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流行一本书叫做“断舍离”,就是教大家怎么样清除自己家里不必要的多余物品,这也是象征着清除自己内在的垃圾【】,甩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我最近也在清除自己的衣物,大量的送给别人。很多衣服是多年前买的,一直没有穿了,可也舍不得丢弃,好像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再穿它一次。

可是事情不是这样,穿顺的衣服,你恨不得天天穿,多年来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你就是再也不会穿了。囤积在橱柜里,只是一个心理安慰,但是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负担了。
我笑着跟采访我的媒体说,今天入冬以来,我只买过一件新衣。媒体很惊讶,顺着我的话问我(因为我们正在讨论“爱自己”的话题),“你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不爱自己的表现呢?”
我笑了,摇摇头。“我没有购买新衣的需求。如果说今天我有这种需求,但是却压抑着不去对自己好,那么我就是不爱自己。我可能就是现在愈来愈爱自己,现在有的衣服愈穿愈舒服,不觉得需要买衣服来取悦自己,让自己觉得与众不同,或是让自我感觉良好。可能就是因为爱自己,自我感觉比较良好,所以不需要购买新衣来让自己舒服吧。”
“不过,”我又补充,“我不买新衣是因为没有这个欲望和需求,但并不表示今天如果有朋友来京探望我,我带她去外贸市场逛街的时候,看到漂亮的衣服我会不买。我是凭着感觉走的。看到漂亮的新衣我会心动,心动就买了嘛。没有什么一定或是应该,也没有什么必需或是绝对。”
现在很多人醉心于名牌服饰、高档皮包皮鞋,这些人觉得是因为爱自己,所以才用辛苦工作挣来的钱来买这些奢侈品慰劳自己。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要花这样的金钱在外在的这些装饰上面?因为这些名牌服饰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很虚的心里安慰,让自己的价值借由外在的事物来增强。
而我不是这样花钱的。我平常不太买这些装饰品,我比较务实。我花费最大的开销就是出国旅行,十个小时以上的飞行我会搭公务舱(我坐着无法入睡),住宿也比较讲究,因为难得出来玩,我不会舍不得花钱。这是实质性的对自己好,爱惜自己的身体,让身体获得充分的休息,而不是花钱买昂贵的名牌。我的衣服质料一定是天然的麻棉或丝,名牌不名牌不重要,穿的舒服最好。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金钱观,并非适用所有人。