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院长批文处理签
来文机关 | 来文字号 | ||
成文日期 | 收文日期 | ||
文件标题 | 文章:《沿河:散文诗人群崛起》。 | ||
主要内容 | 铜仁学院中文系向笔群老师11月08日在贵州日报发表《沿河:散文诗人群崛起》一文,见附件。 | ||
院长批示 | 作为铜仁学院中文系的老师,就应该关注铜仁的文学,推介铜仁文学。向笔群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其实,铜仁学院中文系的根本来就在铜仁,在铜仁的文学,在铜仁的语言及文化。这是铜仁学院中文系特色的生长点。我们要仰望中国文学包括中国语言及文化的星空,但更应该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铜仁有丰富的文学、语言及文化的矿藏,值得我们去开采和挖掘。 | ||
传阅范围 | 送田永国副院长,科研处、教务处、中文系、向笔群老师阅。 |
附件:
沿河:散文诗人群崛起
(作者:铜仁学院中文系 向笔群)
沿河是贵州省惟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份,乌江流经该地域,丰富多彩山水与厚重的地域文化滋润不少的诗人作家。新时期以来,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散文诗在这里悄然兴起,据沿河文化部门统计,该县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散文诗的作者就有30多人,散文诗创作群体悄然崛起,成为贵州文学创作领域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以喻子涵为代表的散文诗,在贵州散文诗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外有赵凯、冉茂福、罗均贤、田犁、陈顺、罗福成等一大批的土家族散文诗人,在不少报刊发表大量的散文诗,构成沿河独特的文学现象。给黔东文学乃至给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增添了不少亮色。
赵凯先后在《散文诗》、《散文选刊》、《散文》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诗,出版了散文诗集《灵魂的舞蹈》,成为沿河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人。赵凯的散文诗创作立足地域,如《乌江之韵》、《怀纤想夫》、《穿越乌江》、《石磨》、《土家傩舞》、《肉莲花》、《遥望故乡》等,单从作品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乌江流域的地域文化符号与人文景象。他把目光打量在地域特征方面,进行诗歌思考,特别是语言方面,地域语言与诗歌语言相互交织,以空灵打动读者。作者大量运用地域性的自然、社会、民族、历史、文化等元素,作为散文诗创作的基本材料,使其散文诗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化身份特征。特别是乌江多次出现在赵凯的笔下,《穿越乌江》其实就是一次生命的考验,或者是一次生命的洗礼。
冉茂福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诗人》、《当代文学》、《贵州作家》、《江苏作家》《贵州日报》等多种报刊和网刊上发表作品,著有散文诗集《守望乡村》。冉茂福的散文诗属于乡村书写的形态,喻子涵在为《守望乡村》的序里认为,冉茂福的散文诗是“生命,灵魂,故乡,是构成《守望乡村》这部散文诗集的基本内容。”乡村成为不少作家诗人笔下的景观,但是不少写作成为纸上的文学,根本没有深入乡村的内部。而冉茂福似乎在力图避免这些现象,而是在乡村的内部寻找出自己思考的答案。外在形态描摹里,寻找一种生命的力度,家园意识凸显成为冉茂福散文诗写作的一大亮色。
陈顺,出生上世纪的70年代,在《散文诗》、《当代文学》、《散文诗世界》、《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的散文诗,出版散文诗集《指尖上的庄园》。陈顺不像冉茂福、赵凯那样注重地域的书写与表达,而是注重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如《月光的石板桥》、《零落在村庄的记忆》、《在春天的视野里行走》、《生命的秋天》等。秋天的景象与人们在收获季节的生命律动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味道,在场感较强,生命的体验浓郁,形成了一种生命的精神的磁场。田贵东评价《指尖上的庄园》所言:抒情是本集作品的灵魂所在。陈顺的散文诗注重情感的倾诉,而且表现得恰当,并不汪洋恣睢。
沿河的散文诗创作还有出生于1974年的罗均贤及上世纪70年代的田犁、罗福成等。罗均贤的组章《故乡的影子》,情真意切,表现作者对故乡那种深沉的爱;《逃离城市》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理想的生存境地的向往。田犁的《题贺兰山壁画》意境悠远,画面感较强,让人读到黄河文明的厚重与历史的沉重。罗福成的组章《一些被生活流放的词语》对生命在地域语境下的立体反思与遐想,给人一种力量。田淼的散文诗组章《高原及其他》也有一定的厚重感,把高原的景观与人文精神进行交融透视,表达出一种无限精神憧憬。
(2013年11月08日发表于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