王佐就曾在此石屋中读书学习。

  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三位海南人: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钟芳、云南按察司副使唐胄、福建按察司佥事曾鹏,分别撰文、手书和篆额的《琼州府科第题名碑》,在府学宫明伦堂隆重树碑,该碑记载着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嘉靖 十年(1531年)共148年间,海南科第题名者共405人。

  万历十八年(1681年),由另三位海南人: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南京户部主事林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分别撰文、手书和篆额的《琼州府科第续题名碑》,在府学宫隆重树立,该碑续记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55年间,琼州府历届科甲87人的姓名与及第时间。

  这两段内容,在史籍中均有记载,有趣的是,这些为琼州府学留下手迹或墨宝的名人,也多数曾在琼州府学读书学习,他们将琼州府城视为“读书学习的宝地”。此后,他们无论身居何位,也无论人在何方,对琼州大地上的文化教育事业始终念念不忘。

  在琼州府学兴盛的同时,海南各州县的社学、义学、书院等也日渐增多。据《海南省志•教育志》记载:明代是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高潮,当时琼州大地共有190多间官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形成了一个较为广泛的教育网络。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南出现了丘濬、海瑞等影响甚大的人物。明万历四年(1576年),定安县进士王弘诲当时在史馆任职,他上疏奏请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道,即在海南设院考试,改变了以往海南学子要渡海到雷州考试的规定,极大地方便了后来的学子。当时海南片区考试的地点———“贡院”,就设在府城。

二、地图

交通指南: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中山路8号

交通提示:在海口市乘坐1、4、42、49路汽车到达琼台师院站下即可到达







三、门票






四、大门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五、入口

















六、一进院























6.1、第一书画展室













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海南海口《琼台书院》-2014.3.1 海口琼台师范学院



6.2、第二书画展室



6.3、书院博物馆(一)


















































6.4、书院博物馆(二)































































6.5、骑楼




<搜书院>石刻壁画

搜书院是流传在海南的著名故事,著名琼剧剧目。

重阳节,琼台书院学生张逸民与镇台府丫环翠莲相识。镇台夫人认为翠莲在外面有私情,翠莲死不招认。道台要纳翠莲为妾,翠莲得知后,女扮男装逃出镇台府。琼台书院掌教老师谢宝带翠莲到书院,与张逸民相见。翠莲愿与张逸民回乡同甘共苦。镇台带兵丁包围书院,张逸民向谢宝说出实情,谢宝决定成全他俩。谢宝以书院是道台所辖为由,拒绝镇台搜查。镇台叫谢宝同去见道台。谢宝把翠莲藏在轿内,走到半路,谢宝下轿步行,待镇台和谢宝走远,轿夫放出翠莲,与张逸民远走高飞。







































七、二进院

























7.1、西廊


7.2、东廊


7.3、西侧石碑


7.4、东侧石碑








乾隆十八年(1753年)工程完成时,恰值乡试放榜,琼台书院又有四名生员中试举人。在双喜临门、万众欢腾之际,德明欣然撰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纪事立碑,鼓舞后人,此碑至今仍立在奎星楼前。

7.5、谢宝雕像

谢宝(乾隆进士)谢宝,字紫石,海口市龙岐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曾获甲辰科二甲进士。授肇庆府正堂。他为人正气刚直,无意仕途利禄,做官不久便辞官归里,甘为培植人才而充当一名掌教。在琼台书院培养门生共100多人,不少人登科取士。其中张日曼在乾隆丙辰年(1736年)擢取进士。现在琼台书院里还有他的一块“进士”匾额。书院正厅两侧的书柜里,还收藏着谢宝掌教用过的各种书籍。书院里还有谢宝的亲笔题诗。谢宝出生的来历,富有传奇色彩。世家道贫寒如洗,他的父亲以小贩为业,三十出头未婚,为生活计,到文昌县谋生,在抱芳墟农村寓宿。村民可怜他,又目击这人忠实厚道,赢得同情、多方帮助他搭起小家当,他从此自出心裁做些小零吃出售,叫卖活命。不久,他心生一计,在人多过往的岔口,搭一草寮,既做栖息之所,也当零卖小店。俗话常说,婚姻命定。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但迷信变成了现实。谢宝的母亲本是尼姑,庙堂尼姑依照教规,不许婚配。但是,为什么她生出谢宝呢?原来是这样的: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恰逢庙堂有约,海口市尼姑都得集中到文昌县东郊镇菩萨庙拜神进香。机遇得很,其中有一位尼姑(这就是后来谢宝的母亲),恰走到谢宝父亲草寮处,突然肚疼得很厉害。便就地求借谢氏草屋暂憩。时间紧迫,不能误期。其他尼姑赶忙捷步前往。谁知当宵,这对“孤鸾寡凤”,果真海誓山盟、珠胎暗结。从此,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十月怀胎、一时分娩,婴儿呱呱坠地问世(这就是谢宝出世)。此事发生后,庙堂内外,鼓噪一时。这触犯了教规。但这位尼姑,决心还俗,大义凛然,想方设法哺养婴儿,抱着亲生骨肉投认生父。生父喜欢若狂,给儿取名叫宝宝,后命名叫谢宝。贫穷小贩与仁慈尼姑终成眷属。谢宝在父母的哺育和教诲下逐渐长大成人。他才思过人,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终于考取清雍正甲辰(1724年)进士,居第七名,享誉海南士林。但因他的文章写得不够气派谨严,后来吏部认为不足以为吏,走不了官场,即调过礼部,派往广东肇庆掌文教。他因此十分气愤,只在职几个月,毅然辞职归里,掌教琼台书院。这是时下琼州府唯一的、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是海南人士登科的必经之门。谢宝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决心献身家乡教育事业,以书院为家、研究教法、严格教规、以教好弟子为天职。勤勤恳恳,谆谆善诱,诗云:“树老花偏嫩,春融枝叶茂,客窗幽静处,明月与绸缪。”誓以终生培育桃李。据奎星楼碑文记载:以前登科的人一次获隽者只不过一、二或者空白。谢宝教育大师入主该书院后,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绩优异,每届获隽者四、五人。考中举人者可以说不可胜数。由于他善于识别人才,利用人才,所以,时人书赞他有“藻鉴不爽”之荣誉。因为有若他这样一帮有胆识、有谋略的人掌教,书院因此成为人才辈出之地。正因为在他掌教下,书院方人才辈出,因而,他的声名也随着远扬,能够独挡一方。










7.6、张岳崧雕像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浚)、忠绝(海瑞)、吟绝(王佐)、写绝(张岳崧)“四绝”中的“写绝”。

出生地:琼州府定安县,出生日期:1773年2月28日,逝世日期1842年。

1唯一的探花

出生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二十八日卯时,张岳崧出生在琼州府定安县居腰图高林村一个庠生的家里。据家谱记载:先世在福建莆田,宋嘉定年间,始祖到琼州府当琼山县知县,因此落籍琼山。曾祖张宏范(庠生)由琼山迁来定安,父亲张基伟(庠生),敕赠文林郎,母周氏,继母梁氏。张岳崧兄弟二人,他排行第二,娶琼山县甲子乡绿塘村梁氏为妻,生二子一女;梁氏病逝后,续娶浙江常氏为妻,又生四男一女。

读书

岳崧7岁(1782)能认字,平常喜读书,与其他儿童牧牛、钓鱼、游戏时,常带着书本,有空就读。10岁负笈到琼山县拜蔡南昭先生为师,年纪虽然是学生中最幼者,功课却特好,蔡先生常给予夸奖,总觉得岳崧跟乏童不同,日后必有大成。11岁回家在村里的私塾读书,开始习写文章,行文论事与众不同,文路开阔,文理通顺。12岁到县城应童子试,其父认为年纪太小,应认真读书而不要急着应试,因此各科目尚未考完,便令其回家。

成就

自小聪明好学,酷爱习武炼锻身体,15岁应考县试时,所作的文章深为当时的杨知县所赞赏,还召岳崧来面试,一连变换数个题目,都挥笔即成,杨知县深为叹绝,称其为“廊庙器也”。16岁进县学读书,其时名声已经传扬,诸生以疑问问询,总是条分缕析,解说清楚,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诸生员很佩服。17岁那年,母亲肩臂患疾病,亲自侍候数月照顾服药,为之按摩,后终因病重而逝世。1790—1793年在家设馆授徒,远近慕名而来的学生不少。嘉庆辛酉(1801)科以品优被荐为优贡,入广州越秀书院读书,与书院主讲冯鱼山先生登广州镇海楼赋诗《登镇海楼》,深受冯鱼山先生赏识。甲子(1804)科举人,己已(1809)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

2异地勤政为官

翰林院编修

岳崧高中探花的当年任翰林院编修。1813年父亲病逝后,回家守孝。1815年守孝期满,赴京任国史馆协修。1817任会试同考官。1818年任文颖馆纂修,因编纂《明鉴》按语不合朝廷意旨,被革职南归广州,受两广总督阮元邀请主讲于越秀书院。

文颖馆纂修

道光元年(1821)复任文颖馆纂修。1822年任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1823年任陕甘学政,开始对各种陋规进行改革:减小随从车马的供给,严厉禁绝浮滥浪费,裁革不合理的考棚经费和岁贡的各种规定,节约6000多两银子。此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养廉银,用以修复和扩充汉中之涅巾、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以及做为乡试基金。1825年回京任文渊阁校理,衙门文件多出其手。1827年任御史官。1828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常镇通海兵备道

1831年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被道光皇帝召见,夸奖道:“学问人品,朕所深知”。是年,江淮发生水灾,江河水涨,岳崧到任第二天便乘小船冒雨渡杨子江,亲自督率民工治水护提。以护堤有功,蒙恩议叙加一级。又奉旨协同林则徐总司江北赈抚之事,冒风雪,除险阻,独自考察水乡10余县,稽查户口,监放救灾米粮。在救灾中捐出自己薪俸,制做棉衣数千领,救济灾民。还著《下河水利论》三篇作为治淮之良策。岳崧出时还兼辖杨州关务及里河清港口,任上认真整除积弊,处分近百名狼狈为奸、贪赃枉法的胥吏徒役。

两浙盐运使

1832年农历四月任两浙盐运使,任上励精图治,裁供给,革奢习,讲缉私,使货畅其流。农历八月任浙江按察使,严吏治,平冤狱。离任时百姓遮逆焚香跪送。1833年农历五月升任大理寺少卿,首次经运河北上,撰《运河北行记》一卷,到京后,再次受到道光皇帝召见重询,并勉励虚心审狱。农历九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四品),几天后,第三次受道光皇帝召见,面谕湖北水灾事,并蒙训诲,升任湖北布政使(从二品)。是年,在家设高林学馆(私塾)栽培子弟。1834年初,江汉频涨,堤防溃浸,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农历三月岳崧任湖北护理巡抚后,为防灾民流离失所,拟议留养灾民章程,规定灾民过境一律安抚资送,不使远涉邻省。农历五月,在当地发生旱灾和蝗灾时,奏请朝廷停铸宝武局钱以抑钱银比价,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致力救灾。农历九月,拟堤塍防险章程,按行各地检查督促堤防工程。1837年农历二月,第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垂询地方情形和政务。陛辞后出都城,由水道查勘钟祥、京山等县堤防工程。归武昌后,建议重修武昌郡城和增设贡院号舍,并捐廉俸为资金。

禁烟

1838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上《议查禁鸦片章程》奏摺,主张严禁鸦片。九月,在交卸护理巡抚职后,岳崧途经广州,会见禁烟特使、两广总督林则徐,受林则徐委托,协理雷州和琼州禁烟事宜,在城设局,收缴烟土烟具。

1842年正月十八日未时病逝,逝后入祀郡邑乡贤,墓葬于今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毛头岭村附近。其一生异地为官,主要贡献是:励精吏治,善于管理,革除各种陋规,节约开支;仗义疏财,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和薪俸建书院、郡城等,资助贫寒士子赴乡、会试,救济灾民;督促江汉一带维修好堤防工程;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

3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张岳崧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四绝中的“写绝”(丘浚为“读绝”、海瑞为“忠绝”、王佐为“吟绝”)。

一生著有《筠心常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公牍偶存》1卷。特别是1838年他辞官回归故里后,主持编纂具有44卷的《琼州府志》。这些著作今均保存在广东中山图书馆。

此外,张岳崧还特别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清人编的《国朝画征略》将他列为广东4大书法家之一。今定安县博物馆尚保存张岳崧的书法作品多幅,广东省档案馆仅保存其山水画作品一幅。

为了使自己的学识得到传播,激励有志之士,张岳崧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广州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讲学。

4

父子进士

编辑

张岳崧次子张钟彦,字仲升,于道光己亥科(1839年)考中举人,乙巳科(1845年)考中进士,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稽勋司郎中,户部江南司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宣化知府。后因得罪奸佞,降任唐县知县,郁郁卒于任上。一生仕途颇有建树。

钟彦少年时代,人虽聪慧,但极贪玩,父亲又离家为官,管教不到,所以学业并不好。成人娶妻后,又沉迷房纬,更加无心向学,妻子望其有为,虽屡加规劝,但钟彦却是不听。这等情况岳崧知道后,便请假回家省亲,并打算物色一位有学问的西宾先生,请到家里教育钟彦、钟琇、钟璨诸儿子。张岳崧回家路经广州,在时任广东提学的朋友陈嵩庆的暗示下,回到了家乡。张岳崧考查了几位儿子的学问,都使他不满意,对钟彦更加放心不下。

这天,张岳崧正自闷闷不乐,想着陈嵩庆“何须着急,到家后留心一下便会知道”这话,不觉暗自苦笑。他看了一会书,觉得无心绪,便提笔练字,练了一会觉得无聊,便又搁下纸笔到外面去散步。待他归来时,只见刚才他练字时写的“大贵莫过学道”几个字的左侧,有人添了“至乐无如读书”一行字,恰好联成一副工整的对联。张岳崧回过头来,见门口站着如花似玉的一位少妇。原来这是他的次儿媳所为。钟彦的妻房姓符名素文,是张岳崧的友人文昌人符其珍的爱女。符其珍在湖南当某县县令,颇有政绩,聘定符素文时曾听说她读书识字,但以为女流人家,只不过识得几个字而已,今见她居然写得如此好字,对得这样工整的对联,不觉大出意料之外。

张岳崧经对符素文进行口试和笔试后,认为她完全能担当“西宾先生”的重任,于是召齐5个儿子,宣布让符素文当他们的先生,教他们读书作文。考虑到钟彦可能会不服妻子教导,便当场赐给符素文一条皮鞭,并当面交待说:“你和钟彦的关系自今天起,床上是夫妻,床下是师生。如果钟彦不努力学习,不服你管教,便可用这条鞭子抽打”。

张岳崧走后,符素文在家不负所托,认真教导诸叔子,诸叔子也很听话,认真刻苦学习。只是她的夫郎钟彦却不那么听话,胡乱抄些范文敷衍塞责,有时教着读书,钟彦却眼睛死死地欣赏着她的衣裙头饰,有时还突然抱住她亲嘴。于是,她便真的举起鞭子抽打。

最初,钟彦还以为妻子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但鞭子抽打在身上,一鞭一条血痕,痛得热辣辣的,知道不是开玩笑,当日父亲有所交代不能反抗的,只得求饶:“好吧,往后我听你的话便是了。”弄得小兄弟们哄然大笑。不过小兄弟还是为他想了个妙法:“哥哟,父亲交代过,你跟嫂子床下是师生,床上是夫妻,待打时你跳到床上便是了。”果然这一招很灵,钟彦一跳到床上素文便不再打了。

就这样,钟彦在素文的严加管教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学习,进步很快,学问大进。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了举人。他考中举人后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5友谊

张岳崧与林则徐平生交谊很厚,志同道合,在共同任政期间,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颂。

张岳崧在为官期间,曾多次同林则徐共事或为前后任官;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跟林则徐同在翰林院任职,又先后任陕甘学政、四川正考官;道光十一年(1831)奉旨协同林则徐总司江北赈抚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1833—1838)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和护理湖北巡抚时,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张岳崧跟林则徐同是查禁鸦片的严禁派,张岳崧写了不少禁烟的奏疏和文章,为林则徐在广东发动大规模禁烟运动制造了舆论,特别是他在护理湖北巡抚任上所写的《议奏查禁鸦片章程摺》,郑重地向道光皇帝提出了严禁鸦片的主张。

据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档的资料表明,张岳崧同林则徐合写的奏稿就有多件,如:道光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的《为中简知县人地未宜请旨对调》、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五日的《酌筹襄河防汛经费》、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十一日的《委署道台篆务》、道光十八年九月十六日的《省会城垣捐修竣工验收如式》奏稿等。从这些奏稿内容看,不论在禁烟、救灾、治水修堤、人事、修城等方面,张岳崧都曾协同林则徐做了大量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作。

张岳崧在他独撰的《匡俗论》一文中,就指出:“举世狂惑靡然从之,则未有洋烟为祸之益烈者也。”“盖古今恶行,其损身、败名、丧财、废事,无甚于此者。以外夷诡谲之物,取人厚值而为祸中国,不至人皆病瘦羸夭不止。呜呼,是可哀也!”在该文中,张岳崧还提出了如下四点切实可行的禁烟办法:“一曰遏其贸易。此物为洋舶带来,能宣谕外国,禁以违制,使之不来固善。二曰严禁造卖此物。三曰示以禁法。四曰讲明义理。”《筠心堂文集》还收有他的一篇《议设立收缴洋烟公局启》提出严厉的禁烟具体措施,主张对吸烟者和贩烟者处以重刑。

张岳崧行书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三日,道光皇帝曾亲谕林则徐:“湖北布政使张岳崧昨经来京陛见,询以地方公事,奏对尚为明晰,唯年逾六旬,于该省一切公务能否经理得宜,精力是否能照料周匝?”林则徐具复道光皇帝,盛赞张岳崧为人品学:“伏查藩司张岳崧,从前与臣同在翰林,知其品学俱优,众皆推重。迨道光十一年(1831)臣在江苏,见其于常镇道任内,督查赈务公正严明,能除积弊。此次该司由楚进京,与臣在途中相遇,询以楚省政务,所言均属详明,唯年逾六旬,正精力易衰之候,藩司为钱谷总汇,若不能照料周匝,所系匪轻。俟该司回楚后,容臣随在留心,察其精神果否周到,公务果否得宜,定当据实具奏。”(见《林则徐集》403—404页)由此可见林则徐对张岳崧之推重。

林则徐虎门烧烟后的1839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张岳崧因母丧归里,路经广州,住在越华书院。林则徐在百忙中曾亲到越华书院会晤张岳崧,并委托张岳崧代为协理琼州、雷州之禁烟事宜。张岳崧对禁烟之事是尽力而为的。宣统《定安县志》卷二有一节这样的记述:“七月(道光己亥十九年),湖北布政使张岳崧奉讳抵里,承督抚(即林则徐)意,协理烟禁,至雷至琼至县,各集乡绅,设局收缴烟具,发药劝戒,士民生童,应试及赴乡闱者,俱要互结。”其时,张岳崧已经是66岁高龄的人了。他奔母丧回家恰是林则徐钦差使粤任两广总督,大举发动严厉禁烟之际。张岳崧同林则徐曾是老同事,在禁烟一事上,意气相投,所以林则徐委托他协理禁烟之事。关于这件事《氵解山公行述》有这样的记载:“……时重洋烟之禁,持简星夜查办海疆,府君(即张岳崧)护抚篆(即护理巡抚)时,曾遵旨议奏章程,至是恐桑梓之地习染者多,谆切告诫,并在郡城(今府城)设局,令其呈缴烟具。”综上所述,张岳崧在鸦片战争前夕,对禁烟运动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他不愧为一个有觉悟的爱国者和有民族气节的人。

张岳崧回定安县高林村居祭母(奏闻皇帝请准张岳崧回家守制的是两广总督林则徐),不忘国家大事,对禁烟一事非常关心,为禁烟之事奔走于岛内各县。他曾多次给林则徐去信,汇报琼州的禁烟情况和探问广州和各地禁烟详情。张岳崧在1839年农历八月初一日给林则徐的信中,就再次详细汇报了海南的禁烟情况。其中有云:“……日前一函,将岳崧抵籍日期并查禁洋烟情形申报,谅蒙垂览……至洋烟一事,各县城乡市集,人情顽昧,大费提断。又绅士无多,而地方辽绝,极难周遍。崖、陵、昌、感尤似化外,查禁之难似此。”他在信中详述海洋上偷运鸦片入境之情况后,也提出了禁烟的办法:“管见以为似宜严禁民船,不准出洋,而限以月日,庶可免此。”张岳崧在禁烟中任劳任怨,不怕辛苦,他在这封信的信尾有云:“时查禁到文昌县城,以积热发痔,力疾握管,竟不成书,不胜惶汗。”(见《林则徐通信集》)

张岳崧归里祭母期间,所给林则徐的信,绝大部分都是汇报禁烟情况,商议禁烟方法,探询禁烟情形的,但也有谈及私人情谊之处。由此可以看到张岳崧同林则徐的私人感情是极其亲密的。如:“小儿叨荷培植,叨滥乡科,附此鸣谢。”又如另一信云:“壶政夫人何日南来,世兄何日北上?馆元捷报,不日得闻,小儿荷蒙栽培,重蒙赏赉资斧,感勒无极。”张岳崧儿子张钟彦曾在广州读书,得到林则徐的指教和经济上的帮助,在广东考中了举人,所以致谢。张钟彦中举,林则徐也极为高兴,《林则徐日记》也记有此事。在《林则徐的日记》中有很多处提到张岳崧,林则徐在给别人的信中也多处提到张岳崧。可见张岳崧在林则徐心中的地位。张岳崧和林则徐的友情是建立在禁烟这一爱国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的,岳崧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工作,对林则徐极其尊重,现在广东画院藏有张岳崧的数幅手迹,其中就有张岳崧抄录林则徐诗文的手稿。

6张岳崧中“探花”

张岳崧中举后,因家庭穷困,没办法筹集资金上京城应殿试。当时广东主考官陈嵩庆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便以他本人关系介绍张岳崧到北京城聂府当家庭教师。聂府是书香门第之家,家里藏书很多。张岳崧边教边读,读尽了聂府的藏书,学识大进,称得上五车八斗。

其时,嘉庆皇帝斩了先父乾隆皇帝宠臣、大贪官和王申,清除了和王申余党,确立新的朝政。一次,他扮青身,约成亲王出宫私访。路过聂府豪门,看到聂府的新春对联,写得生龙活虎,便停步欣赏:“莫怨陋府单孤苦,欲振家声在读书。”嘉庆皇帝让成亲王叩门,查问何家先生手笔。管家应声开了门,说:“两位客官叩门有何贵干?”成亲王问:“你家春联是哪位先生手笔?”管家说:“是我家聂府先生手笔。”又问:“你家先生何方人氏?”管家说:“是琼州举子张岳崧。此公要参加朝廷大考,时间未到,我家老爷便请他当家庭教师。”成亲王说:“我们路过此地,看见书联秀丽,随便问问。”嘉庆皇帝接着赞叹道:“好手笔,好手笔!”

嘉庆皇帝青身私访数月后回朝,正逢自己50大寿之日,文武百官上朝齐奏皇上:“为了大清江山永固,匡正朝纲,求皇上开恩,加设科考,为国招贤,辅助君皇。朝廷被先帝奸臣和王申一伙乱了朝政,惩办了一批贪官,国家正缺栋梁之才。”嘉庆皇帝准奏,命总管成亲王筹备增设已巳年恩科。恩科评卷,张岳崧考分列居头名,洪莹考分紧随其后。这可急坏了朝廷和王申余党。他们认为,张岳崧要是被皇上点为状元,封了巡按官职,我们个个会被审查,下场是不堪设想的。明代琼州出了铁面无私的海瑞,清代要是出状元大青天,他们这些当官的怎么活下去。于是,他们合计共谋,建议皇上招驸马。因为张岳崧相貌不如洪莹秀丽,脸上又长青春痘,皇姑母后见后,必定以貌改点洪莹为状元。嘉庆皇帝不知是计,听从了他们,殿试时,母后皇姑和文武百官列在皇帝身边,母后皇姑眼看洪莹,暗示皇上点洪莹为状元。嘉庆皇帝为了兄妹之情,改点张岳崧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探花(第二名榜眼满人才中),和王申余党才放下一颗心。但嘉庆皇帝仍为琼州海隅之地竟有人考中这样高名次感到很高兴,胪唱时,有“何地无才”之谕。成亲王看见嘉庆皇帝改点状元,心中不平,但碍皇侄之面,且帝命已出,已难更改,就跪奏皇上,现在朝政空虚、官员腐败、野有怨声。张岳崧才华盖世,应封大理寺卿官职,清查朝中大案要案。这一提议急了和珅余党。这群猪朋狗党,又私议对策,齐奏皇上说,琼州乃蛮荒之地,远离京都,教化不良。张岳崧是否书香名人之后,或是不入流之辈,请皇上派员到琼州调查,看村庄佳地是否符合风水地理学。如果不符合,必是野合之嗣,盲目封官晋爵辱大清。皇上准奏,立即派明师官员下琼州,与定安知县一同到高林村察看。高林村确实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登上高林村后面的黑岭向四周一看,琼、文、定三县境地俱揽眼前,高林村居高临下,鹤立群鸡。南方起雄伟壮观的乌盖岭(又叫后盖岭),传说是状元宝地。岭上有双小山,活像女人双乳。后盖岭生势像美女睡姿,双乳朝天,常年“乳泉”涌出不断,流水潺潺,流向高林,荫泽全村。后盖岭向文昌蓬莱三胎岭延伸,三胎岭再向琼山县甲子延伸,有个中举岭天太岭。古明师曾在岭顶石上题“地天太”三个大字。天太岭延伸入定安县境,名叫伏龙岭。伏龙岭向南延伸,活像龙头,高林村就建造在龙头上。坐北向南,俗称高林村“坐身看祖地”,也称高林村“青龙降世地”,传说坐身看祖地荫出的子孙很忠顺朝廷。且村后有大黑岭,活象太师椅背。村前左右有一对狮子岭,狮子头前有一对小山丘,活象小球。明师称为双狮戏球。村前卧眉案(又叫娥眉案),案上有笔架,架下坡舌尖如玉笔,案上有池塘,人称砚塘,案上坡地奇妙至极,左边黑如墨,中间白如纸,右边大红如玉印,如龙殿公桌案一样。村西边有龟山蛇山镇水口。再往村庄南面看,从后盖岭流来的溪水转九曲,鸣如钟声,又像仙人弹琴。瞰高林,真乃龙蟠狮踞,人杰地灵。

朝廷派来官员和明师观看了高林村,无不拍手叫好,赞声不绝。他们辞别琼州回朝奏明嘉庆皇帝,张探花故里确实符合风水理学,真是天生地造,琼州第一风水宝地阳居村庄。嘉庆皇帝暗叹,我为了皇兄妹之情,冤屈了国家栋梁之才,但金口己开,张岳崧状元名份,已无挽回。

7张岳崧趣闻五则

写对祝寿

清嘉庆皇帝50大寿时,在酒席上命文武百官吟诗作对,行文助兴。张岳崧兴趣勃勃,才思敏捷,巧妙地把清代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顺序上下排列,对仗工整,既祝贺嘉庆皇帝,又歌颂历代皇帝,一语双关。只见他深思了片刻,举怀喝了酒,便挥毫写了这样的一副寿联;顺天康民雍然乾道嘉千古,治世熙朝正是隆恩庆万年。

教太子

传说,张岳崧给清嘉庆皇帝4个儿子当教师,经过他的苦心教诲,几位公子学业大有长进。

父王为了选择一个聪明的儿子做太子,继承他的皇位,便以《舜之视天下》命了题,并限60字之内,要求几位公子做文考试,择优选位。公子道光写了这样的文章:“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圣人之视天下,不以一己之天下视天下,而以天下之人视天下,是使天下能长治久安,皆归功于天下之人视之。”这短短的56字,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博得父王的赏识。就这样,道光当了太子。

为商人题诗

张岳崧在龙三塘读书时,由于诗书超群,名声远扬。有一个做生意的商人,文化水平低,平时买卖不公平,弄虚作假,很不老实,却很想请张岳崧为他题诗,显耀自己。张岳崧巧妙地为他题诗一首:

前世恩功好,代代子孙高。轿马齐齐进,夫妻永偕老。

商人看后很高兴。因为他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横读是一首赞美诗,而竖读则是“前代轿夫,世代马妻”,含蓄地刻画了他的丑恶面目。

代对对子

清代诗人许小韫与张岳崧之孙张熊祥喜结良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在新婚之夜,新娘许小韫出了一对联:“尹公他拖孟姜女之女入张子房之房非奸则盗”。她要求新官对出下联,才准进洞房。张熊祥左思右想,总对不上来,便在宅外步来踱去。正巧,这时张岳崧来了,看见张熊祥愁眉苦脸的样子,问道:“夜已深,为何徘徊不入寝!”“难呀!嫂子出对,对不上非进洞房也”。张熊祥把对联内容告诉张岳崧,张岳崧嘀咕自语“不难!不难!”便小声地向张熊祥说了下联:“闵子骞牵冉伯牛之牛耕郑子产之产为富不仁。”张熊祥听后高兴极了,便大声朗读了下联。许小韫听了也格外高兴,开门迎新郎官进了洞房。

坐轿镇贼

有一次,张岳崧和他的朋友坐轿一同去应试。他的朋友随身携带了许多钱,藏在轿的座垫里。

他们各乘一台轿,匆匆上路了。

张岳崧乘坐第一台轿子,抬轿的人跑得飞快,转眼间就把他的朋友远远甩在后面。张岳崧是个十分机敏的人,他发现了可疑痕迹,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很注意后面的动静。最后,他的朋友乘坐的那台轿子连影子都不见,张岳崧感到事情有些严重了,连忙叫轿夫停下来,等他的朋友赶上来再一起走。没想到,两个轿夫假装听不见,吱呀吱呀把轿子抬得越来越快。张岳崧想:莫非他们是强盗?自己从小就在家乡用练武石习武,要好好教训一下这家伙,只见他猛地运气发功,一下子就把那两个轿夫压倒在地,爬不起来,连忙求饶。

原来,他们就是强盗,看见张岳崧的朋友有钱,便伪装轿夫准备伺机抢劫。

“打轿回去!”张岳崧心急火燎,命令道。二贼乖乖地抬着张岳崧往回赶。再说,他的朋友已被抬进大山,正准备抢劫时,张岳崧及时赶到,治服了强盗,救了朋友。

8山清水秀的故里

高林村位于定安县龙湖镇东北部。清乾隆年间,张氏先祖由琼山县坡上(椒)村(今老铁桥附近)迁来此地居住,清嘉庆年间发达。村子依建在伏龙山上,全村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村后有黑岭依托,东南西边,丘陵、池塘、田土甬环抱,山水秀美。张岳崧总是被自己故里的锦秀山水所陶醉,他把高林村的东面、南面到西面的山水逐一命名为圆势岭、挂榜山、香炉墩、大鼓坡、狮子山、琴岭等,并赋诗咏赞。村里人向来重视知识,多擅书法,常常比试。2006年夏,全村48户190多人,外出的公职人员和农民工有160多人。解放以来共有40多人考入大专院校深造。

张岳崧的故居位于今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的西北边和西南边,坐北向南,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俗称上署),位于高林村西北边,占地1500多平方米。原建有坐北向南的1厅2房正屋7幢、横房6幢、八角亭1座、庭院10个、拱门1个。房屋大柱多用菠萝蜜树加工而成,中间纵卧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巷,四周有围墙,由张岳崧两兄弟和几个儿孙共同修建。今仅存有正屋1幢(1厅2房),屋宇陈旧破败。拱门内外庭院里有张岳崧亲手栽植的百合花、含笑花各1株,颇茂盛。拱门内庭屋前的百合花清香洁白,象征主人崇尚廉洁,正直不阿,清白做人的气节。拱门外庭的含笑花象征主人乐观豁达、家庭和睦。另一处位于出生地西南面5米多处,坐北向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俗称下署)。四合院式构筑,是张岳崧居官时所建,并得到其孙媳许小韫娘家人的大力支持。原建有1厅4房的正屋2幢,均为20支菠萝蜜木柱与桁桷砖瓦建成,屋较为宽敞;1厅2房的大屋1幢,都是用10支菠萝蜜木柱与石砖瓦构建;还有横房7幢、庭院5个、花园2个,朝南开一个山门,四周有围墙。张岳崧之孙媳、才女许小韫的柏香山馆也设在此。著名的高林学馆就设在西北面的1幢大屋里。下署共有36个门,今院墙、院门均已损坏,仅存正屋1幢,后屋1幢,两侧横房2幢。以上两处故居的主要建筑物在1953年遭强台风刮倒。故居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高林村张氏宗祠

位于高林村西边,坐北向南。距张岳崧故居约20米,为张岳崧晚年(1839—1840)亲自主持建成。原建有山门、前殿、正殿、后殿、东西廊庑和围墙,殿中的大柱大多是菠萝蜜木料,檩子大多用海梅(又称青梅)木料。前殿与正殿通道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禁书亭,每座亭宽约1米,高约2米,专用于焚烧劣质图书。宗祠占地1500多平方米。抗战时期定安中学设分校于此,解放后曾在此办县热作学校、高林小学。1953年强台风将面宽5间进深3间的前殿,以及山门、东廊庑等刮倒。今尚存正殿、后殿和西庑。正后殿均为悬山式顶,有防火山墙。正殿的前后廊和后殿的前廊为圆石檐柱,柱顶均有驼峰木雕,前廊宽1.1米,后廊宽约1米。正殿前门楣上高挂着一块道光乙巳年(1845)由多名主考官题赠给张岳崧次子张钟彦的“进士”木匾,殿里正堂上端高挂着一块高林村张泰觉于20世纪80年代手书并仿制张岳崧立的一块“探花及第”木匾,殿里还存放张岳崧墓碑一块(已裂开4块)。后殿宽3间,进深2间,正堂里高挂着张岳崧画像一幅。祠里尚存张岳崧手书之棕榈阴刻盈联3副及匾额2块。著名的两副对联为:一、念我祖辟草披荆阅百年庭庑堂宇始具规模庶卜先灵妥侑;愿后人绳武继序思廿代食德脉畴永遵彝训毋忘创业艰难。二、自闽而琼而定二十传诗书门第敢云阀阅启高林;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载孝友家风尚冀炽昌光盛世。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殿试对制策文

时间:公元1809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

地点:保和殿 殿试

形式:闭卷

殿试时间:1天(10个小时左右)]

考生:张岳崧

臣对:臣闻,经学所以致用,礼制所以宜民。慎选昭旌别之权,储蓄裕闾阎之务。粤稽曩训,经解胪诸《戴记》,秩宗命诸《尚书》,《王制》则论选有文,《周官》则仓遗有掌。圣人御寓懋慔,室介甄铸埏垓,有念典之功,有同民之化,有彰瘅之用,有藏富之图。用是稽古同天,而制度昭其盛,亮采凝积,而丰裕著其休,郁郁乎焕哉!经术修明,日月为章矣;典礼钦崇,天地定位矣。选造明,蓄贮备,则工允厘,而民必安矣。古所为象浑穹式坤厚懿,网醴化,曼羡延洪者,道有由也。钦惟皇帝陛下,德光谟烈,撰体清宁,本持盈保泰之心,成惋大丰登之象。固已经学光昌,礼教咸被,人才蔼吉,乐利无疆矣。乃圣怀冲挹,葑菲罔遗,体至善之无穷,惟迩言之是察。兹者,恭逢万寿昌辰,特开恩榜,值普天之同庆,俾多士以观光。进臣等于廷,而策以研经之要、崇礼之功、明扬之方、裕民之务。以臣梼昧,譬诸纤尘涓滴,奚补崇深?顾义切对,扬时当敷奏。敬承清问,敢不诵习旧闻,缕陈肤见,用效刍荛一得之微忱乎?

伏读制策有曰:《易》首称汉学,其授受源流皆有可考,因而博求诸经之义,同“三传”之得失。臣谨按:刘勰云:“三极彝训,谓之经秘。”《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汉《易》著于李鼎祚,集解者郑康成、荀爽、虞翻三家。郑长于会通典礼,荀长于阴阳上下,虞长于消息盈虚,三家要以虞为优。《易》原目,始“乾”讫“丰”。然《乾凿度》曰:“《易》始乾终未济,民戒慎,合王道”,则以今目为是。《十翼》释经,欧阳修疑非孔子作,李清臣、叶适亦讥其浅陋,然其中要有精处。九家《易》象,如乾下为龙、为直、为衣、为官、离二、巽四二、坤坎各八,震、艮各三,见于经典释文。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书,如五典三坟,楚史能读,或非谎诬。《河图》则卦《洛书》,刘歆、孔安国,皆主此论。孔颖达《尚书》、《周易正义》取之《诗》首“二南”,皆文王之化。然《诗·谱》以“周、召”分圣贤,所谓圣人治其难,贤人治其易耳。《诗》用于乐,有天子诸侯之分,然《文王》为两君相见,他多通用也。商、鲁皆有歌颂者。鲁史克为请命,而作宋王者,浚故也。传《公羊》者,有眭孟、彭祖等,传《谷梁》者,有江公、申公等;传《左氏》者,有张禹、尹更始、贾护、贾徽等,其最者也。圣朝稽古佑文,士生其间,将人称许、郑,家传贾、孔,彬彬极盛矣!

制策又曰:经典之文,损益之道,莫备于礼,而因详及古之典礼之书,此诚一道同风之本也。臣谨按:《周礼》与《尚书·周官》皆出周公之手,而所记稍异。孙氏谓周公书成归丰,实未尝行;郑樵讥其详制度而略道化;何休以为战国阴谋,林孝存)作“十难七论”以排之。然其书广大精微,实见本末该贯之妙,岂可惑歧说而疑圣人之书乎?汉兴,叔孙通粗定礼仪,草创苟且,不足垂示后世。汉之明《礼》、《书》者,以后仓为最;注诸《礼》者,以康成为宗。大、小二戴,其氏分途,王肃“圣证”之论《礼》,如禘、祫、明堂等,与郑学互相诋诽,又何论为义疏者有五家九家之别乎?唐王仲邱撰《开元礼》百五十卷,王彦威撰《曲台新礼》三十卷。及宋之《开宝通礼》、《太常新礼》,又杜佑作《通典》,因刘秩《政典》而广其阙。杨绍复《续会要》因苏冕《会要》而增其成。或垂一代之制,或合数代之文,皆有可采也。圣朝典章大备,康熙二十九年成《会典,乾隆二十九年增修之。皇上特命开馆纂修,溥睢麟之雅化,开黼黻之光华,岂不懿欤?

制策又以用人之道,先德行而后才能,因及累代选举之法,而要以端士习。此诚风厉之大权也。臣惟:汉制察于州郡者曰:孝廉茂才。策于天子曰:贤良方正。黜华崇实,即本于《周官》六行、六德之升。魏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诚有如刘毅之讥。唐制多沿隋代,有孝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名。然天子自诏,谓之举制,所以优擢其才。至随意立科,虽军谋、宏达之名,要不如贤良方正之选,本末轻重不较然欤?宜乎宋太宗有曰:科级之设,以待士流,而不容走吏冒窃,诚重之也。夫有孝悌之德,则子谅易直,而刻薄之念不生;有廉介之德,则砥行立名,而贪竞之风不作。读书尚友之道,则居官饰治之方。故学问非以守拍墟,而功名岂以梯荣进?诚使持躬重于圭璧,立志凛以冰渊,则奇才异能者出以恭慎,乃可观耳。皇上示义利之衡,重清廉之选,服古入官者,可不争自濯磨乎?

制策又以食为民天,而务求储积进备,与夫久贮之方,平价之道,此尤保赤之至计也。臣惟:《周礼》仓人掌粟入藏,旅师掌聚野之粟而用之,遗人掌邦之委积,储备称良法也。后世李悝平粜法,耿寿仓,宋有广惠仓,皆恤民之计,而社仓为善。至元史载,河西务十四仓,京师二十二仓,通州十四仓,藏贮之地尤悉。夫民之生也资乎食,食之足也资乎贮,贮之善也资乎运。昔人论运之要务在粮不挂筹,军无借欠,道不守冻。故详察交卸则运自易,催促回空则运不稽,此故有道矣。若夫粜籴务平,则国与民无轻重之弊。《管子》曰:守国者守谷而已。故丰歉因乎岁,久暂因乎时,燥湿因乎地。务使囤积者无红朽之虞,售易者无腾踊之患,则富人之仓,东、西市之粜,遗规成法,皆可酌而行之也。

皇上焘育群生,抚绥蒸庶,凡截漕平粜诸大政,斟酌咸宜。其所以为斯民谋补之经而普康平之福者,至详至善。民当斯时,熟酉庆丰,《由庚》咏化,有不击壤而歌祝者?咸若如此者,覃研图籍而治理汇其源,稽合典文而中和昭其备。登进先崇器识,而侈浮华者共返于醇良,储备裕于仓庾,则余九三者自形其康阜,询足荷天衢而提地厘矣。

臣伏愿我皇上至诚无息,安益求安,本日新久照之猷,勖慎宪省成之化;人文宜朗,犹勤厘敬之心;茂典光昭,更敕惇庸之意;车服之命,端士习即以厉官常;仓廪之谋,厚民生即以正民德。士传经学,家习礼仪,官有慈惠之师,农乐盈宁之庆,共祝圣寿之无疆!而蔼洽熙春,欢胪函夏,洋洋乎扇淳风而席福嘏,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斯矣。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注:

《殿试对制策》选自《历代状元之策》,此书民国六十五年(1976)台北广文书局出版。殿试中嘉庆皇帝提出制策四条:一是对《周易》的见解,二是对《礼仪》的看法,三是用人之道,四为储贮之法。作者引经据典,稽古论今,从容应对,以殿试第三名中探花。

张岳崧

[清](一七七三至一八四二)字子骏,一字翰山(一作懈山),又号指山,广东定安人。岭南书法家领军人物之一。时为李梓瑶的启蒙老师.嘉庆十四年(一八o九)进士,累官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书法欧、虞,与郭兰石(尚先)大理,陈昌齐齐名。当时碑版多出其手。画宗元人,不多作。卒年七十。著筠心草堂集。《馆阁爵里考、楚庭耆旧遗诗、昧蔗斋随笔引陈其锟书行述、唐确慎公文集》

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县,宋嘉定年间迁琼,其祖为琼山尹,故落籍琼山。后迁定安。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1801年)优引举质。嘉庆甲子(1804年)科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已已(1809年),中进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正考官、文颖馆篡修官、武英馆篡修、都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张岳崧饱才博学,涉猎很广,业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现今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张岳崧一生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岳崧关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风雨,渡扬子江,亲自巡察江海,冒险坚持督率官民护堤。张岳崧是当时一个“明镜高悬”的青天老爷,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时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张岳崧为禁烟运动劳苦奔波,与林则徐交谊深厚,同是查禁鸦片的严禁派。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查禁鸦片,首先摇旗呐喊,撰写禁烟奏疏与其有关文章。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0岁,他的棺葬于琼山县甲子镇毛头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其石柱、石栏、石牛、石羊、翁仲都荡然无存。在张岳崧前,明清两代,琼人登进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当朝清嘉庆皇帝仁宗琰,为张岳崧的直接这样高的名次而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后来在张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长子张钟彦中了进士,三子张钟秀和张熊祥也均中举人。

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国于民,历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弘诲等一起引以为荣。











八、主楼魁星楼

“奎星楼”是书院主体建筑。建于乾隆十八年。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这是当年该书院的高材生张日中进士后朝廷所赐。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

主楼魁星楼高二层,绿瓦、红廊、白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琼台书院于乾隆年间及其后屡经重修和扩建。正当中砖木结构的二层古楼叫“奎星楼”,它是当年的课堂。中梁上悬挂的“进土”匾,是当年这里的高才生张日旼中进士时朝廷所赐(张日旼:乾隆元年丙辰中进士,金德瑛榜,曾任云南宜良、新平县知县,署路南州知州)。奎星楼前的石碑,记载了当年修建琼台书院的经过。楼内的雕梁画栋,体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建筑风格。琼台书院曾经是海南历史上的最高学府,它是清代海南读书人登科入仕的重要阶梯,培养了大批人才。学府的常设执教由道台从德高望重和学识渊博的进士或举人中聘任。著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当时,书生张日旼和琼州府镇台的婢女产生爱情,镇台震怒严惩婢女,婢女逃进书院求救,镇台派人追至,书院掌教谢宝仗义执言,门前挡驾,并机智地乘夜将婢女送出城外,使张日旼与婢女终成眷属。琼台书院随着《搜书院》而蜚声海内外。现在,书院新建气势壮观的彩绘门楼,魁星楼厢房还有书院的文物展出,来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琼台书院创建于现海南琼台师范学校地址。清末维新变法,废除科举,提倡西学,书院遂改制为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后改办师范。琼台这所三百年老堂在风雨的冲刷中蹒跚举步,期间虽几经劫难,历尽沧桑,,然三百年来书声不断,一路风雨一路歌,在战火的洗礼中顽强成长,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成熟。三百多年来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虽然,朝代更迭,但琼岛独芳,这里是海南教育的殿堂,无论是清代明风教化,民智启发,科举人才培养,还是民国时期对海南教育事业的贡献,其成绩之卓著,地位之突出无可比拟。琼台人才辈出,曾长期是海南最高学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海南建省为特区以来,琼台得到了超常的发展。

8.1、底层




焦映汉雕像

琼台书院,在郡城内(琼山府城)丁字街。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巡道焦映汉创建,集阖郡生童肄业其中,始置田产,以资膏火(引自《民国琼山县志》,第一册,248页)。

焦映汉倡议捐资建琼台书院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陕西武功人焦映汉抵琼赴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重视教化。他上任不久,便专门到明代大学士丘濬童年读书的地方、当时的奇甸书院(该院由丘濬创建,后改称景贤祠)瞻仰。看到书院已经停办,院落荒凉,不胜感叹。

  焦映汉还赴各县巡视,亲临东线沿海、中部山区和西线“东坡书院”,深感“学无他歧,教归一辙”。宋、明两代,琼地学风兴盛,英贤辈出,自清初学禁,始见衰落。为了“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为朝廷培养人才,他决定筹建书院。

  焦映汉将书院位置选定在道署中心地带。宋、元、明以来,书院都建于山清水秀的郊外,以免市井的喧哗影响斯文。他将书院建于闹市,主要是考虑把书院建在中心城区,同道署等行政机关合在一起,一来可以提高书院的地位,二来也有方便往来之意,有利于道台政务之余对书院的督导与参与讲授和命题考试。

  琼台校史研究专家叶风先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书院命名为“琼台”,有几层涵义:琼台是琼州的别称,体现出府立书院的性质;“琼台”也是丘濬的别号,以此为名,有重学礼贤、纪念大学士丘濬之意;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以示对书院的重视。在琼台书院的创办过程中,焦映汉亲自筹划、选址、征地、督造、捐资、延师、拨田、立规,可谓呕心沥血。又亲自撰写一篇《琼台书院碑记》的文章,记录创办书院的过程,并镌刻于碑,立于书院天井里,以激励后人,教诲生员。

  焦映汉创立书院时,倡捐俸银600两,建立琼台。往后的道台、督学以焦映汉为榜样,也多次发动捐款,相率捐资修建院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督学傅棠捐洋银400元,两年后,巡道费丙章倡导募捐,共募得5000余元光洋。购买西边民房一间,改建书院,拓宽场地,新建大门,将书院朝向改为坐北向南,修建讲堂,增建斋舍、厨房、浴室等。

  由于创办人焦映汉的表率作用,加上后任地方官的重视,经过几次集资扩建后,书院的面貌蔚为壮观,教学设备日臻完善。书院学习条件优越,经费保障充足,自书院创建后,“琼州文风骎骎日上,一时科甲联翩而起”,到清朝末年,丝毫没有废弛之色。



















8.2、二层

魁星楼二楼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这是当年该书院的高材生张日旻中进士后朝廷所赐。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
























九、故事源地

这里曾是琼州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海南人士登科入仕的必经阶梯。著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当时,书生张日旻和琼州府镇台的婢女产生爱情,镇台震怒严惩婢女,婢女逃进书院求救,镇台派人追至,书院掌教谢宝仗义执言,门前挡驾,并机智地乘夜将婢女送出城外,使张日旻与婢女终成眷属,琼台书院随着《搜书院》而蜚声海内外。

该故事发生在清雍正年间,某年九月重阳节那天,琼州府镇台署的使女翠莲陪镇台的小姐出门放风筝,二人正玩得得意,不料想风筝牵线意外地断了,随风而去的风筝最后飘落在琼台书院内,被院内一书生张日旻拾到,张日旻在风筝上题写了小诗一首,不时翠莲寻筝而至,遇见张日旻,且见日旻手中持有已写上小诗的那只风筝,不免心情动之,计还风筝之际,二人皆一见钟情,便互倾心绪。之中翠莲诉说自小为婢的苦难身世,张无不深表同情,二人更是相互打开心扉,尽诉衷肠……

当翠莲将风筝归还给小姐时,镇台夫人发现了风筝上的那首小诗,于是便借故诬说翠莲与张有不轨之举,在严厉的拷打,百般折磨之后,夫人打算将翠莲卖给道台作妾,翠莲虽被害得死去活来,但并不屈服于强暴。在一风高月黑之夜,翠莲女扮男装逃出虎口。此时的翠莲已是举目无亲,转想到书生张日旻,诗文是他写的,人也极仗义,便逃到书院找到张日旻。一介书生的张日旻带着翠莲求于谢宝先生,谢宝先生极其同情翠莲的苦难身世,更赞赏他们俩大胆冲破封建思想牢笼的行为,收留了这一对情人。镇台夫人听说翠莲逃到书院,愤怒之下引兵包围了书院,声言要搜查书院,逼挟书院交出翠莲。危难之际,谢宝先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据理力争,借口武官(镇台及海南地方最高级武官)不能随便搜查书院,并要与镇台一道到州府找到道台大人论理。镇台无奈,只好允忍相行。利用此机会,谢宝先生巧妙地将翠莲送出城外,镇台搜查书院就这样落了空。

此后,张曰文和翠莲在乡下结为夫妇,女的操劳家内外一切家务,男的发奋读书,终于考中进士。而这个故事自此也成为海南人民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2766.html

更多阅读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之七十五《独眼巨人》 独眼巨人电影

《独眼巨人》——奥迪隆·雷东 独眼巨人是希腊神话中西西里岛的巨人。它们只有一只长在额头上的独眼,它们强壮、固执、感情冲动,很会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和武器。希腊人认为,凡是有巨人建筑物的地方,都是独目巨人居住过的地方这幅《独

阿胶济南直营 《阿胶传奇》之三:继《甄嬛传》后又一部阿胶经

四  他说,何洛会说得没错,此时,豪格在孔有德的陪同下,的确正在向千佛山脚下的庙会赶去。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多尔衮的侄子,但他的年龄其实比他的叔叔还要大,所以有许多时候,他便不大把多尔衮放在眼里。但这次进关滋扰,多尔衮被皇太极

声明:《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海南海口《琼台书院》-2014.3.1 海口琼台师范学院》为网友江南情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